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拼音:jiàng zài wài,jūn mìng yǒu suǒ bù shòu
1.將軍在外作戰(zhàn),不受君命的束縛?!度龂萘x》第一○三回:「豈不聞:『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话灿星Ю锒垜?zhàn)者乎?」
2.比喻不受主管的約束,而可靈活自主行事。如:「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這次得到高層的充分授權(quán),到歐洲和廠商洽談契約,應當有所斬獲才是?!?/div>
《國語辭典》:盡義務(盡義務)  拼音:jìn yì wù
1.盡應盡的本分。如:「國民除了享受權(quán)利之外,也應該盡義務。」
2.做事而不接受報酬。如:「他所領(lǐng)導的慈善組織,不斷為社會盡義務,頗獲大眾好評?!?/div>
《國語辭典》:沒籠頭的馬(沒籠頭的馬)  拼音:méi lóng tóu de mǎ
比喻不受拘束的人?!都t樓夢》第八回:「他是沒籠頭的馬,天天逛不了,那里肯在家一日!」
《國語辭典》:落拓不羈(落拓不羈)  拼音:luò tuò bù jī
性情疏狂,不受拘束?!赌鹾;ā返谌换兀骸甘巡虐廖?,落拓不羈。」也作「拓落不羈」、「落魄不羈」。
《國語辭典》:免疫力  拼音:miǎn yì lì
抵抗任何特殊疾病、微生物或毒素的能力。
《漢語大詞典》:免梏
免于桎梏,不受刑罰。逸周書·文酌:“四教:一守之以信,二因親就年,三取戚免梏,四樂生身復?!?朱右曾 校釋:“取其憂戚而免于桎梏,矜不能也。”
《國語辭典》:磊落不羈(磊落不羈)  拼音:lěi luò bù jī
形容胸懷坦白,行為不受約束。清。戴名世〈曹氏怪石記〉:「今夫天下磊落不羈之人,雅量高致之士,于世間之嗜好一切不以屑意,而其性情必有所寄托,未有泊然頹然絕無所寓意者也?!?/div>
《國語辭典》:冷業(yè)(冷業(yè))  拼音:lěng yè
卑微、不受重視的工作?!独蠚堄斡洝返谌兀骸赶壬臼强频谑兰?,為甚不在功名上講求,卻操此冷業(yè)?」
不受三昧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法華經(jīng)普門品,無盡意菩薩奉佛敕以珍寶之瓔珞供養(yǎng)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天臺解之云若約事而解,則無盡意奉佛命為供養(yǎng),我未奉命,何可輒受,若就理而解,則是不受三昧廣大之用也。觀音義疏下曰:「不肯受者,事解者,無盡意奉命供養(yǎng),我未奉命,那忽輒受,亦是事須遜讓。觀解者,不受三昧廣大之用,故無所受。」秘略要鈔九曰:「不受三昧者,畢竟空也,以一心三觀而空無不遍,即空之故不受有,即假之故不受空,即中之故不受二邊,雙照空假之故,亦不受中道。此非但空(藏通二教),非次第空(別教),正是圓空(圓教)也。此謂之不受三昧。
不受一切法
【佛學大辭典】
(雜語)心意解脫,而不取受一切法也。法華經(jīng)化城喻品曰:「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諸漏心得解脫。」嘉祥法華義疏曰:「心無愛著,故名不受。」
佛性不受罪
【佛學大辭典】
(雜語)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問:受罪眾生有佛性否?答:亦同佛性。問:既有佛性,正入地獄時,佛性同入否?答:不同入。問:正入之時,佛性復在何處?答:亦同入。問:既同入,正入時眾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答:佛性雖隨眾生同入,是眾生自受罪苦,佛性元來不受。問:既同入,因何不受?答:眾生者,是有相,有相者即有成壞;佛性者是無相,無相者,即是空性也。是故真空之性,無有壞者,喻如有人于空積薪,薪自受壞,空不受壞也??沼鞣鹦?,薪喻眾生,故云同入而不同受也?!?/div>
善不受報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竺道生嘗著善不受報論。其言曰:依五戒十善等善伏惡,以受人天之身報,但是增上緣,故實者是善非是受報,是與菩薩本業(yè)經(jīng)下所謂「一切善受佛果,無明受有為生滅果,故善果從善因生,惡果從惡因生,名善不受生滅之果。若凡夫圣人一切善皆名無漏,而言受無漏果者。佛化眾生行善背惡故?!瓜喾?。且元曉經(jīng)疏曰:「一切善受佛果者,生得善作得善皆為正因,受佛果故。一切善名無漏者,順寂靜性,逆諸漏故。(中略)馀處說有漏善者,望傍緣說,謂十善等若望佛果即為正因。望人天報但為緣因報因,但是增上緣故?!褂薨甘钦撆c彼師之涅槃常住論皆為千古之卓見。
瞋心不受悔戒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顯教十重戒之一。
不受福德
【俗語佛源】
《金剛經(jīng)》:「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意思是說,菩薩雖然做了許多功德善事,但他不能因此貪求果報或驕傲自滿,否則反而成為修行的障礙,所以說不受(執(zhí)著)福報和功德。以后引申為不會享福?!毒┍就ㄋ仔≌f·碾玉觀音》:「這個女兒不受福德,卻跟一個碾玉的待詔逃走了。」(常正)
不受后有
【三藏法數(shù)】
謂阿羅漢生死惑業(yè)既盡,更不受后世之身,故云不受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