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詞源三峽
 
三峽詞源
 
倒流三峽
 
倒峽詞源
 
筆底三江
 
筆端舌噴長江
 
倒挽峽流歸筆底
 
高吟三峽動
 
沙頭醉玉瓶
  
倒挽峽流
 
詩思翻三峽
 
文傾三峽


《全唐詩》卷二百一十六〈醉歌行〉【案:原注。別從侄勤(勤一作勸)落第歸?!?/span>
陸機(jī)二十作文賦,汝更小年能綴文??偨遣輹稚袼伲郎蟽鹤油郊娂?。驊騮作駒已汗血,鷙鳥舉翮連青云。詞源倒流三峽水【詞源倒傾三峽水】【詞賦倒流三峽水】【詞賦倒傾三峽水】,筆陣獨(dú)掃千人軍。只今年才十六七【只今生才十六七】,射策君門期第一。舊穿楊葉真自知,暫蹶霜蹄未為失。偶然擢秀非難取,會是排風(fēng)有毛質(zhì)。汝身已見唾成珠【汝身即見唾成珠】,汝伯何由發(fā)如漆。春光澹沱秦東亭【春光潭沱秦東亭】,渚蒲牙白水荇青。風(fēng)吹客衣日杲杲,樹攪離思花冥冥。酒盡沙頭雙玉瓶,眾賓皆醉我獨(dú)醒【眾賓已醉我獨(dú)醒】。乃知貧賤別更苦,吞聲躑躅涕淚零。
典故 
三聲猿
 
猿三叫
 
三峽無猿
 
三聲斷腸
 
猿鳴淚沾裳


《水經(jīng)注疏》卷三十四〈江水〉~2834~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閒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檉柏,懸泉瀑布,飛?其閒,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例句

目極魂斷望不見,猿啼三聲淚沾衣。 孟郊 巫山曲

見盡數(shù)萬里,不聞三聲猿。 孟郊 巫山高

猿鳴孤月夜,再使淚沾裳。 張說 和朱使欣道峽似巫山之作

畫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聲出樹難。 徐凝 觀釣臺畫圖

聞道建溪腸欲斷,的知斷著第三聲。 戴叔倫 和崔法曹建溪聞猿

猿叫三聲斷,江流一水通。 戴叔倫 次下牢韻

相思嶺上相思淚,不到三聲合斷腸。 常建 嶺猿

唯有夜猿知客恨,嶧陽溪路第三聲。 李端 送劉侍郎

楚人皆掩淚,聞到第三聲。 李端 送客賦得巴江夜猿

三聲欲斷疑腸斷,饒是少年今白頭。 杜牧

聽猿實(shí)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杜甫 秋興八首

不及巴山聽猿夜,三聲中有不愁聲。 杜荀鶴 秋夜聞?wù)?/a>

吟苦猿三叫,形枯柏一枝。 杜荀鶴 長安冬日

九江有浪船難濟(jì),三峽無猿客有愁。 無名氏詩

悲猿何處發(fā),郢路第三聲。 皇甫冉 賦得郢路悲猿

愁多腸易斷,不待第三聲。 雍裕之 江上聞猿

入耳便能生百恨,斷腸何必待三聲。 韋莊 黃滕山下聞猿

悲鳴五里無人問,腸斷三聲誰為續(xù)。 駱賓王 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

《國語辭典》:三峽(三峽)  拼音:sān xiá
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合稱。地當(dāng)長江上游,介于四川、湖北兩省之間,長七百里,兩岸連山,絕無斷處,灘多水急,舟行甚險。
《漢語大詞典》:長江三峽工程
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電工程。1995年開工建設(shè)。大壩建于湖北宜昌以西長江西陵峽東段的三斗坪,高185米。上游河道形成庫容393億立方米的大水庫。電站裝機(jī)容量1820萬千瓦,年發(fā)電847億千瓦小時。兼有防洪、發(fā)電、航運(yùn)等綜合效益。
《國語辭典》:長江三峽(長江三峽)  拼音:cháng jiāng sān xiá
長江上游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合稱。西起四川省奉節(jié)縣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縣南津關(guān),長二百零四公里。自白帝城至巫山縣大寧河口,稱為「瞿塘峽」,大寧河口至巴東官渡口稱為「巫峽」,為三峽中最長的一峽,秭歸的香溪至南津關(guān)稱為「西陵峽」。峭崖壁立,水道曲折多險灘,水力資源豐富,有修筑高壩的地質(zhì)地貌條件。
《漢語大詞典》:黃牛三峽(黃牛三峽)
即 長江 三峽 : 瞿塘峽 、 巫峽 、 西陵峽 。一說,以 西陵峽 、 明月峽 、 黃牛峽 為 黃牛 三峽 。 清 姚鼐 《從千佛寺回過汋突泉暮飲張氏園》詩:“誰言渴馬半崖水,解作 黃牛 三峽 聲?!?/div>
《分類字錦》:三峽流泉(三峽流泉)
《琴集》:三峽流泉,晉阮咸所作。
分類:
《分類字錦》:三峽崢嶸(三峽崢嶸)
左思《蜀都賦》:經(jīng)三峽之崢嶸,躡五屼之蹇浐。注:三峽,巴東永安縣有高山相對,相去可二十丈,左右崖甚高,人謂之峽,江水過其中。五屼,山名也。一山有五重,在越巂。揚(yáng)雄《蜀都賦》曰:五屼參差。
分類:天下名山
《國語辭典》:西陵  拼音:xī líng
1.泛指皇帝的陵寢?!段倪x。陸機(jī)。吊魏武帝文》:「汝等時時登銅爵臺,望吾西陵墓田?!?br />2.復(fù)姓。如春秋時有大夫西陵高。
《國語辭典》:西陵峽(西陵峽)  拼音:xī líng xiá
長江三峽之一。位于湖北省宜昌縣西北十三公里處,長江奔流至此,水勢趨于和緩,逐漸漫為平流。也稱為「夷山」。
《國語辭典》:鬢成絲(鬢成絲)  拼音:bìn chéng sī
言鬢發(fā)變白。唐。李白〈上三峽〉詩:「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固?。杜甫〈送鄭十八虔貶臺州司戶傷其臨老陷賊之故闕為面別情見于〉詩:「鄭公樗散鬢成絲,酒后常稱老畫師。」
《國語辭典》:三生石  拼音:sān shēng shí
相傳唐代李源與僧圓觀友好,圓觀臨死時與李約定,十二年后在杭州天竺寺相見。李源依期赴約,在天竺寺前遇一牧童唱竹枝詞道:「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fēng)不要論,慚愧情人遠(yuǎn)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鼓酥镣磮A觀。見唐。袁郊《甘澤謠。卷五。圓觀》。后比喻因緣前定。唐。貫休 酬張相公見寄詩:「感通未合三生石,騷雅歡擎九轉(zhuǎn)金?!?/div>
《國語辭典》:三生  拼音:sān shēng
佛教用語:(1)三輩子?!对鲆及⒑?jīng)》卷二三:「我時我憶宿命之事,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生、千生成敗之劫,皆悉分別?!?2)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清。龔自珍人月圓〉:「三生慧業(yè),萬古才華?!?/div>
《漢語大詞典》:峽云(峽雲(yún))
(1).指 三峽 的云。 唐 杜甫 《送段功曹歸廣州》詩:“ 峽 云籠樹小,湖日蕩船明。” 仇兆鰲 注:“ 三峽 山高,故云籠樹而小?!?宋 陸游 《寒食》詩:“ 峽 云烘日已成霞, 瀼水 生文淺見沙。”
(2).借指傳說中的 巫山 神女。 戰(zhàn)國 楚 宋玉 《高唐賦》謂 巫山 神女“旦為朝云,暮為行雨”, 楚懷王 曾于夢中與之歡會。后因以代稱情人。 宋 晏殊 《寓意》詩:“油壁香車不再逢,峽云無跡任西東?!?/div>
《國語辭典》:金石奏  拼音:jīn shí zòu
形容如金石所奏的樂音。宋。蘇軾〈棲賢三峽橋〉詩:「空濛煙靄間,澒洞金石奏。」
《漢語大詞典》:瞿唐峽(瞿唐峽)
亦作“ 瞿塘峽 ”。 峽名。為 長江 三峽 之首。也稱 夔峽 。西起 四川省 奉節(jié)縣 白帝城 ,東至 巫山 大溪 。兩岸懸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勢險峻,號稱 西蜀 門戶。峽口有 夔門 和 滟滪堆 。 唐 杜甫 《秋興詩》之六:“ 瞿唐峽 口 曲江 頭,萬里風(fēng)煙接素秋?!?宋 陸游 入蜀記卷六:“發(fā) 大谿 口,入 瞿唐峽 ,兩壁對聳,上入霄漢?!?span id="zysea8v" class="book">《淵鑒類函》卷二五引《潛確類書》:“ 瞿塘峽 在 夔州府 城東,舊名西 陵峽 ,兩岸對峙,中貫一 江 , 灔澦堆 當(dāng)其口,乃 三峽 之門?!币嗍》Q“ 瞿唐 ”、“ 瞿塘 ”。 唐 杜甫 《引水》:“月峽 瞿唐 云作頂,亂石崢嶸俗無井。” 唐 劉禹錫 《竹枝詞》:“ 瞿唐 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唐 李白 《荊州歌》:“ 白帝城 邊足風(fēng)波, 瞿塘 五月誰敢過?” 前蜀 牛嶠 《菩薩蠻》詞:“風(fēng)流今古隔,虛作 瞿塘 客?!?/div>
分類:長江三峽
《漢語大詞典》:鐵峽(鐵峽)
泛指 長江 三峽 一帶。 明 許景樊 《望高臺》詩:“ 鐵峽 霸圖龍已去, 穆陵 秋色雁初過?!?/div>
《漢語大詞典》:倒峽(倒峽)
(1).謂江水傾峽而出。 宋 朱熹 《同子澄及諸僚友游三峽過山房登折桂分韻得萬字》:“散目山崔嵬,縱轡路脩蔓。憑欄快倒峽,躋壑困脫輓。”
(2).比喻文章氣勢磅礴。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結(jié)搆》:“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而后鬼神效靈,予以生花之筆,撰為倒峽之詞,使人人贊美,百世流芳?!?/div>
《國語辭典》:筆掃千軍(筆掃千軍)  拼音:bǐ sǎo qiān jūn
形容筆鋒銳利,無可匹敵?!对x外編。醉寫赤壁賦。第二折》:「他兩個文施翰墨,筆掃千軍,臨危世亂,勢盡時休。」《警世通言。卷一八。老門生三世報恩》:「論他的才學(xué),便是董仲舒、司馬相如也不看在眼里,真?zhèn)€是胸藏萬卷,筆掃千軍?!?/div>
《國語辭典》:筆陣(筆陣)  拼音:bǐ zhèn
詩文寫作時,于謀篇布局擘畫等有如軍陣。比喻寫文章。南朝梁。蕭統(tǒng)〈錦帶書十二月啟。太簇正月〉:「談叢發(fā)流水之源,筆陣引崩云之勢。」唐。杜甫〈醉歌行〉:「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獨(dú)掃千人軍?!?/div>
《漢語大詞典》:第三聲(第三聲)
(1).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江水二:“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絶,故漁者歌曰:‘ 巴 東 三峽 巫峽 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因以“第三聲”指令人凄切的猿鳴聲。 唐 戴叔倫 《和崔法曹建溪聞猿》:“聞道 建溪 腸欲斷,的知斷著第三聲。” 唐 李端 《送客賦得巴江夜猿》:“ 楚 人皆掩淚,聞到第三聲。”
(2).指普通話陰平、陽平、上、去四類字調(diào)中的上聲。如“板”“此”“鬼”“也”等字調(diào)為第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