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9典故 1詞典 18
典故
韓侯出井陘

相關(guān)人物
蕭何
 
韓信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266~
韓信使人閒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夜半傳發(fā),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閒道蓖山而望趙軍,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令其裨將傳飧,曰:「今日破趙會食!」諸將皆莫信,詳應曰:「諾?!怪^軍吏曰:「趙已先據(jù)便地為壁,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阻險而還?!剐拍耸谷f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zhàn)良久。于是信、張耳詳棄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zhàn)。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zhàn),不可敗。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于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
《漢語大詞典》:井陘(井陘)
山名。 太行山 的支脈。有要隘名 井陘口 ,又稱 土門關(guān) 。 秦 漢 時為軍事要地。呂氏春秋·有始:“何謂九塞? 大汾 、 冥阸 、 荊阮 、 方城 、 殽 、 井陘 、 令疵 、 句注 、 居庸 ?!?高誘 注:“ 井陘 ,在 常山 井陘縣 ?!?span id="ww00oqi" class="book">《元和郡縣圖志·恒州》:“ 井陘縣 , 六國 時 趙 地, 秦始皇 十八年, 王翦 興兵攻 趙 ,下 井陘 。 漢高帝 三年, 韓信 、 張耳 東下 井陘 ,擒 成安君 ( 陳餘 ),即此地也。 陘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 井陘 …… 井陘口 ,今名 土門口 ,縣( 獲鹿縣 )西南十里。即 太行 八陘之第五陘也?!?明 梅鼎祚 《玉合記·言祖》:“萬里鳴刁斗,三軍出 井陘 ,小的們隨老爺去 河北 ,在此久等。” 王德鐘 《和悼秋醉后之作》:“書生曾把《陰符》讀,亦愿荷戈出 井陘 ?!?/div>
《國語辭典》:陘山(陘山)  拼音:xíng shān
山名。位于河南省新鄭縣西南,春秋時為楚、韓兩國間的要隘。也稱為「邢山」。
《漢語大詞典》:井陘口(井陘口)
要隘名。九塞之一。故址在今 河北省 井陘縣 北 井陘山 上。又縣西有故關(guān),乃 井陘 西出之口。詳“ 井陘 ”。
《漢語大詞典》:井陘(井陘)
山名。 太行山 的支脈。有要隘名 井陘口 ,又稱 土門關(guān) 。 秦 漢 時為軍事要地。呂氏春秋·有始:“何謂九塞? 大汾 、 冥阸 、 荊阮 、 方城 、 殽 、 井陘 、 令疵 、 句注 、 居庸 ?!?高誘 注:“ 井陘 ,在 常山 井陘縣 。”《元和郡縣圖志·恒州》:“ 井陘縣 , 六國 時 趙 地, 秦始皇 十八年, 王翦 興兵攻 趙 ,下 井陘 。 漢高帝 三年, 韓信 、 張耳 東下 井陘 ,擒 成安君 ( 陳餘 ),即此地也。 陘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 井陘 …… 井陘口 ,今名 土門口 ,縣( 獲鹿縣 )西南十里。即 太行 八陘之第五陘也?!?明 梅鼎祚 《玉合記·言祖》:“萬里鳴刁斗,三軍出 井陘 ,小的們隨老爺去 河北 ,在此久等?!?王德鐘 《和悼秋醉后之作》:“書生曾把《陰符》讀,亦愿荷戈出 井陘 。”
《駢字類編》:西陘(西陘)
魏書靈徵志:太祖天興四年春,新興太守上言,晉昌民賈相,昔年二十二,為雁門郡吏,入句注西陘,見一父老,謂相曰:自今以后四十二年,當有圣人出于北方,時當大樂,子孫永長,吾不及見之。言終而過,相顧視之,父老化為石人。
《漢語大詞典》:陘峴(陘峴)
山谷與山嶺。《文選·謝靈運〈從斤竹澗越嶺溪行〉詩》:“逶迆傍隈隩,迢遞陟陘峴?!?李善 注:“爾雅曰:‘山絶曰陘?!?郭璞 曰:‘連山中斷曰陘?!?span id="egoia2e" class="book">《聲類》曰:‘峴,山嶺小高也?!?/div>
分類:山谷山嶺
《漢語大詞典》:井陘關(guān)(井陘關(guān))
即 井陘口 ,詳“ 井陘 ”。
分類:井陘口
《漢語大詞典》:井陘(井陘)
山名。 太行山 的支脈。有要隘名 井陘口 ,又稱 土門關(guān) 。 秦 漢 時為軍事要地。呂氏春秋·有始:“何謂九塞? 大汾 、 冥阸 、 荊阮 、 方城 、 殽 、 井陘 、 令疵 、 句注 、 居庸 ?!?高誘 注:“ 井陘 ,在 常山 井陘縣 ?!?span id="mewg2oq" class="book">《元和郡縣圖志·恒州》:“ 井陘縣 , 六國 時 趙 地, 秦始皇 十八年, 王翦 興兵攻 趙 ,下 井陘 。 漢高帝 三年, 韓信 、 張耳 東下 井陘 ,擒 成安君 ( 陳餘 ),即此地也。 陘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 井陘 …… 井陘口 ,今名 土門口 ,縣( 獲鹿縣 )西南十里。即 太行 八陘之第五陘也?!?明 梅鼎祚 《玉合記·言祖》:“萬里鳴刁斗,三軍出 井陘 ,小的們隨老爺去 河北 ,在此久等?!?王德鐘 《和悼秋醉后之作》:“書生曾把《陰符》讀,亦愿荷戈出 井陘 ?!?/div>
《漢語大詞典》:八陘(八陘)
指 太行山 的八陘。 唐 李吉甫 元和郡縣志·懷州:“ 太行陘 在縣( 河內(nèi)縣 )西北三十里。連山中斷曰陘。《述征記》曰:‘ 太行山 首始於 河內(nèi) ,自 河內(nèi) 北至 幽州 ,凡有八陘:第一曰 軹關(guān)陘 ,今屬 河南府 濟源縣 ,在縣理西十一里;第二 太行陘 ,第三 白陘 ,此兩陘,今在 河內(nèi) ;第四 滏口陘 ,對 鄴 西;第五 井陘 ,第六 飛狐陘 ,一名 望都關(guān) ,第七 蒲陰陘 ,此三陘在 中山 ;第八 軍都陘 ,在 幽州 太行陘 ?!?/div>
分類:太行山
《漢語大詞典》:灶陘(竈陘)
灶邊突出部分。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祀灶” 漢 鄭玄 注:“祀灶之禮,先席於門之奧東面,設主於灶陘。” 漢 蔡邕 獨斷卷上:“祀灶之禮,在廟門外之東,先席於門奧,面東設主於灶陘也?!?清 黃景仁 《冬日書悶》詩:“商量紙價添窗槅,料理薪材暖灶陘。”
分類:突出
《高級漢語詞典》:陘阻
斷崖險礙的地方
《駢字類編》:香陘(香陘)
水經(jīng)注:三城水又徑香陘山上悉生槁本香,世故名焉 明一統(tǒng)志:香陘山在順天府密云縣東北。
《韻府拾遺 青韻》:松陘(松陘)
唐書地理志:營州西北百里曰松陘嶺。
《漢語大詞典》:海陘(海陘)
古 齊 魯 間隘道名。左傳·襄公十六年:“秋, 齊侯 圍 成 …… 速 遂塞 海陘 而還?!?杜預 注:“ 海陘 , 魯 隘道。” 楊伯峻 注:“ 成 之北離 齊 境近,則 海陘 ,為 齊 魯 間隘道。”
《駢字類編》:東陘(東陘)
唐書郭子儀傳:為衛(wèi)尉卿、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jié)度使,率本軍東討。子儀收靜邊軍,斬賊將周萬頃,擊高秀巖河曲,敗之,遂收云中、馬邑,開東陘如御史大夫 水經(jīng)注:天井水出東陘山西南,北有長嶺,嶺上東西有通道,即钘隥也。
《駢字類編》:馬陘(馬陘)
左傳:晉師從齊師,入自丘輿,擊馬陘。注:丘輿、馬陘,皆齊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