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接?倒
同源典故
山太守
山翁醉
倒著接?
葛強
舉鞭問
山翁倒載
巾倒戴
山公飲
接?傾倒
山公上馬
山公行處
山公游賞
山簡
山公延賓客
山公坐池
笑馬上葛僵
笑問并州兒葛
相關(guān)人物山簡
《晉書》卷四十三《山濤傳》附《山簡傳》
山簡字季倫。平雅有父風。與嵇紹、劉謨等齊名。遷尚書。出為征南將軍?!唭?yōu)游卒歲,唯酒是耽。諸習氏,荊土豪族,有佳園池,簡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輒醉,名之曰高陽池。時有童兒歌曰:「山公出何許,往至高陽池。日夕倒載歸,茗艼無所知。時時能騎馬,倒著白接?。舉鞭向葛彊:『何如并州兒?』」彊家在并州,簡愛將也。
《晉書》卷四十三〈山濤列傳·山簡〉~228~
簡字季倫。性溫雅,有父風,年二十馀,濤不之知也。簡嘆曰:「吾年幾三十,而不為家公所知!」后與譙國嵇紹、沛郡劉謨、弘農(nóng)楊準齊名。初為太子舍人,累遷太子庶子、黃門郎,出為青州刺史。徵拜侍中,頃之,轉(zhuǎn)尚書。歷鎮(zhèn)軍將軍、荊州刺史,領(lǐng)南蠻校尉,不行,復拜尚書。光熙初,轉(zhuǎn)吏部尚書。永嘉初,出為雍州刺史、鎮(zhèn)西將軍。徵為尚書左仆射,領(lǐng)吏部。簡欲令朝臣各舉所知,以廣得才之路。上疏曰:「臣以為自古興替,實在官人;茍得其才,則無物不理。書言『知人則哲,惟帝難之』。唐虞之盛,元愷登庸;周室之隆,濟濟多士。秦漢已來,風雅漸喪。至于后漢,女君臨朝,尊官大位,出于阿保,斯亂之始也。是以郭泰、許劭之倫,明清議于草野;陳蕃、李固之徒,守忠節(jié)于朝廷。然后君臣名節(jié),古今遺典,可得而言。自初平之元,訖于建安之末,三十年中,萬姓流散,死亡略盡,斯亂之極也。世祖武皇帝應天順人,受禪于魏,泰始之初,躬親萬機,佐命之臣,咸皆率職。時黃門侍郎王恂、庾純始于太極東堂聽政,評尚書奏事,多論刑獄,不論選舉。臣以為不先所難,而辨其所易。陛下初臨萬國,人思盡誠,每于聽政之日,命公卿大臣先議選舉,各言所見后進俊才、鄉(xiāng)邑尤異、才堪任用者,皆以名奏,主者隨缺先敘。是爵人于朝,與眾共之之義也。」朝廷從之。永嘉三年,出為征南將軍、都督荊湘交廣四州諸軍事、假節(jié),鎮(zhèn)襄陽。于時四方寇亂,天下分崩,王威不振,朝野危懼。簡優(yōu)游卒歲,唯酒是耽。諸習氏,荊土豪族,有佳園池,簡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輒醉,名之曰高陽池。時有童兒歌曰:「山公出何許,往至高陽池。日夕倒載歸,茗艼無所知。時時能騎馬,倒著白接?。舉鞭向葛彊:『何如并州兒?』」彊家在并州,簡愛將也。
簡釋
山公醉:詠醉酒或醉態(tài)。唐李白《襄陽歌》:“傍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如泥。”
葛強:指跟隨自己的愛將。唐杜甫《清明》:“馬援征行在眼前,葛強親近同心事?!?/p>
例句
不辭便學山公醉,花下無人作主人。
誰知靖節(jié)當時事,空學狂歌倒載回。
今日山公舊賓主,知君不負帝城春。
荀令園林好,山公游賞頻。
山公念舊偏知我,今日因君淚滿衣。
興闌巾倒戴,山公下習池。
宜城多美酒,歸與葛強游。
山公來取醉,時唱接?歌。
山公能飲酒,居士好彈箏。
叔子神如在,山公興未闌。
應須一倒載,還似山公回。
山公醉不醉,問取葛彊知。
蕭散林亭晚,倒載欲還家。
且同山簡醉,倒載莫褰帷。
酒客逢山簡,詩人得謝公。
昔日接?倒,今我葛巾翻。
山簡醉來歌一曲,參差笑殺郢中兒。
今朝偶得高陽伴,從放山翁醉似泥。
當時不敢辭先醉,誤逐群公倒載還。
曾共山翁把酒時,霜天白菊繞階墀。
弄珠見游女,醉酒懷山公。
山公醉后能騎馬,別是風流賢主人。
臨醉謝葛強,山公欲倒鞭。
醉上山公馬,寒歌寧戚牛。
山公欲上馬,笑殺襄陽兒。
山公醉酒時,酩酊襄陽下。
傍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
昨日東樓醉,還應倒接?。
山公不可遇,誰與訪高陽。
時追山簡興,本自習家流。
謝公留賞山公喚,知入笙歌阿那朋。
小男供餌婦搓絲,溢榼香醪倒接?。
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嘆落暉。
愛酒晉山簡,能詩何水曹。
蘇侯據(jù)鞍喜,忽如攜葛強。
終思一酩酊,凈掃雁池頭。
馬援征行在眼前,葛強親近同心事。
戲假霜威促山簡,須成一醉習池回。
移樽勸山簡,頭白恐風寒。
池要山簡馬,月凈庾公樓。
荊州愛山簡,吾醉亦長歌。
空醉山翁酒,遙憐似葛強。
不用投車轄,甘從倒載還。
莫辭倒載吟歸去,看欲東山又吐茵。
山翁醉后如相憶,羽扇清樽我自知。
自是山公興,誰令下士知。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不蹶不驚行步穩(wěn),最宜山簡醉中騎。
山簡醉高陽,唯聞倒接?。豈如公今日,馀力兼有之。
人人盡道堪圖畫,枉遣山翁醉習池。
好繼馬卿歸故里,況聞山簡在襄陽。
客散山公醉,風高月滿城。
山公仰爾延賓客,好傍春風次第開。
始知山簡繞,頻向習家池。
卻慚身外牽纓冕,未勝杯前倒接?。
不學山公醉,將何自解頤。
陳遵已投轄,山公正坐池。
興洽林亭晚,方還倒載車。
山簡愧兼諸郡命,鄭玄慚秉六經(jīng)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