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句因包含“脫屣”,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脫屣
第 3 句因包含“脫屣”,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脫屣
第 5 句因包含“淮陽,臥”,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淮陽臥
第 19 句因包含“青驪”,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青驪
成都送別黎侍郎培敬 清末民國初 · 王闿運
 押侵韻 出處:湘綺樓詩弟十一卷庚辰二月起至癸未十一月
簡堂侍郎左遷四川按察,未一年,被命督漕,超階錄功,寮吏咸喜。闿運與同縣,嘗共公車之役,賓客言者,若賀其私榮焉。夫寵辱,時也,功效,人也。昔者周、召以二伯下大夫之職,朱邑三公,而恒思縣尉。當其達,則褰裳而去萬乘;惜其績,則欷歔而望龜山。君子之仕也,非為己也。侍郎嘗撫黔矣,披荊棘,立軍府,??定艱苦之功著于天下。及以微過免,人無不為黔惜,黔之人亦為之惜。惜之者為公耶?為私耶?吾不得而知之。他日侍郎歷官,或督連圻,或入掌六曹,贊樞機要,必有遷去之時,去之時亦宜有贈送離別之情,其或喜耶?或惜耶?吾不得豫知之。而唯獨今之去,則憮然知其不可喜也。蓋蜀之不治久矣,自咸、同以來日甚督府丁公毅然不恤,而獨欲治之。治之而官吏喧囂,人人欲去之,賴朝廷清明,孤立三年未有助也。有一二能者,則群曰督府私人。其人不能眾和,則亦自私。于是賢者中害避怨,而不肖得志。侍郎之來,灼然奉天子命,又屈居僚司,必不宜阿私長官,乃其言行趣舍,不謀而同督府。眾之喧囂者,至是而自疑,黑白是非幾判矣,始稍稍向治。終猶以為不便,復稍稍撓之,聞其遷,故大喜。夫遷去與罷去等耳,而失此治蜀之機,是可惜也。俄夷之謬議動搖中外,言者海運阻塞,而議渠漕,用是有此選。不然,漕河之職近二十年為閒官,孰與治蜀之亟乎?且漕河積習深,往者名臣皆身被謗議,然后堪其職。侍郎假欲行志,亦必人人祝其去,其委蛇求容耶?則何如蜀中,猶直道而行,有友朋之歡?然則公私之計,皆未可去也。且傳舍其官者,必有傳舍其身之心,侍郎遷去必不自喜,故攄所懷,為詩以贈之。詩曰:
超俗奇懷,徇物德音。
脫屣九州外,而無遺世心。
汲生臥淮陽王子陟崍陰。
河內有留愛,朝歌異任。
清風灑凡累,之子沖衿。
天機不淺,澄淵鑒已深。
解黻寄蕭散,宣條化慆淫。
如何不煖席,重此汎江潯。
寵恩固非已,甄圣豈徒欽。
未聞青驪駕,已動鵲防吟。
良會不我覯,他時蘭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