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句因包含“洛社”,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洛社
耆老篇。奉呈本所諸先生 明 · 鄭琢
七言律詩 押支韻 出處:藥圃先生文集卷之一
琢嘗以社稷臘饗大祭獻(xiàn)官。入齋于太常寺。有一了童踵后而至。問之則西郊宋丈所伻耆老所廳直也。,乃知本所已復(fù)故事。無任感嘆 。因竊自語曰。本朝舊例。宰臣年滿七十者。皆得與于耆老。愚年今已七十有三。吾其幸哉。昔蘭亭修稧。少長皆許咸集。洛中耆英會。潞國公文彥傅年七十七。溫國公司馬光則才踰六十。以最少稱。今吾年視文公不及。而比馬公則殆過之。雖無二公德業(yè)。而至于序齒。則實居二公之間。且擬蘭亭稧會。未必不在少者之先。方今尚齒之會。亦當(dāng)溷矣。噫。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七年兵火。全活者蓋寡。吾今得保。而年踰七十。爵又躋崇班。即今寇亂且平。泰運(yùn)重回。若從諸老先生杖屨之后。以娛馀景。幸孰甚焉。敢效近體詩一篇。以寓后生歆艷之意。投進(jìn)本所諸大老。兼呈洛中僉尊位。以及當(dāng)代詞伯。要與知教。嗚呼。投瓜致瓊。裒成大集。得令一時盛跡。垂諸永久。則蘭亭清譽(yù)。洛社高風(fēng)。亦不得專美于前。豈不韙歟。
七十云稀百曰期,潞溫齒序自參差。
神仙天上無多子,耆老人間幾個遺。
洛社風(fēng)流追往古,蘭亭勝事在于斯。
喧傳萬口歸圖畫,又把高標(biāo)入好詩。
按:噫。兵亂之馀。豈有耆老古風(fēng)。然所以云云者。此是不過頌禱期待之辭。而亂極思治之意。并存乎其間。墜典斯舉。復(fù)見太平故事。則今此之作。未必不為后日詩語之讖。而終系國家興衰之景象。此豈可以閒談浪話視之哉。唯冀僉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