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句因包含“希夷”,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希夷
第 59 句因包含“九疇”,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九疇
惚恍中有象賦(以形象無實全在精至為韻) 唐 · 謝觀
 出處:全唐文卷七百五十八
不可視。無臭無聲。
恍不可聽希夷杳冥
不可為之內(nèi)。有不可狀之形。
則可徇其惚。徇其恍。
無是無非之間。見有若存若亡之象。
菖蒲之秀。聞之而不見其形。
合浦之珍。知有而難期入掌。
且夫視之不見將謂虛。聽之不聞將謂無。
虛無之內(nèi)。有罔象之珠。
及夫視之可見以為真。聽之得聞以為實。
真實之外。有強名之質(zhì)。
故執(zhí)無而求者。理則謬焉。
執(zhí)有而求者。理亦不然
精于無之地。韜光于入有之權(quán)。
其象也虛。其體也元。
謂皦兮尚默。謂虧兮復全。
其方不中于矩。而規(guī)不中于圓。
索隱心契??赏斡谝怏?。
靜以神觀。黃帝得之三月。
反于目聽列子寤之于九年。
然后含兮如容。浩兮如海。
混沌不殆。成胚渾不宰
先天地之始。已塊然而生。
后天地之終。尚澹然而在。
何者為在。何者為生。
萬物兮吾象不顯。成萬物兮吾象不呈。
謂之有兮無眹。謂之無兮有精。
故道我者非常道。名我者非常名。
及夫有形而為天。濁有形為地。
列而為九疇八卦。播而為五行六位。
此皆非其象。此乃象之器。
自可外廢其境。內(nèi)存其至。
一喻老氏之言。曷無為不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