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池賦(836年) 唐 · 李德裕
丙辰歲孟夏月。余屆途豐城。弭楫江渚。問埋劍之地。則有池存焉。感其至靈之物。亦有淪棄。非遇識者。無由振發(fā)。雖人亡劍去。而故事可悲。因維舟俄頃。以為此賦。
天地神物。龍泉太阿。
光耀時促。沉埋日多。
往者紫氣沖星。時人莫識。
吳已亡而氣存。寶乃隆于敵國。
既精感而上達。當龍變而不息。
未遭風(fēng)雨之會。尚假雷生之力。
豈通塞之有時。何顯晦之難測。
我不自振。掘之而得。
雖潛朽壤之中。每受莓苔之蝕。
誠宜英主用之。提攜指揮。
內(nèi)以靖諸侯。外以服四夷。
為東序之秘寶。備有國之光儀。
一見留于邑長。一獲佩于臺司。
始謂伸于知已。終乃屈于不知。
既而長鳴玉匣。躍入漣漪。
化鋒鍔兮奮迅。煥晶光兮陸離。
垂尾滄波。斷鯨鯢之族。
矯首清漢。詟江海之祗。
昔時在獄。今成廢池。
寶常棄于茲地。人載懷而孔悲。
況乎耶溪水涸。赤堇山閉。
巧冶既沒。作者曠世。
風(fēng)胡已遠。壯武復(fù)逝。
斯物倘存。知之者誰氏。
惟人代兮去不留。嗟雙劍兮焉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