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句因包含“碩人”,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碩人
第 32 句因包含“顛倒,衣裳”,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顛倒衣裳
第 43 句因包含“含章”,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含章
衣錦褧衣(以君子之道闇然日章為韻) 中唐 · 李程
 出處: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二
君子制服兮。損益以時(shí)。
衣錦之特麗。必尚褧相資
曳婁以成飾。故威儀而可持。
異彼佩環(huán)。有以文為貴者。
同夫絺绤。必特表而出之。
察其所以。亦將有旨。
愿無伐善。俾其蘊(yùn)美。
衛(wèi)詩既作。且賦于碩人之篇。
匪服是加。則嗤乎彼其之子。
狐裘羔袖。比綠衣黃里。
纖縞不隔。籠渥彩之可擬。
彷佛兮若豹姿之藏霧。隱映兮似珠光透水
徒有美于爛然。孰可詳其蔚矣。
故服之無斁。終然允臧。
當(dāng)斐然入用。懼學(xué)制以見傷。
知我者謂我隱蔽文章。不知我者謂我顛倒衣裳。
曾不順則之理。的然而亡。
自類韜光不耀。孰云欲蓋而彰。
比乎繪事后素。勿矜為寶。
不有外者。何以混其色。
不有內(nèi)者。何以蓄其藻。
雅符含章之德。不愆盡飾之道。
服既美矣。人亦宜然
誠明道合。同出處之義全。
亦由絜矩之士。窮而不濫。
蘊(yùn)貞明。體恬淡
昔有喻于讒口。何以自明。
不衣夜行。寧惟逮暗。
是知大象既分。先質(zhì)后文。
為道用。靜為躁君。
不衒昭質(zhì)。退藏于密
匪同厖服之奇。自契黃中之吉。
無褐空念于卒歲。此成章不俟終日
未若衣錦褧衣。為終身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