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水者。
不在于廣大。
而在于澄渟。
奔流則崇山莫辨。
靜息則纖芥必形。
故能任人倫之巨細(xì)。
隨物色之丹青。
皆一鑒而洞達(dá)。
若三光之出冥。
因見厎之清。
成照膽之朗。
以無心而應(yīng)物。
皆潔已而呈象。
如白日之輝輝。
無孤蓬之振蕩。
馮虛之狀。
信有妍而有媸。
閱實(shí)之明。
固無偏而無黨。
若乃仙井舊渫。
華池既潴。
中無浴鳥。
下絕游魚。
疑金鏡之湛寂。
若琉璃之至虛。
當(dāng)其來。
見威儀之酷似。
及其去。
無眹跡于淪胥。
向使潺湲不息。
噴薄長注。
將沃日而騰虹。
或因山而瀑布。
遭駭飆之??起。
值潛虬之交騖。
雖有清明之本質(zhì)。
豈能使形影之相遇。
是知專而靜可以居要。
明而動(dòng)亦不能照。
斯大道之指歸。
豈常情之感召。
得懲躁之為誡。
知飾容之惟肖。
人觀于水。
既定而后詳。
水鑒于人。
當(dāng)止而為妙。
照其美也非所愛。
照其惡也非所憎。
不分明于有位。
不掩映于無朋。
諒可移性。
俾居于正直。
豈懷鑒貌。
獨(dú)貴于清澄。
想夫煙雨初霽。
泥沙不雜。
明看練皎。
止若冰合。
忽形來而影見。
類聲往而響答。
在良賢而暫窺。
宜陋軀之愧納。
今者貞清特異。
颎耀前聞。
雖萬形之森列。
終一鑒而區(q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