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句因包含“綠竹猗猗,淇澳”,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淇澳
第 15 句因包含“賦,上林”,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賦上林
第 17 句因包含“比目”,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比目
第 18 句因包含“海若”,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海若
第 37 句因包含“三都,賦”,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三都賦
第 15 句因包含“賦,上林”,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賦上林
第 17 句因包含“比目”,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比目
第 18 句因包含“海若”,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海若
第 37 句因包含“三都,賦”,據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三都賦
三都賦序 西晉 · 左思
出處:全晉文 卷七十四、文選卷四
蓋詩有六義焉,其二曰賦。楊雄曰:「詩人之賦麗以則」。班固曰:「賦者,古詩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觀土風。見「綠竹猗猗」,則知衛(wèi)地淇澳之產;見「在其版屋」,則知秦野西戎之宅。故能居然而辨八方。然相如賦《上林》而引「盧橘夏熟」,楊雄賦《甘泉》而陳「玉樹青蔥」,班固賦《西都》而嘆以出比目,張衡賦《西京》而述以游海若。假稱珍怪,以為潤色,若斯之類,匪啻于茲。考之果木,則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則出非其所。于辭則易為藻飾,于義則虛而無徵。且夫玉卮無當,雖寶非用;侈言無驗,雖麗非經。而論者莫不詆訐其研精,作者大氐舉為憲章。積習生常,有自來矣。余既思摹《二京》而賦《三都》,其山川城邑,則稽之地圖,其鳥獸草木,則驗之方志。風謠歌舞,各附其俗;魁梧長者,莫非其舊。何則?發(fā)言為詩者,詠其所志也;升高能賦者,頌其所見也。美物者貴依其本,贊事者宜本其實。匪本匪實,覽者奚信?且夫任土作貢,《虞書》所著;辯物居方,《周易》所慎。聊舉其一隅,攝其體統(tǒng),歸諸詁訓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