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 句因包含“玉環(huán)”,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玉環(huán)
第 78 句因包含“玉杯”,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玉杯
第 85 句因包含“幾杖”,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幾杖
文帝以嚴致平 南宋 · 方大琮
 出處:全宋文卷七三六一、《鐵庵集》卷二六
治所尚,孝文克明。
務德以為本,亦以嚴而致平。
躬以率先,素稟天姿之厚;
威非輕用,迄臻治效之成。
蓋聞因循治道之虧,奮發(fā)仁人之意。
然弊積于寬,非以威克,則民有所玩,適為政累。
文帝仁柔之主,其慮已深;
漢家治平之功,皆嚴之致。
雖曰德本專務,賢為素聞,然寬厚之風,寓在禁網(wǎng),仁義之意,藏于法斤。
要非徒善以為政,無但以寬而議文。
自謂慈柔,難任一再傳之業(yè);
勉加奮勵,庶收六十載之勛。
豈非禮雖興于務化,亦斷獄而興;
不止于除刑,以定笞而止。
玉環(huán)非忍斷,恐滋犯法之弊;
銅虎豈徒制,是乃息兵之始。
仁君未免自振,亦柔德終難于專以。
獨先以樸,非予心不足仁柔;
寧過乎剛,使庶事無輕于委靡。
大抵民惟狃于寬,其弊愈甚;
不至于懦,其嚴可知
武帝行嚴,祗見虛耗;
孝宣用嚴,適滋慢欺。
文也以平日寬仁之素,為此剛斷之施。
戮昭非負,乃愛昭之意;
系勃非忍,為全勃之思。
所以治者,豈無致之?
既重其仁,崔寔發(fā)非寬之論;
不阿其罰,貢生大化之辭。
是何差級既重責,隨赦魏公;
犯蹕必誅,卒從張議。
豈終無仁愛之念,特顯嚴明之治。
故聞躬服之威,漸肅邊境;
定律之嚴,皆為禮義
使異時獲安靜之福,亦今日激昂之志。
是則公卿篤厚得非有激于玉杯;
方外安寧,亦自持威于竹使。
又當知無踰侈之禁,自革僭服;
趨利之戒,潛消剟簾。
幾杖示威,受者益竦;
金錢非責貪,愧其不廉。
無可畏之跡,猶曰足畏;
不嚴之中,乃其至嚴。
將軍不犯之威,但成其禮;
丞相畏益莊之后,愈致其謙。
山言解弛力請進威;
誼陳治安,痛言定制。
運用之中獨晦其跡,故謀議之臣迭言其弊。
嗚呼!
文帝用嚴之意,而當時所不能知,此其所以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