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凈不苦窳,陶于醉封疆。 臨溪刷舊痕,隔屋聞新香。 移來近曲室,倒處臨糟床。 所嗟無比鄰,余亦能偷嘗。 案《周禮》,酒正之職,辨四飲之物,其三曰漿。又漿人之職,共王之六飲,水、漿、醴、涼、醫(yī)、酏,入于酒府。鄭司農(nóng)云:「以水和酒也,蓋當(dāng)時人率以酒醴為飲,謂乎六漿。酒之醨者也,何得姬公制?」《爾雅》云:「槚,苦茶,即不擷而飲之?!关M圣人純于用乎?抑草木之濟(jì)人,取舍有時也。自周已降,及于國朝茶事,竟陵子陸季疵言之詳矣。然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也。季疵之始為經(jīng)三卷,由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設(shè)其器,命其煮,俾飲之者除痟而去癘,雖疾醫(yī)之不若也。其為利也,于人豈小哉!余始得季疵書,以為備矣,后又獲其〈顧渚山記〉二篇,其中多茶事。后又太原溫從云、武威段磶之,各補(bǔ)茶事十?dāng)?shù)節(jié),并存于方冊。茶之事,由周至于今,竟無纖遺矣。昔晉杜育有《荈賦》,季疵有《茶歌》,余缺然于懷者,謂有其具而不形于詩,亦季疵之馀恨也,遂為十詠,寄天隨子。 南山茶事動,灶起巖根傍。 水煮石發(fā)氣,薪然杉脂香。 青瓊蒸后凝,綠髓炊來光。 如何重辛苦,一一輸膏粱。 繭稀初上簇,醅盡未乾床。 盡日留蠶母,移時祭曲王。 趁泉澆竹急,候雨種蓮忙。 更葺園中景,應(yīng)為顧辟疆。 引用典故:延平 未至應(yīng)居右,全家出帝鄉(xiāng)。 禮優(yōu)逢苑雪,官重帶臺霜。 夜浦吳潮吼(一作亂),春灘建水狂。 延平有風(fēng)雨,從此是騰驤。 空庭(一作秋)夜未央,點點(一作的)度西墻。 抱影何微(一作卑)細(xì),乘時忽發(fā)揚(yáng)。 不思因(一作曾)腐草,便擬倚孤光。 若道能通照(一作通文翰),車公業(yè)肯長。 念遠(yuǎn)坐西閣,華池涵月涼。 書回秋欲盡,酒醒夜初長。 露白蓮衣淺,風(fēng)清蕙帶香。 前年此佳景,蘭棹醉橫塘。 燕雁下秋塘,田家自此忙。 移蔬通遠(yuǎn)水,收果待繁霜。 野碓舂粳滑,山廚焙茗香。 客來還有酒,隨事宿茅堂。 帶月飯行侶,西游關(guān)塞長。 晨雞鳴遠(yuǎn)戍,宿雁起寒塘。 云卷四山雪,風(fēng)凝千樹霜。 誰家游俠子(一作歌舞散),沈醉臥蘭堂(一作停驂一回首,隱隱見嵩陽)。 山斷水茫茫,洛人(一作濱)西路長。 笙歌留遠(yuǎn)棹,風(fēng)雨寄(一作醉)華堂。 紅壁耿秋燭,翠簾(一作檐)凝曉香。 誰堪(一作何言)從此去,云樹滿陵陽。 蕭蕭凌雪霜,濃翠異三湘。 疏影月移壁,寒聲風(fēng)滿堂。 捲簾秋更早,高枕夜偏長。 忽憶秦溪(一作南游)路,萬竿今正涼。 北(一作背)嶺枕南塘,數(shù)家村落長。 鶯啼幼婦懶,蠶出小姑忙。 煙草近溝濕,風(fēng)花臨路香。 自憐非楚客,春望亦心傷。 評注(點擊查看或隱藏評注) 西巖一磬長,僧起樹蒼蒼。 開殿灑寒水,誦經(jīng)焚晚(一作曉)香。 竹風(fēng)云漸散,杉露月猶光。 無復(fù)重來此,歸舟凌夕陽。 ① (一作長興里夏日寄南鄰避暑)。(一作杜牧詩) 侯門(一作家)大道傍,蟬噪樹蒼蒼。 開鎖洞門遠(yuǎn),下簾賓(一作高)館涼。 欄圍紅藥盛,架引綠蘿長。 永日一欹枕,故山云水(一作外)鄉(xiāng)。 身閑白日長,何處不尋芳? 山崦登樓寺,溪灣泊晚檣(一作航)。 洞花蜂聚蜜,巖柏麝留香。 若指求仙路,劉郎學(xué)阮郎。 下第只(一作惟)空囊(一作鬢毛蒼),如何住(一作裴回懸)帝鄉(xiāng)。 杏園啼百舌,誰醉在花傍(一作鶯聲寒食后,人醉曲江傍)。 淚落故山遠(yuǎn),病來春草長。 知音逢(一作酬)豈易(一作豈易別),孤棹負(fù)(一作復(fù))三湘。 評注(點擊查看或隱藏評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