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選項

位置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體裁
韻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91—487 【介紹】: 北魏渤海蓨人,字伯恭。高湖侄。少孤,曾為僧,名法浮,不久還俗。性喜文學(xué),博通經(jīng)史天文術(shù)數(shù)。初為郡功曹。太武帝神麚四年被征,拜中書博士,遷侍郎,以本官領(lǐng)著作郎與崔浩等同修國記。受命以經(jīng)授太子。太平真君十年坐浩等所修史實暴露“國惡”罪,將受極刑,得太子營救獲免。文成帝即位拜中書令,常召入禁中咨詢終日,帝恒呼“令公”而不名。獻文帝時受知馮太后,參決大政。定律令,興學(xué)校,軍國書檄多出其手。孝文帝即位進爵咸陽公。太和二年以疾告歸,后又征拜鎮(zhèn)東大將軍、領(lǐng)中書監(jiān)。謚文。
全后魏文·卷二十八
允,字伯恭,渤海人。少為沙門,名法凈,尋還俗。神麚中,為杜超征南從事中郎,徵拜中書博士。遷侍郎,領(lǐng)樂安王范從事中郎。復(fù)參樂平王丕驃騎軍事,賜爵汶陽子,加建武將軍。領(lǐng)著作郎,為秦王翰傅,復(fù)以經(jīng)授皇太子。文成即位,拜中書令,轉(zhuǎn)太常卿,領(lǐng)秘書監(jiān),進爵梁城侯,加左將軍。獻文時,兼太常,遷中書監(jiān),加散騎常侍。孝文即位,進爵咸陽公,加鎮(zhèn)東將軍,授征西將軍、懷州刺史,徵拜鎮(zhèn)軍大將軍,領(lǐng)中書監(jiān),遷尚書、散騎常侍,加光祿大夫。太和十一年卒,年九十八,贈侍中司徒,謚曰文。有集二十一卷。(案:《高允傳》云:自高宗迄于顯祖,軍國書檄,多允文也。)
古風(fēng)
羅敷行 北魏 · 高允
邑中有好女,姓秦字羅敷。
巧笑美回盻,鬢發(fā)復(fù)凝膚。
腳著花文履,耳穿明月珠。
頭作墮馬髻,倒枕象牙梳。
姌姌善趨步,袒袒曳長裾。
王侯為之顧,駟馬自踟躕。
⑴ ○《樂府詩集》二十八?!对娂o(jì)》百八。

王子喬 北魏 · 高允
王少卿。
王少卿。
超升飛龍翔天庭。
遺儀景。
云漢酬。
光騖電逝忽若浮。
騎日月。
從列星。
跨騰入太。
廓逾杳冥。
尋元氣。
出天門。
窮覽有無窮道根。
⑴ ○《樂府詩集》二十九?!对娂o(jì)》百八。

四言詩
答宗欽詩 北魏 · 高允
四言詩
高允為著作郎。與崔浩同撰史。宗欽贈詩以相規(guī)諷。允答之云云。后崔浩竟坐暴揚國惡。與宗欽同被誅。允以太子救得免。
湯湯流漢,藹藹南都。
載稱多士,載耀靈珠。
邈矣高族,代記丹圖。
啟基郢域,振彩涼區(qū)。(一章)

吾生倜儻,誕發(fā)英風(fēng)。
紹熙前緒,奕世克隆。
方圓備體,淑德斯融。
望傾群雄,響振華戎。(二章)

響振伊何,金聲克著。
匡贊西藩,拯厥時務(wù)。
放志琴書,恬心初素。
潛思淵渟,秀藻云布。(三章)

上天降命,祚鐘有代。
協(xié)耀紫宸,與乾作配。
仁邁春陽,功隆覆載。
招延隱叟,永貽大賚。(四章)

伊余櫟散,才朽質(zhì)微。
遭緣幸會,忝與樞機。
竊名華省,廁足丹墀。
愧無熒燭,少益天暉。(五章)

明升非諭,信漸難兼。
體卑處下,豈曰能謙。
進不弘道,退失淵潛。
既慚朱闕,亦愧閭閻。(六章)

史班稱達,楊蔡致深。
負荷典策,載蹈于心。
四轍同軌,覆車相尋。
敬承嘉誨,永佩明箴。(七章)

遠思古賢,內(nèi)尋諸己。
仰謝丘明,長揖南史。
遐武雖存,高蹤難擬。
夙興夕惕,豈獲恬止。(八章)

時之圯矣,靈運未通。
鳳馬殊隔,區(qū)域異封。
有懷西望,路險莫從。
王澤遠灑,九服來同。(九章)

有昔平吳,二陸稱寶。
今也克涼,吾生獨矯。
道映儒林,義為群表。
我思與之,均于纻縞。(十章)

仁乏田蘇,量非叔度。
韓生屢降,林宗仍顧。
千載曠游,遘茲一遇。
藻詠風(fēng)流,鄙心已悟。(十一章)

年時迅邁,物我俱逝。
任之斯通,擁之則滯。
結(jié)駟貽塵,屢空亦敝。
兩聞可守,安有回賜。(十二章)

詩以言志,志以表丹。
慨哉刎頸,義已中殘。
雖曰不敏,請事金蘭。
爾其勵之,無忘歲寒。(十三章)

⑴ ○魏書宗欽傳?!对娂o(jì)》百八。又文館詞林百五十八所引缺末一章。

詠貞婦彭城劉氏詩 北魏 · 高允
四言詩
渤海封卓妻劉氏。彭城人。成婚一夕。卓官于京師。以事見法。劉氏在家。忽形夢想。知卓已死。哀泣不止。經(jīng)旬兇問果至。遂憤嘆而終。時人比之秦嘉妻云。高允念其義高而名不著。乃為之《詩》曰:
兩儀正位,人倫肇甄。
爰制夫婦,統(tǒng)業(yè)承先。
雖曰異族,氣猶自然。
生則同室,終契黃泉。(一章)

封生令達,卓為時彥。
內(nèi)協(xié)黃中,外兼三變。
誰能作配,克應(yīng)其選。
寔有華宗,挺生淑媛。(二章)

京野勢殊,山川乖互。
乃奉王命,載馳在路。
公務(wù)既弘,私義獲著。
因媒致幣,遘止一暮。(三章)

率我初冠,眷彼弱笄。
形由禮比,情以趣諧。
忻愿難常,影跡易乖。
悠悠言邁,戚戚長懷。(四章)

時值險屯,橫離塵網(wǎng)。
伏锧就刑,身分土壤。
千里雖遐,應(yīng)如影響。
良嬪洞感,發(fā)于夢想。(五章)

仰惟親命,俯尋嘉好。
誰謂會淺,義深情到。
畢志守窮,誓不二醮。
何以驗之,殞身是效。(六章)

人之處世,孰不厚生。
心存于義,所重則輕。
結(jié)憤鐘心,甘就幽冥。
永捐堂宇,長辭母兄。(七章)

茫茫中野,翳翳孤丘。
葛蔂冥蒙,荊棘四周。
理茍不昧,神必俱游。
異哉貞婦,曠世靡儔。(八章)

⑴ ○魏書《列女傳》?!对娂o(jì)》百八。

徵士頌 北魏 · 高允
四言詩
昔歲同徵,零落將盡,感逝懷人,作《徵士頌》,蓋止于應(yīng)命者,其有命而不至,則闕焉,群賢之行,舉其梗概矣。今著之于左:中書侍郎、固安侯范陽盧玄子真,郡功曹史博陵崔綽茂祖,河內(nèi)太守、下樂侯廣寧燕崇玄略,上黨太守、高邑侯廣寧常陟公山,征南大將軍從事中郎渤海高毗子翼,征南大將軍從事中郎渤海李欽道賜,河西太守、饒陽子博陵許堪祖根,中書郎、新豐侯京兆杜銓士衡,征西大將軍從事中郎京兆韋閬友規(guī),京兆太守趙郡李詵令孫,太常博士、鉅鹿公趙郡李靈虎符,中書郎中、即丘子趙郡李遐仲熙,營州刺史、建安公太原張偉仲業(yè),輔國大將軍從事中郎范陽祖邁,征東大將軍從事中郎范陽祖侃士倫,東郡太守、蒲陰子中山劉策,濮陽太守、真定子常山許琛,行司隸校尉、中都侯西河宋宣道茂,中書郎燕郡劉遐彥鑒,中書郎、武恒子河間邢潁宗敬,滄水太守、浮陽侯渤海高濟叔民,太平太守、平原子雁門李熙士元,秘書監(jiān)、梁郡公廣平游雅伯度,廷尉正、安平子博陵崔建興祖,廣平太守、列人侯西河宋愔,州主簿長樂潘天符,郡功曹長樂杜熙,征東大將軍從事中郎中山張綱,中書郎上谷張誕叔術(shù),秘書郎雁門王道雅,秘書郎雁門閔弼,衛(wèi)大將軍從事中郎中山郎苗,大司馬從事中郎上谷侯辯,陳留郡太守、高邑子趙郡呂季才。夫百王之御世也,莫不資仗群才,以隆治道,故周文以多士克寧,漢武以得賢為盛。此載籍之所記,由來之常義。魏自神麚以后,宇內(nèi)平定,誅赫連積世之僭,掃窮發(fā)不羈之寇,南摧江楚,西蕩涼域,殊方之外,慕義而至。于是偃兵息甲,脩立文學(xué),登延俊造,酬咨政事。夢想賢哲,思遇其人,訪諸有司,以求名士。咸稱范陽盧玄等四十二人,皆冠冕之胄,著聞州邦,有羽儀之用。親發(fā)明詔,以徵玄等。乃曠官以待之,懸爵以縻之。其就命三十五人,自馀依例州郡所遣者,不可稱記。爾乃髦士盈朝,而濟濟之美興焉。昔與之俱蒙斯舉,或從容廊廟,或游集私門,上談公務(wù),下盡忻娛,以為千載一時,始于此矣。日月推移,吉兇代謝,同徵之人,凋殲殆盡。在者數(shù)子,然復(fù)分張。往昔之忻,變?yōu)楸?。張仲業(yè)東臨營州,遲其還返,一敘于懷,齊衿于垂沒之年,寫情于桑榆之末。其人不幸,復(fù)至殞歿。在朝者皆后進之士,居里者非疇昔之人,進涉無寄心之所,出入無解顏之地。顧省形骸,所以永嘆而不已。夫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亦可以長言寄意。不為文二十年矣,然事切于心,豈可默乎?遂為之頌。詞曰:
紫氣干霄,群雄亂夏,王龔徂征,戎車屢駕,掃蕩游氛,克剪妖霸,四海從風(fēng),八垠漸化。
政教無外,既寧且一,偃武橐兵,唯文是恤。
帝乃旁求,搜賢舉逸,巖隱投竿,異人并出。(一章)

亹亹盧生,量遠思純,鉆道據(jù)德,游藝依仁。
旌弓既招,釋褐投巾,攝齊升堂,嘉謀日陳。
自東徂南,躍馬馳輪,僭馮影附,劉以和親。(二章)

茂祖煢單,夙罹不造,克已勉躬,聿隆家道。
敦心六經(jīng),游思文藻,終辭寵命,以之自保。(三章)

燕、常篤信,百行靡遺,位不茍進,任理棲遲。
居沖守約,好讓善推,思賢樂古,如渴如饑。(四章)

子翼致遠,道賜悟深,相期以義,相和若琴。
并參幕府,俱發(fā)德音,優(yōu)游卒歲,聊以寄心。(五章)

祖根運會,克光厥猷,仰緣朝恩,俯因德友。
功雖后建,祿實先受,班同舊臣,位并群后。(六章)

士衡孤立,內(nèi)省靡疚,言不崇革,交不遺舊。
以產(chǎn)則貧,論道則富,所謂伊人,實邦之秀。(七章)

卓矣友規(guī),稟茲淑量,存彼大方,擯此細讓
神與理冥,形隨流浪,雖屈王侯,莫廢其尚。(八章)

趙實名區(qū),世多奇士,山岳所鐘,挺生三李。
矯矯清風(fēng),抑抑容止,初九而潛,望云而起。(九章)

詵尹西都,靈惟作傳,垂訓(xùn)皇宮,載理云務(wù)。
熙雖中夭,跡階郎署,馀塵可挹,終亦顯著。(十章)

仲業(yè)淵長,雅性清到,憲章古式,綢繆典誥。
時值險難,常一其操。
納眾以仁,訓(xùn)下以孝,化被龍川,民歸其教。(十一章)

邁則英賢,侃亦稱選,聞達邦家,名行素顯。
志在兼濟,豈伊獨善,繩匠弗顧,功不獲展。(十二章)

劉、許履忠,竭力致躬,出能騁說,入獻其功,輶軒一舉,撓燕下崇,名彰魏世,享業(yè)亦隆。(十三章)

道茂夙成,弱冠播名,與朋以信,行物以誠。
怡怡昆弟,穆穆家庭,發(fā)響九皋,翰飛紫冥。
頻在省闥,亦司于京,刑以之中,政以之平。(十四章)

猗歟彥鑒,思參文雅,率性任真,器成非假。
靡矜于高,莫恥于下,乃謝朱門,歸跡林野。(十五章)

宗敬延譽,號為四俊,華藻云飛,金聲夙振。
中遇沈疴,賦詩以訊,忠顯于辭,理出于韻。(十六章)

高滄朗達,默識淵通,領(lǐng)新悟異,發(fā)自心胸。
質(zhì)侔和璧,文炳雕龍,耀姿天邑,衣錦舊邦。(十七章)

士元先覺,介焉不惑,振袂來庭,始賓王國。
蹈方履正,好是繩墨,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十八章)

孔稱游夏,漢美淵云,越哉伯度,出類逾群。
司言秘閣,作牧河汾,移風(fēng)易俗,理亂解紛。
融彼滯義,渙此潛文,儒道以析,九流以分。(十九章)

崔、宋二賢,誕性英偉,擢潁閭閻,聞名象魏。
謇謇儀形,邈邈風(fēng)氣,達而不矜,素而能賁。(二十章)

潘符標(biāo)尚,杜熙好和,清不潔流,渾不同波。
絕希龍津,止分???,幽而逾顯,損而逾多。(二十一章)

張綱柔謙,叔術(shù)正直,道雅洽聞,弼為兼識。
拔萃衡門,俱漸鴻翼,發(fā)憤忘餐,豈要斗食。
率禮從仁,周愆于式,失不系心,得不形色。(二十二章)

郎苗始舉,用均巳試,智足周身,言足為治。
性協(xié)于時,情敏于事,與今而同,與古曷異。(二十三章)

物以利移,人以酒昏,侯生潔己,唯義是敦。
日縱醇醪,逾敬逾溫,其在私室,如涉公門。(二十四章)

季才之性,柔而執(zhí)競,屆彼南秦,申威致命。
誘之以權(quán),矯之以正,帝道用光,邊土納慶。(二十五章)

群賢遭世,顯名有代,志竭其忠,才盡其概。
體襲朱裳,腰紐雙佩,榮曜當(dāng)時,風(fēng)高千載。
君臣相遇,理實難偕,昔因朝命,與之克諧。
披襟散想,解帶舒懷,此昕如昨,存亡奄乖。
靜言思之,中心九摧,揮毫頌德,潸爾增哀(《魏書·高允傳》)。(二十六章)

北伐頌 北魏 · 高允
四言詩
皇矣上天,降鑒惟德,眷命有魏,照臨萬國。
禮化丕融,王猷允塞,靜亂以威,穆民以則。
北寇舊??,稟政在蕃,往因時□,逃命北轅。
世襲兇軌,背忠食言,招亡聚盜,丑類實繁。
敢率其眾,圖縱猖蹶,乃詔訓(xùn)師,興戈北伐。
躍馬裹糧,星馳電發(fā),撲討虔劉,肆陳斧鉞。
斧鉞暫陳,馘剪厥旅,積骸填谷,流血成浦。
元兇狐奔,假息窮墅,爪牙既摧,腹心亦阻。
周之忠厚,存及行葦,翼翼圣明,有兼斯美。
澤被京觀,垂此仁旨,封尸野擭,惠加生死。
生死蒙惠,人欣覆育,理貫幽冥,澤漸殊域。
物歸其誠,神獻其福,遐邇斯懷,無思不服。
古稱善兵,歷時始捷,今也用師,辰不及浹。
六軍克合,萬邦以協(xié),義著春秋,功銘玉牒,載興頌聲,播之來葉。
⑴ 《魏書·高允傳》。從顯祖北伐,大捷而還,至武川鎮(zhèn),上《北伐頌》,其詞曰。

辭賦
鹿苑賦 北魏 · 高允
啟重基于朔土,系軒轅之洪裔。
武承天以作主,熙大明以御世。
灑靈液以滂沱,扇仁風(fēng)以遐被。
踵姬文而筑苑,包山澤以開制。
植群物以充務(wù),蠲四民之常稅。
暨我皇之繼統(tǒng),誕天縱之明睿。
追鹿野之在昔,興三轉(zhuǎn)之高義。
振幽宗于已永,曠千載而可寄。
于是命匠選工,刊茲西嶺。
注誠端思,仰模神影。
庶真容之仿佛,耀金暉之煥炳。
即靈崖以構(gòu)宇,竦百尋而直正。
絙飛梁于浮柱,列荷華于綺井。
圖之以萬形,綴之以清永。
若祇洹之瞪對,孰道場之涂迥,嗟神功之所建,超終古而秀出,實靈祇之協(xié)贊,故存貞而保吉。
鑿仙窟以居禪,辟重階以通術(shù)。
澄清氣于高軒,佇流芳于王室。
茂花樹以芬敷,涌醴泉之洋溢。
祈龍宮以降雨,侔膏液于星畢。
若乃研道之倫,行業(yè)貞簡,慕德懷風(fēng),杖策來踐。
守應(yīng)貞之重禁,味三藏之淵典。
或步林以經(jīng)行,或寂坐而端宴。
會眾善以并臻,排五難而俱遣。
道欲隱而彌彰,名欲毀而逾顯。
伊皇輿之所幸,每垂心于華囿。
樂在茲之閑敞,作離宮以榮筑。
固爽塏以崇居,枕平原之高陸。
恬仁智之所懷,眷山水以肆目。
玩藻林以游思,絕鷹犬之馳逐。
眷耆年以廣德,縱生生以延福。
慧愛內(nèi)隆,金聲外發(fā)。
功濟普天,善不自伐。
尚咨賢以問道,詢芻蕘以補闕。
盡敬恭于靈寺,遵晦望而致謁。
奉請戒以畢日,兼六時而宵月。
何精誠之至到,良九劫之可越。
資圣王之遠圖,豈循常以明教。
??N云之上升,羨頂生之高蹈。
思離塵以邁俗,涉玄門之幽奧。
禪儲宮以正位,受太上之尊號。
既存無而御有,亦執(zhí)靜以鎮(zhèn)躁。
睹天規(guī)于今日,尋先哲之遺誥
悟二乾之重蔭,審明離之并照。
下寧濟于兆民,上克光于七廟。
一萬國以從風(fēng),總?cè)荷鵀閷?dǎo)。
正南面以無為,永措心于沖妙。
夫道化之難期,幸微躬之遭遇。
逢扶桑之初開,遘長夜之始曙。
顧衰年以懷傷,惟負忝以危懼。
敢布心以陳誠,效鄙言以自著。
⑴ 《釋藏》策七、《廣弘明集》二十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