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選項(xiàng)

位置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體裁
韻部

辭賦
浮山堰賦(并引)(1069年) 北宋 · 秦觀
梁武帝天監(jiān)十三年,用魏降人王足計,欲以淮水灌壽陽,乃假太子右衛(wèi)康絢節(jié)督卒二十萬,作浮山堰于鐘離,而淮流湍駛漂疾,將合復(fù)潰。
或曰:「淮有蛟龍,喜乘風(fēng)雨壞岸,其性惡鐵」。
絢以為然,乃引東西冶鐵器數(shù)千萬斤,益以薪石沉之,猶踰年乃合。
堰袤九里,水逆淮而上,所蒙被甚廣。
魏人患之,果徙壽陽戍頓八公山,馀民分就岡壟。
未幾淮暴漲,堰壞,奔于海,有聲如雷,水之怪祅蔽流而下,死者數(shù)十萬人。
初,鎮(zhèn)星犯天江,而堰實(shí)退舍而壞。
嗚呼,異哉!
感而作《浮山堰賦》,其詞曰:
繄四瀆之并釃兮,實(shí)脈絡(luò)于坤靈。
惟長淮之湠漫兮,自桐柏而發(fā)源。
貫江河以下騖兮,拉泗、沂而左奔。
走獰雷以赴海兮,駕扶搖而薄山。
固元?dú)庵?span id="gyqsuwj" class='link' onclick='ShowWordComment("poem_sentence_12_1204697", 1204697, "Clauses/42/Comments/0")'>宣節(jié)兮,熄眾兆之災(zāi)患。
粵蕭梁之服命兮,抗北魏以爭衡。
信降虜之詭計兮,阻湯湯而倒征。
依兩崖以受土兮,羌合脊于中央。
揵竹甾石之不足兮,又沈鐵以厭不祥。
袤九里以中峙兮,截萬派之奔茫。
大堤矻乎如墉兮,杞柳菀其成行。
展源深而支永兮,雖暫否而必通。
倏鯨吼以奔潰兮,與蒼蒼而俱東。
若燃犀之照渚兮,旅百怪而爭遒。
??馬怒而噓蹀兮,虎蛟咆而相糾。
哀死者之?dāng)?shù)萬兮,孤魂逝其焉游?
背自然以司鑿兮,固神禹之所惡。
世茍近以昧遠(yuǎn)兮,或不改其此度。
螳螂怒臂以當(dāng)車兮,精衛(wèi)銜石而填海。
憯梁人之不思兮,卒取非于異代。
豈方迫于尋引兮,不遑議夫無窮?
將奸臣取容以幸入兮,公相援而欺蒙?
抑五材囚壯之有數(shù)兮,特假手于憧憧?
系曰:敦阜寇冥大川屯,精氣扶輿變乾文。
運(yùn)徒力頓漂無垠,潮波復(fù)故彌億年。

黃樓賦(并引)(1078年12月) 北宋 · 秦觀
太守蘇公守彭城之明年,既治河決之變,民以更生,又因修繕其城,作黃樓于東門之上,以為水受制于土,而土之色黃,故取名焉。
樓成,使其客高郵秦觀賦之。
其詞曰:
惟黃樓之瑰瑋兮,冠雉堞之左方。
挾光晷以橫出兮,干云氣而上征。
既要眇以有度兮,又洞達(dá)而無旁。
斥丹雘而不御兮,爰取法乎中央。
列千山而環(huán)峙兮,交二水而旁奔。
岡陵奮其攫拿兮,溪谷效其吐吞。
覽形勢之四塞兮,識諸雄之所存。
意天作以遺公兮,慰平日之憂勤。
繄大河之初決兮,狂流漫而稽天。
御扶搖以東下兮,紛萬馬而爭前。
象罔出而侮人兮,螭蜃過而垂涎。
微精誠之所貫兮,幾孤墉之不全。
偷朝夕以昧遠(yuǎn)兮,固前識之所羞。
慮異日之或然兮,復(fù)厭之以茲樓。
時不可以驟得兮,姑從容而浮游。
儻登臨之信美兮,又何必乎故丘。
觴酒醪以為壽兮,旅殽核以為儀。
儼云髾以侍側(cè)兮,笑言樂而忘時。
發(fā)哀彈豪吹兮,飛鳥起而參差。
悵所思之遲暮兮,綴明月而成詞。
噫變故之相詭兮,猶傳馬之更馳。
昔何負(fù)而遑遽兮,今何暇而遨嬉?
豈造物之莫詔兮,惟元元之自貽?
將苦逸之有數(shù)兮,疇工拙之能為?
韙哲人之知其故兮,蹈夷險而皆宜。
視蚊虻之過前兮,曾不介乎心思。
正余冠之崔嵬兮,服余佩之焜煌。
從公于斯樓兮,聊裴回以徜徉。

寄老庵賦(1077年9月) 北宋 · 秦觀
或問:「孫先生之游湯泉山也,嘗于佛祠之旁,二松之下,誅薙草茅,平夷土涂,規(guī)以為庵,曰『寄老』焉。
子時實(shí)從,與見其事,愿揚(yáng)榷而陳之」。
仆曰:「唯唯」。
寄老之區(qū),在于湯泉,實(shí)惟歷陽,東城之域。
山林郁其修阻,水土婉而滋息。
風(fēng)和氣平,物無癘疫。
其出游也,南則峰巒,經(jīng)亙二百馀里,前望建業(yè)之都,卻顧項(xiàng)王之亭,龍窟呀其旁出,江漫漫而徂征。
東則惠濟(jì)、真相,二剎相望,殿寢中開,四注脩廊。
閒從游子,于焉相羊。
沈燎茗飲,樂未渠央。
西則赭落之前,三井天出,幽毖白浪,明晦如一。
旁輸有斛,上庇有室,解衣入游,百疾為失。
北則瓦梁之河,陰陵之澤,水潦之所聚會,魚鱉之所充斥。
芡菱蒲莼,毛發(fā)之富,被其鄰國。
其入居也,則閉關(guān)卻掃,反聽收視,內(nèi)外既進(jìn),與妙自會。
湛乎若玉淵之澄,枵然如槁木之廢。
其游也,其居也,無所適而非道者,世奚足以識之哉?
雖然,先生方為侍從之臣,充諫諍之官,論思獻(xiàn)納,日不遑給,雖欲復(fù)從二三子于寄老之上,未可得也。
一旦功成事畢,引老乞身,天子憫之,不煩以政,公卿大夫設(shè)祖道供帳于國門之外,酒闋升車,望寄老而歸焉,則仆也亦將負(fù)杖屨而從之矣。

湯泉賦(1077年9月) 北宋 · 秦觀
大江之濱,東城之野,有泉出焉。
直回峰,負(fù)深谷,分埒引源,迤邐相屬。
晨夜有聲,涵云注玉,薄為虎須,洑為魚目,鱗介莫潛,遇者斯浴。
此何水也哉?
野老告余曰:「泓泓涓涓,莫虞歲年。
不火而燠,其名湯泉」。
嗚呼,豈非熒惑蒞于上耶?
燭龍隱于中耶?
旁通咸池,日御之所經(jīng)耶?
幽精沈魄,陰償其負(fù)耶?
丹砂黃硫,金石之氣,酷悍之所激耶?
德有常仁,惠公而浹。
寒凝海兮不冰,旱焦山兮不竭。
其或燥濕外干,精氣散越,膚革瘡瘍,憊筋淫血,欣瀄汩之暫游,恍幽憂之永脫。
以沐則發(fā)澤,以颒則膚悅。
其羨流冗浸、捐棄于溝壑者,猶能灌蔬稻之畦,已牛馬之暍。
此又何其然耶?
吾聞天下之水,厥類實(shí)繁。
至于弱水儲陰,投羽必沈;
火井萃陽,爛石灼金。
祥標(biāo)醴泉,病飲而瘳;
異紀(jì)滋穴,神瀵以流。
焦溪乏罥蔓之飾,沸潭謝聱取之游。
其馀酒墨所發(fā),膠鹽是滋,啜懷千金,飲狂一國。
裒玉乳以中涵,橫金絲而徑度。
詭品繆名,紛莫為數(shù),咸受命于元精,亦各私其所遇。
若夫匡廬、汝水之旁,尉氏、驪山之下,煙菲掩褥,王孫鳥隼之所娛,金穴椒房,專寵靡曼之所占,則湯泉之中,又有顯晦者焉。
野老囅然而笑曰:「善乎,齊給之士」。
曳杖而去,行歌于涂曰:「滭沸滂沱奮此泉兮,被彼山阿。
吾唯灌沐兮,不知其他」。
按:《淮海集》卷一。又見《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卷一八,《記纂淵?!肪戆?,《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前集卷九,《古賦辨體》卷八,《山堂肆考》卷二二,《詩苑叢珠》卷三,《歷代賦匯》卷二八,《古今圖書集成》坤輿典卷三八、職方典卷八四○。

嘆二鶴賦(1072年) 北宋 · 秦觀
廣陵郡宅之圃,有二鶴焉,昂然如人,處乎幽閒。
翅翮摧傷,弗能飛翻。
雖雌雄之相從,常悒悒其鮮歡。
時引吭而哀唳,若對客而永嘆。
圃吏告予曰:「此紫薇錢公之鶴也。
公熙寧時實(shí)守此邦,心虛一而體道,治清凈而忘言。
既不耽乎豆觴,又不嗜乎匏弦。
惟此二鶴,與之周旋,居則俛仰于賓掾之后,出則飛鳴乎導(dǎo)從之先。
故鶴之來也,則知使君之將至;
鶴之往也,則知使君之將還。
是時一郡之人,好甚于姻,敬愈于客,如愛子之居家,若寵臣之在國,晝從乎風(fēng)亭之濱,夜棲乎月臺之側(cè),謂此幸之可常,頗超搖而自得。
逮公之去,于今幾時,人各有好,鶴誰汝私?
具名物于有司,雞鶩易而侮之,傍軒楹而蒙叱,歷階戺而遭麾。
惟主人之故客,間一遇而嗟咨」。
余聞而嘆曰:「噫嘻,有恃而生者,失其所恃則悲。
彼有啄乎廣莫之野,飲于清泠之淵,隨林丘而止息,順風(fēng)氣而騰騫,一鳴九皋,聲聞于天。
若然者,又豈衛(wèi)侯之能好,而支遁之可憐哉」!

回紇入寇,汾陽出征。
單騎以見虜?
蓋臨戎而示情。
匹馬雄趨,方傳呼而免胄;
諸羌駭矚,俄下拜以投兵。
方其唐祚中微,胡塵內(nèi)侮,承范陽猖獗之亂,值永泰因循之主,金繒不足以塞其貪嗜,鎧仗不足以止其攘取。
云屯三輔,但分諸將之兵;
烏合萬群,難破重圍之虜。
子儀乃外弛嚴(yán)備,中輸至誠,氣干霄而直上,身按轡以徐行。
于是露刃者膽喪,控弦者骨驚。
謂令公尚臨于金甲,想可汗未厭于寰瀛。
頓釋前憾,來尋舊盟。
彼何人斯,忽去幢幡之盛;
果吾父也,敢論戈甲之精。
豈非事方急則宜有異謀,軍既孤則難拘常法?
遭彼虜之悍勁,屬我?guī)熤Х?,校之力則理必敗露,示以誠則意當(dāng)親狎。
所以徹衛(wèi)四環(huán),去兵兩夾,雖鋒無鏌邪之銳,而勢有泰山之壓。
據(jù)鞍以出,若乘擒虎之驄;
失仗而驚,如棄華元之甲。
金石至堅(jiān)也,以誠可動;
天地至大也,以誠可聞。
矧爾熊羆之屬,困乎蛇豕之群?
于是時也,將乘驕而必敗,兵不戢則將焚,惟有明信,乃成茂勛。
吐蕃由是而引歸,師殲靈夏;
仆固于焉而暴卒,禍息并汾。
非不知猛虎無助也,受侮于狐貍;
神龍失水也,見侵于螻蟻。
曷為鋒鏑之交下,遽遺紀(jì)綱而不以?
蓋念至威無恃于張皇,大智不資于恢詭。
遠(yuǎn)同光武,輕行銅馬之營;
近類曹成,獨(dú)造國良之壘。
向若怨結(jié)不解,禍連未央,養(yǎng)威嚴(yán)于將軍之幕,角技巧于勇士之場。
攻且攻兮天變色,戰(zhàn)復(fù)戰(zhàn)兮星動芒。
如此則雖驍雄而必弊,顧創(chuàng)病以何長?
苻秦夸南伐之師,坐投淝水;
新室恃北來之眾,立潰昆陽。
固知精擊刺者,非為將之良;
敢殺伐者,非用兵之至。
況德善之身積,宜福祥之天畀。
故中書二十四考焉,由此而致。

因知正主而御邪臣者,難以存乎安強(qiáng);
正臣而事邪主者,不能浸乎明昌。
美盛時之會聚,常直道以更相。
蓋上下交孚兮,若從繩之糾畫;
故民物阜蕃也,常飽德以康彊。
所以舜申后稷之忠,民或饑而可救;
唐相韓休之鯁,己雖瘠以何傷。
按:王敬之等刻《淮海集·補(bǔ)遺》。又見《履齋示兒編》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