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分3頁顯示 2 3 下一頁
古風(fēng)
太歲在娵觜,羲馭正東陸⑴。
羽書西邊來,胡⑵騎報南牧。
倉茫星火急,飄忽風(fēng)雨速。
憑陵我封疆,剽掠我孳畜。
一越摩云險⑶,已污巖岷俗。
再度峰貼隘⑷,重為武階毒。
胡兒⑸忽令名⑹,見謂韃靼⑺屬⑻。
或疑女真詐,頗訝疊州族(自注:此皆一時邊人之論。)。
衣毛不知帛(自注:羌人多以皮為衣。),飲酪非茹粟⑼。
勁弓骨為面⑽,健馬鐵裹足⑾。
駕言取金夏,其鋒不可觸。
如竹迎刃解,猶雪以湯沃。
先聲張?zhí)撘桑規(guī)熷嵝羁s。
心已執(zhí)檄迷,手為望風(fēng)束⑿。
策昧戰(zhàn)為守,計乏奇與伏。
西和久間斷⒀,文南暫蹢躅⒁。
將利僅小退,凱音誤陸續(xù)⒂。
蘭皋要寸功⒃,良將半喪衄⒄。
敗書丙夜聞,前矛石門宿⒅。
亟令控三關(guān),謹(jǐn)毋費(fèi)一鏃。
魚梁閉仙原⒆,武林護(hù)午谷⒇。
七方對壘持(21),相戒前轍覆。
縣官塞蹊徑(22),戰(zhàn)士據(jù)林麓。
由是關(guān)以外,民皆棄廬屋(23)。
西康至天水,患不翅蛇蝮(24)。
鳳集一炬馀,地已付麋鹿(25)。
河池本無虞,百里禍尤酷(26)。
群盜沸于鼎(27),流民湊如輻。
母悲愛子死,夫沒嫠婦哭。
城市委焚蕩,道路紛怨讟。
于時益昌民,十室空五六(自注:是時益昌之民皆入山避徙。)。
牙檣嘉陵來,舳艫尾聯(lián)屬(28)。
十乘隨啟行,驛書轉(zhuǎn)加促。
鼓吹喧后部(29),旌旗蔽前矗(30)。
兩勞使者車(31),三分元戎纛(32)。
重以潰卒徒,跳梁滿山谷(33)。
聲言誅不平,未知不平孰。
人情往傷弓,未免驚曲木。
土著避鄉(xiāng)井(34),游手伺風(fēng)燭(35)。
嗟哉是日也,性命龜未卜。
事機(jī)正诪張,天時幸炎燠(36)。
晉邊死季龍,周翰奮方叔。
不聞武侯敗,街亭誅馬謖(37)。
猶有孟明在,焚舟報秦穆(38)。
不待斬樓蘭,聞已事薰粥(39)。
搢紳屐欲折,意氣喜可掬。
中有山西人,慊若國深辱。
問之何所云,首疾已頻蹙。
大言往者悔,幾已潰心腹(自注:謂徒守三關(guān)而幾透文南也。)。
尚為來者憂,不知護(hù)頭目(40)。
厥今敵雖去,鄉(xiāng)道渠已熟(41)。
三關(guān)固天險,五都恐日蹙(42)。
不見關(guān)以外,處處空杼柚。
朝廷無事時,司農(nóng)積邊谷。
一朝棄糞土,知幾十萬斛(43)。
民力哀何辜,邊人罪難贖。
色雖帷幄喜,骨尚原野暴。
未旌平?jīng)黾?sup class='reference inlineComment2'>(44),方起鄒陽獄(45)。
辛苦在貔貅,恩賞歸雁鶩(46)。
幾效先軫死,不及介推祿(47)。
魏師付乳臭(48),漢校起奴仆(自注:謂何克勤及諸仆輩皆遷職。)。
平時好糜爛,深刑痛敲樸(49)。
于時在勞來,仍忍逞誅剭(50)。
頗聞富窖藏,悉已發(fā)麥菽(51)。
邊無一人耕,食能幾日蓄。
田里思反業(yè)(52),原堡未修筑(53)。
了無金城圖,酣事銅鞮曲(54)。
朽索駕虛舟,空奩著亡局。
縱君不懲艾,而我為慚恧。
我聞報中朝,四境已清肅(55)。
一人萬人心,可欺寧可服。
當(dāng)時屹如山,一二臣可錄。
凡此保蜀功,兩和李公獨(dú)。
趙公繼一出,頗慰沔人欲。
益昌所毋動,餉臣尼其轂。
公論雖未泯,天幸不可復(fù)。
安得如紹興,魏公任都督。
以口伐可汗,我恨匪元璹。
徒能效曹劌,遠(yuǎn)謀鄙食肉。
言之貌愈切,至此淚幾簌。
客既聞斯言,稽首拜且祝。
九廟宗社靈,百城耄倪福。
德澤在天下,人心久滲漉。
徒以成敗論,公等皆碌碌。
伯比議莫敖,蔿賈知子玉。
春秋過責(zé)備,小事書簡牘。
子其鉗爾舌,毋取斧锧戮。
漢人悔雁門,唐師老鴨綠。
有道守四夷,初何事窮黷。
不戰(zhàn)屈人兵,正豈待驅(qū)逐。
吾皇天地心,萬國囿春育。
疇咨元帥功,非夕則在夙。
出命宣黃麻,入相賡綠竹。
除書從天來,恩禮方隆渥。
三公應(yīng)鼎象,相與運(yùn)坤軸。
小夷置蚊虻,壯志寄鴻鵠。
分無萬戶印,莞爾一杯醁。
熟慰豪杰心,有詔不盈軸。
堯門萬里天,意者未親矚。
君相勤外憂,必有寧我蜀。
⑴ 自注:自二月初八日,虜(原作敵,據(jù)影宋本改)越鐸龍橋。
⑵ 原作敵,據(jù)影宋本改
⑶ 自注:摩云嶺,在大潭縣之上,最為險隘,而官軍不守。
⑷ 自注:峰貼隘,在階州。官軍守花石,而虜(原作敵,據(jù)影宋本改)由生蕃路來犯(原作攻,據(jù)影宋本改),遂入階州。
⑸ 原作敵人,據(jù)影宋本改
⑹ 自注:忽令、丙令,探者以為憂國二字。
⑺ 原作蒙古,據(jù)影宋本改
⑻ 自注:戎司以為韃靼(原作蒙古,據(jù)影宋本改),而或又以為部落,為韃靼(原作蒙古,據(jù)影宋本改)所驅(qū)。
⑼ 自注:羌人惟食牛羊,不甚食米麥。
⑽ 自注:戎師所獲羌人之弓,以駝骨為面。箭亦有骨為之。
⑾ 自注:戎師獲到羌人馬,蹄以鐵裹。時人以為未必有此,獲全馬卻無。
⑿ 自注:一時所傳韃靼(原作蒙古,據(jù)影宋本改)不可與戰(zhàn),以此,官軍望風(fēng)不出戰(zhàn)。
⒀ 自注:西和自三月初被圍,三月末道方通,元不遣兵解援。
⒁ 自注:文南虜(原作敵,據(jù)影宋本改)人三月初攻石靴關(guān),止五十馀騎。守倅以下春聚并百姓空城而出。
⒂ 自注:虜犯(原作敵攻,據(jù)影宋本改)將利,程信誤以捷音報。
⒃ 自注:制司誤得捷音,大帥遂領(lǐng)帳前將士上七方,將直至西和,遂有程信之?dāng)?。是日寇(原作敵,?jù)影宋本改)直至犀牛渡。
⒄ 自注:蘭皋之戰(zhàn),麻仲、馬翼、王平俱死王事,皆西邊良將也。
⒅ 自注:制垣到石門,是夕敗書聞,遂不敢進(jìn)。
⒆ 自注:仙人關(guān)在魚關(guān)下,前即殺金平制司。元以程信守之。
⒇ 自注:武林關(guān)去興元一百二十里,以李大亨守之。
(21) 自注:七方去沔州近百里,元以麻仲守之。仲死,吳桂守。
(22) 自注:制司自去年以來專塞小路,春間差官斷塞,而交徑元自可通。
(23) 自注:三關(guān)以外并無官軍,民皆流徙。有老小入關(guān),而關(guān)兵不納,怨聲盈路。
(24) 自注:制司令西康太守陳安清野,安雖能守,而既無官兵,境亦蹂踐。天水守張繼檄令間守仙原,天水棄矣。
(25) 自注:鳳州虜(原作敵,據(jù)影宋本改)元不到,去寇(原作敵,據(jù)影宋本改)兵何翅三百里。制司擬鳳守吳剛同守武林,遂委焚蕩,為禍最慘。
(26) 自注:河池虜(原作敵,據(jù)影宋本改)亦未到,上司清野,盜賊潰兵乘之,遂委焚蕩。
(27) 自注:是時關(guān)外百姓皆聚為盜賊,有所謂括地風(fēng)、穆黑子之類。
(28) 自注:三月初七日,敗音到沔,制司宅眷登舟下益昌,凡百馀艘。十一日到益昌,閱三日下果閬。
(29) 自注:三月十八日,大帥起發(fā)沔州,回司益昌。
(30) 自注:大帥行司隨帳以一萬人計,旌旗鼓吹,蜀人前所未見。
(31) 自注:令黃漕守彰明,胡漕守保安橋,以防文南之警。二漕未到而寇(原作敵,據(jù)影宋本改)退
(32) 自注:制司謀出會卒,以便宜除二漕為制副使。
(33) 自注:興趙原戍卒郭桂等數(shù)百人,以戎司李大亨調(diào)發(fā)失宜遂叛,聲言欲殺不平人。
(34) 自注:是時,益昌富家并攜老小入山避寇(原作敵,據(jù)影宋本改)
(35) 自注:是時,益昌市井小人乘時拋火者甚多,欲以作亂。
(36) 自注:虜(原作敵,據(jù)影宋本改)人元不交戰(zhàn),以天氣炎熱特穆津死而退。
(37) 自注:蘭皋之?dāng)?,?shí)帳前要功而行。既敗,以違令罪程信。
(38) 自注:程信雖敗,較諸將尤勝,劾以滅口,或以為過。
(39) 自注:是時或者云朝廷已與韃(原作敵,據(jù)影宋本改)人議和,將遣使通幣,所以無戰(zhàn)。
(40) 自注:謂徒守三關(guān)而不知以五州為籬落也。
(41) 自注:韃(原作敵,據(jù)影宋本改)兵之來,皆本朝邊人為之鄉(xiāng)道。
(42) 自注:是時,自三關(guān)以外葬為盜區(qū),不止日蹙百里之謂。
(43) 自注:總所五州錢糧聞失三四十萬斛斗。
(44) 自注:戰(zhàn)士沒于陣者不聞優(yōu)恤之典。
(45) 自注:諸將以主帥不能壓服,間有怨言,是以有王興宗之變,統(tǒng)制安遠(yuǎn)父子死于獄。
(46) 自注:事定恩賞未及戰(zhàn)士,而帳前吏卒以下皆賞有差。
(47) 自注:謂麻仲、馬翼輩死王事而恩賞不加也。
(48) 自注:謂帳前提舉王惟祐輩皆小兒。
(49) 自注:平時凡送必勝軍、送戎司者無不死諸非命,未嘗明正典刑,不能以數(shù)計。
(50) 自注:至利州殺戮如故,叛兵就招,盡死于必勝軍之手,日以一二十人計。
(51) 自注:邊頭民間窖藏,盡為寇盜所發(fā)。
(52) 自注:百姓,寇(原作敵,據(jù)影宋本改)退后官軍一出即復(fù),而官軍不出也。
(53) 自注:邊頭原堡悉已毀壞,寇(原作敵,據(jù)影宋本改)退更不復(fù)修。
(54) 自注:寇(原作敵,據(jù)影宋本改)退之后不聞謹(jǐn)武備,諸公惟事高飲,大失人望。
(55) 自注:傳聞寇(原作敵,據(jù)影宋本改)元出沒境上,而遽申朝廷境內(nèi)清肅。
昌黎昔作潮州游,潮人百世稱名州。
又聞柳州柳子厚,柳人至今愛其柳。
二公皆以文鳴唐,所至不偶為異常。
卒今江海流落地,化作文物聲名鄉(xiāng)。
涪南僻在巴子國,地絕中州少人物。
天將儒道淑是邦,曾向先朝處羈客。
河南夫子間世賢,山谷老叟人間仙。
一時轍跡相繼至,頓使光價增山川。
嘗嗟道從孟軻死,一貫誰能接原委。
又嗟詩自杜甫亡,四海誰能造詩壘。
幸生伊洛續(xù)圣傳,鳶魚遂復(fù)窮天淵。
從而江右振馀響,清廟又得存遺弦。
今踰元祐二百載,草木涪人尚知愛。
文章性命雖匪倖,氣象風(fēng)流久皆在。
惜乎兩公生盛時,下與屈賈同驅(qū)馳。
涪人則幸公不幸,天下應(yīng)怨涪人私。
江南三月春事濃,人間處處熙東風(fēng)。
山陰亭下羽觴舉,長安水邊簫鼓從。
衣冠酣燕太平久,干戈浸鈍鐵鉞朽。
神州風(fēng)景雖慷慨,已付新亭一杯酒。
皇天佑宋當(dāng)此時,乃眷疇作邦家基。
水晶宮里毓奇瑞,翼日生此神仙姿。
平時功業(yè)在學(xué)術(shù),治道邊防講明出。
遂將姬旦勤勞心,一洗吳人侈奢習(xí)。
襄陽自昔天下雄,形勢今處常蛇中。
彤弓玈矢自臨牧,輕裘緩帶惟從容。
雞鳴而起夜無寐,切切安危以身系。
四維盤石罔遺慮,千里毫釐尚深計。
一民未飽公足食,一兵尚寒公以衣。
蒼顏皓鬢已若瘠,黃童白叟人其嬉。
瞻言二十三郡國,根本其蕃賴封植。
農(nóng)知奠枕士超距,豈但邊人戒生隙。
幾番河檄動漢關(guān),折沖隨出精神間。
平淮既敵江漢盛,救邢況盡春秋難。
往時國未一興役,動以千金大農(nóng)給。
自公邊用足幕府,不費(fèi)中朝一毫力。
往時饋餉識調(diào)師,粟殆不及期年支。
自公留屯上方略,粒米狼戾如京坻。
規(guī)模宏大有如此,古猶其難況今撽。
朝廷宿望四海重,中外先生一人耳。
我聞文正腹有百萬兵,西賊聞之心膽驚。
胸中武庫今十倍,一塵宜弗轒辒侵。
忠定昔年鎮(zhèn)全益,一信五年方做得。
況今終始一勤字,十年之間未嘗息。
噫嘻楚人申討無日休,越人生聚幾歲周。
規(guī)摹止俟機(jī)會至,社稷固賴封疆謀。
史毋比公僅羊杜,雅毋詠公止申甫。
昌唐安得十元吉,平蔡惟須一裴度。
黃扉紫闥深帝思,袞衣赤舄行公歸。
愿公壽躬壽王國,牛馬下走亦作壽域之黔黎。
君不見君家知命今師日,白衫騎驢人不識。
當(dāng)時畫作梁園圖,惟有龍眠老仙筆。
又不見異時知命離戎州,終身愿學(xué)陶朱游。
能令太史為著語,此比西子同扁舟。
君今名在嫡孫行,數(shù)載浮家渚宮上。
秋風(fēng)細(xì)起鱸魚釣,落日馱成院花樣。
孤篷短轡成兩奇,一朝復(fù)見江南詩。
風(fēng)流信是古難繼,亦有軒輊誰為之。
我知長耳困皂櫪,突市沖籬久狂蹶。
逢京兆節(jié)僅免辱,入華陰門幾遭詰。
不如小艇楓荻洲,水天碧處盟沙鷗。
凌波三嘆洛妃恨,招魂一洗湘累愁。
騎驢不下竟為惑,縱葦所之樂何極。
與今坐上嘲子瑜,爭似舟中懷李白。
奚庸二畝藜莧圖,足歸一枕黃粱娛。
持竿鼓枻貴適我,解鞍截鐙無從渠。
厥今龍眠麟筆不可復(fù),太史鸞膠尚堪續(xù)。
我亦苕溪漁隱徒,亦有水調(diào)遺子以一曲。
玉堂義方訓(xùn)十字,衍而六百十六言。
一門翁季自師友,盡出學(xué)問之根源。
彼援遺書誡敦嚴(yán),暨昶以義名沉渾。
爭如此作旨哉味,足使聞?wù)咄贫稹?div class="fxp1b2x" id='poem_sentence_3_122426_comment'>
雖然責(zé)善友之義,仕教之忠古皆爾。
讀其詩可知其人,非是父不生是子。
書紳我亦且服膺,過庭夫豈弗由禮。
觸屏教諂勢利徒,得不為之望風(fēng)愧。
瑞麥歌懷安,三岐及六穗。
嘉祥不虛出,良以氣和致。
人言一草木,華枯且為異。
況茲一曰食,有是三足記。
此邦今扶風(fēng),中興號佳地。
去年歲千厄,眾懼憂莫弭。
入春雨旸若(《永樂大典》卷二二一八二作時),嘉驗(yàn)應(yīng)期至。
賢侯政事師,其清一杯水。
孜孜布上德,念念在民事。
東都循吏孰,漁陽史君似。
一麥露雙穎,異世風(fēng)同軌。
華黍續(xù)新雅,嘉禾繼前瑞。
老夫臥陋巷,聞此躍而起。
一廛猥受滕(原作膝,據(jù)《永樂大典》改),二天幸托冀。
誰謂大慶賚,俯亦及憔悴。
自今豐年兆,不苦力田匱。
當(dāng)知太守心,根源自宮閟。
務(wù)豐且重谷,感召至茲類。
昔襦今五褲,千里共衣被。
相逢二三叟,相慶更相慰。
不圖田里嘆,轉(zhuǎn)作謳歌喜。
酡顏溢鄉(xiāng)老,歡聲浹鄰比。
馀波剩沾丐,罔功有馀愧。
攄毫頌公德,拜手及公賜。
長安咫尺天,政聲轉(zhuǎn)聞易。
嘉汝龔黃績,寬予堯湯備。
歸袞陳歸⑴禾,經(jīng)綸展斯志。
⑴ 原作嘉,據(jù)影宋本、《永樂大典》改
老蟾竊靈藥,墮魄下塵寰。
跡誤采石江,名虛巫峽山。
長風(fēng)送之來,寄影千丈巖。
列壁當(dāng)層云,虛白生光寒。
婆娑仙桂影,中著孤根蟠。
宛宛學(xué)扇初,盈盈一鉤彎。
如出滄海頭,半揭煙霄⑴端。
風(fēng)雨不改度,晦朔從⑵循環(huán)。
山靈奪天目,作此奇哉觀。
閱盡來去人,了不蒼其顏。
所欠斷鰲始,一闕難磨镵。
憑誰駕長梯,取置懷袖間。
為施玉斧工,修作寶鑒團(tuán)。
豈無女媧之手呂翁指,運(yùn)此神造應(yīng)非難。
何如存我真面目,嫵媚一笑只作青山看。
⑴ 原作宵,據(jù)《永樂大典》卷九七六三改
⑵ 原作重,據(jù)《永樂大典》改
求士近取材,論人遠(yuǎn)稽古。
鄭公得杜陵,晉公有韓愈。
上思利社稷,下不愧賓主。
斯言宜服膺,馀子未足數(shù)。
伊昔先賢心,天下等憂樂。
時分蜀道弓,慮切漢關(guān)鑰。
揮刃得屠牛,察脈寬扁鵲。
岷峨望不淺,持酒為君酌。
勛業(yè)登天難,易者付嬉笑。
公駕鹍鵬風(fēng),來把鯨鰲釣。
自比小管樂,致主在周召。
此突豈待黔,早晚有明詔。
未登紫薇垣,慚依紅蓮幕。
于巷為遇主,自牖常納約。
我生類巢燕,君聞羨皋鶴。
聽取輿人言,岷峨小難著。
詩從雙井來,太史氏復(fù)作。
一葦天地旋,玄酒滋味薄。
有田付鸰原,比屋賴虎幄。
卻笑草玄池,投閣嗟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