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祀之

共 2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惟天為大。惟圣奉天。
所以就陽位。郊上元。
禮高明之覆育。答生植之陶甄。
告太一以祇敬。擁神休而吉蠲。
于是米遺范于周。故封土以成邱。
取法于乾。故象形以應(yīng)圓。
顧椒糈之莫達。憑柴燎以斯傳。
是時星昏東壁。日躔南至。
爰命有司。肅將祀事。
羅幄帟以云黕。駢罍俎以鱗次。
藉白茅兮取諸潔。薦蒼璧兮象其類。
皇威允穆。司儀辨等而以班。
明德惟馨。祝史陳辭而不愧。
于是啟禁扃。警仙蹕。
千官拱立。六龍齊膝。
濟濟鏘鏘。匪徐匪疾。
奉常告?zhèn)?。乘輿乃出?div id="su0gui0" class='inline' id='poem_sentence_16_1374446_comment'>
覆玉葉之卿云。昭扶桑之初日。
齊心滌慮。所以感無不通。
樂遍禮成。故能神降之吉。
觀夫廣場還合。泰壇互峙。
告萬物之生成。當(dāng)一陽之初晷。
揖偫望以咸秩。列眾靈以備祀。
紫微開兮天意通。元氣調(diào)兮薰風(fēng)起。
祀之大者。莫盛茲道。
展敬乎皇心。報功乎元造。
奏搏拊之清樂。徹純殷之蒼昊。
實祀典之所崇。諒邦家之攸保。
若乃陳以牲幣。酌以秬鬯。
歌大呂以為節(jié)。舞云門以為狀。
達誠于氤氳之際。降靈于閭闔之上。
騰瑞氣而宛延。燭神光兮溥暢。
我國家報本克禋。順時脩祭。
配太祖于座。于以敬宗。
祀皇天于郊。為能饗帝。
此所以神祇降鑒。天人合契。
保昌運兮永貞。崇明祀兮不替。
明堂賦(1050年10月) 北宋 · 范仲淹
臣聞明堂者,天子布政之宮也。
在國之陽,于巳之方。
廣大乎天地之象,高明乎日月之章。
崇百王之大觀,揭三宮之中央。
昭壯麗于神州,宣英茂于皇猷。
頒金玉之宏度,集人神之丕休。
故可祀先王以配上帝,坐天子而朝諸侯者也。
粵自蒼牙開極,黃靈耀德,巢穴以革,棟宇以植,徹太古之弊,明大壯之則。
風(fēng)雨攸止,宮室斯美。
將復(fù)崇高乎富貴之位,統(tǒng)和乎天人之理。
乃圣大造,明堂肇起。
明以清其居,堂以高而視。
壁廓焉而四達,殿巋焉而中峙。
禮以潔而儉,故表之以茅;
教以清而流,故環(huán)之以水。
二帝之述焉,合五府而祭矣。
逮夫夏禮秩秩,奉以世室;
商祀穆穆,制以重屋。
神禹卑宮,階以一尺之崇;
成湯受命,革以三尺之盛。
赫赫周堂,制度景彰。
七筵兮南北之廣,九筵兮西東之長,堂并包于五室,室辨正于五方。
左青陽而右總章,面明堂而背北堂
耽然太室,儼乎中黃。
都徽名之在南,取盛德之向陽。
或謂厥堂惟一,厥室惟九,辟闔其三十六戶,疏達兮七十二牖。
亦規(guī)上而天覆,復(fù)矩下而坤厚。
近郊之宮,廣而能受。
通天之宇,高而弗偶。
八方象其幅員,九陛參其前后。
桓桓焉聽政之廟,應(yīng)辰而周彰;
趪趪焉承天之柱,列宿而相望。
環(huán)林兮蔥蔥,圓海兮泱泱。
既方舟而經(jīng)梁,復(fù)素飾其回墻。
陳位序以有嚴(yán),議法象而必臧。
示邦域之景鑠,期人神之樂康。
左有辟雍,天子學(xué)宮。
墳籍浩以明備,文物森其會同。
三壽以勖天下之孝,設(shè)三乏以勸諸侯之風(fēng)。
右有靈臺,庶民子來。
若經(jīng)始于神明,乃占候于昭回。
天之道也,惟默默以有象;
圣之心也,蓋惕惕于無災(zāi)。
此三雍之大者,故百世以欽哉。
若夫約周之禮,稟夏之正,天子升青陽之位,體大德之生,彼相協(xié)謀,有司奉行。
慶賜必均,歷象必明。
布農(nóng)事于準(zhǔn)直,習(xí)舞德于和平。
止伯益之伐木,禁蚩尤之稱兵。
惟倉廩兮賑天之窮,惟幣帛兮禮邦之英。
無隱不彰,無潛不亨。
蒙蕩蕩之至仁,浸灝灝之醇精。
此明堂之春也,萬物為之榮。
又若炎以繼天,羲以永日。
始于仲呂之管,復(fù)于清宮之律。
天子乃登諸明堂,暨夫太室。
命盛樂以象德,致大雩以祈實。
升高明而有豫,定心氣而無逸。
靜百官之事,驅(qū)五谷之疾。
無索于關(guān),無難于門。
止北伐之威,以助養(yǎng)于生生;
導(dǎo)南風(fēng)之和,以飾喜于元元。
此明堂之夏也,萬物為之繁。
爾乃象正火位,德王金行。
羽漸干以南向,谷萬斯而西成。
天子乃居總章之奧,奏清商之聲。
圖有功而專任,詰不義而徂征。
脩法制以謹收藏之令,養(yǎng)衰老以惻搖落之情。
同我度量,平予權(quán)衡。
人社以崇,厚兆民報本之志;
神倉以秘,示萬邦致孝之誠。
此明堂之秋也,天下為之清。
及夫蟲介時分,虎威夕永。
詩人發(fā)其涼之詠,日官賓可愛之景。
天子乃北堂以居,南面而省。
錫飲蒸之慶,從祀寒之請。
于是戒門閭,備邊境。
勞三農(nóng)于休息,警百辟于恭靖。
關(guān)市必易,宮室必整。
無用之器斯徹,無事之官必省。
飭國典以俟來歲之宜,講武經(jīng)以肅萬邦之屏。
此明堂之冬也,天下為之靜。
斯乃順其時,與物咸宜,適其變,使民不倦者也。
稽夫宗祀之文,大享之辰,上儀乎皇皇,盛節(jié)兮彬彬。
比于郊也,我則取文之勝;
方其廟也,我則取質(zhì)之純。
損益其禮,尊嚴(yán)其親。
五天之座,曄曄以陳;
五常之席,奕奕而倫。
惟太室之位,乃上帝之神。
作配者先王,從祀者五臣。
樽斝離離,玉幣莘莘。
牲牢之舉既遵于夏后,蔬果之薦復(fù)本于周人。
禮無不當(dāng),誠無不臻。
圣人于是出齋宮而肅肅,被法服而循循。
酌一獻以從質(zhì),躬百拜而表寅。
司儀實相,樂正攸賓。
進俎豆之吉蠲,羅簨簴之輪囷。
六樂咸在,統(tǒng)美乎列皇;
八風(fēng)相蕩,同和乎大鈞。
下舞上歌,蹈德詠仁。
非常之祭,駿及者萬國;
莫大之孝,蟻懷者兆民。
于是神醉其德,人樂而極。
太史書于策,大夫頌于國。
頌曰:明堂崇之,明王祀之。
禮以成之,樂以歌之。
光天之下,教以化之。
若夫元朔會同,群后對越。
穆穆乎舜門之辟,晰晰乎宣燎之發(fā)。
帝時待旦而久,求衣以先。
紆黃組,冠通天,建日月,服乾坤,佩干將,升青陽。
進山岳之圭,當(dāng)云龍之軒。
正圣人之大寶,示天下之有尊。
巍巍焉負扆而立,濟濟焉辨色而入。
太常正其等衰,九賓序其名級。
中階之前,三公屹然。
應(yīng)門之外,九采察焉。
阼階之東,諸侯以同。
西階之西,諸伯以齊。
門東北面者子之位,門西東上者男之次。
東門之外,則有樂浪、蟠木九夷之國,西面而北上。
西門之外,則有蒙汜、大秦六戎之屬,南上而東向。
南門之外,則有朱垠、越裳八蠻之族,唯北是望。
北門之外,則有葷粥、幽陵五狄之種,唯東是尚。
于是兟兟旅進,鏘鏘肆覲。
向明者蓋取諸《離》,觀光者受之以《晉》。
君臣之位定,禮樂之道振。
雅韶以奏,文鐸以徇。
皆望云而就日,必歌堯而頌舜。
上和而下樂,金聲而玉潤。
況乎晨光赫曦,天顏弗違。
冕紱霞集,玉帛兮川歸。
盛乎王庭之聲明,煥乎天家之光輝。
若北辰之會眾星,咸粲粲而在共;
如太陽之臨多露,普湛湛而將晞。
莫不君三揖于上,臣載拜于下。
行典禮,揚風(fēng)雅,訪雋良,議窮寡。
人曷幽而覆盆,賢曷惻而遺野
于以盛名器,于以休宗社。
署圣法于圓闕,馳神教于方夏。
皇哉耀今昔之榮觀,至哉敷億兆之純嘏。
故曰,揖讓而治天下者,明堂之謂也。
惜乎三代以還,智者間間。
諸儒靡協(xié),議者喋喋。
而皆膠其增損,忘禮樂之大本;
泥于廣狹,廢皇王之大業(yè)。
使朝廷茫然有逾遠之嘆,惘然有中輟之議。
殊不知五帝非沿樂而興,三王豈襲禮而至。
為明堂之道,不必尚其奧;
行明堂之義,不必盡其制。
適道者與權(quán),忘象者得意。
大樂同天地之和,豈匏竹而已矣;
大禮同天地之節(jié),豈豆籩之云爾。
自漢魏之下,暨隋唐之際,堂或三五之上,道非三五之世,蓋不取其厚而取其薄,不得其大而得其細。
享配之文,或然未分;
政教之烈,斯焉弗聞。
是則帝道不施,胡取乎總期?
皇德不隆,胡取乎合宮?
故夫明堂之設(shè)也,天子居之,日慎日思。
思之何也?
萬微存乎消息。
慎之何也?
兆靈系之安危。
繇是惟克念以作圣,思堯舜之齊名。
懼巍巍之弗逮,乃孜孜于雞鳴。
唯至平之休代,思阜財于吾民。
四維之有艱,尚瘡痍而百辛。
故圣人之寶儉,弗下剝而上侈。
思寡費而薄索,民庶幾于格恥。
惟下武之太寧,亦省躬于干戈。
取諸豫于四方,慨風(fēng)云以長歌。
惟知人其古難,思濟濟乎賢者。
蓋舉一于皋陶,乃連茹于天下。
惟好生之至德,思與物而為春。
懼幽陋之靡及,常咨命于仁人。
惟及人之一德,始若晦而彌彰。
故三五之君子,騰茂實而無疆。
惟皇極之大范,思天下而與平。
懼萬物之或差,持我心于誠衡。
然后見天下齊于無體,和于無聲。
厖眉而壽,吾何仁之有;
含哺而嬉,吾何力之為。
但淵淵綿綿,無反無偏。
浸淳澤以咸若,樂鴻化于自然。
此明堂之道也,蓋無得而稱焉。
我國家凝粹百靈,薦馨三極,東升煙于岱首,西展琮于汾側(cè)。
未正天神之府,以讓皇人之德。
祖考來格,俟配天之儀;
諸侯入朝,思助祭之職。
豈上圣之謙而愚臣之惑也。
臣請考列辟之明術(shù),塞處士之橫議。
約其制,復(fù)其位。
儉不為其陋,奢不為其肆。
斟酌乎三五,擬議乎簡易。
展宗祀之禮,正朝會之義。
廣明堂之妙道,極真人之能事。
以至圣子神孫,億千萬期,登于斯,念于斯,受天之禧,與天下宜而已乎。
法本垂教,祀惟報功。
仰茂績之顯著,標(biāo)祭典以欽崇。
大德既昭,勒廟彝而不朽;
遺風(fēng)可考,歆飲食以無窮。
稽古哲王,詳明深志。
念先憲之丕冒,思隆名而廣被。
由是尊以法教,陳于祀事。
經(jīng)邦體國,昔用之而有常;
邀福乞靈,今奉之而不墜。
蓋以德冠后世,功施兆民。
風(fēng)聲遂以遐布,禱祀從而不泯。
據(jù)洪閥于當(dāng)來,死宜廟食;
答大功于既往,凜若生人。
莫不彰敘洪猷,協(xié)宣來譽。
此垂法也,物賴其賜;
彼崇祀也,民將有助。
業(yè)成久大,禮亦蕃庶。
棄為稷而龍為社,薦幣乃興;
湯以寬而周以文,奉辭交著。
法之備者名大,祀之豐者日長。
奉我一德,安爾萬方。
昔也禮樂政教之道備,今也玉帛犧牲之品詳。
所以軒祖至誠,民百年而胥畏;
重華盛德,世千祀以彌昌。
且夫法之不施,雖威而曷仰;
祀之不永,雖恭而孰享?
必在著厥話言,炳夫圖像。
立功立德,固咸秩于禮經(jīng);
先圣先賢,率來思于大饗。
異夫法昭憲度,祀載典常。
蓋名垂于身后,非政息于人亡。
比夫皋陶世衰,潛起忽諸之嘆;
若敖寡德,遽形餒而之傷。
是則惕厲永圖,景鑠洪美。
奮名實于簡策,流馨香于簠簋。
諒非此族之名,不在常祀。
(明鈔本、光緒本、四庫本疊噫字)!
太平無象兮世烏得而知,維盛德可跡兮其封祀之儀。
東岱宗兮西汾脽,禮上帝兮賓地祇。
皇有征兮吾民以嬉,皇有祈兮吾民是私。
天敷佑兮俾皇之釐,永世億寧兮無疆之基(《太平》一章,章八句)。
肄業(yè)堂,乃諸葛孔明隆中肄業(yè)之所。
孔明舊廬在州西二十里,堂過舊廬又十馀里。
今有五代時所立碑,尚在。
水潺潺兮清波,山掩覆兮峨峨。
蒼龍連卷兮綠柯,長帔蔽郁兮垂蘿。
溪谷幽深兮誰之處?
孔明故居兮山之阿。
曰惟隆中肄業(yè)之所兮今我來過,緬懷夫子兮碩大而薖。
萬古一室兮優(yōu)游而邐迤,仰法上世兮俯蹈丘、軻。
仁義律己兮忠信切磋,事業(yè)伊、周兮五霸譏訶。
所逢雖狹兮所樂則多,豈同陋儒兮朱墨研磨。
竄簡涂策兮正誤救訛,終身一經(jīng)兮齒豁頭皤。
夫子之心不然兮是惟有承,志在康濟兮澤此黎蒸。
慨亂離之斯瘼兮,會四海之沸騰。
欲出民于無聊兮,畏己力之未能。
乃潛蟠乎茲堂兮,探前哲以為朋。
躬耕隴畝兮,慷慨抱膝而長吟。
揖遺芳于管、樂兮,將有嗣乎佳音。
夫子之懷遠舉而高攀兮,又孰止乎二子之用心。
自任以天下之重兮,晞有莘之昔人。
愿為王者之佐而世否道塞兮,徒羨乎釣筑之逢君。
養(yǎng)蒙處晦兮正以自固,樂道畜德兮有待而臣。
嗟堯舜之不得見兮,又湯武之不偶。
睥奸雄之猖狂兮,悵漢鼎之顛覆。
逐饑?yán)嵌秘澔①?,去長蛇而來猛獸。
增暴益亂而不知其已兮,曷饜乎奸腸與逆口。
忽三顧之降己兮,亦風(fēng)云之所遘。
發(fā)平生之所懷兮,樂與斯人而左右。
以仁敵不仁兮,以順勝不順。
逆首延命兮,寄頸數(shù)日而受刃。
四方翕然兮,知劉祀之未殞。
庸蜀雖隘兮,從容周旋而不窘。
扼秦控楚兮,終己之世,使魏俘吳囚不敢一鏃而西進。
雖會遇之使然,亦術(shù)業(yè)之有蘊。
俄經(jīng)營以勤勞兮,遽長星之下墮。
梟兒鼓舞以爭快兮,鼠子酣歌而相賀。
豈靈意之奪漢兮,乃赦權(quán)而宥操。
適夫子之故國兮,望茲堂而嘆悼。
嗟風(fēng)流之已遠兮,徒見乎麋鹿與野草。
使余徘徊而不忍去兮,訊邑人以考故基。
畫地指形兮欲信而疑,茲堂蕪沒兮彷佛而知。
字刻半缺兮土埋空碑,俯視就讀兮志者謂誰?
事遠日長,愴廢嗟隳。
欲問耕者兮聊丐一犁,重敞茲堂兮慰我之思。
鑒先民之典記兮,眷三閭之幽芬。
涕啜啜以霣冊兮,恫忠潔而不伸。
豈天監(jiān)之沕默兮,將楚祀之遘屯。
勛績罔究毫末兮,遽蒙斥而湮淪。
粵權(quán)輿之神化兮,畀斯人以靈智。
胡廓落之巨邦兮,庸子紛其一揆。
邈先生之修能兮,踔群曹而特異。
奉渥德以專衡兮,愿委質(zhì)而自試。
妍蚩錯以相形兮,為眾情之攸忌。
蓋三五之盛際兮,賢駿登于玉除。
前唱而后和兮,蕩皇澤于八區(qū)。
嗟獨力之煢煢兮,莫有助于持扶。
乃肆讒以媒孽兮,實厥私之是圖。
謂靈脩之下燭兮,返信受以予怒。
辱及身而國阽兮,惛不識其所措。
既前王之不諫兮,尚后王之可追。
郁中情之紓兮,負玷黜以長違。
托叮嚀之嘉言兮,鏘瓊珩與瑤佩。
念皇輿之顛覆兮,悼日月之不再。
持大義以自植兮,肯變度而易態(tài)?
?四顧其何適兮,寧投軀于江瀨。
嗟先生之耿光兮,貫宇宙而愈章。
世或操其異說兮,疑先生之罹殃。
惟屈氏之于楚兮,偕高陽之苗裔。
歷九州而從仕兮,諒非予之夙志。
雖屏棄而日遠兮,猶飛心于華軒。
視故都之將頹兮,忍靜默以自全!
懷先生于久遠兮,念叔世之愈薄。
小不能死封疆兮,大不能死社稷。
習(xí)柔媚以圖安兮,睨其君如國人。
進靡聞于抗直兮,矧退為之隕身。
抑高風(fēng)之難嗣兮,獨以是鐘于先生。
豈時變而事殊兮,孤忠無用于必行。
死骨之不可作兮,浩悲思之來并。
系曰:山崚崚兮水漻漻,沅湘春兮洞庭秋。
繽紛兮芰荷衣,容與兮木蘭舟。
馮夷兮導(dǎo)前,祝融兮馳殿。
揖彭咸兮周旋,招申徒兮游衍。
晨謁帝兮九疑,夕騰步兮南箕。
盼溷濁兮高逝,倏千載兮不歸。
昔江文通為《恨賦》,備盡古今之情致。
予謂恨既有之,喜亦宜然,因擬之而作《喜賦》焉。
逖攬竹素,往躅具存,喜緒爰集,喜氣滋殷。
予為畸人,未嘗有喜,想像古者,喜而不寐。
粵若劉項爭雄,太公留楚,視以必殺,置諸鼎俎。
侯生壹說,脫之虓虎。
徒馭既備,上馬徑去,革羈思為歸心,變孤囚為大父。
又若虢為上公,震為長子,沈痾既嬰,溘然以死。
眾醫(yī)環(huán)視,袖手莫施。
有扁斯鵲,曰猶可治。
療以刀圭,起僵行尸,沈玄夜而復(fù)反,游岱宗而還歸,四體和平,天地清夷。
子卿在外,十有九年,始末一節(jié),崄艱萬端。
去草實而食鼠,仰雪花而餐氈。
分為死節(jié),寧冀生還。
忽虎節(jié)之來臨,知雁書之既達,狼心易慮,許歸漢闕。
李陵置酒而高會,九人相隨而進發(fā)。
行復(fù)行兮紫塞春,遠復(fù)遠兮邊地月。
又如安石督軍,前臨大敵。
重將帥之指授,懼人馬之辟易。
俄北騎兮宵遁,致淮淝兮尸積。
捷布聿至,圍棋方適,雖攝書而置床,亦過戶而折屐。
別有都尉風(fēng)流,王姬嬋娟,人既離而復(fù)合,鏡已缺而重圓。
恨昔鳳兮影只,慶今枝兮理連。
掖亭麗姝,京都俊雅,藉紅葉兮為媒,鞭紫鸞兮同跨。
恍魂夢之游仙,說衾稠之蘭麝。
若乃脫身挽略,奮跡新豐,朝奏暮召,言聽計從。
如巨魚兮縱壑,猶鴻毛兮遇風(fēng)。
暢積祀之湮郁,豁平生之心胸。
嗟乎,喜雖一名,事有萬族。
魯侯終燕于壽母,文公乍聞于子玉。
陶朱縱棹兮五湖,季倫暢飲兮金谷。
虞卿賜白璧兮一雙,吏部浮酒船兮百斛。
莫不發(fā)莞粲于笑貌,見紅黃于眉目。
故夫喜既首于七情,蓋亦先民之所欲。
按:《香山集》卷一,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北湖三百頃,其下神龍蟠。
常時泛湖人,不敢笑語喧。
龍居祠下龍王廟,碧瓦朱甍映清湫。
邦人四時迎送神,牲肥醴香神醉飽。
開慶元年秋七日,山中從前無此熱。
早禾焦死晚禾枯,百姓相看眼如血。
去年淫雨冬無收,私科官糴紛徵求。
薯糧掘盡蕨根斷,一飽謂有今年秋。
州家差官走田里,奉佛迎仙取龍水。
南村北郭鼓鼕鼕,幾日街頭無處避。
爾龍位置尊鱗蟲,須髯如戟聲如鐘。
人間風(fēng)日不到處,珍珠室屋珊瑚宮。
蝦蟹為儔鰍鱉伍,耳如無聞目無睹。
捍災(zāi)御患則祀之,安得神龍食茲土。
我有旌陽在時劍,能磔爾龍為萬段。
徐將鲊法問張華,普施農(nóng)民供一飯。
刑鵝投虎終無補,爾龍有知胡不雨。
如問只守過湖船,塊坐教人送錢楮。
龍女歌 元末明初 · 謝肅
洪武元年三月三十日余至淮安城北滿浦候舟將過安東因謁浦上龍女祠碑云龍者東海淵圣王第三女儷萊州柳大夫毅萊有廟此行祠也余異其事而歌之
君不聞東海王,三女才色少女良,冠金玉佩云霞裳。
超忽六合凌三光,四海托姻無與當(dāng)。
畫開水府如人世,寶幄瓊筵照天地。
群仙冉冉會佳期,招得神夫柳家毅。
毅也前身應(yīng)是龍,菱髯廣額蒼顏容,玩世亦與潛淵同。
時來踴躍返初服,天與伉儷還珠宮。
至今廟貌臨東海,霧閣云窗事何在。
但使龍推澤物心,天下祀之誠匪淫。
我謁行祠向淮浦,黯慘帷中靈欲語。
十日一風(fēng),五日一雨,無沖波以危彼舟楫,無大旱以敗彼禾黍。
嗟爾龍兮順濟斯民千萬秋,龍亦永赫厥靈于此州,毋乖其道紛逢尤。
有周方興兮,有殷其淪。
伊艷妻之蠱惑兮,鉅橋粟塵。
嘻噫夫子之不時兮,紂惡其氛。
夫何蹇蹇之忠誠兮,荃藐藐予無聞。
比干死諫兮,一何時運之疚也。
微子去之兮,獨申誥乎曰師曰父也。
羌隱晦而自存兮,子寧不于此而善處也。
嗟大廈之既傾兮,豈弱木之可支也。
曰膏肓其已深兮,又焉用夫良醫(yī)也。
邦之躋可立俟兮,甘鴆毒其如飴。
憫宗祀之不血兮,吾復(fù)舍此而何之。
乃不臣乎有周兮,獨吾君其君也。
敷洪范而錫君民兮,曾何獨善其身也。
義可圖存其祀兮,盍忍為其奴也。
雖然胙土而分茅兮,寧不為宗國而一吁也。
有截平壤,有儼其都。
我受我封,我東曰徂。
八條為教兮,亦何有于為國也。
民到今受其賜兮,宛遺風(fēng)其如昨。
家禮讓而俗雍熙兮,以耕以鑿。
伊三仁之去就兮,孰重輕而厚薄。
入自靖而自獻兮,安所遇其若玆。
睹夫子之遺祠兮,起千載之遐思。
倘非夫子之在吾東兮,孔圣何以曰居夷。
順其志同歸仁兮,吾信夫太白之碑也。
猗歟先生之有賦兮,吾將求之黃絹幼婦之辭也。
共 2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