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吳遵世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釋寶襲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貝州人也。出家為雍州三藏僧休法師之弟子。年十八。即宗智度論聲動時杰。開皇十六年。詔補大論眾主。仍于通化寺。四時開化。仁壽置塔詔送舍利于嵩州嵩岳寺。久之。又送于邢州沈愛寺。靈瑞見別傳。文帝升遐建禪定道場。蒙召供養(yǎng)。武德末。卒于所住。春秋八十矣。弟子曇恭明洪皆善先業(yè)。恭于貞觀初。充濟法上座。后入弘福知普光寺任。洪亦入普光知浴事月再浴僧。且志生內(nèi)院。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二 義解篇八
釋寶襲。
貝州人。
雍州三藏僧休法師之弟子。
休聰達明解神理超逸。
齊末馳聲廣于東土。
周平齊日。
隱淪本州。
天元嗣立創(chuàng)開佛法。
休初應(yīng)詔為菩薩僧。
與遵遠等同居陟岵。
開皇七年召入京輦住興善寺。
襲十八歸依誦經(jīng)為業(yè)。
后聽經(jīng)論偏以智度為宗。
布響關(guān)東高問時杰。
從休入京訓勖為任。
開皇十六年。
敕補為大論眾主。
于通法寺四時講化方遠總集。
逮仁壽造塔。
又敕送舍利于嵩州嵩岳寺。
初云霧暗合七日蒙昧。
襲乃擎爐發(fā)誓。
愿將限滿下舍利時得見日采。
俄而所期既至。
天開光耀日當正午。
既副情望遂即藏翳。
末又送于邢州汎愛寺。
忽于函上見諸佛菩薩等像及以光明。
周滿四面不可殫言。
通于二日光始潛沒。
而諸相猶存。
及當下時又見臥像一軀赤光踴起。
襲欣其所感圖而奉敬。
至文帝升遐起大禪定。
以名稱普聞?wù)俣B(yǎng)。
武德末年卒于住寺。
春秋八十矣。
有弟子曇恭明洪皆善大論。
恭少而機辯。
見解有名。
屢講經(jīng)論京室稱善。
護法匡弼頗存圣言。
貞觀初年。
敕徵為濟法上座。
綱維僧務(wù)傳芳季緒。
后召入弘福。
又令知普光寺任。
德為時須。
故輪轉(zhuǎn)無定。
卒于任所。
洪亦以榮望當時紹宗師業(yè)。
召入普光。
時復(fù)弘法而專營浴供。
月再洗僧。
系踵安公。
歸心慈氏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78—645 【介紹】: 唐僧。常山真定人,俗姓房。年十四出家。太宗貞觀初,主持紀國寺,與房玄齡結(jié)為法友。新經(jīng)至,敕凈譯釋。后為普光寺主,仍知紀國上座。有《雜心玄文》、《金剛般若釋文舉義》、《大莊嚴論》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俗姓房,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隋唐間詩僧、譯經(jīng)家。早習儒典,14歲出家。曾從志念論師習《雜心》、《婆娑》論。隋文帝開皇末入長安,頗有聲望。唐太宗貞觀中與房玄齡等結(jié)為法友,參預(yù)波頗譯事,任《大莊嚴經(jīng)論》筆受,譯文深妙精切。高宗在東宮,復(fù)請為普光寺上座?;蹆舨W善辯,在唐初佛道論爭中屢挫對手。著述宏富,曾搜采自梁至唐初詩人之作,成《續(xù)古今詩苑英華集》20卷,今佚。另有《阿彌陀經(jīng)義》等著作,尚存?!?a target='_blank'>續(xù)高僧傳》卷三有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4首。《全唐詩外編》補詩1首。
全唐文·卷九百四
慧凈俗姓房氏。常山真定人。隋國子博士徽遠猶子。年十四出家。貞觀二年新經(jīng)至。敕凈譯釋。十三年延為普光寺主。仍知紀國上座。十九年卒。年六十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生常山真定之房氏。從父徽遠。隋國子博士。凈年十四出家。日記八千馀言。聽大智度雜心婆沙等論。及他經(jīng)部。隋開皇末。戾止帝城。嘉聲遠播。學徒欽屬。 大業(yè)初。嘗至槐里。遇始平令楊宏。集道俗于智藏寺論義。且欲令道士先升座。時吾釋雖殷。莫敢言其非者。凈出眾謂曰。明府盛結(jié)四部。銓衡兩教。竊有未諭。請咨所疑。何者。蓋賓主有常禮。其猶冠屨之不可顛倒。豈于佛寺。而先道士乎。明府教義有敘。請毋墜彝倫。令曰。旨哉幾誤。遂先僧。道士于永通。令所重者。使六義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令即命凈申釋。且曰。法師必須辭理切對。不得犯平頭上尾。于時令冠平帽。凈因戲曰。貧道又不冠帽。寧犯平頭。令曰。不犯平頭。則犯上尾。凈曰。貧道脫屣升座。自可上而無尾。明府解巾冠帽??芍^平而無頭。令有靦容。凈因問通曰。有物混成。為體一故混。為體異故混。若體一故混。正混之時。已自成一。則一非道生。若體異故混。未混之時。已自成二。則二非一起。先生道冠馀列。請為稽疑。于是通遂茫然無對。凈曰。先生既能開關(guān)延敵。焉得息鼓偃旗。便爾敗績。顧謂令曰。明府既焉道助。何以救之。令亦赧然。爾后雖屢進援。皆應(yīng)機摧挫。 武德初。神堯皇帝幸延興寺法會。三府官僚咸集。時清禪法師。立破空義。相府記室王敬業(yè)。奏詔凈對論。問曰。未審破空??諒?fù)何破。答以空破空。非以有破。曰執(zhí)空為病。還以空破。是則執(zhí)有為病。還以有除。 貞觀二年。梵夾新至。詔所司選名德翻譯。凈當筆受。出大莊嚴論等。撰疏三十卷。波頗三藏曰。此非東方菩薩耶。 十三年。高宗居東宮。集諸宮臣。及三教學士。于弘文殿。令與道士蔡晃抗論。晃整容問曰。經(jīng)稱序品第一。未審序第何分。凈曰。如來入定徵瑞。放光現(xiàn)奇。動地雨華。假遠開近。為破二之洪基。作明一之由漸。故為序也。第者為居。一者為始。序最居先。故稱第一?;卧弧5谡叩芤?。為弟則不得稱一。言一則不得稱弟。兩字矛盾。何以會通。凈曰。向不云乎。第者為居。一者為始。先生既不領(lǐng)前宗。而謬陳后難。便是自難。何成難人?;卧?。言不領(lǐng)者。請為重釋。凈于是啟東宮曰。昔有二人。一名蛇奴。道帚忘掃。一名身子。一聞千解。然則蛇奴再聞不悟。身子一唱便領(lǐng)。此非授道不明。但是納法非俊?;卧弧7◣熝圆怀龃?。何所可領(lǐng)。凈曰。菩薩說法。聲震十方。道士在座。如迷如醉。豈謂形體有聾瞽。其智抑亦有之?;卧?。野干說法。何由可聞。凈曰。天宮嚴衛(wèi)。理絕獸蹤。道士魂迷。謂人為畜。國子祭酒孔穎達。從旁進曰。佛家無凈。法師何以構(gòu)斯。凈啟東宮曰。如來存日。已有斯事。佛破外道。外道不通。反謂佛曰。汝常自言平等。今既以難破我。即是不平。何謂平等。佛為通曰。以我不平破汝不平。汝若得平。即我平也。而今亦爾。以凈之諍。破彼之諍。彼得無諍。凈亦無諍也。于時東宮。語穎達曰。君既剿說。真為道黨。凈復(fù)啟曰。凈聞君子不黨。其如祭酒亦黨何。東宮怡然而笑曰。不圖法樂之至于斯。俄而東宮下令。請主普光寺。仍知本寺上座事。箋辭不許。 凈材贍學富。既弘經(jīng)論。兼綴編章。雜心玄文三十卷。俱舍疏三十馀卷。金剛般若釋文。太常博士褚亮為之序。法華纘述十卷。勝鬘。仁王般若。溫室。盂蘭盆。上下生。各出要纘。英華詩集十卷。吳王咨議劉孝孫為序。其馀著述。不盡錄。十九年更崇翻譯。詔下已謝病矣。時方六十有八。后莫悉所終。
續(xù)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篇三
釋慧凈。
俗姓房氏。
常山真定人也。
家世儒宗。
鄉(xiāng)邦稱美。
凈即隋朝國子博士徽遠之猶子也。
生知天挺雅懷篇什。
風格標峻器宇沖邈。
年在弱歲早習丘墳。
便曉文頌榮冠閭里。
十四出家。
志業(yè)弘遠。
日頌八千馀言。
總持詞義罕有其比。
游聽講肆咨質(zhì)碩疑。
徵究幽微每臻玄極。
聽大智度及馀經(jīng)部。
神釆孤拔見聞驚異。
有志念論師。
馳名東夏。
時號窮小乘之巖穴也。
乃從聽習雜心婆沙。
學周兩遍大義精通。
根葉搜求務(wù)括清致。
由是嘉聲遠布。
學徒欽屬。
開皇之末來儀帝城。
屢折重關(guān)更馳名譽。
大業(yè)初歲。
因?qū)す袍E至于槐里。
遇始平令楊宏集諸道。
俗于智藏寺欲令道士先開道經(jīng)。
于時法侶雖殷。
無敢抗者。
凈聞而謂曰。
明府盛結(jié)四部銓衡兩教。
竊有未喻。
請咨所疑。
何者賓主之禮自有常倫。
其猶冠屨不可顛倒。
豈于佛寺而令道士先為主乎。
明府教義有序。
請不墜績。
令曰有旨哉。
幾誤諸后即令僧居先坐。
得無辱矣。
有道士于永通。
頗挾時譽。
令懷所重。
次立義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令即命言申論。
仍曰。
法師必須詞理切對。
不得犯平頭上尾。
于時令冠平帽。
凈因戲曰。
貧道既不冠帽。
寧犯平頭。
令曰。
若不犯平頭。
當犯上尾。
凈曰。
貧道脫屣升床。
自可上而無尾。
明府解巾冠帽。
可謂平而無頭。
令有靦容。
凈因問通曰有物混成。
為體一故混。
為體異故混。
若體一故混。
正混之時已自成一。
則一非道生。
若體異故混。
未混之時已自成二。
則二非一起先生道冠馀列。
請為稽疑。
于是通遂茫然。
忸怩無對。
凈曰。
先生既能開關(guān)延敵。
正當鼓怒馀勇。
安得事如桃李更生荊棘。
仍顧令曰。
明府既為道助。
何以救之。
令遂??然。
爾后頻有援救。
皆應(yīng)機偃仆。
罔非覆軌。
自爾大小雙玩研味逾深。
注述之馀尋繹無暇。
卻掃閑室統(tǒng)略舊宗。
纘述雜心玄文。
為三十卷。
包括群典籠罩古今。
四遠英猷皆參沈隱。
末又以俱舍所譯詞旨宏富雖有陳跡未盡研求。
乃無師獨悟思擇名理。
為之文疏三十馀卷。
遂使經(jīng)部妙義接紐明時。
罽賓正宗傳芳季緒
學士穎川庾初孫。
請注金剛般若。
乃為釋文舉義。
郁為盛作。
窮真俗之教原。
盡大乘之秘要。
遐邇流布書寫誦持。
文學詞林傳諸心口聲績相美接肩恒聞。
太常博士褚亮。
英藻清拔名譽早聞。
欽此芳猷為之序引。
其詞曰。
若夫大塊均形。
役智從物。
情因習改。
性與慮遷。
然則達鑒窮覽。
皎乎先覺。
炳慧炬以出重昏。
拔愛河而升彼岸。
與夫輪轉(zhuǎn)萬劫蓋染六塵。
流遁以徇無涯。
舛駮而趨捷徑。
不同日而言也。
穎川庾初孫。
早弘篤信。
以為般若所明歸于正道。
顯大乘之名相。
標不住之宗極。
出乎心慮之表。
絕于言像之外。
是以結(jié)發(fā)受持多歷年所。
雖妙音演說成誦不虧。
而靈源邃湛或有未悟。
嗟迷方之弗遠。
眷砥途而太息。
屬有慧凈法師。
博通奧義。
辯同炙輠理究連環(huán)。
庾生入室研畿。
伏膺善誘。
乘此誓愿仍求注述。
法師懸鏡忘疲。
衢樽自滿。
上憑神應(yīng)之道。
傍盡心機之用。
敷暢微言宣揚至理。
曩日舊疑渙焉冰釋。
今茲妙義朗若霞開。
為像法之梁棟。
變?nèi)荷俊?div id="hjb1xfx" class='inline' id='people_12281_4_155_comment'>
辭峰秀上。
映鷲岳而相高。
言泉激壯。
赴龍宮而競遠。
且夫釋教西興。
道源東注。
世閱賢智才兼優(yōu)洽。
精該睿旨罕見其人。
今則沙門重闡。
藉甚當世。
想此玄宗郁為稱首。
歲惟閹茂始創(chuàng)懷油。
月躔仲呂爰茲絕筆。
緇俗攸仰軒蓋成陰。
扣鐘隨其大小。
鳴劍發(fā)其光釆。
一時學侶專門受業(yè)。
同涉波瀾遞相傳授。
方且顧蔑林遠。
俯視安生。
獨步高衢對揚正法。
遼東真本。
望懸金而不刊。
指南所寄。
藏群玉而無朽。
豈不盛哉。
豈不盛哉。
武德初歲。
時為三府官寮上下咸集延興。
京城大德競陳言論。
有清禪法師。
立破空義。
聲色奮發(fā)厲逸當時。
相府記室王敬業(yè)。
啟上曰。
登座法師義鋒難對。
非紀國慧凈無以挫其銳者。
即令對論。
凈曰。
今在英雄之側(cè)。
廁龍象之間。
奉對上人難為高論。
雖然敢藉斂秋霜之威。
布春雨之澤。
使慧凈咨質(zhì)小疑。
令法師揄揚大慧。
豈非佛法之盛哉。
因問曰。
未審破空。
空有何破。
答曰。
以空破空非以有破。
難曰。
執(zhí)空為病。
還以空破。
是則執(zhí)有為病。
還以有除。
覆卻往還遂無以解。
貞觀二年新經(jīng)既至。
將事傳譯。
下敕所司搜選名德。
凈當斯集。
筆受大莊嚴論。
詞旨深妙曲盡梵言。
宗本既成。
并纘文疏為三十卷。
義冠古今。
英聲藉甚。
三藏法師對仆射房玄齡鴻臚唐儉庶子杜正倫于志寧。
撫凈背而嘆曰。
此乃東方菩薩也。
自非精爽天拔。
何以致斯言之極哉。
其為異域見欽如此。
至貞觀十年。
本寺開講。
王公宰輔才辯有聲者。
莫不畢集。
時以為榮望也。
京輔停輪盛言陳抗。
皆稱機判委綽有馀逸。
黃巾蔡子晃成世英。
道門之秀。
才申論擊因遂徵求。
自覆義端失其宗緒。
凈乃安詞調(diào)引。
晃等飲氣而旋。
合坐解頤貴識同美。
爾后專當法匠結(jié)眾敷弘。
標放明穆聲懋臺府。
梁國公房玄齡。
求為法友。
義結(jié)俗兄。
晨夕參謁躬盡虔敬。
四事供給備展翹誠。
凈體斯榮問。
忘身為法。
又撰法華經(jīng)纘述十卷。
勝鬘仁王般若溫室盂蘭盆上下生各出要纘。
盛行于世。
并文義綺密。
高彥推之。
故其每有弘通。
光揚佛日。
緇素云踴慶所洽聞。
于時大法廣弘充溢天壤。
頗亦凈之功也。
然末代所學庸淺者多。
若不關(guān)外則言無所厝。
如能摧伏異道。
必以此學為初。
每以一分之功游心文史。
贊引成務(wù)兼濟其神。
而性慕風流。
情寄仁厚。
泛愛為心忘己接物。
舒寫言晤終日無疲。
故使遠近聞風參請?zhí)钗?div id="myv26m5" class='inline' id='people_12281_4_273_comment'>
皆應(yīng)變接敘。
神悅而歸。
或筆賦緣情觸興斯舉。
留連旬日動成文會。
和琳法師初春法集之作曰。
鷲嶺光前選。
祇園表昔恭。
哲人崇踵武。
弘道會群龍。
高座登蓮葉。
麈尾振霜松。
塵飛揚雅梵。
風度引疏鐘。
靜言澄義海。
發(fā)論上詞鋒。
心虛道易合。
跡廣席難重。
和風動淑氣。
麗日啟時雍。
高才掞雅什。
顧己濫朋從。
因茲仰積善。
靈華庶可逢。
又與英才言聚。
賦得升天行。
詩曰。
馭風過閬苑。
控鶴下瀛洲。
欲采三芝秀。
先從千仞游。
駕鳳吟虛管。
乘槎泛淺流。
頹齡一已駐。
方驗大椿秋。
又和盧贊府游紀國道場詩曰。
日光通漢室。
星彩晦周朝。
法城從此構(gòu)。
香閣本岧峣。
珠盤仰承露。
剎鳳俯摩宵。
落照侵虛牖。
長虹拖跨橋。
高才暫騁目。
云藻遂飄飖。
欲追千里驥。
終是謝連鏕。
又于冬日普光寺臥疾。
值雪簡諸舊游。
詩曰。
臥痾苦留滯。
辟戶望遙天。
寒云舒復(fù)卷。
落雪斷還連。
凝華照書閣。
飛素婉琴弦。
回飄洛神賦。
皓映齊紈篇。
縈階如鶴舞。
拂樹似花鮮。
從賞豐年瑞。
沈憂終自憐。
于是帝朝宰貴趙公燕公以下名臣和系將百許首。
中書舍人李義府。
文菀之英秀者也。
美之不已。
為詩序云。
由斯聲唱更高。
玄儒屬目。
翰林文士推承冠絕。
競述新制請擿瑕累。
凈以人之作者差非奇挺。
乃搜采近代藻銳者。
撰詩英華。
一帙十卷。
識者懷鉛探其冠冕。
吳王咨議劉孝孫。
文才翹拔。
為之序曰。
釋教之為義也大矣哉。
智識所不能名言。
視聽所不得聞見。
馬鳴龍樹。
弘圣旨于前。
慧遠道安。
闡微言于后。
至于紹高蹤而孤引。
踵逸軌以遐征。
誰之謂歟慧凈法師即其人矣。
法師淳和稟氣川岳降精。
神解內(nèi)融心幾外朗。
髫年對日丱歲參玄。
擢本森稍。
干云階乎尺木。
長瀾淼漫。
浴日道乎濛泉。
而慧炬夙明禪枝早茂。
臨閱川而軫慮。
眷定水以怡神。
慨彼勞生悟茲常樂。
三乘奧義煥矣冰消。
二諦法門怡然理順。
俄而發(fā)軔東夏。
杖錫西秦。
至于講肆法筵。
耹嘉聲而響赴。
剖疑析滯。
服高義而景從。
明鏡屢照而不疲。
鴻鐘待扣而斯應(yīng)。
窮涯盈量。
虛往實歸。
誠佛法之棟梁。
實僧徒之領(lǐng)袖者也。
余昔游京輦。
得申景慕。
寥寥凈域披云而見光景。
落落閑居入室而生虛白。
法師導余以實際。
誘余以真如。
挹海不知其淺深。
學山徒仰其峻極。
嘗以法師敷演之暇。
商確翰林。
若乃園柳天榆之篇。
阿閣綺窗之詠。
魏王北山陳思南國。
嗣宗之賦明月。
彭澤之摛微雨。
逮乎顏謝掞藻任沈遒文。
足以理會八音。
言諧四始。
咸遞相祖述。
郁為龜鏡。
豈獨光于曩代而無繼軌者乎。
近世文人才華間出。
周武帝振彼雄圖削平漳滏。
隋高祖韞茲英略戡定江淮。
混一車書大開學校。
溫邢譽高于東夏。
徐庾價重于南荊。
王司空孤秀一時。
沈恭子標奇絕代。
凡此英彥安可闕如。
自參墟啟祚重光景曜。
大弘文德道冠前王。
薖軸之士風趣。
林壑之賓云集。
故能抑揚漢徹孕育曹丕。
文雅郁興于茲為盛。
余雖不敏竊有志焉。
既而舟壑潛移。
悼陵谷而遷貿(mào)。
居諸易晚。
惻人世之難常。
固請法師暫回清鑒。
采摭詞什耘剪蘩蕪。
蓋君子不常矜莊。
刪詩未為斯玷。
自劉廷尉所撰詩苑之后。
纂而續(xù)焉。
穎川庾初孫。
學該墳素行齊顏閔。
京兆韋山甫。
耿介有奇節(jié)。
弋獵綜群言。
與法師周旋情踰膠漆。
睹斯盛事咸共贊成。
生也有涯。
庾侯長逝。
永言怛化。
不覺流襟。
頃觀其遺文久為陳跡。
今亦次乎污簡貽諸后昆。
法師式遵舊章纂斯鴻烈。
余聊因暇日敬述芳猷。
俾郢唱楚謠同管弦而播響。
春華秋實與天地而長存。
遂使七貴揖其嘉猷。
五眾欣其慧識。
凡預(yù)能流家藏一本。
自爾國家盛集必預(yù)前驅(qū)。
每入王宮頻登上席。
簡在帝心群宮攸敬。
皇儲久餐德素。
乃以貞觀十三年集諸官臣及三教學士于弘文殿。
延凈開闡法華。
道士蔡晃講論好獨秀。
玄宗下令遣與抗論。
晃即整容問曰。
經(jīng)稱序品第一。
未審序第何分。
凈曰。
如來入定徵瑞放光現(xiàn)奇動地雨花。
假遠開近。
為破二之洪基。
作明一之由漸。
故為序也。
第者為居。
一者為始。
序最居先。
故稱第一。
晃曰。
第者弟也。
為第則不得稱一。
言一則不得稱第。
兩字牟盾何以會通。
凈曰。
向不云乎第者為居。
一者為始。
先生既不領(lǐng)前宗。
而謬陳后難。
便是自難。
何成難人。
晃曰。
言不領(lǐng)者請為重釋。
凈啟令曰。
昔有二人。
一名蛇奴。
道帚忘掃。
一名身子。
一聞千解。
然則蛇奴再聞不悟。
身子一唱便領(lǐng)。
此非授道不明。
但是納法非俊。
晃曰。
法師言不出唇何所可領(lǐng)。
凈曰。
菩薩說法聲振十方。
道士在坐如迷如醉。
豈直形體聾瞽。
其智抑亦有之。
晃曰。
野干說法何由可聞。
凈曰。
天宮嚴衛(wèi)理絕狩蹤。
道士魂迷謂人為畜。
時有國子祭酒孔穎達。
心存道黨。
潛扇蠅言曰。
佛家無諍。
法師何以構(gòu)斯。
凈啟令曰。
如來在日已有斯事。
佛破外道。
外道不通反謂佛曰。
汝常自言平等。
今既以難破我。
即是不平。
何謂平等。
佛為通曰。
以我不平破汝不平。
汝若得平即我平也。
而今亦爾。
以凈之諍破彼之諍。
彼得無諍即凈無諍也。
于時皇儲語祭酒曰。
君既剿說。
真為道黨。
凈啟令曰。
慧凈常聞。
君子不黨其知。
祭酒亦黨乎。
皇儲怡然大笑。
合坐歡踴。
令曰。
不徒法樂已至于斯。
故凈之樞機。
三教發(fā)悟。
一斯類也。
頻入宮闈與道抗論。
談柄暫撝。
四坐驚詟。
蔡晃等既是道門鋒領(lǐng)。
屢逢屈挫心聲俱靡。
皇儲目屬凈之神銳難加也。
乃請為普光寺任。
下令曰。
紀國寺上座慧凈法師名稱高遠行業(yè)著聞。
綱紀伽藍必有弘益。
請知寺任。
凈以弘宣為務(wù)。
樂于寂止。
雖蒙榮告情所未安。
乃委固辭不蒙允許。
慨斯恩迫致啟謝曰。
伏奉恩令。
以慧凈為普光寺主。
仍知本寺上座事。
奉旨驚惶罔知攸措。
但慧凈不揆庸短。
少專經(jīng)論。
用心過分因構(gòu)沈痾。
暨犬馬齒隆衰弊日甚。
賴全生納養(yǎng)。
僅時敷說。
磨鈍策蹇濫被吹噓。
至于提頓綱維。
由來未悟。
整齊僧眾素所不閑。
恩遣曳此庸衰總彼殷務(wù)。
竊悲魚鹿易處。
失燥濕之宜。
方圓改質(zhì)。
乖任物之性。
既情不逮。
事實迫于心。
撫躬驚惕不遑啟處。
然恩旨隆渥罔敢辭讓。
謹以謝聞。
伏增戰(zhàn)悚。
令答曰。
忽辱來書。
甚以傾慰。
三覆之后自覺欣然。
竊聞。
如來雖跡起人間。
而道籠天外。
神功妙力不可思議。
寂爾無為。
則言語道斷。
湛然常住。
則心行處滅。
但為眾生煩惱漂沒愛河不得不大拯橫流令登彼岸故。
出入三界升降六天經(jīng)營十方良為于此。
若夫鹿園福地鷲嶺靈山。
灑甘露于禪林。
轉(zhuǎn)法輪于凈域。
付囑菩薩濟拔黔黎。
然后放光面門滅影雙樹。
寶船雖沒遺教猶存。
即是如來法身無有異也。
然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遠有彌勒文殊。
親承音旨。
近則圖澄羅什。
發(fā)明經(jīng)教。
五百一賢信非徒說。
千里一遇差匪虛言。
法師昔在俗緣門稱通德。
飛纓東序鳴玉上庠。
故得垂裕后昆傳芳猶子。
當以詩稱三百不離于苦空。
曲禮三千未免于生滅。
故發(fā)弘誓愿回向菩提。
落彼兩髦披茲三服。
至如大乘小乘之偈。
廣說略說之文。
十誦僧祇八部波若。
天親無著之論。
法門句義之談。
皆剖判胸懷激揚清濁。
至于光臨講座開置法筵。
釋義入神隨類俱解。
寫懸河之辯。
動連環(huán)之辭。
碧雞譽于漢臣。
白馬稱于傲吏。
以今方古彼復(fù)何人。
所以仰請法師為普光寺主。
兼知紀國寺上座事。
又聞。
若獨善之心有限。
則濟物之理不弘。
彼我之意未忘。
則他自之情不坦。
且普光紀國俱是道場。
舊住新居有何差別。
法師來狀云。
魚鹿易處。
失燥濕之宜。
斯乃意在謙虛。
假稱珍怪。
昔聞。
流水長者。
遂能救十千之魚。
曠野獵師。
豈得害三歸之鹿。
但使筌蹄不用。
則言象自忘。
凈又謝曰。
重蒙令旨。
恩渥載隆。
追深悚怍。
但慧凈學慚照雪解愧傳燈。
濫叨榮幸坐致非望。
復(fù)蒙垂茲神翰。
播斯弘誘。
文麗辰象調(diào)諧金石。
加以恩兼道俗澤總存亡。
獎進高深譬超山海。
循環(huán)百遍悲憙交懷。
徒知銘感。
豈陳螢露。
頻煩曲降。
顧己多慚。
謹以謝聞。
用增怵惕。
登又下令。
與普光寺眾曰。
蓋聞?wù)]于西域。
像教被于東華。
古往今來多歷年所。
而難陀迦葉馬鳴龍樹。
既同瓶瀉。
有若燈傳。
故得妙旨微言垂文見意。
是以三十二相遍滿人天。
十二部經(jīng)敷揚剎土。
由其路者。
則高騁四衢之上。
迷其涂者。
則輪回六趣之中。
理窟法門玄宗秘藏。
非天下之至賾。
孰能與于此乎。
皇帝以神道。
設(shè)教利益群生。
故普建仁祠紹隆正覺。
卜茲勝地立此伽藍。
請赤縣之名僧。
徵帝城之上首。
山林之士擁錫來游。
朝廷之賓摳衣趨座。
義筵濟濟法侶詵詵。
寔聚落之福田黔黎之壽域。
加以叢楹疊檊寶塔華臺。
洪鐘扣而弗諠。
清梵唱而逾靜。
若夫盧舍那佛坐普光法堂。
靈相葳蕤神變肸響。
以今方古闇與冥符。
名器之間豈容虛立。
然僧徒結(jié)集須有綱紀。
詢諸大眾罕值其人。
積日搜揚頗有僉議。
咸云。
紀國寺上座慧凈。
自性清凈本來有之。
風神秀徹非適今也。
至于龍宮寶藏象力尊經(jīng)。
皆挺自生知。
無師獨悟。
豈止四諦一乘之說。
七處八會之談。
要其指歸得其真趣而已。
固亦滌除玄覽老氏之至言。
潔靜精微宣尼之妙義。
莫不窮理盡性尋根討源。
其德行也如彼。
其學業(yè)也如此。
今請為普光寺主仍知本寺。
法師比者逡巡靜退不肯降重。
慇勤苦請方始剋從。
但菩薩之家體尚和合。
若得無諍三昧。
自然永離十纏。
亦愿合寺諸師共弘此意。
其迎請之禮任依僧法。
又令所司建講設(shè)齋。
并請法師廣開義理。
凈以僚寀大集光榮一旦。
非夫經(jīng)力何以致斯。
乃創(chuàng)開法華末陳大論。
英達高勝擁萃門筵。
故能接誘玄素撫承學識。
傳祠馳論大響嘉猷。
縱達清言光前絕后。
太子中舍辛谞。
學該文史。
傲誕自矜。
題章著翰莫敢當擬。
預(yù)有殺青谞必裂之于地。
謂僧中之無人也。
凈憤斯輕侮。
乃裁論擬之。
文云。
紀國寺釋慧凈敬酬東宮辛中舍曰。
披覽高論博究精微。
旨贍文華驚心眩目。
辯超炙輠理跨連環(huán)。
幽難勃以縱橫。
掞藻紛其駱驛。
映云霞而比爛。
葉金石以相諧。
絢矣文章。
沖乎探賾。
非夫哲士誰其溢心。
瞻彼上人固難與對。
輕持不敏敢述朝聞。
豈曰稽疑寧酬客難也。
來論云。
一音演說各隨類解。
蠕動眾生皆有佛性。
然則佛陀之與先覺。
語從俗異。
智慧之與般若。
義本玄同。
習智覺若非勝因。
念佛慧豈登妙果。
答曰。
大矣哉斯舉也。
深固幽遠杳冥難測。
吾子為信乎為疑乎。
其信也豈不然乎哉。
其疑也豈不深乎哉。
然則下士不笑。
不足以為道。
淺智不謗。
不足以為深。
仰度高明。
固無笑謗矣。
但其言濩落理涉嫌疑。
今當為子略陳梗概。
若乃問同答異。
文郁郁于孔書。
名一義乖。
理堂堂于釋教。
若名同不許義異。
則問一不得答殊。
此例既升。
彼并自沒。
如其未喻更為提撕。
夫以住無所住。
萬善所以兼修。
為無不為。
一音所以齊應(yīng)。
豈止絕圣棄智抱一守雌。
冷然獨善義無兼濟。
較言優(yōu)劣其可倫乎。
二宗既辯百難斯滯。
來論云。
必謂彼此名言遂可分別。
一音各解乃玩空談。
答曰。
誠如來旨亦須分別。
竊以逍遙一也。
鵬鴳不可齊乎九萬。
榮枯同也。
椿菌不可齊乎八千。
而況爝火之侔日月。
浸灌之方時雨。
寧以分同明潤。
而遂均其曜澤哉。
至若山毫一其小大。
彭殤均其壽夭。
莚楹亂其橫豎。
施厲混其妍蚩。
斯由相待不定相奪可忘。
莊生所以絕其有封非謂未始無物。
斯則以余分別攻子分別。
子忘分別即余忘分別矣。
君子劇談幸無謔論。
一言易失駟馬難追。
斯文誡矣。
深可慎哉。
來論云。
諸行無常觸類緣起。
復(fù)心有待資氣涉求。
然則我凈受于熏修。
慧定成于繕刻。
答曰。
無常者。
故吾去也。
緣起者。
新吾來也。
故吾去矣吾豈常乎。
新吾來矣吾豈斷乎。
新故相傳。
假熏修以成凈。
美惡更代。
非繕刻而難功。
是則生滅破于斷常。
因果顯乎中觀。
郁乎宗也。
談乎妙也。
斯實莊釋玄同。
東西理會。
而吾子去彼取此。
得無謬乎。
來論云。
續(xù)鳧截鶴庸詎真如。
草化蜂飛何居弱喪。
答曰。
夫自然者。
報分也。
熏修者。
業(yè)理也。
報分已定。
二鳥無羨于短長。
業(yè)理資緣。
兩蟲有待而飛化。
然則事像易疑。
沈冥難曉。
幽求之士淪惑罔息。
至若道圓四果尚昧衣珠。
位隆十地猶昏羅縠。
圣賢固其若此。
而況庸庸者乎。
自非鑒鏡三明雄飛七辯。
安能妙契玄極敷究幽微。
貧道藉以受業(yè)家門。
朋從是寄。
悕能擇善敢進芻蕘。
如或鏗然愿詳金牒矣。
于是廊廟貴達。
重仰高風。
人藏一本緘諸懷袖。
同聚談宴以為言先。
辛侯由茲頂戴。
頓祛邪網(wǎng)。
帝里榮勝望日披云。
各撤金帛樹興來福。
沙門法琳。
包括經(jīng)史摛掞昔聞。
承破邪疑乃致書曰。
近覽所報辛中舍析疑論。
詞義包舉比喻超絕。
璀璨眩離朱之目。
鏗鏘駭師曠之耳。
固以妙盡環(huán)中事殫辯囿。
譬玉衡之齊七政。
猶溟海之統(tǒng)百川。
煥煥乎。
巍巍乎。
言過視聽之外。
理出思議之表。
足可杜諸見之門開得意之路者也。
至如住無所住。
兼修之義在焉。
為無不為。
齊應(yīng)之功弘矣。
將令守雌顏厚獨善靦容。
乃理異之顯哉。
豈玄同之可得。
夫立像以表意。
得意則象忘。
若忘其所忘則彼此之情斯泯。
非忘其不忘。
小大之殊有異。
是知日月既出。
無用爝火之光。
時雨既降。
何煩浸灌之澤。
故云彼此可忘非無此也。
故吾去也。
因故去而辯無常。
新吾來也。
藉新來以談緣起。
非新非故熏修之義莫成。
無繕無剋美惡之功孰著。
蓋以生滅破彼斷常之迷。
寄因果示其中觀之路。
斷常見息則弱喪同歸。
中觀理融則真如自顯。
或談業(yè)理以明熏習。
乍開報分以釋自然。
意出情端旨超文外。
報分有在。
鳧鶴自忘其短長。
業(yè)理相因。
草蜂各任其飛化。
可謂于無名相中假名相說。
體真會俗。
豈不然歟。
辛中舍天挺之才。
未等若人盡理之說。
子期可慚于喪偶。
顏生有愧其坐忘。
可以息去取之兩端。
泯顛沛之一致。
楚既得之。
齊亦未為失也。
法師博物不群智思無限。
當今獨步即日梁棟。
既為眾所知識。
實亦名稱普聞。
加以累謁金門頻登上席。
扇玄風于鶴籥。
振法鼓于龍樓。
七貴挹其波瀾。
五師推其神俊。
既聳垂天之翼。
又縱橫海之鱗。
支遁之匹。
王何寧堪并駕。
帛祖之方。
嵇阮未足連衡。
用古儔今。
君有之矣。
琳謝病南山棲心幽谷。
非出非處。
蕩慮于風云。
無見無聞。
寄情于泉石。
遇觀名作實遣繁憂。
乍覽瓊章用祛痼疾。
徘徊吟諷循環(huán)卷舒。
奉蘊懷袖之中。
不覺紙勞字故。
略申片意。
謹此白書。
其所著述賦詞。
為諸道賢稱美如此。
及貞觀十九年更崇翻譯。
所司簡約。
又無聯(lián)類。
下召追赴。
謝病乃止。
今春秋六十有八。
聲問轉(zhuǎn)高。
心疾時動。
或停法雨暫有登臨云屯學館。
義侶則掇其冠冕。
文句則定其短長。
詞釆則揭其菁華。
音韻則響其諧調(diào)。
神氣高爽足引懦夫。
墻宇崇深彌開廉士。
斯并目敘而即筆。
故不盡其纖隱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江蘇太倉人,原名杭,字蔭三,號子喬。善畫蘭竹。精音律。有《壽竹居琴譜》、《子喬隨筆》等。
全臺詩
王松(1866~1930),譜名國載,字友竹,號寄生,自署滄海遺民。祖籍福建晉江,祖父以儒術(shù)授徒,后遷居淡水廳竹塹。自少攻詩,弱冠入「北郭園吟社」與鄉(xiāng)先賢相唱和,頗獲鄭如蘭賞識。曾習帖括之學,然屢試不中。乙未(1895)割臺,挈眷內(nèi)渡。海上遇盜,財物遭劫掠,幸賴他人相助,始得避居故籍。翌年,時局稍定后返臺。將原書齋「四香樓」,更名為「如此江山樓」,以寄滄桑世變之感。日治初期,為桑梓計,曾協(xié)助新、苗各莊安緝,后不復(fù)參與政事,以隱士終其生。王氏與同鄉(xiāng)王瑤京、王石鵬過從甚密,時人稱「新竹三王」。又與李逸樵、洪季秋合稱「竹邑三癡」。王氏畢生宏揚詩教,主北郭園騷壇垂卅年。昭和五年(1930)卒,臨終交待須于墓碑上鐫刻:「滄海遺民王松之墓」。 王松著作頗豐,著有《內(nèi)渡日記》、《馀生記聞》、《草草草堂隨筆》,后自刪焚馀稿,題為《如此江山樓焚稿》。又著有《臺陽詩話》,于明治三十八年(1905)出版。大正十四年(1925)將少年至五十歲詩作《四香樓馀力草》、《如此江山樓詩存》匯集成冊,題為《滄海遺民剩稿》,于上海出版。王氏謝世后,子奎光委托鄉(xiāng)人王石鵬編輯王松晚期遺稿,名曰《友竹行窩遺稿》。1992年龍文出版社,將兩詩稿合刊出版,題為《友竹詩集》。李友泉謂其詩:「清新綿麗,雄渾沉郁,諸體俱備,卓然大家?!骨褫膱@序則云:「友竹詩隨在可誦,奈憤時嫉俗,憂世念亂,苦心哀思,填咽篇什,非今日多事之時所宜出?!菇裢跏显娮髯浴杜_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陽詩話》、《鳥松閣唱和集》、《臺灣詩薈》、《臺海擊缽吟集》、《東寧擊缽吟前后集》、《瀛海詩集》、《臺灣詩鈔》、《臺灣詩錄》、龍文版《友竹詩集》等輯錄編校?!紖⒖荚S雪姬編《臺灣歷史辭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5月。 〗(楊永智撰)
滄海遺民剩稿·劉序
臺灣斗絕海外,居人敦尚氣節(jié),有鄭延平遺風。甲午一役淪為異域,東海之蹈、西山之節(jié),所在有人;以余所知,王君友竹其一也。清襟高躅,與古為徒。仲蔚之室,四壁徒立;管寧之床,十年不移。鏟跡荒谷,托長镵以哀詠;抗心古哲,娛覆瓿之玄文。所著有「如此江山樓詩存」、「四香樓馀力草」,統(tǒng)名曰「滄海遺民剩稿」。今歲由雷君曜年丈寄示,屬為序言。開函欣然,展卷罄折。詩共百馀首,大都窮愁發(fā)憤所作、遭歷不平之鳴。么弦孤曳,如鼓雷威之琴、變徵之音;恍和燕臺之筑,其志怨、其聲哀以促。君殆古之傷心人歟? 嗟乎!伊川被發(fā),酷甚淪胥;杞人憂天,乃逢倚杵。滄海豈木石能填?遺黎深桑梓之慟!甲午之事,復(fù)奚言哉!始則尸臣選耎,遠慚甘寢之謀;繼以大藩畀人,復(fù)昧挈瓶之智。遂使黔獻淪為左衽,膏壞棄如敝屣;幅員日削,內(nèi)政滋棼,而國步遂以不振矣。今則朝市已改、橫流方劇。九州赤縣,并為猿鶴之場;三輔黃圖,盡屬豺狼之窟。求君丹穴,孰是其人?舉酒新亭,難忘啜泣!黍離之感、薇蕨之悲,固不獨君之臺灣已也!千里投契,后先同為遺民;百折此心,我輩毋忘息壤!抱孤懷以誰語,有同病之相憐。宜吾讀君斯集,而不知涕淚之橫集也。 序既成,以聚珍板印行。庶幾傳之后世,如讀杜清碧之谷音;藏之名山,亦可備鄭所南之心史。 甲子(民國十三年)仲冬,吳興劉承干。
滄海遺民剩稿·吳序
余向與新竹鄭君毓丞友善。毓丞寓省垣,數(shù)過余;談次時及海外人物。毓丞君言同鄉(xiāng)王子友竹先生,今之隱君子也;且盛言其能詩。余心識之,而以未得一睹鉅制為憾。 今歲夏間,友竹裒其所作寄余寓齋。余受而讀之,其清詞麗句時露行間,極似唐人風格,回非俗手所能為之;欽佩久之。固念士君子處衰亂之世,其牢籠抑郁之意無所發(fā)舒,因托于歌詠以自見,如變雅之作、騷人之旨皆是。三代以下,陶靖節(jié)外,如鄭所南、謝皋羽之流,均有集行世。友竹負經(jīng)濟才,值滄桑之變,杜門不出,而其憂時憤俗之意,要不能一日去懷;讀其詩而哀其遇、悲其志,固亦有識者之所同也。 友竹書來,言方在病中,欲得序以存其詩。余不能詩,何足以存友竹之詩;而身世之感彼此共之,斯固不能嘿然已也。謹書數(shù)語歸之。友竹其善自調(diào)護以養(yǎng)天年,儻神明不衰,意興尚在,當可更得數(shù)十篇以續(xù)此集之后;余老矣!猶將乘暇取而讀之,幸甚。 辛酉(民國十年)臘月,愚弟吳曾祺謹序。
如此江山樓詩存·施序
夫生原如寄,誰非印爪之鴻;志在不祧,幾見留皮之豹!文字祗供覆瓿,姓名何苦災(zāi)梨。然而敝帚千金,焦琴百劫。靈臺自鏡,求諸面目本來;古錦為囊,嘔出心肝乃已。此吾老友寄生所以汲汲顧影、兀兀窮年,敬禮待定于子桓、太沖問序于元晏也。 寄生,新竹孕秀、扶桑?聲。當慘綠之少年,信蜚黃之俊物;論者謂半山嫡乳、輞水詩孫,不難點破壁之睛、騁絕塵之步、艷生花之夢、巍拾芥之科。又況玉海通人、梅溪才子,以烏衣望、為鯤鳥雄,一往無前,亦固其所。而乃榜頭厄我、籬下依人,康了頻頻、嗟來惘惘!原子思貧而兼病,蓋次公醒亦能狂。以故雙涕牛衣,半生馬磨;黑頭已雪,白眼如冰。正則離騷,欲問天而無路;仲連孤憤,將蹈海其何辭!猶幸詩卷光陰、田家風味:陶潛三徑,有義熙不紀之年;杜甫八哀,盡天寶以還之作。 仆也,霜毛告迫,石腹待歸。天地蘧廬,何處足容吾膝;朋儕席研,有時相印以心!知僧達固自不凡,念阿戎可與共話。當此神州沉陸、瘴海揚腥,竊恐赤蚌之珠闇投于屠儈,元菟之玉賤沒于榛菅;則雖平子工愁、文通善恨,舉世既不聞?wù)f項,何人以此事推袁耶!嗟夫!如此江山,權(quán)作小樓之主;遺民滄海,老于大布之衣。如仆者,亦猶夔之憐蚿、邛之負蟨已耳。吟髭屢斷,深慚一字之師;生面別開,各抱千秋之想!敢為弁首,藉以引喤。 辛酉(民國十年)中春朔日,六十七叟施士潔序于鼓浪洞天寄廬。
如此江山樓詩存·邱序
嗟乎!
吾蓋觀于古今來才學人之以詩聞?wù)撸淦饺罩艑W固皆有馀于詩之外者乎!
夫以詩之門徑煩紆、堂奧深博,雖則畢吾世之才學,窮神盡氣,心摹手追,以究六義之章,始尚恐其未必有當;而猥以馀事視之耶?
然則,即詩名以盡一生、即詩境以游終日,寢之、饋之、寤之、寐之,此外遂無事業(yè),此蔣心馀所謂『呼作詞人,心骨痛之』者。
吾知凡為詩人者,蓋皆其所不安者也;以其所不安而竟盤旋磬折,一若有甚不得已而后以詩聞焉。
此吾所謂其才、其學,當有馀于詩之外者也。
若吾門王生友竹者,殆其選已。
友竹名松,號寄生;為臺灣之新竹廳人。
其先自吾閩之泉州來,系出泉州刺史繼隆先生(廣武王潮公孫)。
自其生也,在中國割臺之前二十馀年;奇氣虎虎、狂志嘐嘐。
讀書以經(jīng)世為務(wù),窮究博覽于古今安危、治亂之變;獨不喜為帖括家言。
暇則登涉山林,賦詩飲酒自樂而已。
鄉(xiāng)里父老,稔其內(nèi)行孝友淳實,皆以才學人稱之;共白當事,列入保案,獎以職銜榮典。
而友竹獨意有弗屑,力辭者屢矣;或醉以觥,逼使言志,則囂囂然曰:『吾誠有惡于今之官僚派者,故借山水、詩酒而逃之;乃忽因虛譽而獵冠服,是自欺吾志也。
無志者,不可以為人;自欺者,不足以立身。
世茍有安吾身而伸吾志者,吾其從之游乎』!
或聞其言,遂以狂生目之;而生固自謂我非狂生也。
迨前清光緒甲申(十年)歲,法、越事起,法艦驟擾臺灣,襲取澎湖踞之;草草議款,幸得退還。
時乃告其鄉(xiāng)人曰:『吾輩無以目前之茍安而嬉也!
臺灣孤懸海中,材木、磺山久聞于外;譬之積薪可以召火、慢藏可以誨盜。
乃觀之今之君子,多昧曲突徙薪之義;其小人,尚為梁燕堂雀之嬉;隱憂所伏,正未易弭。
十年之后,人其念哉』!
及甲午(光緒二十年)中東之戰(zhàn),「馬關(guān)和約」果以要割全臺,爭之不勝;眾咸服其先見。
于時風煙俶擾,民間競立名號謀拒日本。
乃攜眷避地,趣返泉州祖籍;中途遇盜,傾其所有。
不得已,于事平后嗣再東渡,托一廛焉。
平居抱志自重,吏民敬之。
城郭村落,藉其言而得免鋒鏑之患者夥頤。
己則青鞋、布襪,蔬食嘯歌;雖日與貴官往還,未嘗私有乾請。
故四方外來之士茍及新竹,無不知有詩人王松之名者。
嗟乎!
世有如友竹之人,而可謂其才、其學能無馀于詩之外耶?
比年以來,友竹則竟編其所作「詩集」、「詩話」四種,將以梓行。
是友竹亦愿以詩聞矣;其諸有所不安者歟?
抑有所甚不得已而后出此者歟?
殆亦未可知。
然屈其才學以為詩,則詩之層累曲折,將必深味之而日甘;能并其日力以為詩,則詩之淺深得失,又必切喻之而日化。
友竹乎!
其以詩為寢饋寤寐者乎!
仲尼曰:『求仁而得仁』;友竹亦惟日求之詩,斯則得之矣。
又題友德詩冊 獻身遽使許騷壇,終屈吟懷一世殫!
師友相資為學易,亂離之際立言難!
愁來厄我疑天醉,夢覺將心與汝安。
且快生前親寫定,懶從季緒問褒彈。
閩海菽園邱煒萱拜題。
如此江山樓詩存·鄭序
風騷之士,每借詩酒以自豪;遺佚之民,亦假詩酒以自晦。其耽詩酒則同,其所以用詩酒則異;志之所存,不可得而強也。吾友王君友竹,耽詩酒而善用詩酒者也。二十年前之友竹,則用詩酒以自豪;二十年后之友竹,復(fù)用詩酒以自晦。自豪,見友竹之才華;自晦,見友竹之品節(jié)。余于是竊有感焉。 憶余弱冠時,設(shè)帳于東村別墅。友竹暇輒造訪,問其年,長余二歲耳已;能以詩鳴,又豪于飲,見之者不謂之詩中摩詰、即謂之酒中東皋。邑之人有欲納交于友竹者,爭以詩酒羅致;既至輒醉,興酣落筆,珠玉隨風、云煙滿紙矣。脫不適意,雖款招不赴也。一日,見余案頭有詠牡丹詩,其結(jié)句云:『天然絕妙嫣紅色,不把胭脂污本真』;擊節(jié)稱賞,謂不脫詩人本色。余謂此二語猶著色相,不以其言為然;而不知友竹蓋借他人之詩,以為自己寫照也!余時方肆力于帖括之學,于風雅一途,屬門外漢;視友竹之一斗百篇,凌滄洲而搖五岳者,其氣象迥乎不侔。賦性懦愚,又復(fù)為虛名所誤,轉(zhuǎn)不如友竹之落落矯矯,得為緱山鶴、華頂云也。罡風猝起,海水橫飛;千里婆娑洋,遂成一不可思議世界。余避地溫陵,息影于桐陰者二十載;落月屋梁,與友竹夢中時復(fù)相見。后得讀「臺陽詩話」,天涯芳草,幸見尋于王孫;千里神交,益令人感恩知己。秋風熱血,安得不噴向故人耶?辛酉(民國十年)夏五,余省墳東渡,主家擎甫述榖堂,得與友竹促膝談心者四閱月。越明年,香谷先生出殯,余往執(zhí)紼,暮雨疏燈,得續(xù)談未罄之積愫。時馀年未五十,而已霜其鬢、花其眼、隕萚其齒牙;視友竹亦蒼然暮氣,非復(fù)曩時之水木清華。兩人顧影自憐,謂此生能得幾回相見?河梁攜手,黯焉魂銷;真有后顧茫茫、百端交集之感矣。 結(jié)習未除,因緣復(fù)續(xù)。數(shù)年來南北爭鋒,影響于學界者不鮮;余得乘學校停辦之隙,挈眷東渡,暫作寓公于島國。梧松風鶴,偶寄行蹤;間或托詩酒以自遣。暇時,友竹出所著「如此江山樓詩存」相示;謂『交情之厚,無逾我兩人;請及余未死,為識數(shù)語于簡端,以作垂老之蠟淚』。余讀其詩,并閱邱、連二君所作序,類能道其要著;人云亦云,未免貽譏拾慧,余于此又將何言?繼念余與友竹為三十馀年摯交,嘿而息焉,既有所不安;率然言之,又有所不可。況友竹之學問文章與夫生平之隱德,其嘖嘖可言者更仆難數(shù);固不特是集之膾炙人口也。即以是集而論,其興高采烈、華若春榮者,即前二十年自豪之友竹也;其思遠憂深、凄如秋日者,即后二十年自晦之友竹也。友竹之不污本真,是集不啻為之寫照矣!讀是集者,呼友竹為風騷之士也可,呼友竹為遺佚之民亦可。 庚申(民國九年)冬、仲至前五日,愚弟鄭家珍拜序。
如此江山樓詩存·陳序
甚矣!虛譽揄揚、信口詆諆之不足系作者輕重也。雖以薦紳大老文章、巨公齒牙之力顳颥片時,而銷聲匿跡,勃焉忽焉。故韓文公推孟郊謂『自秦漢以下,屈指有數(shù);天假之鳴,有唐一人』;乃其論定也,郊寒與島瘦并儷。歐陽公推舜欽,比之黃河清、岐鳳鳴,三千年一見;乃在當時,即與宛陵一集浮沉。甚矣!揄揚之不足恃如此。至覆瓿揚雄、投圊李賀,當日之抑之、摧之者,至矣、盡矣;而及今揚文與班史并名、鬼仙與謫仙并著,詆諆之不足恤又如此。此毀譽之無患于作者也;患作者有可毀、無可譽之實也。 社友王君,新著詩集三卷。繄時臺灣喪亂之后,大老、巨公無有存者;或力求韜晦,無有知者。「如此江山樓序」,下逮于余。余謂薦紳者流,詞不雅馴,蠅營狗茍,及身之名與草木腐,不能自傳,能傳作者乎?得附名于作者之集,是干青云而得顯也,亦不足以序作者之詩也;而余又烏足以序作者乎哉!余與作者談詩之正變可矣。變風之詩曰:『升彼墟矣,以望楚矣』;又曰:『式微式微,胡不歸』!是有慨于泥中也,裒如充耳;是示人以處危亂之道也。變雅之詩曰:『倬彼昊天,寧不我矜』;又曰:『邦靡有定,士民其瘵』。是有慨于罪罟也;誰生厲階,至今為梗!是有憾于日蹙國百里之流也。王君遭時喪亂,航海去來,其感慨于心者,殆如變風、變雅之詩人;其于時俗毀譽、人世浮名,殆如云煙過眼之不足留于心乎!時無韓、歐,其不足為作者推挽矣;推挽如韓、歐,其不足為作者憑矣。故其詩之所造,淺者見淺、深者見深;三卷俱在,聽人自會可也,不必贅也。然『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又不能不為作者言也。其詣在鄉(xiāng)先輩□□□之上也,充其所造,又不止于是也。其曰「如此江山樓」者,若曰:如此江山,付之庸奴而不能守也;付之□族而不能□也。惜乎!如此江山也,然有作者之樓,則江山不寂寞矣。虛譽之詞,又烏足以為作者重乎! 戊戌(光緒二十四年)桂秋下浣,鹿江楚漁子陳淮謹序。 又敬題大集五律一則 雅愛王新竹,詩宗已飽參。句驚前輩讀,我拜下風甘。才氣凌甌北,詞源出劍南。后來瓣香者,呼佛鑄金堪。 戊戌(光緒二十四年)重陽,陳槐庭貢俚。
如此江山樓詩存·自序
乙未歲,割臺議成,挈眷內(nèi)渡;洋面遇盜,行李一空。念得生還,雖貧無恨;況失者,償之義也。同舟侶笑之。迨舟泊海壇,主吾宗貽煃上舍昆季家;遇楊興隆游戎父子(廈門人),相識于風塵之外,加以推解之恩,才歸晉江蚶江故里。舍舟陸行,縱觀故國名山、前賢遺跡。干戈劫外,世事滄桑,抑郁無聊時托于詩歌以自娛;流離困頓,豈筆墨所能盡哉! 亂定后,因省丘墓,由廈渡臺。所幸青山無恙,又喜四香樓故居巍然猶存,天之厚我者多矣。斯樓舊名,蓋守湯若士先生四香戒也。舊額既失,因更名為如此江山樓;托劍南句以寄慨焉。嗚呼!今再嘯臥于此間,豈僅「舉目河山」之感已哉!詩友酒徒,風流云散;音書斷絕,情何以堪!現(xiàn)所往來者,唯二、三親舊耳。城郭已非,干世之念遂絕;無日不飲,飲必醉,醉必有作;故雖家日貧、境日窮,篇帙日富。計自渡臺至今凡八閱月,手著「內(nèi)渡日記」一卷、「馀生記聞」一卷,編「草草草堂隨筆」三卷;后因遠害,燬失參半。近不下樓恒匝月,左圖右史,藉遣憂愁。倦輒就枕,生平經(jīng)過名山、別來舊雨,雖寐不忘;而夢中見聞之新、游歷之奇,醒每為咄咄怪事者累日。今曉早起,自刪焚馀之稿,編成一卷,署曰「如此江山樓焚馀稿」。爰書近況于首,以告同病。 丙申(光緒二十二年)同天節(jié),滄海遺民自識。
如此江山樓詩存·題詞
捧讀友竹兄近著喜題,即希哂正。 濁世翩翩抱獨清,生成挺拔信鐘靈。無書不作枕中秘,有句堪為座右銘;慷慨何殊吳魯肅,佯狂疑是晉劉伶。逆知世亂需才亟,空谷旁求眼正青。 文章標格兩風流,怎禁聲名滿九州!高士原非才百里,完人況有業(yè)千秋;簪纓難易林泉樂,著作真堪梨棗留。不是吾宗頻擊節(jié),已聞異國散金求。 丁酉(光緒二十三年)人日,族弟瑤京國垣并書。
四香樓少作附存·王序(原題「四香樓馀力草序」)
壬辰(光緒十八年)冬,歸錦江故里祭宗祠;得讀族弟澄瀛上舍次子友竹所著「四香樓馀力草」,各體俱佳,不勝欣幸。 憶昔渡臺,道出竹塹,識友竹襁褓中;眉目清秀,已卜為英物。及澄瀛作古后,重洋遠阻,徒得傳聞;俱謂友竹竭力事母、刻苦為詩。澄瀛弟,可謂有子矣。友竹生母勤儉好施、知書識禮;諸孤頗慧,督課甚嚴。友竹又能不負所教,解取「馀力」二字名集;其志可嘉、其詩亦自可傳也。溯自開派祖唐泉州刺史繼隆公(公為閩廣武王潮公之孫)后,世業(yè)漁樵,惟余始膺司鐸;著述一事,從無聞焉。余讀之,不忍釋手;為綴數(shù)語簡端以勖之。如有佳作,當常見寄! 法石七十三叟少濤甫書于錦江故里。時在光緒十八年冬至后一日。
四香樓少作附存·林跋
余年十六,侍先君于臺灣之淡水。淡水為新開埠,荒寒清寂。余開戶即對觀音山,海上帆來,風中片白,楚楚然山光海色,掩映窗戶,余亦少悟畫理;去今匆匆五十四年。臺灣既割讓,視淡水當日游跡,猶同隔世。 去年,及門江生次鷹以新竹王子寄生先生詩草見示;且以書寓余,推獎逾分。讀其近體,骨力清健,仿佛陳簡齋;然往往流出悲音,則傷其故鄉(xiāng)之屬他人也。嗚呼!清室之不振,且喪其二百馀年創(chuàng)造之皇基;當日百戰(zhàn)所有之藩屬,今已一一無存,矧在臺灣一隅耶?友竹悲臺灣,余則兼悲清室;脫不落彼二、三乳臭之近支,胡使余今日有黍離之悲!計十年以來,九謁德宗景皇帝之陵,至伏雪中痛哭亦不知寒;其不死于陵下者,先帝之靈佑此戀恩之措大耳。此事使友竹聞之,其必以余為同調(diào),且將以詩勖余也。余詩可六卷,多傷時之作,不欲付刊;友竹詩,則和婉中寓悲梗,「小雅」之遺也。詩數(shù)不多,然多可傳者。為序弁首,則吾豈敢;此文用為跋尾可也。 辛酉(民國十年)正月,愚弟林紓識。時年七十。
四香樓少作附存·連跋
此吾故人王子友竹之詩也。吾撰「臺灣詩乘」,函索見示;且言老病頹唐,懼將就木,愿余一語,以詔后昆。嗟乎!友竹尚未甚老也,而其言若悲;使友竹少時而能立功名以炫耀當世,豈能有此詩哉!即有此詩,又豈能期其可存哉!江山雖改,文采長留;友竹亦可以自豪,又何必戚戚耶? 癸亥(民國十二年)孟夏,臺南連橫跋于稻江。
四香樓少作附存·題詞
題詞 蓬臺氣象自巖巖,藏岫秋云郁不堪;獨向頭樓吹鐵笛,一時才俊滿東南。 布衣亦有宋遺民,修到梅花始見心;惟大英雄能本色,百年天地此孤吟! 水月主人書于值廬。 奉讀滄海遺民剩稿題后 綿綿此恨了無期,如此江山如此詩!我亦心傷難卒讀,公原天假以鳴悲。任從東海生桑日,似聽西臺擊竹時!碧可千年雙淚血,斯民豈但到今遺! 乙丑(民國十四年)午月,溫陵志超王冠群。
維基
王松(?年—19世紀),號節(jié)亭。河間府交河縣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恩科進士。道光十四年任四川省重慶府大足縣知縣,縣志述其「性肅穆、湛深珵學、政刑清簡,課文力除浮靡,在任十年,士行藝胥歸醇正,邑乘曾經(jīng)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