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 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一 義解科出徐氏?,樢R沂人。年十五。事鐘山智度為沙門。少穎異。博通群經(jīng)。尤精涅槃成實。門徒數(shù)百。嘗罹俗事所折困。而順無易所守。竟陵文宣王厚遇之。延居冶城寺。司空徐孝嗣高其行。師承之。及東昏不德誅孝嗣。孝嗣子緄。賴順營護而免。嘗夜有盜。而使令者獲之。順留密室中。黎明遺以金帛而導之善。乃遣去。游禹穴。寓云門。名振江左。而神情肅物。見者懼焉。天監(jiān)中卒。壽六十。臨終遣弟子露骸以施禽鳥。門人窆之寺側(cè)。
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五釋智順。
本姓徐。
瑯琊臨沂人。
年十五出家。
事鐘山延賢寺智度為師。
少而聰穎篤志過人。
雖年在息慈。
而學功已積。
及受具戒秉禁無疵。
陶練眾經(jīng)而獨步于涅槃成實。
講說徒眾常數(shù)百馀人。
嘗以事生非慮頗致坎折。
而
貞素確然其徽無點。
齊竟陵文宣王特深禮異。
為修治城寺以居之。
司空徐孝嗣亦崇其行解。
奉以師敬。
及東昏失德孝嗣被誅子緄逃竄避禍順身自營護。
卒以見免。
緄后重加資俸。
一無所受。
嘗有夜盜順者。
凈人追而擒之。
順留盜宿于房內(nèi)。
明旦遺以錢絹。
喻而遣之。
其仁洽篤恕如此。
后東游禹穴止于云門精舍。
法輪之盛復見江左。
順為人謙虛恭恪。
形器若神風軌嚴厲。
動無失厝。
故士庶瞻禮常有懼焉。
以天鑒六年卒于山寺。
春秋六十一。
初順之疾甚不食多日。
一時中竟忽索齋飲。
弟子曇和以順絕谷日久。
密以半合米雜煮以進順。
順咽而還吐。
索水灑漱。
語和云。
汝永出云門不得還住。
其執(zhí)節(jié)清苦皆此之類。
臨終之日房內(nèi)頗聞異香。
亦有見天蓋者。
遺命露骸空地以施蟲鳥。
門人不忍行之。
乃窆于寺側(cè)。
弟子等立碑頌德。
陳郡袁昂制文。
法華寺釋慧舉又為之墓志。
順所著法事贊及受戒弘法等記。
皆行于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南朝梁河內(nèi)溫人。
司馬筠子。
好學,傳父業(yè),善《三禮》。
梁武帝大同中官尚書祠部郎,出為曲阿令。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544—611
【介紹】:
隋僧。京兆武功人,俗姓趙。年十三出家。北周毀佛時,乃剜眼以供養(yǎng)。隋初,仍為僧。通習群經(jīng),一聞無墜。常住山安禪,不涉尼寺市廛。晚居終南山至相道場。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五 護教科姓趙氏京兆武功人也。世累冠蓋。出家年十三。逮周禍之作。嘅佛日之淪匿。乃抉日自誓。無毀戒足。隋室隆尚正法。即再剃染。而慧業(yè)仍舊。自華嚴。地持。涅槃。十地皆一聞便講。眾莫不嘆伏。然其軏身范物。詎殫詳敘。嘗依靈裕法師于東夏。門人以其戇率侵易之。獨裕公異其器宇。引與之語。果穎拔。大加賞識。曰誠吾徒也。遂燕寢與俱。入關(guān)屏跡終南山至相寺。及裕被詔入朝。每暇則過淵譚笑欣暢。且以其上所施予。為淵移寺路。知風水者善之。
大業(yè)七年。四月八日。以疾卒于所居寺。壽六十八。前卒之十日。忽平生所持瓦缽。無故破為五片。淵謂人曰。缽吾命也。今如此。五陰散矣。又方屬纊。鐘撞之嘶。破不成聲。弟子法琳。建塔立銘。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一 義解篇七釋??淵。
姓趙氏。
京兆武功人也。
家世榮茂冠蓋相承。
厭此浮假希聞
貞素。
十三出家。
道務宏舉定慧攸遠。
屬周武凌法。
而戒足無毀。
慨佛日潛淪。
擬抉目馀烈。
乃剜眼奉養(yǎng)。
用表慧燈之光華也。
然幽情感通遂果心愿。
暨隋文重開正法即預緇衣。
而慧業(yè)遐舉聞持莫類。
自華嚴地持涅盤十地。
皆一聞無墜歷耳便講。
既釋眾疑時皆嘆伏。
行必直視動靜咸安。
住則安禪緣諸止觀。
一缽之與百納。
始習至終。
常坐之與山居。
報傾便止。
譏疑有涉斂足不行。
尼寺市??由來不往。
斯誠節(jié)動后昆厲清末法。
兼以是非長短罕附胸懷。
供給僧儔身先軌物。
承靈裕法師擅步東夏。
乃從而問焉。
居履法堂亟經(jīng)晦朔。
身服粗素摧景末筵。
目不尋文口無談義。
門人以為蒙類也。
初未齒之。
裕居座數(shù)觀異其器宇。
而未悉其惠解。
乃召入私室與論名理。
而神氣霆擊思緒鋒游。
對答如影響。
身心如鐵石。
裕因大嗟賞。
以為吾之徒也。
遂不許住堂同居宴寢。
論道說義終日竟夜。
兩情相得頓寫幽深。
淵謂。
理出不期更流神府。
博觀盛集全無可師。
還返裕所具陳性欲。
后整操關(guān)壤屏跡終南。
置寺結(jié)徒分時程業(yè)。
三輔令達歸者充焉。
今之至相寺是也。
裕后敕召入朝。
才有間隙徑投淵寺。
欣暢意得傾陰屢改。
又以帝之信施為移山路。
本居迮隘兼近川谷。
將延法眾未日經(jīng)遠。
裕卜西南坡阜。
是稱福地。
非唯山眾相續(xù)。
亦使供擬無虧。
淵即從焉。
今之寺墌是也。
自爾迄今五十馀載。
兇年或及而寺供無絕。
如裕所示。
斯亦預見之明也。
因疾卒于至相之本房。
春秋六十有八。
即大業(yè)七年四月八日也。
初淵奉持瓦缽。
一受至終行住隨身未曾他洗終前十日破為五段。
因執(zhí)而嘆曰。
缽吾命也命緣已謝五蔭散矣。
因而遘疾。
此則先現(xiàn)滅相。
后遂符焉。
及正舍壽之時。
鐘聲無故嘶破。
三年之后更復如本。
此皆德感幽顯呈斯徵應。
率如此類也。
弟子法琳。
夙奉遺蹤敬崇徽緒。
于散骸之地。
為建佛舍利塔一所。
用津靈德。
立銘表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