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仲卿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55—630 【介紹】: 隋唐時(shí)僧。徐州彭城人,俗姓劉。年十二出家。詞辯無滯,文義俱揚(yáng)。隋煬帝于江都建慧日道場,延慧乘住之,號家僧。大業(yè)中于四方館仁王行道,敕慧乘為大講主,所講《涅槃》、《般若》、《金鼓》、《維摩》、《地持》《成實(shí)》等各數(shù)十遍。唐初住京師勝光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六 護(hù)教科(二)
彭城劉氏子。
其先出漢裔。
祖欣。
梁直前將軍瑯邪太守。
父雅。
陳兵部郎中。
叔祖智強(qiáng)。
少出家。
負(fù)重名。
陳任廣陵大僧正。
善成實(shí)論及大涅槃。
乘年十二即師事強(qiáng)。
服膺講席。
十六白強(qiáng)。
聽智嚼法師成實(shí)論。
于楊都之莊嚴(yán)寺。
時(shí)有陳方繼梁統(tǒng)。
而武帝尤崇尚教門。
屢閱仁王。
盛張齋席。
乘因獲對御論義。
辭辨絕出倫輩。
上為眷眄。
四月八日。
上又于寺義集。
乘豎佛果出二諦外義。
有法師。
舊居開泰。
后入祇洹。
問曰。
為佛果出二諦外。
為二諦出佛果外。
乘質(zhì)曰。
為法師出開泰。
為開泰出法師。
曰如鴛鴦不棲圊廁。
曰釋提桓因不與鬼住。
曰鳩翅羅鳥。
不宿枯樹。
曰大海不宿死尸。
皭時(shí)在座嘆曰。
勍敵也。
其鋒難當(dāng)。
就上前。
脫所著天柱納伽黎賞之。
由是聲譽(yù)益起。
桂陽王。
毛尚書。
江仆射。
等并伸敬慕。
隋初太尉晉王于江都。
建慧日道場。
乘奉教旨遷住仍蒙待以家僧之禮邀與入朝遇凈影慧遠(yuǎn)于講次。
談?wù)撊魞A注。
遠(yuǎn)驚嘆曰。
何物吳僧如此。
世豈復(fù)有愈于此者乎。
蓋未嘗相識。
而創(chuàng)見之也。
歸慧日。
益縱材辨。
寺之宿碩。
咸屈伏。
王聞之喜。
賞帛百縑。
隋高祖。
將巡岱宗。
駐蹕伊洛。
詔遣江南關(guān)東大德。
登殿豎義。
乘應(yīng)詔。
答者靡抗。
上嗟異。
隋開皇十七年。
出所積。
以金玉裝飾香臺一具。
施維揚(yáng)永福寺。
隋大業(yè)六年。
詔諸郡。
別選三大德于東都四方館。
闡仁王經(jīng)。
仍詔乘充大講主。
連三晝夜不臥。
駕幸張掖從之。
詔為高昌王曲氏。
開金光明。
曲以發(fā)布地。
籍乘升座。
八年上幸東都。
京師造七層木塔二。
薦皇考妣也。
因詔乘持舍利以葬。
俄而公卿士庶。
列樹勝幢。
三十馀所。
自興善寺。
迎佛靈骨。
至禪定寺。
乘演仁王經(jīng)十二年。
詔寫龜茲國旃檀像于東都。
以賜郡國。
武德四年。
國家初定天下。
詔謂凡經(jīng)亂地。
僧之是非。
難以分別。
議于州縣。
可置一寺。
寺留三十僧。
以示寬恩。
其馀壹從汰去。
上以洛陽天下之都會。
固非他處所得比擬。
然而雖有偽鄭之變。
猶許二百馀僧。
住同華寺況乘嘗被污。
而上素所欽向。
亦莫之問。
詔住勝光寺。
寺寔秦國功德也。
八年駕幸國學(xué)。
行釋奠禮。
先是堂列三座。
擬敘三宗。
而儒杰釋雄。
李之俊偉。
皆云合霧擁。
以快觀聽。
制曰。
老教孔教。
此土先宗。
釋教后興。
宜崇客禮。
其令老先之孔次之。
釋又次之。
時(shí)乘受眾所推挹。
已升座。
聞制不覺失色。
今上方在秦邸。
位居百僚上。
直視乘曰。
但敷帝德。
馀無所慮。
乘乃唱曰。
上天下地。
榮貴所資。
緣業(yè)所由。
必宗佛圣。
今將敘大致。
合具禮儀。
并合掌虔跪。
使師資有據(jù)。
于是自皇儲已下。
皆降席跪聽。
乘則前贊帝德。
次述釋宗。
后以二難。
雙徵兩教。
上加嘆美。
頃之制問曰。
昨有道士潘誕奏。
以為悉達(dá)太子。
不能得佛。
六年求道。
方得成佛。
是則道能生佛。
佛由道成。
道。
是佛之父師。
佛乃道之子弟。
故佛經(jīng)云。
求于無上正真之道。
又曰體解大道。
發(fā)無上意。
外國語云。
阿耨菩提。
晉翻無上大道。
以此言之。
道大佛小。
亦可知矣。
乘對制。
其略曰。
聃生于周末佛出于周初。
計(jì)其世。
則二十許王。
論其年則三百馀載。
豈有昭王時(shí)佛。
退求敬王時(shí)道乎。
向者道士李仲卿。
所敘之道。
有太上大道。
先天地生。
郁勃洞虛之中。
煒燁玉清之上。
是佛之師。
不言周之老聃也。
三皇無聃。
五帝無聃。
而所謂道者。
未嘗無也。
自關(guān)尹請著書。
竇后命興學(xué)。
然后聃之道。
始行世。
而道非獨(dú)指聃也。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不測謂之神。
夫陰陽且不可測其所生。
而又奚能生佛哉。
車胤云。
在己為德。
及物為道。
殷仲文曰。
德者得也。
道者由也。
論衡曰。
立身之謂德。
成名之謂道。
道德也者。
非必其人之霞服金冠玉圭朱履。
別號天尊。
居大羅之上。
治玉京之中。
而獨(dú)名大道者也。
貞觀三年。
乘于勝光寺。
起舍利寶塔。
像設(shè)莊嚴(yán)。
備諸神變。
并建方等道場。
晝夜六時(shí)。
行懺悔法以報(bào)圣上待遇之恩。
四年十月二十日。
終于所住房。
春秋七十有六。
門人道璋等。
奉遺命。
阇維于南山之谷口。
斂馀燼。
塔于勝光。
沙門法琳制碑文。
惟乘。
身歷三朝。
政移六帝。
頻嬰寵顧。
履接綸音。
外則王公卿士。
內(nèi)則妃后嬪姬。
皆稟戒香。
共申師禮。
所講涅槃般若金鼓維摩地持成實(shí)等。
各數(shù)十遍。
璋其族屬之猶子也。
善唄贊。
職充都講。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護(hù)法下
釋慧乘。
俗姓劉氏。
徐州彭城人也。
其先炎漢之緒。
祖欣梁真前將軍瑯琊太守。
父雅陳兵部郎中。
叔祖智強(qiáng)。
少出家。
陳任廣陵大僧正。
善閑成論及大涅槃。
乘年十二。
發(fā)心入道。
仍事強(qiáng)為師。
服膺論席備探精理。
十六啟強(qiáng)曰。
離家千里。
猶名在家沙門也。
諸廣游都郡疏諸耳目。
強(qiáng)從之。
便下楊都。
聽莊嚴(yán)寺智?法師成實(shí)。
爰始具戒。
即預(yù)陳武帝仁王齋席。
對御論義詞辯絕倫。
數(shù)千人中獨(dú)回天眷。
至四月八日。
陳主于莊嚴(yán)寺總令義集乘。
當(dāng)時(shí)豎佛果出二諦外義。
有一法師英俠自居擅名江左。
舊住開泰后入祇洹。
乃問曰。
為佛果出二諦外。
二諦出佛果外。
乘質(zhì)云。
為法師出開泰。
為開泰出法師。
彼曰。
如鴛鴦鳥不住圊廁。
乘應(yīng)聲曰。
釋提桓因不與鬼住。
彼曰。
鳩翅羅鳥不棲枯樹。
乘折云。
譬如大海不宿死尸。
于時(shí)?公處座嘆曰。
辯才無礙其鋒難當(dāng)者也。
躬于帝前賞天柱納袈裟。
由是令響通振鄰國斯傳。
陳桂陽王尚書毛喜仆射江總等。
并申久敬咸慕德音。
屬陳季道離隋風(fēng)遠(yuǎn)扇。
太尉晉王于江都建慧日道場。
遍詢碩德。
乘奉旨延住。
仍號家僧。
后從王入朝頻蒙內(nèi)見。
時(shí)凈影慧遠(yuǎn)。
道聲揚(yáng)播。
由來不面。
因過值講即申言論。
義高詞麗聲駭聽徒。
遠(yuǎn)顧曰。
何處吳僧唇舌陵人。
復(fù)豈逾此。
王聞之彌敬其詞辯。
時(shí)慧日創(chuàng)立搜楊一化。
并號龍象咸問義門。
既爰初盛集法輪肇駕。
王乃請乘盡心。
言論不有見尊致結(jié)。
既承資蓄縱辯無前。
折關(guān)陳款皆傾巢穴。
甚稱王望。
別賞帛百段。
暨高祖東巡岱宗鑾駕伊洛。
敕遣江南吳僧與關(guān)東大德升殿豎義。
乘應(yīng)旨首登。
命章對論。
巧問勃興切并紛集。
縱橫駱驛罔弗喪律亡圖。
高祖目屬稱揚(yáng)。
群英嘆異。
開皇十七年。
于楊州永福寺。
建香臺一所。
莊飾金玉絕世罕儔。
及晉王即位。
彌相崇重。
隨駕行幸無處不經(jīng)。
大業(yè)六年。
有敕郡別簡三大德入東都。
于四方館仁王行道。
別敕乘為大講主。
三日三夜興諸論道。
皆為折暢靡不冷然。
從駕張掖。
蕃王畢至。
奉敕為高昌王曲氏講金光明。
吐言清奇聞?wù)邍@咽。
曲布發(fā)于地。
屈乘踐焉。
至八年帝在東都。
于西京奉為二皇雙建兩塔七層木浮圖。
又敕乘送舍利瘞于塔所時(shí)四方道俗百辟諸侯各出名珍。
于興善寺北天門道南。
樹列勝場三十馀所。
高幢華蓋接影浮空。
寶樹香煙望同云霧。
迎延靈骨至于禪定。
僉共請乘開仁王經(jīng)。
華俗士庶正道日登。
咸嘉賞贊。
十二年于東都圖寫龜茲國檀像。
舉高丈六。
即是后秦羅什所負(fù)來者。
屢感禎瑞故用傳持。
今在洛州凈土寺。
會隋室分崩唐皇御歷。
武德四年掃定東夏。
有敕偽亂地僧是非難識。
州別一寺留三十僧。
馀者從俗。
上以洛陽大集名望者多。
奏請二百許僧住同華寺。
乘等五人敕住京室。
于時(shí)乘從偽鄭詞被牽連。
主上素承風(fēng)問。
偏所顧屬。
特蒙慰撫命住勝光。
秦國功德咸歸此寺。
武德八年。
歲居協(xié)洽。
駕幸國學(xué)將行釋奠。
堂置三坐擬敘三宗。
眾復(fù)樂推乘為導(dǎo)首。
時(shí)五都才學(xué)三教通人。
星布義筵云羅綺席。
天子下詔曰。
老教孔教此土先宗。
釋教后興宜崇客禮。
令老先次孔末后釋宗。
當(dāng)爾之時(shí)相顧無色。
乘雖登坐情慮莫安。
今上時(shí)為秦王。
躬臨位席。
直視乘面目未曾回。
頻降中使十?dāng)?shù)教云。
但述佛宗光敷帝德。
一無所慮。
既最末陳唱諦徹前通。
乃命宗云。
上天下地榮貴所資。
緣業(yè)有由必宗佛圣。
今將敘大致理具禮儀。
并合掌虔跪。
使師資有據(jù)。
聲告才竟。
皇儲以下爰逮群僚。
各下席?跪佇聆逸辯。
乘前宣帝德云。
陛下巍巍堂堂。
若星中之月云云。
次述釋宗。
后以二難雙徵兩教。
玄梯廣布義網(wǎng)高張。
莫不躡向風(fēng)馳應(yīng)機(jī)云涌。
既而天子回光敬美其道。
群公拜手請從弘業(yè)。
黃巾李仲卿。
結(jié)舌無報(bào)。
博士祭酒等。
束體轅門。
慧日更明法云還布。
當(dāng)又下詔問乘曰。
道士潘誕奏。
悉達(dá)太子不能得佛。
六年求道方得成佛。
是則道能生佛。
佛由道成。
道是佛之父師。
佛乃道之子弟。
故佛經(jīng)云。
求于無上正真之道。
又云體解大道發(fā)無上意。
外國語云阿耨菩提。
晉音翻之無上大道。
若以此驗(yàn)。
道大佛小。
于事可知。
乘報(bào)略云。
震旦之與天竺。
猶環(huán)海之比麟洲。
聃乃周末始興。
佛是周初前出。
計(jì)其相去二十許王。
論其所經(jīng)三百馀載。
豈有昭王世佛而退求敬王時(shí)道乎句虛驗(yàn)實(shí)足可知也。
仲卿向敘。
道者有太上大道。
先天地生。
郁勃洞虛之中。
煒燁玉清之上。
是佛之師。
不言周時(shí)之老聃也。
且五帝之前未聞有道。
三王之季始有聃名。
漢景已來方興道學(xué)。
窮今討古道者為誰。
案七藉九流。
經(jīng)國之典。
宗師周易。
五運(yùn)相生。
既辟兩儀。
陰陽是判。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不測謂之神。
天地于事可明。
陰陽在生有驗(yàn)。
此理數(shù)然也。
不云有道先天地生。
道既莫測從何能生佛。
故車胤云。
在己為德及物為道。
殷仲文云。
德者得也。
道者由也。
言得孝在心由之而成也。
論衡云。
立身之謂德。
成名之謂道。
道德也者為若此矣。
卿所言道寧異是乎。
若異斯者不足歸信。
豈有頭戴金冠身被黃褐。
鬢垂素發(fā)手把玉璋。
別號天尊居大羅之上。
獨(dú)名大道治玉京之中。
山海之所未詳。
經(jīng)史之所不載。
大羅既焉有之說。
玉京本亡是之談。
言畢下座。
舉朝屬目。
此時(shí)獨(dú)據(jù)詞宗。
馀術(shù)無為而退。
一席楊扇萬代舟航。
可尚可師立功立事。
近假叨幸之力。
遠(yuǎn)庇護(hù)念之恩也。
貞觀元年。
乘以銜荷特命義須崇善。
奉為圣上于勝光寺起舍利寶塔。
像設(shè)莊嚴(yán)備諸神變。
并建方等道場。
日夜六時(shí)行坐三業(yè)。
以貞觀四年十月二十日。
終于舊房。
春秋七十有六。
門人道璋先奉遺旨。
于南山谷口焚之。
私斂馀灰還于勝光起塔。
沙門法琳為制碑文。
見于別集。
惟乘釋蒙據(jù)道護(hù)法為心。
撫物恤窮彌留情曲。
而詞辯無滯文義俱揚(yáng)。
寫送若流有逾宿誦。
此之一術(shù)歿后絕蹤。
而身歷三朝政移六帝。
頻升中殿面對天顏。
神氣消散映徹墻仞。
自見英德莫不推焉。
又卿士王公妃嬪庶族。
皆稟涂香申明供禮。
所講涅槃般若金鼓維摩地持成實(shí)等。
各數(shù)十遍。
璋即乘之猶子也。
少所恭奉。
立性誠愨偏能唄贊。
清囀婉約有勢于時(shí)。
每為都講亦隸倫則。
京邑后附多向其塵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72—640 【介紹】: 唐僧。潁川人,俗姓陳。博覽多通。高祖武德初,住濟(jì)法寺。時(shí)太史令傅奕請廢佛法,法琳因作《破邪論》上之,事遂寢。太宗貞觀初,主龍?zhí)锼隆J?,道士秦世英誣其謗毀國家,下獄。后徙置益州僧寺,道卒。有集及《辯正論》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572—640 俗姓陳,郡望潁川(今河南禹州)人,祖上因官寓居襄陽(今湖北襄樊)。
幼年出家,廣涉儒釋經(jīng)書,博綜詞義。
隋末入關(guān),究悉道教典籍。
高祖武德初,駐錫長安濟(jì)法寺。
后傅奕請廢佛法,道士李仲卿等又著文貶斥佛教,法琳分別撰《破邪論》、《辨正論》駁之。
太宗貞觀初移錫終南山龍?zhí)锼?,曾參與波頗譯事。
十三年(639),道士秦世英告發(fā)《辨正論》“謗訕皇宗”,太宗召法琳辨對,并定其死罪,后改判流徙益州,次年卒于流徙途中。
琳有文思,善談吐,著有詩文等計(jì)30余卷,兼善唱導(dǎo)。
續(xù)高僧傳》卷三二、《開元釋教錄》卷八有傳,另有彥驚《唐護(hù)法沙門法琳別傳》3卷存世。
《法琳別傳》、《辨正論》存其詩5首。
《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唐詩續(xù)補(bǔ)遺
法琳,姓陳,潁川人,寓居襄陽。少出家,住荊州青溪山玉泉寺。游獵儒釋,博通內(nèi)外詞旨。隋季入關(guān),舍僧服歸俗。武德初復(fù)為僧,住京師濟(jì)法寺。貞觀初移住龍?zhí)锼?。十三年冬,因謗訕罪下獄,陳書自訴,詔不加罪,敕移于益郡僧舍。次年六月,行至百牢關(guān)因疾而卒,年六十九。著作甚多,傳世有《破邪論》、《辨正論》等。詩五首。(《全唐詩》無法琳詩。事跡據(jù)《續(xù)高僧傳》卷二四本傳、《開元釋教錄》卷八本傳及《法琳別傳》。)
全唐文·卷九百三
法琳俗姓陳氏。潁川人。寓居襄陽。出家荊州青溪玉泉寺。隋季入關(guān)。住京師濟(jì)法寺。武德二年上破邪論。以語涉謗訕下獄。后徙益部。行至百牢關(guān)菩提寺卒。年六十九。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六 護(hù)教科(二)
姓陳氏。
襄陽人也。
其先居穎川。
世業(yè)儒。
琳尤俊爽。
少出家。
游楚郢。
隱青溪山中。
所學(xué)益進(jìn)。
肆口而說。
肆筆而書。
其文采皆粲然。
駭觀聽。
尋以孔李二教。
與吾釋為三。
而孔固世間人倫之教。
然李尚清虛。
豈其跡不滯于世間哉。
是必有奇章秘法。
非外人所得而窺者。
吾將求以盡見之。
于是縱發(fā)戴冠。
稍入其類。
隋義寧初。
仍獲隸籍宮觀。
素善莊老。
每談演。
道士率悅服。
自爾悉以其疇昔所藏禁文。
托之是正。
張偽葛妄。
無所避匿。
而在我者。
得以攻矣。
武德初。
再薙染。
住京師濟(jì)法寺。
先是道士傅奕。
竊反俗。
為太史令。
以舊習(xí)深忌佛法。
四年條具佛法。
無益國家者。
十一事。
以奏。
上聽之。
詔集京師大德問。
琳答詔。
以為至道絕言。
豈九流能辨。
法身無象。
非十翼所詮。
但四趣茫茫。
漂淪欲海。
三界蠢蠢。
顛墜邪山。
諸子迷以自焚。
凡夫溺而不出。
于是中天王種。
辭恩愛而出家。
西夏貴游。
厭榮華而入道。
誓出二種生死。
志求一妙涅槃。
弘善以報(bào)四恩。
立德以資三有。
此其利益也。
毀形以成其志。
故棄須發(fā)美容。
變俗以會其道。
故去君臣常分。
雖形乏養(yǎng)親。
而內(nèi)懷其孝。
禮乖事主。
而心戢其恩。
澤被怨親。
以成大順。
祜沾幽顯。
豈局小違。
上智之人。
依佛語故為益。
下凡之輩。
虧圣教故為損。
懲惡則濫者自新。
進(jìn)善則通人感化。
此其大略也。
而奕所奏。
有司未及施行。
又多寫表狀。
流布近遠(yuǎn)。
使京室閭里。
咸傳禿丁之誚。
劇談酒席。
昌言胡鬼之謠。
佛日翳而不明。
僧威沮而無勢。
于時(shí)道俗有明達(dá)者。
皆作文檄以非奕。
而上終以先入為主。
卒莫之聽也。
琳因著破邪論。
文多不錄。
論出。
上稍寤。
奕所奏且寢。
東宮庶子虞世南。
愛之為之序。
奕愈不愜。
復(fù)與其黨。
造論以斥佛圣。
薰蕕既雜。
或者疑焉。
琳為著辨正論八卷。
穎川陳子良注釋之。
其序曰。
昔宣尼人夢。
十翼之理克彰。
伯陽出關(guān)。
二篇之義爰著。
或鉤深系象。
或探賾希夷。
名言之所不宣。
陰陽之所不測。
猶能彌綸天地。
包括鬼神。
道無洽于大千。
言未超于域內(nèi)。
況乎法身圓寂。
妙出有無。
至理凝玄。
跡泯真俗。
體絕三相。
累盡七生。
無心即心。
非色為色。
筌蹄之外。
豈可言乎。
若夫西伯拘羑。
遂顯精微。
子長蠶室。
卒成先志。
故易曰。
古之作易者。
其有憂患乎。
論之與也。
良有以矣。
有道士李仲卿劉進(jìn)喜等。
并作庸文。
謗毀正法。
在俗人士。
或生邪信。
法師憫其盲瞽。
遂著斯論云。
可謂鼓茲法海。
振彼詞鋒。
碧雞之銳競馳。
黃馬之俊爭騖。
莫不葉墮柯摧。
云消霧卷。
但此論。
窮釋老之教源。
極品藻之名理。
恐好事后生。
意有未喻。
弟子近伸頂禮。
從而問津。
爛然溢目。
若日月之入懷。
寂爾應(yīng)機(jī)。
譬寶珠之燭物。
既悟四衢之幻。
便息百城之游。
啟所未聞。
為之注解。
貞觀初。
上于南山。
以大和宮舊邸。
置龍?zhí)锼隆?div id="yoqpgmu" class='inline' id='people_17965_4_177_comment'>
琳愛其靜僻。
即居之。
眾舉知寺任。
十三年。
道士秦世英。
出入東宮。
間摘琳論中語。
風(fēng)太子曰。
此于皇宗。
有所誹謗。
太子以為然。
轉(zhuǎn)以聞上。
上怒。
詔沙汰僧尼。
其馀在者。
宜依遺教經(jīng)脩行。
否則亦從汰去。
仍逮琳推勘。
琳自詣公廷。
就縲紲。
詔問曰。
周之宗盟。
異姓為后。
尊祖重親。
實(shí)由先古。
何故不相體悉。
首鼠兩端。
廣引形似之言。
備陳于瀆之喻。
琳答曰。
武王大圣。
周公大賢。
與夫管蔡。
皆兄弟至親。
或許祭以天子禮樂。
或以車七乘。
放之有鄰。
此無它。
善惡之報(bào)也。
書曰。
皇天無親。
惟德是輔。
方今天下一家。
其誰非親。
老子曰。
吾師西竺古皇先生。
又曰吾師善入泥洹。
綿綿若存。
然則佛固老子之師矣。
劉李之徒。
無所知識。
既師老子。
又妄述以謗老子之師。
世莫能知。
故著論八卷。
略對道士六十馀條所言。
并據(jù)史籍。
非敢于國家。
有所論議。
如是辨對。
二十馀番。
辭未嘗屈。
詔又問曰。
辨正論信毀交報(bào)篇。
以為念觀音者。
臨刃無傷。
汝當(dāng)自試。
可至誠念之。
七日之后。
吾將刑汝。
若念觀音果驗(yàn)者。
政亦無傷。
若無驗(yàn)者。
則欺妄之罪。
必不汝貸。
七日后詔問曰。
有所念否。
琳援筆答曰。
自隋季擾攘。
毒流四海。
陛下以慈悲力。
救護(hù)群生。
茍非勢至垂機(jī)。
即是觀音降跡。
故琳于七日以來。
不念其他。
惟念陛下。
詔遣治書御史韋悰問。
昨詔念觀音。
如何卻念朕邪。
琳曰。
以陛下之德之大。
與觀音等。
念陛下者。
所以念觀音也。
且琳所著論。
特欲曉人心地耳。
陛下過聽。
而加之罪。
雖重刑之。
于琳之心不損一毛。
上稍寤。
詔減死。
徙之益部。
行至百牢關(guān)。
以疾卒于菩提寺。
壽六十九。
沙門慧序。
雍之武功人。
善攝論。
后以接待結(jié)眾緣。
琳之至百牢。
序撫循之。
備盡恩意。
及死。
猶枕其膝。
哭泣踴躄。
如親戚。
營葬東山之巔。
樹白塔。
勒銘志之。
道士秦世英。
旋為御史韋悰所彈。
死大理獄。
琳有文集三十卷。
行于世。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護(hù)法下
釋法琳。
姓陳氏。
穎川人。
遠(yuǎn)祖隨宦寓居襄陽。
少出家。
游獵儒釋博綜詞義。
金陵楚郢從道問津。
自文苑才林靡不尋造。
而意存綱梗不營浮綺。
野棲木食于青溪等山。
晝則承誨佛經(jīng)。
夜則吟覽俗典。
故于內(nèi)外詞旨經(jīng)緯遺文。
精會所歸咸肆其抱。
而風(fēng)韻閑雅韜德潛形。
氣揚(yáng)采飛方陳神略。
隋季承亂。
入關(guān)觀化。
流離八水顧步三秦。
每以槐里仙宗互陳名實(shí)。
昔在荊楚梗概其文。
而秘法奇章猶未探括。
自非同其形服塵其本情。
方可體彼宗師靜茲紛結(jié)。
乃權(quán)舍法服長發(fā)多年。
外統(tǒng)儒門內(nèi)希聃術(shù)。
遂以義寧初歲。
假被巾褐從其居館。
琳素通莊老談吐清奇。
道侶服其精華。
膜拜而從游處。
情契莫二共敘金蘭。
故彼所禁文詞。
并用咨琳取決。
致令李宗奉釋之典包舉具舒。
張偽葛妄之言詮題品錄。
武德初運(yùn)還蒞釋宗。
擁帙延光棲惶問道。
以帝壤同歸名教。
是則鼓言鄭衛(wèi)易可箴規(guī)。
乃住京師濟(jì)法寺。
至武德四年。
有太史令傅奕。
先是黃巾深忌佛法。
上廢佛法事十有一條。
云釋經(jīng)誕妄言妖事隱。
損國破家未聞益世。
請胡佛邪教退還天竺。
凡是沙門放歸桑梓。
則家國昌大。
李孔之教行焉。
武皇容其小辯。
朝輔未能抗也。
時(shí)謂遵其邪徑通廢宏衢。
莫不懼焉。
乃下詔問曰。
棄父母之須發(fā)。
去君臣之章服。
利在何門之中。
益在何情之外。
損益二宜請動妙適。
琳憤激傅詞側(cè)聽明敕。
承有斯問。
即陳對曰。
琳聞至道絕言。
豈九流能辯。
法身無象非十翼所詮。
但四趣茫茫漂淪欲海。
三界蠢蠢顛墜邪山。
諸子迷以自焚。
凡夫溺而不出。
大圣為之興世。
至人所以降靈。
遂開解脫之門。
示以安隱之路。
于是中天王種辭恩愛而出家。
東夏貴游厭榮華而入道。
誓出二種生死。
志求一妙涅槃。
弘善以報(bào)四恩。
立德以資三有。
此其利益也。
毀形以成其志。
故棄須發(fā)美容。
變俗以會其道。
故去君臣華服。
雖形闕奉親。
而內(nèi)懷其孝。
禮乖事主。
而心戢其恩。
澤被怨親以成大順祐怙幽顯豈拘小違。
上智之人依佛語。
故為益。
下凡之類虧圣教故為損。
懲惡則濫者自新。
進(jìn)善則通人感化。
此其大略也。
而傅氏所奏。
在司猶未施行。
奕乃多寫表狀。
遠(yuǎn)近公然流布。
京室閭里。
咸傳禿丁之誚。
劇談酒席。
昌言胡鬼之謠。
佛日翳而不明。
僧威阻而無勢。
于時(shí)達(dá)量道俗勛豪成論者非一。
各疏佛理具引梵文。
委示業(yè)緣曲垂邪正。
但經(jīng)是奕之所廢。
豈有引廢證成。
雖曰破邪終歸邪破。
琳情正玄機(jī)獨(dú)覺千載。
器局天授博悟生知。
睹作者之無功。
信乘權(quán)之有據(jù)。
乃著破邪論。
其詞曰。
莊周云。
六合之內(nèi)。
圣人論而不議。
六合之外。
圣人存而不論。
老子云。
域中有四大。
而道居其一。
考詩書禮樂之致。
忠烈孝慈之先。
但欲攸序彝倫。
意存敬事君父。
至德惟是安上治民。
要道不出移風(fēng)易俗。
自衛(wèi)返魯。
詎述解脫之言。
六府九疇。
未宣究竟之旨。
案前漢藝文志所紀(jì)眾書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莫不功在近益。
俱未暢遠(yuǎn)途。
誠自局于一生之內(nèi)。
非迥拔于三世之表者矣。
遂使當(dāng)見因果理涉旦而猶昏。
業(yè)報(bào)吉兇義經(jīng)丘而未曉。
斯并六合之寰塊。
五常之俗謨。
詎免四流浩汗為煩惱之場。
六趣諠嘩造塵勞之業(yè)者也。
原夫?qū)嵪噼泌ぁ?div id="9fwzf7m" class='inline' id='people_17965_5_148_comment'>
逾要道之道。
法身凝寂。
出玄之又玄。
惟我大師體斯妙覺。
二邊頓遣萬德斯融。
不可以境智求。
不可以形名取。
故能量法界而興悲。
揆虛空而立誓。
所以見生穢土誕圣王宮。
示金色之身吐玉毫之相。
布慈云于鷲嶺。
則火宅焰銷。
扇惠風(fēng)于雞峰。
則幽途霧卷。
行則金蓮捧足坐則寶座承軀。
出則天主導(dǎo)前。
入則梵王從后。
聲聞菩薩儼若朝儀。
八部萬神森然翊衛(wèi)。
演涅槃則地現(xiàn)六動。
說般若則天雨四花。
百福莊嚴(yán)。
狀滿月之臨滄海。
千光照曜。
如聚日之映寶山。
師子一吼。
則外道摧鋒。
法鼓暫鳴。
則天魔稽首。
是故號佛。
為法王也。
豈與衰周李耳比德爭衡。
末世孔丘輒相聯(lián)類者矣。
是以天上天下。
獨(dú)稱調(diào)御之尊。
三千大千。
咸仰慈悲之澤。
然而理深趣遠(yuǎn)。
假筌蹄而后悟。
教門善巧。
憑師友而方通。
統(tǒng)其教也則八萬四千之藏。
二諦十地之文。
海殿龍宮之旨。
古諜今書之量。
莫不流甘露于萬葉。
垂至道于百王。
近則安國利民。
遠(yuǎn)則超凡證圣。
但以時(shí)運(yùn)未融。
致令漢梵殊感。
故西方先音形之奉。
東國后見聞之益。
及慈云卷潤慧日收光。
乃夢金人于永平之年。
睹靈骨于赤烏之歲。
于是漢魏齊梁之政像教勃興。
燕秦晉宋已來名僧間出。
或神力救世。
或異跡發(fā)人。
或慧解開神。
或通感適化。
及白足臨刃不傷。
遣法為之更始。
志上分身員戶。
帝王以之加信。
具諸史籍其可詳乎。
并使功被將來傳燈永劫。
議者僉曰。
僧惟紹隆佛種。
佛則冥衛(wèi)國家福蔭皇基。
必?zé)o廢退之理。
我大唐之有天下也。
應(yīng)四七之辰。
安九五之位。
方欲興上皇之風(fēng)開正覺之道治致太平永隆淳化。
但傅氏所述酷毒穢詞。
并天地之所不容。
人倫之所同棄。
恐塵黷圣覽。
不可具觀。
伏惟陛下。
布含弘之恩。
垂鞠育之惠。
審其逆順議以真虛。
佛以正法遠(yuǎn)委國王。
陛下君臨斯當(dāng)付囑。
謹(jǐn)上破邪論一卷。
用擬傅詞。
文有三十馀紙。
自琳之綴釆貫絕群篇。
野無遁賢朝無遺士。
家藏一本咸誦在心。
并流略之菁華。
文章之冠冕。
茂譽(yù)于是乎騰廣。
昏情由之而開尚矣。
琳又以論卷初出意在弘通。
自非廣露其情。
則皂隸不塵其道。
乃上啟儲后諸王及公卿侯伯等。
并文理弘被庶績咸嘉。
其博詣焉。
故奕奏狀因之致寢。
遂得釋門重敞。
琳寔其功。
東宮庶子虞世南。
詳琳著論。
乃為之序胤而傅氏不愜其情重施密譖。
搆扇黃巾用為黨類。
各造邪論貶量佛圣。
昏冒生靈衒曜朝野。
薰蕕既雜時(shí)所疑焉。
武德九年春。
下詔京置三寺惟立千僧。
馀寺給賜王公。
僧等并放還桑梓。
嚴(yán)敕既下莫敢致詞。
五眾哀號于槁街。
四民顧嘆于城市。
于時(shí)道俗蒙然投骸無措。
賴由震方出帝氛祲廓清。
素襲啟聞范究宗領(lǐng)。
登即大赦還返神居。
故佛日重朗于唐世。
又由琳矣。
琳頻逢黜陟。
誓結(jié)維持。
道挫世情良資寡學(xué)。
乃探索典籍隱括玄奧。
撰辯正論一部八卷。
穎川陳子良注之。
并制序曰。
昔宣尼入夢。
十翼之理克彰。
伯陽出關(guān)。
二篇之義爰著。
或鉤深系象。
或探賾希夷。
名言之所不宣。
陰陽之所不測。
猶能彌綸天地包括鬼神。
道無洽于大千。
言未超于域內(nèi)。
況乎法身圓寂妙出有無。
至理凝玄跡泯真俗。
體絕三相累盡七生。
無心即心非色為色。
筌蹄之外豈可言乎。
若夫西伯拘羑遂顯精微。
子長蠶室卒成先志。
故易曰。
古之作易者。
其有憂乎。
論之興焉。
良有以矣。
道士李仲卿劉進(jìn)喜等。
并作庸文謗毀正法。
在俗人士或生邪信。
法師憫其盲瞽遂著斯論。
可謂鼓茲法海振彼詞鋒。
碧雞之銳競馳。
黃馬之峻爭騖。
莫不葉墜柯摧云鎖霧卷。
但此論窮釋老之教源。
極品藻之名理。
恐好事后生。
意有未喻。
弟子近申頂禮。
從而問津。
爛然溢目。
若日月之入懷。
寂乎應(yīng)機(jī)。
譬寶珠之燭物。
既悟四衢之幻。
便息百城之游。
于是啟所未聞。
為之注解。
良以文學(xué)雄伯群儒奉戴。
誘勸成則其從如云。
貞觀初年帝于南山大和宮舊宅。
置龍?zhí)锼隆?div id="yqodbs7" class='inline' id='people_17965_5_331_comment'>
琳性欣幽靜。
就而住之。
眾所推美舉知寺任。
從容山服詠歌林野。
至十三年冬。
有黃巾秦世英者。
挾方術(shù)以邀榮。
遂程器于儲貳。
素嫉釋種。
陰陳琳論謗訕皇宗。
罪當(dāng)誷上。
帝勃然下敕沙汰僧尼。
見有眾侶乃依遺教。
仍訪琳身據(jù)法推勘。
琳扼腕奮發(fā)。
不待追徵。
獨(dú)詣公庭。
輕生徇理。
乃縶以縲紲。
下詔問曰。
周之宗盟異姓為后。
尊祖重親寔由先古。
何為追逐其短。
首鼠兩端。
廣引形似之言。
備陳不遜之喻。
把毀我祖禰。
謗黷我先人。
如此要君。
罪有不恕。
琳答曰。
文王大圣。
周公大賢。
追遠(yuǎn)慎終。
昊天靡答。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雖有宗周義不爭長。
何者皇天無親竟由輔德。
古人黨理而不黨親。
不自我先不自我后。
雖親有罪必罰。
雖讎有功必賞。
賞罰理當(dāng)。
故天下和平。
老子習(xí)訓(xùn)道宗。
德教加于百姓。
恕己謙光。
仁風(fēng)形于四海又云。
吾師名佛。
佛者覺一切人也。
乾竺古皇。
西升逝矣。
討尋老教。
始末可追。
日授中經(jīng)示誨子弟言。
吾師者善入泥洹。
綿綿常存。
吾今逝矣。
今劉李所跡。
謗滅老氏之師。
世莫能知。
著茲辯正論。
有八卷。
略對道士。
六十馀條。
并陳史籍。
前言實(shí)非謗毀家國。
自后辯對二十馀列。
并據(jù)琳詞。
具狀聞奏。
敕云。
所著辯正論。
信毀交報(bào)篇曰。
有念觀音者。
臨刃不傷。
且赦七日令爾自念。
試及刑決能無傷不。
琳外纏桎梏內(nèi)迫刑期。
水火交懷訴仰無路。
乃緣生來所聞經(jīng)教及三圣尊名。
銘誦心府。
擬為顯應(yīng)。
至于限滿。
忽神思彯勇橫逸胸懷。
歡慶相尋頓忘死畏。
立待對問。
須臾敕至云。
今赦期已滿。
當(dāng)至臨刑。
有何所念。
念有靈不。
琳援筆答曰。
自隋季擾攘四海沸騰。
役毒流行干戈競起。
興師相伐舍檀兵威。
臣佞君荒不為正治。
遏絕王路固執(zhí)一隅。
自皇王吊伐載清陸海。
斯寔觀音之力。
咸資勢至之因。
比德連蹤道齊上圣。
救橫死于帝庭。
免淫刑于都市琳于七日已來。
不念觀音。
惟念陛下。
敕治書侍御史韋悰問琳。
有詔令念觀音。
何因不念。
乃云惟念陛下。
琳答。
伏承觀音圣鑒塵形六道。
上天下地皆為師范。
然大唐光宅四海。
九夷奉職八表刑清。
君圣臣賢不為抂濫。
今陛下子育恒品如經(jīng)。
即是觀音。
既其靈鑒相符。
所以惟念陛下。
但琳所著正論。
爰與書史倫同。
一句參差任從斧鉞。
陛下若順忠順正。
琳則不損一毛。
陛下若刑濫無辜。
琳則有伏尸之痛。
具以事聞。
遂不加罪有敕徙于益部僧寺。
行至百牢關(guān)菩提寺。
因疾而卒。
時(shí)年六十九。
沙門慧序。
經(jīng)理所苦。
情結(jié)斷金。
曉夕同衾慰撫承接。
及命將盡在序膝上。
序慟哭崩摧淚如駛雨。
乃召諸關(guān)旁道俗。
葬于東山之頂。
高樹白塔。
勒銘志之。
行路望者知便下淚。
序本雍州武功人。
善經(jīng)籍通佛理。
明攝論以為敷化之訓(xùn)。
體道開俗言無品藻。
將護(hù)游僧用為家操。
本住京輦后移梁益。
以百牢沖會四方所歸。
道俗棲投往還莫寄。
序乃宅寺關(guān)口。
用接遠(yuǎn)賓。
故行侶賴之。
詠歌盈耳。
于時(shí)治書侍御史韋悰。
審英飾詐。
乃奏彈曰。
竊以大道郁興。
沖虛之跡斯闡。
玄風(fēng)既播。
無為之教寔隆。
未有身預(yù)黃冠志同凡素者也。
道士秦英。
頗學(xué)醫(yī)方薄閑咒禁。
親戚寄命羸疾投身。
奸淫其妻禽狩不異。
若情違正教心類豺狼。
逞貪競之懷。
恣邪穢之行。
家藏妻子門有姬童。
乘肥衣輕出入衢路。
楊眉奮袂無憚憲網(wǎng)。
健羨未忘觀繳在慮。
斯原不殄至教式虧。
請寘嚴(yán)科以懲淫侈。
乃入大理。
竟以狂匿被誅。
公私怪其死晚。
琳所著詩賦啟頌碑表章誄大乘教法并諸論記傳。
合三十馀卷。
并金石擊其風(fēng)韻。
縟錦繢其文思。
流靡雅便。
騰焰爾穆。
又善應(yīng)機(jī)說導(dǎo)。
即事騁詞。
言會宮商義符玄籍。
斯亦希世罕嗣矣。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陳。穎川人。少出家。游獵儒釋。博綜詞義。金陵楚郢。從道問津。野棲木食于青溪等山。晝則承誨佛經(jīng)。夜則吟覽俗典。隋季承亂。權(quán)舍法服。武德初運(yùn)。還蒞釋宗。乃住京師濟(jì)法寺。至武德四年。黃巾深忌佛法。上廢佛法事者。十有一條。云釋經(jīng)誕妄。言妖事隱。損國破家。未聞益世。請胡佛邪教。退還天竺。凡是沙門。放歸桑梓。則家國昌大。李孔之教行焉。武皇行之。下詔問曰。棄父母之須發(fā)。去君臣之章服。利在何間之中。益在何情之外。損益二宜。請動妙釋。琳憤激傳詞。側(cè)聽明敕。承有斯問。即陳對曰。琳聞至道絕言。豈九流能辨。法身無象。非十翼所詮。但四趣茫茫。漂淪欲海。三界蠢蠢。顛墜邪山。諸子迷以自焚。凡天溺而不出。大圣為之興世。至人所以降靈。遂開解脫之門。示以安隱之路。于是中天王種。辭恩愛而出家。東夏貴游。厭榮華而入道。誓出二種生死。志求一妙涅槃。弘善以報(bào)四恩。立德以資三有。此其利益也。毀形以成其志。故棄須發(fā)美容變俗。以會其道。故去君臣華服。雖形闕奉親。而內(nèi)懷其孝。禮乖事主。而心戢其恩。澤被怨親以成大順。福沾幽顯豈拘小違。琳乃著破邪論。原夫?qū)嵪噼泌?。法身凝寂唯我大師。量法界而與悲。揆虛空而立誓?,F(xiàn)生穢土。誕圣王宮。示金色之身。吐玉毫之相。布慈云于鷲嶺。則火宅??銷。扇慧風(fēng)于雞峰。則幽途霧卷。行則金蓮捧足。坐則寶座承軀。出則天主導(dǎo)前。入則梵王從后。聲聞菩薩。儼若朝儀。八部萬神。森然翊衛(wèi)。宣涅槃則地現(xiàn)六動。說般若則天雨四花。百福莊嚴(yán)。狀滿月之臨滄海。千光照曜。如聚日之映寶山。師子一吼。則外道摧鋒。法鼓暫鳴。則天魔稽首。是故號佛為法王也。但以時(shí)運(yùn)未融。致令漢梵殊感。故西方先音形之奉。東國后見聞之益。及慈云卷潤?;廴帐展?。乃夢金神于永平之年。睹靈骨于赤鳥之歲。于是漢魏齊梁之政。像教勃興。燕秦晉宋已來。名僧間出?;蛏窳仁??;虍愛E發(fā)人?;蚧劢饴勆??;蛲ǜ羞m化。及白足臨刃不傷。遺法為之更始。志上分身員戶。帝王以之加信。并使功被將來。傳燈永劫。謹(jǐn)上破邪論一卷。用擬傳詞。東庶宮子虞世南。詳琳著論。乃為之序。貞觀初年。帝于南山大和宮舊宅。置龍?zhí)锼?。琳性欣幽靜。就而住之。舉知寺任。從容山服。詠歌林野。至十三年冬。有黃巾秦世英者。挾方術(shù)以邀榮。遂程器于儲貳。素嫉釋種。陰陳琳論。謗訕皇宗。罪當(dāng)罔上。帝勃然下敕。沙汰僧尼。乃訪琳身。據(jù)法推勘。琳扼腕奮發(fā)。不待追徵。獨(dú)詣公庭。輕生狗理。乃縶以縲紲。下詔問曰。周之宗盟。異姓為后。尊祖重親。實(shí)由先古。何為追逐其短。首鼠兩端。廣引形似之言。備陳不遜之喻。犯毀我祖禰。謗黷我先人。如此要君。罪有不恕。琳答曰。文王大圣。周公大賢。追遠(yuǎn)慎終。昊天靡答。孝悌之至。通于神明。雖有宗周。義不爭長。何者?;侍鞜o親。竟由輔德。古人黨理而不黨親。不自我先。不自我后。雖親有罪必罰。雖怨有功必賞。賞罰理當(dāng)。故天下和平。又云。吾師名佛。佛者覺一切人也乾竺古皇。西升逝矣。討尋老教始末可追。日授中經(jīng)。示誨子弟。言吾師者。善入泥洹。綿綿常存。吾今逝矣。今劉李所述。謗滅老氏之師。世莫能知著茲辨正論有八卷。略對道士六十馀條并陳史籍前言。實(shí)非謗毀家國。具狀奏聞。敕云所著辨正論。信毀交報(bào)。篇曰有念觀音者臨刃不傷。且赦七日。令爾自念。試及刑決。能無傷不。琳外纏桎梏。內(nèi)迫刑期。水火交懷。?仰無路。乃緣生來所聞經(jīng)教。及三圣尊名。銘誦心府。擬為顯應(yīng)。至于限滿。忽神思飄勇。橫逸胸懷。歡慶相尋。頓忘死畏。立待對問。須臾敕至。云今赦期已滿。當(dāng)至臨刑。有何所念。念有靈不。琳援筆答曰。自隋季擾攘。四海沸騰。疫毒流行。干戈競起。興師相伐。各擅兵威。臣佞君荒。不為正治。遏絕王路。固執(zhí)一隅。自皇王吊伐。載清陸海。斯寔觀音之力。咸資勢至之恩。比德連蹤。道齊上圣救橫死于帝庭免。淫刑于都市琳。于七日已來。不念觀音。唯念陛下。敕治書侍御史韋悰。問琳有詔令念觀音。何因不念。乃云唯念陛下。琳答。伏承觀音圣鑒。塵形六道。上天下地。皆為師范。然大唐光宅四海。九州奉職。八表刑清。君圣臣賢。不為枉濫。今陛下子育恒品。如經(jīng)即是觀音既其靈鑒相符。所以唯念陛下。且琳所著正論。爰與書史倫同。一句參差。任從斧鉞。陛下若順忠論正。琳則不損一毛。陛下若刑濫無辜。琳則有伏尸之痛。具以事聞。遂不加罪。有下赦。徙于益部僧寺。行至百牢關(guān)菩提寺。因疾而卒。時(shí)年六十九。乃召諸關(guān)傍道俗。葬于東山之頂。高樹白塔。勒銘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