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章服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4—? 【介紹】: 宋榮州人,字周彥。
王夢易子。
七歲能屬文。
十三歲喪父,哀憤深切,閉戶窮經(jīng)史百家書傳注之學(xué),尋師千里,究其旨歸。
徽宗崇寧時,應(yīng)能書,為首選。
因上書論時政得失,下第徑歸,奉親養(yǎng)志。
后復(fù)舉八行,大司成考定為天下第一,詔旌其門,賜號處士,尋改潼川府教授,賜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辭不受。
雖處山林,唱酬賦詠,皆愛君憂國之言。
卒謚賢節(jié)。
全宋詩
王庠(一○七一~?)(清道光《榮縣志》卷一七引張商英所作其父王夢易墓表),字周彥,榮州(今四川榮縣)人。蘇軾侄婿(《東坡先生全集》卷四九《與王庠書》)?;兆诔鐚幵辏ㄒ灰弧鸲┡e八行,考定為天下第一,賜號廉遜處士(《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一一五)。尋改潼川府教授,賜進士出身,辭不受。有集五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七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三一二一
王庠(一○七一——?
),字周彥,榮州(治今四川榮縣)人,夢易子。
年十三喪父,哀憤深切,閉戶讀書,其文為呂陶、蘇轍所器重。
崇寧元年應(yīng)能書科試,為首選,下第徑歸,不應(yīng)舉者八年。
后復(fù)舉八行,大司成考為天下第一,賜號處士,尋改潼川府教授,賜出身及章服,終不受,隱居山林而卒。
孝宗淳熙元年謚曰賢節(jié)。
有文集五十卷(佚)。
宋史》卷三七七有傳,又見《宋代蜀文輯存》卷一四張商英《大宋故贈通議大夫王公墓表》,《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一一五,《宋史》卷二○八《藝文志》七,《宋史新編》卷一七七,《宋元學(xué)案補遺》卷九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5—1147 【介紹】: 宋解州聞喜人,字元鎮(zhèn),號得全居士。
徽宗崇寧五年登進士第,對策斥章惇誤國。
高宗即位,歷任右司諫、殿中侍御史,陳戰(zhàn)、守、避三策,除御史中丞。
紹興四年,擢參知政事,力薦岳飛出師復(fù)襄陽,旋以知樞密院事督川、陜軍事。
未幾,拜右相。
五年,升左相,與右相張浚論事不合,出知紹興府。
七年,復(fù)左相,反對與金議和,為秦檜所傾,累貶潮州安置,移吉陽軍,絕食而死。
謚忠簡。
有《忠正德文》。
全宋詩
趙鼎(一○八五~一一四七),字元鎮(zhèn),號得全居士,解州聞喜(今屬山西)人。
徽宗崇寧五年(一一○六)進士,累官河南洛陽令,開封府士曹參軍。
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除司勛員外郎,擢右司諫,遷侍御史。
金兵逼長江,陳戰(zhàn)守避三策,拜御史中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二四、二六、二九)。
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除端明殿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
出知平江、改知建康,移知洪州。
四年,襄陽陷,召拜參知政事。
都督川、陜諸軍事(同上書卷六八、七五、七九)。
同年九月,拜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
五年,晉守左仆射、知樞密院事,與張浚并相。
監(jiān)修神宗、哲宗實錄,書成,高宗親書“忠正德文”四字賜之。
六年,出知紹興。
七年,召拜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
八年,為秦檜所擠,再知紹興。
九年,徙知泉州。
屢謫清遠軍節(jié)度副使,潮州居住。
十四年,移吉陽軍,在吉陽三年,不食而卒,年六十三。
孝宗即位,追謚忠簡。
有《忠正德文》十卷、《得全居士集》三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二○),已佚。
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成忠正德文集》十卷。
事見《宋元學(xué)案》卷四四,《宋史》卷三六○有傳。
 趙鼎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忠正德文集》為底本,校以清道光會稽吳杰跋刊本(簡稱道光本)。
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xué)圖錄
趙鼎(1085-1147) 字元鎮(zhèn),自號得全居士。解州聞喜人。中興名臣之一。有《得全居士詞》。
全宋文·卷三八○六
趙鼎(一○八五——一一四七),字元鎮(zhèn),號得全居士,解州聞喜(今山西聞喜)人。
登崇寧五年進士第,歷洛陽令、開封士曹。
建炎三年召為司勛員外郎,擢右司諫、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
四年,簽書樞密院事。
紹興二年知建康府,移知洪州。
四年二月召拜參知政事。
九月,除尚書右仆射。
奏起張浚知樞密院,命諸將邀擊金人,連敗之。
次年遷左仆射。
出知紹興府。
七年九月,再拜左相。
治國以固本為先,力辟和議,為秦檜所擠,復(fù)出知紹興府,徙泉州。
檜又諷御史陷之,謫官居興化軍,移漳州。
十年謫潮州安置。
在潮五年,又移吉陽軍。
紹興十七年,不食而死,年六十三。
臨終自書銘旌有「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之句。
孝宗時謚忠簡。
史稱「中興賢相,鼎為稱首」。
著有《忠正德文》十卷。
事跡見所撰《自志筆錄》,《宋史》卷三六○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