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趙仲御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0—1070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季長。
仁宗天圣進士。
歷知州縣,有治狀。
入為侍御史,極論內(nèi)降授官賞之弊,又反對外戚秉政、宦侍建節(jié),解臺職,出任湖北轉(zhuǎn)運使,歷州府。
英宗治平中,召除御史中丞,復諫勿稱濮王為親。
坐事知黃州、太平州。
神宗熙寧三年,以戶部侍郎致仕。
全宋詩
彭思永(一○○○~一○七○),字季長,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進士,授南康軍判官,移知廣州南??h。又知潮、常州,尋召為侍御史。儂智高叛,除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改益州路轉(zhuǎn)運使,召為戶部副使。歲馀,以天章閣待制充陜西都轉(zhuǎn)運使。英宗治平初,召為御史中丞。神宗即位,出知黃州,改太平州。熙寧三年,以戶部侍郎致仕,卒,年七十一。事見《明道文集》卷三《故戶部侍郎致仕彭公行狀》,《宋史》三二○有傳。
全宋文·卷五七八
彭思永(一○○○——一○七○),字季長,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五年進士及第,授南康軍判官。歷知南海、分寧二縣,通判睦州,移知潮州、常州,召為侍御史。出知宣州,歷湖北、益州轉(zhuǎn)運使,以天章閣待制充陜西都轉(zhuǎn)運使。英宗朝恩升給事中,復召權(quán)御史中丞。神宗時拜御史中丞,后以戶部侍郎致仕。熙寧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一。見《明道文集》卷三《故戶部侍郎致仕彭公行狀》,《宋史》卷三二○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8—1067 【介紹】: 宋應天宋城人,字子直。
仁宗景祐元年進士。
為睦親、廣親宅講書,時英宗為王子,待以師友之禮。
歷秦州通判、秘閣校理。
出知蘇州,筑長堤以抗風潮,通水陸。
徙廣東轉(zhuǎn)運使,治鹽運侵竊,歲增十五萬緡。
英宗立,召為三司判官。
以史館修撰同知諫院,力諫不可尊濮王為皇考。
召試,除知制誥。
出知定州,徙秦州卒。
全宋文·卷八九○
蔡抗(一○○八——一○六七),字子直,應天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人。景祐元年進士,稍遷睦親宅講書。英宗在宮邸,禮為師友。遷太常博士,為秘閣校理,知蘇州。嘉祐七年,徙廣東轉(zhuǎn)運使,有政績。英宗立,召判憑由司,以史館修撰同知諫院。進知制誥,兼判國子監(jiān)。遷龍圖閣直學士、知定州。神宗即位,改樞密直學士、知秦州。治平四年八月卒,年六十,特贈禮部侍郎。見張方平《蔡公墓志銘》(《樂全集》卷四○),《宋史》卷三二八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7—1097 【介紹】: 宋京兆藍田人,字微仲。
呂大忠弟。
仁宗皇祐初進士。
調(diào)馮翊主簿,改永壽令。
英宗即位,為太常博士,遷監(jiān)察御史里行,諫英宗勿追崇濮王。
神宗時除知制誥,坐環(huán)慶兵變,降知臨江軍。
元豐初徙永興軍,時用兵西夏,大防調(diào)度有方,務在寬民。
哲宗即位,召為翰林學士,遷吏部尚書,拜尚書右丞,進中書侍郎,封汲郡公。
元祐三年,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
與范純?nèi)实韧茋?,凡八年?div id="xmfzhga" class='inline' id='people_23549_0_9_comment'>
紹圣中,以黨論累貶舒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
卒謚正憫。
有《呂汲公文錄》、《韓吏部文公集年譜》等。
全宋詩
呂大防(一○二七~一○九七),字微仲,藍田(今屬陜西)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清雍正《陜西通志》卷三○)。調(diào)馮翊主簿、知永壽、青城縣,入權(quán)鹽鐵判官。英宗即位,改太常博士、監(jiān)察御史里行。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知泗州。召直舍人院,除知制誥。四年,知延州,以事落知制誥,以太常博士知臨江軍,徙華州、秦州。元豐初,徙永興。數(shù)年,知成都。哲宗即位,召為翰林學士、權(quán)開封府。元祐元年(一○八六),拜尚書右丞,進中書侍郎,封汲郡公。三年,超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哲宗親政,以黨籍,奪學士,知隨州,貶秘書監(jiān),分司南京。紹圣四年,再貶舒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至虔州信豐病卒,年七十一。謚正憫?!?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東都事略》卷八九有傳。今錄詩六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7—1101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堯夫。范仲淹次子。仁宗皇祐元年進士。嘗從胡瑗、孫復學。父沒始出仕,知襄城縣。累官侍御史、同知諫院。言王安石變法妨民,語多激切,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轉(zhuǎn)運使,以新法不便,戒州縣未得遽行。哲宗立,除給事中。元祐元年,同知樞密院事。后拜相。哲宗親政,累貶永州安置?;兆诹ⅲB除觀文殿大學士,促入覲,以目疾乞歸。卒謚忠宣。有《范忠宣公集》。
全宋詩
范純?nèi)剩ㄒ弧鸲摺灰弧鹨唬謭蚍?,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仲淹次子。早年以父蔭為太常寺太祝,舉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均因侍父不仕。父卒,初知襄城縣,移許州觀察判官、知襄邑縣。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擢江東轉(zhuǎn)運判官,召為殿中侍御史。因“濮議”事出通判安州,改知蘄州。神宗即位,召為起居舍人,同知諫院,因忤王安石,出知河中府,移知慶州、信陽軍、齊州。請罷,提舉西京留司御史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復知慶州,未幾,召為給事中,同知樞密院事。三年,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哲宗親政,用章惇為相,遂堅辭執(zhí)政,出知潁昌府。后因元祐黨籍,連貶武安軍節(jié)度副使、永州安置?;兆诩次?,分司南京、鄧州居住。建中靖國元年卒,年七十五。謚忠宣。有《范忠宣集》二十卷、《彈事》五卷、《國論》五卷、《言行錄》二十卷(《直齋書錄解題》)。今存文集二十卷,奏議二卷,遺文一卷。事見《曲阜集》卷三《范忠宣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一四有傳。 范純?nèi)试?,以清康熙四十六年(一七○七)歲寒堂刊《范忠宣集》(其中詩五卷)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津閣本)、元刊明修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五四五
范純?nèi)剩ㄒ弧鸲摺灰弧鹨唬?,字堯夫,蘇州(治今江蘇蘇州)人,仲淹次子。
皇祐元年進士,父死乃出仕,以秘書省著作佐郎知汝州襄城縣,簽書許州觀察判官事、知襄邑縣。
治平元年為江東轉(zhuǎn)運判官,擢殿中侍御史,屢奏不當追尊濮王,遂出通判安州,改蘄州,歷京西提點刑獄,京西、陜西轉(zhuǎn)運副使。
召拜兵部員外郎、兼起居舍人、同知諫院,加直集賢院、同修起居注,改判國子監(jiān)。
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語多激切,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轉(zhuǎn)運使,左遷知利州、慶州,黜知信陽軍,移齊州。
乞罷,提舉西京留司御史臺,再知河中。
哲宗立,復知慶州,召除給事中,進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
元祐三年,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明年出知潁昌府,踰年知太原府,徙河南。
八年,召復拜右仆射,再出知潁昌府,忤章惇意,累貶永州安置。
徽宗立,歸許養(yǎng)疾。
建中靖國元年卒,年七十五,謚忠宣。
著有《彈事》五卷、《國論》五卷、文集二十卷。
見曾肇《范忠宣公墓志銘》(《曲阜集》卷三),《宋史》卷三一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龍游人,字大防。神宗熙寧六年進士。累官知饒州府。有學行,從游者眾。為龍游士子發(fā)舉之第一人。
全宋詩
呂防,字大防,龍游(今屬浙江)人。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進士。元豐七年(一○八四)以臨川知縣權(quán)撫州州學教授(清同治《臨川縣志》卷三二)。后奉祠,歸家講學。事見明萬歷《龍游縣志》卷七、卷八。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七〇
呂大防(一〇二七——一〇九七),字微仲,其先汲郡人,后徙居京兆藍田(今陜西藍田)。
皇祐初進士及第,調(diào)馮翊主簿、永壽令。
遷著作佐郎,知青城縣,韓絳鎮(zhèn)蜀,稱其有王佐才。
入為鹽鐵判官。
英宗即位,改太常博士,命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
以爭濮王稱考,出知休寧縣。
神宗立,通判淄州。
熙寧元年知泗州,為河北轉(zhuǎn)運副使,召直舍人院。
韓絳宣撫陜西,命為判官,又兼河東宣撫判官,除知制誥。
四年知延州,會環(huán)慶兵亂,落知制誥,以太常博士知臨江軍。
數(shù)月徙知華州,除龍圖閣待制、知秦州。
元豐初,徙永興。
居數(shù)年,知成都府。
哲宗繼位,召為翰林學士,權(quán)開封府。
遷吏部尚書。
元祐元年,拜尚書右丞,進中書侍郎,封汲國公。
在位凡八年,宣仁后崩,出知潁昌府,尋改永興軍。
未幾,奪學士,知隨州,貶秘書監(jiān),分司南京,居郢州。
紹圣四年貶舒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
赴貶所途中,卒于虔州信豐,年七十一。
著有《杜工部年譜》(存)、《韓吏部文公集年譜》(存)、《呂汲公文錄》。
見《宋史》卷三四〇《呂大防傳》。
趙仲忽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九一四
趙仲忽,濮王孫。
元豐二年以右武衛(wèi)大將軍領(lǐng)文州刺史,元符二年為果州團練使,大觀二年封普安郡王。
崇寧四年知西外宗正事。
政和二年以定國軍節(jié)度使為開府儀同三司。
政和三年為知大宗正事、提舉宗子學事。
紹興初亦為宗官。
累封岐簡獻王。
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八、五一六,《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六六,《宋史》卷一八《哲宗紀》一、卷二○《徽宗紀》二、卷二一《徽宗紀》三、卷一六四《職官志》四。
趙士裊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4—1153 【介紹】: 宋宗室,字立之。
趙仲御第四子。
好學,善屬文。
初補右班殿直,累遷權(quán)同知大宗正事。
欽宗靖康末,承孟太后旨,詣南京奉高宗即位。
因論黃潛善誤國,出知南外宗正事。
苗劉之變,貽書張浚、呂頤浩,促其勤王。
事平,累遷開府儀同三司,判大宗正事。
數(shù)言事忤秦檜。
岳飛被誣,士裊以百口保之。
檜大怒,遂奪官,謫居建州。
卒后追封循王。
全宋文·卷三七九六
趙士裊(一○八四——一一五三),字立之,郇康孝王仲御第四子。
好學,善屬文。
初補右班殿直,累遷忠州防禦使,鄭州觀察使,由寧遠軍承宣使轉(zhuǎn)權(quán)同知大宗正事。
除光山軍節(jié)度使,論黃潛善誤國,出知南外宗正事,后同知大宗正事。
累乞祠不許。
以定策功,加檢校少師。
尋加開府儀同三司,判大宗正事。
數(shù)言事忤秦檜,謫居于建州,凡十二年而薨,年七十,追封循王。
宋史》卷二四七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