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瑤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簡介
王晫(1144年—1204年),高麗王朝第20任君主(1197年—1204年在位)。
字至華,初名旼,即位后改名晫。
他是高麗仁宗幼子,高麗毅宗、高麗明宗之弟,封平?jīng)龉?div id="vl681ju" class='inline' id='people_85260_0_2_comment'>
1197年被權(quán)臣崔忠獻(xiàn)扶植上位,在位七年間也是崔忠獻(xiàn)的傀儡。
死后廟號神宗,謚號靖孝,葬于陽陵。
雖然王位繼承在其子高麗熙宗后轉(zhuǎn)回明宗一系,但他的七世孫王瑤則成為高麗亡國之君——恭讓王。

人物簡介

簡介
李穡(??,1328年—1396年),韓國人,字穎叔,號牧隱,高麗王朝后期大臣、詩人,名儒李谷之子。
李穡本貫韓山(今韓國忠清南道舒川郡韓山面),生于寧海(今韓國慶尚北道盈德郡寧海面)。
早年留學(xué)元朝國子監(jiān)三年,深受程朱理學(xué)熏陶。
其后在高麗考中狀元,又在元朝考中進(jìn)士,曾供職于元朝翰林院,至正十六年(1356年)回國,深受恭憫王器重,歷任機(jī)要之職,同時負(fù)責(zé)重建成均館,傳播程朱理學(xué),培養(yǎng)新興士大夫,成為高麗末期的一代儒宗。
洪武四年(1371年)官拜政堂文學(xué),進(jìn)入中樞,后遭母喪,又受到恭憫王之死的打擊,多年不出仕。
期間曾被恭憫王封為韓山君,在高麗祦王時再次出仕,進(jìn)封韓山府院君。
威化島回軍后扶植祦王之子高麗昌王,由此得罪李成桂集團(tuán)。
他被任命為門下侍中(首相),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至明朝賀正,并請求國王親朝并派明朝官員監(jiān)國,但未能如愿,回國不久后辭職。
同年十一月,李成桂廢昌王,立恭讓王,李穡隨即遭到猛烈彈劾,先后流放長湍、咸昌、清州、矜州、長興等地。
朝鮮王朝建國后不久被赦免,后居于江原道五臺山,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冬被李成桂召至漢陽,封韓山伯。
翌年赴驪州避暑,途中得病,旋即去世,謚號“文靖”。
人物簡介
李穡(1328~1396),字穎叔,號牧隱,謚號文靖。本貫韓山李氏。出身名儒家庭。師承大儒家李齊賢。1349年作為使臣來中國元朝,應(yīng)科舉及格后,在元國子監(jiān)學(xué)習(xí)朱熹的學(xué)說,3年后回國。曾任成均館大司成、宰相等要職。他大部分時間研究性理學(xué)。李穡是在高麗后期(13~14世紀(jì))開始廣泛傳播和發(fā)展的朱子學(xu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任大司成期間,講授朱子學(xué),培養(yǎng)了許多著名儒學(xué)者,如鄭夢周、權(quán)近等。李穡是高麗末年“麗末三隱”之一,另兩隱是他的學(xué)生圃隱鄭夢周、冶隱吉再。著有《牧隱集》55卷。

人物簡介

貞齋先生逸稿卷之二·本傳
樸宜中字子虛。
初名實。
密陽人。
父仁杞。
版圖總郎。
宜中恭憫朝擢魁科。
授典儀直長。
累轉(zhuǎn)獻(xiàn)納,司藝。
王祦時。
除門下舍人。
升左司議大夫。
與鄭釐上疏曰。
近日憲司所申數(shù)事。
允合公論。
而殿下未盡俞允。
玆竭愚衷。
輒冒言之。
書曰。
明王奉若天道。
樹后王群公。
承以大夫師長。
不惟逸豫。
惟以亂民。
是以。
古之人君。
無輕民事而惟難。
無安厥位而惟危。
怵惕惟厲。
中夜以興。
坐以待旦。
自朝至于日中昃。
不遑暇食。
用咸和萬民。
奚暇為逸豫哉。
我國家自圣祖創(chuàng)業(yè)已來。
列圣相承。
持盈守成。
殿下以明睿之資。
幼沖嗣位。
亦克持守。
九年于玆。
比年以來。
倭賊日熾。
深入為寇。
殺掠天民。
焚毀廬舍。
州郡凋弊。
田野荒蕪。
加之水旱饑饉薦臻。
而餓殍相望。
倉廩虛耗。
而用度不足。
又草賊竊發(fā)。
私相屠戮。
人民離散。
父子不保。
禍亂之極。
莫此為甚。
矧惟上國不許通好。
屯兵近境。
窺伺釁隙。
又況天災(zāi)人妖地怪與夫鳥獸泉魚之異疊見譴告。
一國人民。
大小戰(zhàn)慄。
罔不憂懼。
殿下誠宜兢兢業(yè)業(yè)。
無敢逸豫。
廣延眾論。
以圖治安。
以消變異。
不可一日之或怠。
一事之或忽。
況可為不急之務(wù)。
縱耳目之娛。
恣心志之欲。
而盤樂怠仿哉。
昔在有夏。
太康尸位。
以逸豫滅厥德。
厥弟五人。
述大禹之戒以作歌曰。
訓(xùn)有之。
內(nèi)作色荒。
外作禽荒。
甘酒嗜飲。
峻宇雕墻。
有一于此。
靡或不亡。
大禹之訓(xùn)如是其嚴(yán)。
而太康乃盤游無度。
罔有悛心。
卒以不保。
商之太甲。
欲敗度縱敗禮。
伊尹訓(xùn)之日。
敢有恒舞于宮。
酣歌于室。
時謂巫風(fēng)。
敢有殉于貨色。
恒于游畋。
時謂淫風(fēng)。
敢有侮圣言逆忠直。
遠(yuǎn)耆德比頑童。
時謂亂風(fēng)。
惟玆三風(fēng)十愆。
卿士有一于身。
家必喪。
邦君有一于身。
國必亡。
太甲以是為戒而克終允德。
為商之令王。
夫太甲太康之所以有間者。
顧訓(xùn)之行與不行耳。
先儒謂以此二訓(xùn)。
揭之座隅。
銘之楹席。
若古圣人儼臨乎前。
則保國之金湯。
全生之藥石也。
伏望殿下以太甲為法。
太康為戒。
日以二訓(xùn)。
三省于身。
輟酒色歌舞之樂。
絕鷹犬游畋之戲。
無侮圣言。
無逆忠直。
無遠(yuǎn)耆德。
無比頑童。
崇素儉戒逸豫。
遠(yuǎn)讒聽諫。
任賢去邪。
夙夜孜孜。
小心翼翼。
常以敬天勤民為務(wù)。
則可以答上天立君之意。
可以勝祖考付托之重。
可以慰臣民期望之心。
而盈成之業(yè)。
可永保矣。
不報。
遷成均大司成。
拜密直提學(xué)。
如京師請還鐵嶺迤北。
自恭憫朝奉使者多赍金銀土產(chǎn)。
市彩帛輕貨。
雖有識者。
迫于權(quán)貴所托。
私裝居貢獻(xiàn)十分之九。
中國人以為高麗人假事大。
貪貿(mào)易來耳。
及林,廉用事。
其弊尤甚。
宜中不赍一物。
遼東護(hù)送鎮(zhèn)撫徐顯索布。
宜中傾橐視之。
解所著苧衣與之。
顯嘆其清白。
以告禮部官。
天子引見。
待之有加。
顯出語人曰。
契宰相以下。
吾所見高麗使臣多矣。
至尊待禮。
未有如樸宰相者。
帝又命禮部官享宜中于會同館。
坐之前元平章院使上。
遂寢鐵嶺立衛(wèi)之議。
時張子溫死于錦衣衛(wèi)。
其從行二人。
尚未東還。
帝附宜中遣之。
行數(shù)日。
遼東以崔瑩舉兵聞。
宜中到遼海。
從者恐為遼東所執(zhí)。
中路皆逃。
宜中單騎到遼東。
略無懼色。
王昌立。
賜推誠補(bǔ)祚功臣號。
恭讓王時為同知經(jīng)筵。
一日王御經(jīng)筵。
謂侍講官曰。
予年齒已暮。
雖讀圣經(jīng)。
恐無益也。
宜中對曰。
昔晉平公謂師曠曰。
吾年七十七。
歚學(xué)恐年耆矣。
師曠日。
何不秉燭乎。
平公曰。
安有為人臣戲其君者乎。
帥曠曰。
盲臣安敢戲其君乎。
吾聞之。
少而好學(xué)。
如日出之陽。
壯而好學(xué)。
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學(xué)。
如炳燭之明。
炳燭之明。
孰與昧行。
平公然之。
今殿下春秋尚富。
學(xué)未晚也。
王嘉納。
書云觀上疏曰。
道詵密記。
有地理衰旺之說。
宜幸漢陽。
以休松都地德。
王謂宜中曰。
卿以遷都為如何。
對曰。
古昔人君。
以讖緯術(shù)數(shù)。
保其國家。
臣未之問。
況今下民多疑。
有書來自上國。
則曰必有事西北界。
有報牒急騎。
則曰天兵將至。
禁宮門闌入。
則是必有以也。
民心既如是。
又動眾以遷。
則下民尤惑矣。
供億之費(fèi)。
搔擾之弊。
不可勝言。
書曰。
匹夫匹婦。
不獲自盡。
人主罔與成厥功。
愿殿下察焉。
曰。
吾非不知其弊。
陰陽之說。
豈可盡誣也。
不聽。
尋拜藝文館提學(xué)兼成均大司成。
入本朝。
拜檢校參贊議政府事。
不就卒。
年六十七。
天資明敏。
學(xué)問篤實。
廉清慷慨。
夷險一節(jié)。
為文章。
精深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