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 首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善學(xué)(1307—1370),元末明初江蘇吳縣龜山光福寺僧,字古庭,俗姓馬,吳郡(今江蘇蘇州市)人。十七歲出家,受《華嚴經(jīng)》于林屋清公,精研賢首疏鈔。學(xué)問精深,融貫諸家,是極負盛名的元明兩代華嚴宗高僧。洪武初,因本寺輸賦違期而流徙江西贛州,行至安徽池陽馬當(dāng)山時病逝。歸葬光福寺,大學(xué)士宋濂為之作塔銘。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自號古庭,生吳郡馬氏。初出家大覺寺,主昆山薦福,后居光福。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善學(xué)。
自號古庭。
生儒家馬氏。
傳華嚴之教于寶覺法師簡公。
凡清涼大疏鈔。
及圓覺楞嚴起信諸部。
皆能融會甚深微妙之旨。
遐邇嗜學(xué)之子。
斂衽溯瞻。
不翅卿云德星。
以獲一見為快。
雖老師宿學(xué)。
亦推之為人望。
別傳教公。
無言
宣公。
前后主報恩之席。
皆欲攝受師為弟子。
師笑曰。
吾得法于寶覺。
忍背之乎。
力拒不聽。
賦曹溪水四章以見志。
尋還東林隱居。
掌教者尊師之道。
不容肥遁自逸。
強主陽山之大慈。
師植心平易。
不屑沉溺專家。
以殊戶異軌。
為高理之所在。
輒翻然從之。
每升堂示眾曰。
吾宗法界還源。
非徒事于空言。
能于禪定而獲證入者。
乃為有得耳。
既而又曰。
吾早通法華。
雖累入法華三昧。
然長水璿問道于瑯琊覺。
又從靈光敏。
傳賢首教。
露光天臺之人也。
古人為法乃爾。
吾徒可專守一門乎。
君子美其至公無我。
一掃近代互相矛盾之陋。
皇明龍興。
師將大弘賢首之教。
以續(xù)物慧命。
雖當(dāng)儉歲。
躬分衛(wèi)以食眾。
士民踵集。
方思有所建置院僧。
以官賦違期。
當(dāng)徙虔州。
有司知師專任講道。
欲與辯析之。
師曰。
吾為主僧。
法當(dāng)坐。
敢累他人耶。
遂毅然請行。
或讓師為迂。
師曰。
宿業(yè)已定。
不可逭也。
行抵池陽馬當(dāng)山。
示疾而化。
洪武庚戌四月也。
春秋六十有四。
師形貌尪瘠。
退然有不勝衣。
戒檢精嚴。
護持三業(yè)。
唯恐有所染污。
獨居屋漏。
法衣不離體。
三藏諸文。
未嘗釋手。
雖盎無斗儲。
處之裕如。
謙恭自牧。
豎子來見。
亦無墯容。
勤于誘掖。
有不領(lǐng)解者。
方便比喻。
至于反覆數(shù)四。
必俟其心悟。
始罷云。
見諸著述者。
咸有可觀。
法華問答若干篇。
法華隨品贊三十篇。
辯正教門關(guān)鍵錄若干卷。
及詩文。
并行于世。
宋文憲公曰。
濂于諸宗之文。
頗嘗習(xí)讀。
每病臺衡賢首二家。
不能相通。
欲和會而融貫之。
恨鮮有可言斯事者。
不知世上乃復(fù)有師乎。
于是。
發(fā)不及見之嘆。
其為賢者追慕。
如此。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釋善學(xué),字古庭,姓馬氏,吳人也。自幼離俗,往大覺院,初習(xí)《華嚴經(jīng)》,能知大義。亭亭物表,如青蓮出水,不染泥滓。元至治癸亥,年十七,始受度為大僧,投華嚴諸師而窮其說,久之未有所入。時寶覺講經(jīng)曹溪,亟往從之,慧解浚發(fā),領(lǐng)悟敏捷,聞響心通,勢如析竹,迎刃而解。寶覺譽之不置,自是名稱勃然興起,老師宿德,推為時望。別傳教在報恩,聘之出典賓客。久之,滸溪之光福偶乏首懺者,古田滋命學(xué)司之。又久之,無言宣繼席報恩,復(fù)延之上座,分筵說經(jīng),聲采一時,震動江南。行宣政院請開法昆山薦福寺,宣欲攝受為弟子,學(xué)芺曰:“吾得法于寶覺,忍背之乎?”賦曹溪水四章,以見志。越二年即棄去,還東林隱居,專修白業(yè),謂同志曰:“吾始習(xí)晉水源華嚴懺法,行之已久,及觀天竺慈云式凈土懺儀明白簡要,五晦諸文皆出《華嚴》,吾欲籍是以祈生安養(yǎng)耳?!闭平陶叱缙涞雷u,不容自逸,強主陽山大慈,先聲所被,天人具欽,杖錫初臨,山川改色。明室龍興,庶政改革,滸溪人士,戀慕尤篤。爰具疏幣,雜以香華,請學(xué)居之,學(xué)亦欲大弘賢首之教,續(xù)佛慧命。雖當(dāng)儉歲,節(jié)省衣資,以供眾飯。會天復(fù)旱,院有觀世音像,素著靈異,郡守率僚屬迎致府廨,乞?qū)W作法禜之,甘霖立沛,大雨三日,田野俱渥,歲復(fù)大稔,士民知精誠所致,施舍接踵。方思有所建置,昭垂來茲,而院僧以官賦違期,當(dāng)徙虔州,有司知學(xué)專任講席,不親財?,欲為辯釋,學(xué)乃自承曰:“吾為主僧,法當(dāng)坐主者,敢累他人乎!”遂請行?;蜻悠溆兀瑢W(xué)謝曰:“宿業(yè)已定,不可逭也?!毙械殖仃栺R當(dāng)山,示疾而化,時洪武庚戌四月二十日也,年六十有四。學(xué)形貌尪瘠,退然若不勝衣,戒檢精嚴,護持三業(yè),唯恐有所染污。獨居屋漏,法衣不離體,三藏諸文未嘗釋手,雖盎無斗儲,處之裕如,恭謹自牧。豎子請見,亦無惰容,勤于誘掖。有不領(lǐng)解者,多方比喻,反覆數(shù)四,俟其開悟始罷。初傳華嚴于寶覺,簡時,凡清涼《大疏鈔》及《圓覺》、《楞嚴》、《起信》諸部,雖妙義深微,皆能融會。遐邇學(xué)子,斂?溯瞻,冀獲聽睹為快。學(xué)因造《十玄門賦》以示圓宗大旨,叢林傳誦,謂能發(fā)越賢首諸祖之意?;蛴泻脼榱?,以應(yīng)觀法界性為十界差別事,惟心造為真如之理者,學(xué)聞之嘆曰:“真如生滅,倒置錯亂一至于此,是可為大息也?!逼溆诳镄l(wèi)宗乘,唯恐稊稗之混黍苗,固若甚嚴。然其植心平易,不肯沈溺專家,以殊戶異軌為高,理之所在,輒幡然從之。每升堂示眾曰:“吾宗法界還源,非徒事空言,能于禪定而獲證入者,乃為有得耳。”既而又曰:“吾蚤通《法華》,雖累入法華三昧,然長水璿問道于瑯邪覺,又從靈光敏傳賢首教,靈光,天臺人也。古人為法乃爾,吾徒可拘守一隅乎!君子美其至公無我,一掃近代互相矛盾之陋,故見諸著述,不落偏卑?!庇謬L與同學(xué)原澄以一乘同別之義,更質(zhì)疊難,為《法華問答》若干篇。復(fù)因主修法華期懺,撰《法華隨品贊》三十篇,《辯正教門關(guān)鍵錄》若干卷,及詩文并行于世。弟子處仁法慧,請于九皋聲、啟宗佑為造行業(yè)記,而乞宋文憲公濂銘其塔,其詞曰:“賢守之學(xué),《雜華》為尊,建立六相,條分十門,固自以為瑣瑣而不可易。至若天臺性善、性惡、三觀、三德之旨,一念三千之文,又曷嘗不引之而示人。況脩門之注釋,乃止觀熏習(xí)次第,亦不外之而立言。念古昔之諸祖,皆契經(jīng)之由循,初何心于矛盾,唯欲鑒于群昏?;蛑^無斷伏分齊,而失修證之道,乃后嗣之紛紜。卓哉學(xué)師,所見絕倫,剪剔其末枝,融通其本根。談諸法之相即,含性具之緣因。庶幾森萬象于寸心,合千江于一源。觀會通于大府,辟局隘之專門。奈之何,道未克施而遘于邅迍,安養(yǎng)之生固知可以無憾,但學(xué)子之亡師,譬猶渡江河而失筏,遵廣陸而折轅。企瞻弗及,郁悒難伸。評群行以成章,命勒之于貞珉?!?/block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