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說文曰燐鬼火。博物志曰戰(zhàn)斗死亡之處。有人馬血積年為燐。著地及草木如露不可見。行人觸之。著地有光。拂拭即分散無數(shù)。又細(xì)吒聲如鬻豆。靜坐良久乃滅云。
⑸ 時(shí)本朝以姜弘立為元帥。金公為副。領(lǐng)兵赴援。
⑹ 黃龍堆。在胡地。言公以岳武穆痛飲黃龍堆之意誓之。
⑺ 時(shí)弘立欲降虜而忌公之勇。先為誘公。迫致虜營。虜執(zhí)公以囚。明日弘立率眾投降。
⑻ 虜脅公降。公不聽。虜囚之別館。六載威脅。終不降。虜壯而義之。欲遣之。弘立陰銜之。虜大怒遂磔殺。
⑽ 說文曰槥。棺櫝也。漢書曰令從軍死者為槥歸其縣。
⑾ 廣韻曰康綏也。言魂魄離散。身將顛沛。使?求索得之。而與之使反其身復(fù)其神也。
⑿ 祥善也。言何為離走不善之鄉(xiāng)以觸眾惡也。
⒀ 而語已辭。詩曰俟我于著乎而。大招用只。小招用些。今用而句之。
⒁ 太玄經(jīng)曰陽氣出奧。舒疊得以和淖。疊積滯氣也。
⒂ 爾雅曰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離騷經(jīng)曰將往觀乎四荒。
⒃ 山海經(jīng)曰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神人面獸身。名曰犁?之尸。其沒也精凝魄定。尸以不壞。宅居也。
⒄ 山海經(jīng)曰女和月母之國。有人名曰??。亦曰??。主察日月之景。出入不令得相間錯(cuò)。知景之長短。
⒅ 山海經(jīng)曰折丹處東極。以出入風(fēng)噓。注曰折丹神人名。
⒆ 朱子楚辭注曰禹治水。應(yīng)龍以尾畫地。水泉通流。
⒇ 山海經(jīng)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涂。青水窮焉。
(21) 山海經(jīng)曰不庭之山。滎水窮焉。有淵四方四隅皆達(dá)。舜之所浴。
(22) 山海經(jīng)曰赤水之西流沙之東。有三青獸相并。名曰雙雙。注云體合為一也。
(23) 方輿勝覽曰麟蛇出安南。長丈馀。有四足。黃黑麟二色。能食麋鹿。
(24) 山海經(jīng)曰融天之山有人曰鑿齒。齒長五尺。以鑿食人。
(25) 山海經(jīng)曰蜮山有蜮民之國。注云蜮謂之水狐蟲似鱉。含沙射人。中之則病死。此山出之。亦以名元。
(26) 山海經(jīng)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樞也。
(27) 搜神記曰昆崙之山是惟下都。環(huán)以炎火之山。
(29) 山海經(jīng)曰南岳娶州山有人無首。操戈盾。名曰夏耕之尸。
(30) 山海經(jīng)曰金門之山有赤犬。名曰天犬。其所下者有兵。元史云云南玉案山下。有赤犬群吠。
(31) 山海經(jīng)曰淑士之國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賜?;癁樯瘛L幚鯊V之野。橫道而處。
(32) 集韻曰盡死殺人曰鏖。史記霍去病傳曰令短兵鏖??蘭下。
(33) 山海經(jīng)曰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注曰其膏血滂流成淵。相繇共工臣名。
(34) 山海經(jīng)曰章尾之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謂燭龍。注云直目日從也。正乘言其睫不邪也。
(35) 行書紀(jì)年曰周穆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積羽千里。
(36) 山海經(jīng)曰北極天樻之山有神。銜蛇操蛇。其狀虎首人身。四蹄長肘。名曰彊良。
(38) 山海經(jīng)曰朝陽之谷神曰天吳。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咨海賈文曰天吳九首兮更笑迭怒。
(39) 神異經(jīng)曰東海有溫潮。中有鰩魚長八尺。本草曰文鰩長尺許。有翅如尾齊。一名飛魚。群飛水上。海人候之當(dāng)有大風(fēng)。
(40) 山海經(jīng)曰下有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注云谷中水熱也。
(41) 木華海賦曰渺?湠漫。注云湠漫廣遠(yuǎn)之貌。
(42) 海賦曰??■滐而為魁。注云??■。浪卒起貌。言浪卒起則大峻。
(43) 海賦曰馬銜當(dāng)蹊。注云馬銜海中神怪。其狀馬首一角而龍形。言邀其路而將必害之。
(44) 國語仲尼曰丘聞之。水之怪曰岡象。注云岡象食人。斗尸暫見之貌。
(45) 陸璣云鼉似蜥蜴長丈馀。其甲如鎧。皮堅(jiān)厚可冒鼓。詩曰鼉鼓逢逢。博物志曰南海有鱷魚狀如鼉。斬其頭而乾之。去齒而更生。如此者三乃止。小招曰豺狼從目往來侁侁些。注云眾多之貌。
(46) 山海經(jīng)曰梟陽國在北胊之西。其為人。人面長唇。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左手操管。名曰狒狒。
(47) 山海經(jīng)曰狄山爰有文虎視肉。注云文虎雕虎視肉。形如牛肝。有兩目。食之無盡。尋復(fù)更生如故。
(48) 山海經(jīng)曰奇肱之國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陰有陽。乘文馬。
(49) 山海經(jīng)曰長股之國在雄常北。注云長臂人。身如中人而臂長二丈。以類推之。此人腳過三丈矣。
(50) 山海經(jīng)曰有喬國人。蓋象長股之人。雙木續(xù)足而戲。今曰躧蹻也。
(51) 文苑豹斑云奇肱氏能為飛車。乘風(fēng)而飛。
(52) 山海經(jīng)曰女丑之尸。在丈夫北。以右手障其面。郭景純圖贊曰揮手自翳。
(53) 山海經(jīng)曰女戚國有??鳥?鳥。其色青黃。所經(jīng)國亡。注云即今梟。鵂鹠之類。啚贊曰有鳥青黃。號曰???。與妖會合。所集會至。
(54) 山海經(jīng)曰蜪犬如犬青色。食人從首始。釋義曰凡獸相食。朔以后食首。望以后食下體。
(55) 山海經(jīng)曰王子夜之尸。兩首兩股。胸首齒皆斷異處。啚贊曰子夜之尸體分成七。
(56) 山海經(jīng)曰從極之淵深三百仞。馮循人面乘兩龍。注云河伯也。
(57) 小招曰雕題黑齒。得人肉以祀。以其骨為醢些。注云醢肉醬也。
(59) 爾雅疏曰狼牡名獾。牝曰狼。說文曰野豕也。
(60) 長白即白頭山。在會寧府西。清人世紀(jì)曰圣祖發(fā)跡于長白之北。
(61) 八旂清人旂名。即紅旂黃旂白旂藍(lán)旂鑲紅旂鑲黃旂鑲白旂鑲藍(lán)旂等名。
(62) 史記貨殖傳曰龍門碣石北。馬牛羊氈裘筋角。
(64) 壯士謂金公應(yīng)河。時(shí)以左營將赴援。戰(zhàn)沒于深河。
(66) 史記叔孫通傳曰通儒服。漢王憎之。乃變其服。服短衣楚制。王喜。
(68) 兇奴傳曰單于舉事。嘗隨月盛壯以攻戰(zhàn)。月虧則退。
(70) 史記兇奴傳曰冒頓作為鳴鏑習(xí)勒其射。注云箭也。如今鳴射。
(71) 古月即胡字。李白歌曰狂風(fēng)吹古月。
(74) 鴨綠江在義州西北。一名馬訾水。色如鴨頭故名。朱子曰天下有三大水。曰黃河曰長江曰??綠。
(75) 葉逋旁切?!鹬芏Y曰司兵掌五兵。注云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76) 唐書車服志曰裲襠之制。一當(dāng)胸一當(dāng)背。短袖覆膊。
(77) 小招曰永嘯呼些。注云嘯者陰也。呼者陽也。陰主魂陽主魄。故必嘯呼以感之。
(78) 小招曰像設(shè)君室。注云楚俗人死則設(shè)其形貌于室而祀之。
(81) 天文志曰東方第七宿曰角。幽燕之域箕尾之分。我國分野亦應(yīng)之。
(84) 魯靈光殿賦曰乃立靈光之秘殿。注云秘深也。
(85) 周禮曰夏后氏堂修二七。廣四修一。注云南北之深也度以步。令堂修十四步。其廣益以四分修之一則堂廣十七步半。
(86) 櫳囪也。周禮曰四旁兩夾囪。注云每室四戶八窗。
(87) 圓井屋內(nèi)向下作井形。靈光殿賦曰圓淵方井。反植荷蕖。葩花也。
(88) 小招曰網(wǎng)戶朱綴。注云網(wǎng)戶綺文縷也。綴緣也。
(89) 阿曲也。周書曰明堂咸有四阿。周禮曰白盛注云盛之言成也。以蜃灰飾成宮室。
(90) 卐字。匯補(bǔ)曰內(nèi)典萬字。苑咸詩曰卐字蓮花總由天。
(91) 周禮曰闈門容小扃參個(gè)。注云小扃膷鼎之扃。長二尺。又曰路門不容車乘之五個(gè)。注云乘車廣六尺六寸。言不容者。是兩門乃容也。
(93) 周禮曰室中度以幾。堂上度以筵。注云隱幾而坐者宜于室。故度以幾。肆筵為禮者宜于堂。故度以筵。
(95) 考古啚曰博山香爐者。爐象海中博山。下盤貯湯。潤氣蒸香。象海之四環(huán)故名之。
(97) 拾遺記曰成帝以三秋閒日。與飛燕共游于太液池。以沙棠木為舟。貴其不沈沒也。
(98) 西都賦曰珊瑚碧樹周阿而生。今言紅桃碧杏也。
(101) 佼美人詩曰佼人僚兮。大招曰習(xí)以都只。注云都容態(tài)之美也。
(102) 小招曰靡顏膩理。大招曰嫭以姱只。注云膩滑也。姱好貌。
(103) 大招曰美目媔只。注云媔美目之貌。詩曰巧笑倩兮。
(105) 鬋鬢也。小招曰盛鬋不同制。注云盛飾理鬢。詩曰鬒發(fā)如云。言多而美也。
(106) 七啟曰佼人乃服文縠之華袿。注云文縠文紗類。華袿婦人上服。
(107) 詩曰玉之瑱也。象之楴也。注云瑱塞耳。楴所以摘發(fā)。以象骨為之。若今之篦兒。
(108) 詩曰副笄六珈。注云珈之為言。加玉為飾。必飾之以六也。
(109) 七啟曰揚(yáng)翠羽之雙翹。注云翠羽名。飾以翡翠之羽于上也。
(110) 小招曰竽瑟狂會。注云狂猛也。言大合眾樂而為高張急節(jié)之奏也。
(111) 小招曰發(fā)揚(yáng)阿些。注云楚歌名?;茨献釉蛔嘌艠氛呤加诓闪鈸P(yáng)阿也。
(112) 嘍啰歌助聲。洞簫賦曰啾??而將吟兮。行鍖銋以和啰。
(113) 大招曰伏羲駕辯楚勞商只。注云伏羲之駕辯楚之勞商。疑皆古曲名而未有考。
(114) 大招曰定空桑只。注云空桑琴瑟名。周禮曰孫竹之管??丈V偕?。注云空桑山名。
(115) 張衡舞賦曰盤鼓煥以駢羅。注云盤鼓曲名。
(116) 小招曰長發(fā)曼鬋。說文曰鬋女鬢垂貌。曼衍也。韻會云髿發(fā)美也。
(119) 禮記曰飯黍稷稻粱稰穛。注云熟而獲之曰稰。生獲之曰穛。
(120) 禮記曰稻曰嘉蔬。注云蔬與疏同。立苗疏則茂盛嘉美也。
(121) 禮記曰粱曰薌箕。注云粱谷之強(qiáng)者。其莖葉亦香。故曰薌箕。
(123) 太玄經(jīng)曰不濯釜而烹則歐歍之疾至。
(124) 詩曰可以餴饎。注云烝米一熟。以水沃之乃再烝也。周禮曰食齊視春時(shí)。注云齊和也。
(127) 禮記曰膳膷膮。注云膷牛??膮豕??。皆香美之名也。
(128) 禮記曰犬曰羹獻(xiàn)。注云犬肥則可為羹以獻(xiàn)。凡煮肉皆謂之羹。
(129) 周禮內(nèi)饔掌煎和之事。注云煎和。齊以五味。
(131) 俗鑄鉛銅為器。中置火隧。儲魚肉蔬菜于其間。帶爛而聚食為樂。名曰悅口子。
(133) 禮記曰雛燒雉薌。注云雛鳥之小者。燒熟然后調(diào)和故云雛燒。薌香草。若白蘇紫蘇之屬。言烹雉皆調(diào)和以香草也。
(135) 禮記曰魚去乙。注云魚體中有骨如篆乙。去之為鯁人也。
(136) 禮記曰濡魚卵醬實(shí)蓼。注云卵醬。魚子為醬。烹之以用醬。蓋以調(diào)和其汁。
(137) 周禮膳夫掌王之膳羞。注云膳牲肉也。羞有滋味者。
(138) 周禮曰內(nèi)饔陳其鼎俎。以牲體實(shí)之。注云取于鼎以實(shí)俎也。
(139) 周禮曰內(nèi)饔辨百品味之物。注云百品味。庶羞之屬。言百舉成數(shù)。
(140) 小招曰肥牛之腱。注云腱筋頭。說文曰腴腹下肥者。東俗肉稱牛腱。
(141) 七啟曰肥豢膿肌。周禮注云大豕曰豢。膿肥貌。禮記曰有流矢在白肉。言多膏其肉白也。
(142) 禮記曰雉曰疏趾。注云雉肥則兩足開張。故曰疏趾。
(143) 禮記曰雞曰翰音。注云翰長也。雞肥則鳴聲長。故曰翰音。
(144) 添張協(xié)七命曰酟以春梅。注云和也。
(145) 周禮曰內(nèi)饔辨體名肉物。注云體名脊脅肩臑之屬。肉物胾燔之屬。
(146) 周禮注云實(shí)鼎曰脀。實(shí)俎曰載。
(147) 禮記注云或用蔥或用薤。置之醋中以柔之。
(148) 周禮注云饋食之時(shí)。加膳于籩豆也。
(149) 周禮注云裸螔蝓。蜃大蛤。蚔蛾子。貝鰒也。
(150) 周禮曰加豆之實(shí)芹菹筍菹。注云芹楚葵。筍竹萌也。
(151) 周禮注云魚肉醢醬出庖廚者曰庶羞。餅餌之出房中者內(nèi)羞。
(153) 女小招曰粔籹蜜餌。注云粔籹環(huán)餅。以蜜和米面煎熬作之。
(154) 周禮曰羞籩之實(shí)。糗餌粉餈。注云糗熬大豆與米也。粉豆屑也。合烝曰餌。餅之曰餈。二物皆粉稻米黍米所為也。
(155) 東俗以米團(tuán)作餅。實(shí)豆于中。覆松烝之。名曰松餅。又和米于杜鵑花菊花。油以煎之。名曰花煎。
(156) 東俗以小麥粉和蜜油煎之。方者曰藥果。直者曰中桂。
(157) 陸放翁詩曰面熟山僧分馎饦。東俗以面浸于凍菹水作馎饦。名于西州。
(158) 仇池筆記曰羅浮穎老取飲食雜烹之。名曰骨董羹。東俗以面和五味梨榴雞豬等屬。為骨董面。名于西州。
(159) 東俗蒸粘米。和棗栗油蜜。再烝而食。名藥飯。
(160) 東俗以面米作團(tuán)。實(shí)魚肉菜蔬于中。烹而食之。名饅頭。
(161) 平壤有甘紅露。最旨烈。名于國中。周禮冪人畫布巾冪六彝。言甘露則惡其烈而不斟冪彝中。??通作冪。
(163) 東俗用粳米釀酒于蓮葉中。一宿而飲。名曰蓮葉酒。
(165) 周禮酒正辨五齊之名。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四曰緹齊五曰沉齊。注云泛者成而滓浮泛泛然。如今宜成醪。醴猶體也。成而汁滓相將。如今恬酒。盎猶翁也。成而翁翁然蔥白色。緹者成而紅赤。如今下酒。沉者成而滓泥。如今造清矣。
(166) 周禮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注云事酒酌有事者之酒。今之醳酒也。昔酒今之酋久白酒。所謂舊醳也。禮記注云事酒昔酒具白。故以白名之。
(167) 爾雅曰酒有沉齊。浮蟻在上。泛泛然如萍之多者。
(168) 南都賦注云酲病也。醴酒只醉人而不病也。
(169) 周禮曰朝事之籩。注云朝事。謂青朝未食。先進(jìn)寒具口實(shí)之籩也。
(170) 禮記曰。棗曰新之。栗曰撰之。桃曰膽之。柤梨曰攢之。注云棗則拭治而使之新潔。撰猶選也。栗多蟲蠹。宜選擇。桃多毛。拭治令青滑如膽。攢之者攢治其蠹處也。皆治擇之名。
(172) 子美詩曰或紅如丹砂。或黑如點(diǎn)漆。
(175) 儀禮曰司馬命張侯系綱。注云綱持舌繩也。所以系侯于植者也。
(176) 儀禮曰司射既袒。決遂而升。詩曰決拾既佽。注云決以象骨為之。著于右手大指。所以鉤弦開體。拾以皮為之。著于左臂以遂弦。故亦名遂。
(177) 儀禮曰三耦皆執(zhí)弓。搢三而挾一個(gè)。注云搢捷也。捷于帶右。以左手執(zhí)弓。右手抽矢而射。
(178) 詩曰舍拔則獲。注云拔矢括也。以鏃為首。故拔為末。
(179) 儀禮曰釋獲者執(zhí)鹿中。記曰士則鹿中。大夫兕中。
(180) 儀禮曰舉旌以宮。偃旌以商。注云凡射主欲中侯。中則使獲者舉旌唱獲也。疏云舉旌以宮。大言獲也。
(181) 儀禮曰釋獲者東面于中西。注云釋獲者在中西東面。釋算之時(shí)。賓黨于右。主黨于左也。
(182) 儀禮曰三耦俟于堂西。注云司射選弟子中德行道藝之高者以為三耦。使俟事于此。
(183) 儀禮曰命勝者執(zhí)張弓。不勝者執(zhí)弛弓。升飲如初。
(184) 儀禮曰無算樂。注云合鄉(xiāng)樂無次數(shù)。
(185) 倭漢三才圖會曰鑓槍也。類篇曰剡木傷盜白槍。鑓日本所造字也。
(186) 說文曰槊矛也。釋名曰矛長丈八尺曰槊。馬上所持者。
(187) 武藝圖譜曰金龍擺尾槍勢也。右手執(zhí)前。左手把后。左弄三次。
(188) 武藝圖譜曰出馬后以兩手執(zhí)槍。高舉挾于左腋。即回挾于右腋。第一芻刺之。第二三亦如之。
(189) 宋史禮志曰太宗定打毬儀。帝乘馬當(dāng)庭。內(nèi)侍發(fā)金盒。出朱漆毬擲殿前。以為樂。
(190) 漢書枚乘傳注云蹴足蹴之也。鞠以韋為之。中實(shí)以物。蹴蹋為戲樂也。
(191) 漢書哀帝紀(jì)贊曰時(shí)覽卞射武戲。注云手搏為卞。角力為戲。
(192) 周禮函人凡為甲。權(quán)其上旅與其下旅。注云上旅要以上。下旅要以下。
(194) 周禮曰舉之而豐則明也。注云豐大也。明有光耀。
(195) 周禮曰大和無灂。注云大和尤良者也。大和之弓。六材俱善。故無漆灂也。
(196) 周禮矢人凡相苛。同疏欲栗。注云疏節(jié)之疏也。栗其色如栗也。
(197) 詩曰象弭魚服。注云魚獸名似豬。東海有之。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純青??蔀楣K矢房也。
(200) 七命曰絕重甲而稱利。注云重甲兵之兩重。
(201) 春秋考異記曰地生月精為馬。月數(shù)十二。故馬十二月而生。
(202) 獻(xiàn)行令百官上其行治。如周禮令群吏致事。漢法令郡唱上計(jì)也。
(203) 崇禎庚午。朝廷始聞死節(jié)狀。復(fù)其官加贈右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