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賴子清

相關人物:共 78 位。
共 7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江蘇無錫人,字圣昭,號蓉洲,榜姓鄭??滴跏迥赀M士。初任福建閩清縣,二十三年,調諸羅縣。時臺灣初設府、縣,凡百草創(chuàng),麒光條議詳明,創(chuàng)立規(guī)制。所作文章,述鄭氏后期事頗備。有《蓉洲詩文稿》。
全臺詩
季麒光(?
~?
),字昭圣,號蓉洲,江蘇無錫人。
清順治十七年(1660)舉人,榜姓鄭,一云趙,其后復姓季。
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由內閣中書出知梅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八月再由閩清縣移知諸羅縣事。
時縣治初設,人未向學;季氏至,首課儒童,拔尤者而禮之,親為辨難。
士被其容光者,如坐春風。
在任踰年,以文獻未修,久而荒落,乃撰志稿,總其山川、風物、戶口、土田、阨塞,未及終篇,康熙二十四年(1685)以憂去,高拱乾因其稿而編修《臺灣縣志》。
諸羅縣志》:「季文才富艷,首創(chuàng)郡志稿,以發(fā)全臺之聾聵,獎掖士類。
言者方于常觀察之風,偉矣!
」曾經加入沈光文「東吟社」,偕之唱和。
  季麒光著有《臺灣郡志稿》六卷、《蓉洲文稿》四卷、《蓉洲詩稿》七卷、《臺灣雜記》、《山川考略》、《海外集》、《華陽懷古》、《三國史論》各一卷。
諸羅縣志》評其作:「博涉群書,為詩文清麗整贍。
」〖參考周鐘瑄《諸羅縣志》〈秩官〉,臺銀本。
〗 彭國棟評〈天妃宮〉:「詩雖不甚工,亦足備海東掌故也。
」季氏詩筆甚健,其文恣肆,記閩中事甚備,尤詳于臺灣。
以下自高拱乾《臺灣府志》、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王禮《臺灣縣志》、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薛志亮《續(xù)修臺灣縣志》、賴子清《臺灣詩醇》、彭國棟《廣臺灣詩乘》、陳漢光《臺灣詩錄》輯錄季氏詩作四首。
(楊永智撰)
晚晴簃詩匯·卷三十七
季騏光,字圣昭,號蓉洲,無錫人??滴醣竭M士,官諸羅知縣。有《蓉洲詩稿》。
維基
季麒光,字昭圣,號蓉洲,江南無錫縣人,清朝官員。順治十七年(1660年)中舉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科進士,榜姓鄭,一說姓趙,其后復姓季。由內閣中書出知梅縣??滴醵辏?684年)由閩清縣遷臺灣府諸羅縣知縣,于該年十一月初八(12月13日)到任。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因丁憂去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78—1728 【介紹】: 清浙江嘉興人,字倬云,號恬村??滴跛氖吣昱e人。歷任兵部職方員外郎、吏科給事中,巡視臺灣,掌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在臺整飭法紀,運臺糧救閩饑,處事均合機宜。性好學,九經三史及百氏書無不通曉。有《雙椿草堂集》、《視臺草》。
晚晴簃詩匯·卷五十七
汪繼燝,字倬云,號恬村,秀水人。康熙戊子舉人,歷官吏科給事中。有《恬村吟稿》、《燕臺小草》、《視臺草》、《雙椿草堂集》。
全臺詩
汪繼?(?
~?
),字倬云,號恬村,浙江秀水人。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舉人,雍正四年(1726)任巡臺御史。
著有《恬村吟》、《燕臺小草》、《視臺草》、《雙樁草堂集》。
〖參考賴子清《臺灣詩醇》。
編者按:彭國棟《廣臺灣詩乘》誤作「汪繼環(huán)」。
〗(施懿琳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
丁居信(?
~?
),江蘇儀徵人。
乾隆七年(1742)進士,庶吉士散館。
乾隆廿年(1755)九月?lián)硒P山知縣,三年后任滿離臺。
以下自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賴子清《臺灣詩醇》陳漢光《臺灣詩錄》輯錄丁氏在臺詩作僅一首。
(楊永智撰)
維基
丁居信,字南屏,號確庵,江南儀徵(今江蘇)人,清朝官員。丁居信為乾隆七年(1733年)壬戌科二甲第二十八名進士。乾隆二十年九月(1755年10月)任臺灣府鳳山縣知縣。

人物簡介

全臺詩
立柱(?
~?
),滿洲鑲紅旗人。
清乾隆十六年(1751)十月以戶科掌印給事中差,翌年六月初四日在擔任巡臺御史。
任內交部議處,并將「所有巡察臺灣御史,著三年一次命往;事竣即回,不必留駐候代。
著為例。
」即御史三年巡視一次,不必留駐關防,封貯藩庫。
〖參考賴子清《臺灣詩醇》。
〗(楊永智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
謝家樹(?
~?
),字維城,號蘭?,福建歸化人。
清乾隆四年(1739)進士,乾隆十七年(1752)三月由建寧教授調任臺灣府儒學教授,后以父憂去。
乾隆廿六年(1761)六月再由福州教授復任,翌年閏五月兼攝臺灣府儒學訓導。
彭國棟《廣臺灣詩乘》云:「清代任學官者,例經考試,故多明經博雅之儒,其來臺者亦多能詩之士。
雅堂雖有輯錄,然尚未備,如府學教授謝家樹〈清水洋〉……」〖參考彭國棟《廣臺灣詩乘》,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以下自清修臺灣方志所引,及連橫《臺灣詩乘》、賴子清《臺灣詩醇》、彭國棟《廣臺灣詩乘》、陳漢光《臺灣詩錄》輯錄謝氏詩作計十二首。
(楊永智撰)
維基
謝家樹,字維城,號蘭村,福建歸化(今明溪)人,清朝官員。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科進士。曾任建寧府儒學教授。乾隆十七年(1752年)三月調任臺灣府儒學教授,以丁憂去。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六月由福州教授再次調任,次年(1762年)閏五月兼攝臺灣府儒學訓導,主要從事臺灣府境內之教育行政部分,受臺灣府儒學教授制約,該官職亦通常為閩籍,語言可與臺灣人互作溝通,事實上,教學上也以閩語為主,官話為輔。

人物簡介

全臺詩
卓肇昌(?
~?
),字思克,臺灣鳳山人,為卓夢采之子。
清乾隆十五年(1750)舉人,官揀選知縣,不赴。
少穎異,能承庭訓,好為古文辭,論世知人,具有特識,一時老師宿儒,咸器重之。
著有《棲碧堂全集》,藏于家。
乾隆二十八年(1763)分修《重修鳳山縣志》時擔任「參閱」。
  連橫《臺灣詩乘》謂卓肇昌:「主講書院,著作頗多,有〈臺灣形勝〉、〈鳳山〉、〈鼓山〉等賦,又有〈龜山八詠〉、〈鼓山八詠〉,皆非佳搆,然亦有可誦者。
」〖參考連橫《臺灣詩乘》,臺銀本。
〗以下自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連橫《臺灣詩乘》、賴子清《臺灣詩醇》、陳漢光《臺灣詩錄》輯錄卓氏詩作計七十六首。
(楊永智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29—1814 【介紹】: 清江蘇陽湖人,字耘松,一字云崧,號甌北。乾隆二十六年進士,殿試第三,授編修,歷廣西鎮(zhèn)安知府,官至貴西道。曾佐兩廣總督李侍堯幕。晚主講安定書院。詩與袁枚、蔣士銓齊名,又精史學。有《廿二史札記》、《陔余叢考》、《甌北詩集》、《檐曝雜記》、《皇朝武功紀盛》等。
晚晴簃詩匯·卷九十
趙翼,字云崧,號甌北,陽湖人。乾隆辛巳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歷官貴西兵備道。有《甌北集》。
全臺詩
趙翼(1727~1814),字云松,又字耘松,號甌北,晚署三半老人。
常州府陽湖縣(今江蘇省武進縣)人。
乾隆二十六年(1761)進士,授翰林院編修。
乾隆三十一年(1766)冬,授廣西鎮(zhèn)安府知府,曾開府倉以周民急。
乾隆三十五年(1770)調廣東廣州府,次年擢貴州貴西兵備道。
后出任縣令。
乾隆五十二年(1787)因臺灣林爽文之役,嘗佐閩浙總督李侍堯幕。
趙翼計謀調兵遣將,擘畫軍需,所提制敵策略,卓越中肯,李侍堯倚之如左右手。
乾隆五十三年(1788)春,林爽文被捕,趙翼以軍事已畢,請辭歸,堅決不受封賞。
晚年歸鄉(xiāng)里,以著述自娛。
在詩壇與袁枚、蔣士銓齊名。
著有《皇朝武功紀盛》、《二十二史劄記》、《甌北詩話》、《甌北詩集》等〖參考《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臺銀本、《清耆獻類徵選編》,臺銀本?!健?div id="unitg6e" class='inline' id='people_70826_2_11_comment'>
  趙翼在清代詩壇頗具影響力,論詩不標舉宗派;而其詩學精神實從宋詩來。
擅長以平鋪直敘的手法寫詩,似嘲似謔,洪亮吉因此謂其作「如東方正諫,時帶詼諧」;袁枚則稱其詩:「忽正忽奇,忽莊忽俳。
稗史方言,皆可聞入」。
以下所收,乃以嘉慶壬申(1812)湛貽堂版《甌北集》為底本,參考湛貽堂版《甌北詩鈔》、連橫《臺灣詩乘》、賴子清《臺灣詩醇》、彭國棟《廣臺灣詩乘》、陳漢光《臺灣詩錄》、賴子清《臺海詩珠》而來。
(施懿琳撰)
黃鶴樓志·人物篇
趙翼(1727—1814) 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詩人。字云崧,一字耘崧,號甌北、裘萼,晚號三半老人。江蘇陽湖(今江蘇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殿試探花。曾任廣州知府,官至貴西兵備道。中年辭官歸里,主講安定書院。長于史學,考據精賅。論詩主“獨創(chuàng)”,反摹擬。詩與袁枚齊名,并稱“袁趙”,袁趙與蔣士銓并稱“乾隆三大家”、與張問陶并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記》為“清代三大史學名著”之一。曾作五言排律《題黃鶴樓十六韻》,有“樓真千尺回,地以一詩傳”之句。

人物簡介

全臺詩
莊天錫(?
~?
),鳳山縣人。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例貢。
〖編者按:賴子清《臺海詩珠》誤作「莊天賜」。
〗(江寶釵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
薛邦揚(?
~?
),字垂青,臺灣縣人。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廩生。
林爽文之役,郡城被圍,邦揚募兵以抗,久而食盡,典產以濟,身經數十戰(zhàn),乾隆五十二年(1787)陣亡,年二十八。
〖參考賴子清〈臺灣科甲藝文集〉《臺北文物》七卷四期,1958年。
〗(施懿琳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57—1820 【介紹】: 清福建侯官人,字巨廷,一字退谷。乾隆二十四年舉人。歷邵武、嘉義、安溪等縣教諭。少時喜讀宋儒書。于清儒好胡渭、顧棟高、任啟運、方苞四家著作,謂其切于倫常日用。在臺灣曾應聘修志。巡道某議辟臺灣山后蛤仔灘,金鑾考其始末,作紀略。另有《泉漳治法》、《退谷文集》。
全臺詩
謝金鑾(1757~1820),字巨廷、退谷,晚年改名灝,福建侯官人。
乾隆五十三年(1788)舉人,嘉慶二年(1797)大挑二等,試邵武教諭,調安溪。
嘉慶九年(1804)改調嘉義教諭,未及期而蔡牽倡亂,限鳳山縣,南北戒嚴,金鑾為嘉義知縣陳防禦之策,而部署以定。
及總兵武隆阿率師至嘉義,而蔡牽已其黨去,武隆阿知其賢,一見如平生。
蔡牽欲得蛤仔難為基地,謝金鑾著《蛤仔難紀略》六篇,詳其利害。
書既上,咸以險遠為難,乃走使京師,上其書于同鄉(xiāng)少詹事梁上國。
奏聞,嘉慶十四年(1809)正月詔命閩浙總督派員經理,乃設噶瑪蘭廳。
至今利賴。
秩滿內渡,補南平教諭,尋移彰化,復調安溪。
不樂居官,作《教諭語》四篇贈諸生,質實切當,多卑近砭俗之言,山陽汪廷箴謂在《呻吟語》之上。
嘉慶二十五年(1820)卒,年六十四歲。
道光五年(1825)入祀鄉(xiāng)賢祠。
  謝氏喜讀宋儒書,畢力性命之說,尤重胡渭、顧棟高、任啟運、方苞四家書。
其說經,不事章句訓詁,善用經傳之說,主忠信篤敬,身體力學〖參考劉德城、周羨穎《福建名人詞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任官安溪時作《泉漳治法論》,就職嘉義時著《蛤仔難紀略》,文章經濟有名于時。
并與鄭兼才合輯《續(xù)修臺灣縣志》八卷。
另著有《二勿齋文集》六卷、《論語續(xù)注補義》四卷、《教諭語》四卷、《大學古本說》,又刻其故舊之詩曰《春樹暮云編》,俱行于世。
以下自薛志亮《續(xù)修臺灣縣志》、薩廉《噶瑪蘭廳志》、柯培元《噶瑪蘭志略》、陳培桂《淡水廳志》、連橫《臺灣詩乘》、賴子清《臺灣詩醇》、彭國棟《廣臺灣詩乘》、陳漢光《臺灣詩錄》輯錄謝氏詩作計四十八首。
(楊永智撰)
共 7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