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楊浚,字雪滄,侯官人。咸豐壬子舉人,官內閣中書。有《冠悔堂詩鈔》。全臺詩
清詩別裁集楊浚(1830~1890)字雪滄,號健公,又號冠悔道人。祖籍福建晉江,后遷福建侯官。咸豐二年(1852)中舉,同治四年(1865)任內閣中書,及國史、方略兩館校對官。楊氏為福建著名藏書家,同治五年(1866)應左宗堂之邀,入福州正誼書局,重刊先賢遺書。同治八年(1869)游臺,受淡水同知陳培桂之聘,纂修《淡水廳志》;并應鄭用錫子嗣鄭如梁之請,編纂《北郭園全集》,首開清代北臺灣文學專著出版之先河。同治九年(1870)修志完成后離臺。晚年致力講學,曾任教于漳州丹霞書院、霞文書院,廈門紫陽書院,金門浯江書院。著有《冠悔堂詩文鈔》、《冠悔堂賦鈔》、《冠悔堂駢體文鈔》、《冠悔堂楹語》、《楊雪滄稿本》。 茲以泉州圖書館藏之《冠悔堂詩鈔》為底本進行編校。該詩鈔收錄道光二十七年至光緒十六年(1847~1890)間古今體詩共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卷三己巳(1869)至庚午(1870)共十九首,為楊氏在臺之作。許宗衡于詩集前序文云:「卷中各體均深穩(wěn)有骨,七言律尤高邁,間有似冬郎玉溪生者,而風格轉勝。蓋韻味非常,不可以貌襲也。七古有逸氣略近太白,題魏午莊鷹鹿圖一作,又似元遺山,皆非近時率爾為詩者所解。」由此略可見其詩之風格與特色。另連橫《臺灣詩乘》、吳幅員《臺灣詩鈔》中亦輯有楊浚詩,可作為編校參考。(施懿琳撰)
字瞻衡,江南昆山人。諸生?!鹫昂馓幚ЦF,有客欲招之北往,已卜期矣,緣其配病癇不能往,一二年,夫婦并寒餓死。文人之卮,此為尤甚。
人物簡介
釋顯文,字魁印。姓楊氏,易人也。幼有慈性,與群兒嬉戲,見草蟲躍躍,相誡勿傷。父知其有自,年十一途之永陽高明寺,投覺實祝發(fā)。弱冠得戒于西域山慈霞。自是識深力果,每念出家將求聞道,何敢自逸。乃游溫陽紅螺山,晝夜精勤,誦《楞嚴》、《法華》諸經,研窮六載,洞悉奧旨。然自以為囿于一隅,見聞憾寡,欲遍名山,以廓知識。遂造九華翠峰,日趨講座,頓悟性海,受持《華嚴·如來出現(xiàn)品》。游江乘赤山,依法忍參向上一宗。偶逢石子擊足,忽驚呼有省。由是深窺堂奧,結習盡除。壬寅春,結茅廬山,旦暮勤修,脅不著席,幾出死生。劉觀察思訓耳其道譽,請主金陵毗廬。斯時新學方行,倡毀偶像,多假僧堂,改為校舍。毗盧殿宇蚤已佔去,神像遷移蒙諸污穢。顯文至此,惄焉傷之,思所以救護,未得其端。會江南官吏公宴至寺,或詢法要,或契禪機。顯文為具道學徒鴟張,佛地弗寧,慘雨凄風,目不忍睹,非賴大德,莫由保持。諸公皆為動容,合詞以請制府,魏公光燾竟如其議,別建學堂。寺復舊觀,佛龕神貌,更極尊嚴。群侶慶幸,嘆其遭逢。而顯文但感善緣,愧無酬答。唯是大闡宗風,春夏演講,秋冬勤參,發(fā)明心地。時或弘戒一期,食眾數(shù)百人,而寺無蓋藏。前后制府,若周公馥、端公方,皆分鹽馀助之,故無竭乏。宣統(tǒng)初元,臘將終,示微疾。與天臺諦閑論慧命,當體無生。俄而復曰:“色相雖圓,闡揚華嚴,心猶未已。”因問后事如何,乃曰:“心顯身中主,意隱兩家賓。火后一堆骨,且休認為真。”即說偈曰:“參透人間世事禪,半如云影半如煙。有時得遇東風便,直向山頭駕鐵船。”言訖而寂,年五十有三。有《法語》一卷,弟子清池為之記錄,且刊行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