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慕容俊

相關(guān)人物:共 20 位。
共 2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232—348 【介紹】: 西晉時龜茲國人,僧人。本姓帛。九歲在烏萇國出家。晉懷帝永嘉四年,至洛陽。洛中亂,投石勒。勒屢試其術(shù),言勝負吉兇輒中。勒重之,號曰“大和尚”。石虎繼立,傾心事之。弟子前后達萬人,以道安、僧朗等最著名。卒于鄴宮寺。
全晉文
澄本姓帛,天竺人。永嘉初至洛陽,后從石氏,終鄴宮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天竺人也。
永嘉四年。
來游洛自云百有馀歲。
常服氣自養(yǎng)。
能積日不食。
善誦神祝役使鬼神。
腹旁有孔。
以絮塞之。
夜讀書則拔絮出光。
照室。
齋則臨水從孔中。
引腸胃洗濯。
乃還納之。
每聽塔鈴以言吉兇。
皆奇驗。
洛中??亂。
潛草野以觀變。
石勒屯兵葛陂專行殺戮。
沙門多遇害。
澄謁勒將郭黑略。
黑略館之。
略后從勒征伐。
輒預尅勝負。
勒疑問曰。
孤不覺公有出人之謀。
每知行軍吉兇。
何也。
黑略曰。
將軍天挺神武。
幽靈所助。
近得沙門一人。
有異能解言。
將軍。
略有區(qū)夏已當為師。
前后所白皆其言也。
勒召澄試其術(shù)。
澄取缽盛水燒香祝之。
俄有蓮花生缽中。
光色曜日。
勒由此敬信。
自勒葛陂還河北過枋頭歒夜斫營。
澄先謂黑略曰。
須臾賊至。
可令公知。
既而以有備免。
勒嘗冠冑衣甲執(zhí)刀夜坐。
遣人問。
澄曰。
夜來將軍何所在。
澄謂使者曰。
平居無??。
何故夜嚴。
一日勒以事忿。
欲盡害諸道士。
并苦澄。
澄匿。
黑略舍。
語弟子曰。
茍將軍使人見。
問則紿以不知。
夜果使。
人至。
求之不得。
還白勒勒驚曰。
吾過矣。
吾過矣。
惡念適起則澄棄我去如此。
通夕不能寐。
思欲見之。
且澄上謁勒曰。
夜何之。
對曰。
公怒。
故避之耳。
今改矣。
敢爾來。
勒笑曰。
道人無乃謬。
襄國水源。
在城塹西北五里。
忽涸竭。
勒問澄何以致水。
對曰。
當為敕龍乃與弟子法省等。
至水源上澄坐繩床。
燒安息香。
祝之。
泫然微流有小龍長五六寸許。
戲水中。
俄水大至。
隍塹皆滿。
鮮卑段末波攻勒眾甚盛。
勒懼問澄對曰。
寺鈴聲云。
明日食時當禽段末波。
勒登城隍望之。
末波軍不見其后。
失色曰。
末波如此可遽獲乎。
更遣夔安問澄。
對曰。
已獲末波矣。
時城北伏兵出。
遇末波執(zhí)之。
澄因勸勒赦其罪。
使還國。
勒從之。
卒獲其用。
劉曜遣弟岳攻勒。
勒遣弟季龍拒之。
岳敗退保石梁塢。
季龍堅柵守之。
澄時與弟子。
自官寺。
至中寺。
忽嘆曰。
劉岳可憫。
弟子法祚問其故。
澄曰。
昨日亥時岳敗被執(zhí)。
已而果然。
劉曜自攻洛陽勒將拒之。
左右諫以為不可。
勒以訪澄對曰。
塔相輪鈴音云。
秀支替戾岡仆谷劬禿當。
此羯語也。
秀支軍也。
替戾岡出也。
仆谷劉曜胡位也。
劬禿當捉也。
此言軍出捉得曜也。
于是徐光獨勸勒行。
勒留子弘鎮(zhèn)襄國率步騎。
赴洛石堪卒生擒曜水中。
當是時。
澄取麻油合燕脂。
涂掌中。
使童子潔齋。
而后視之。
童子驚曰。
見軍馬甚眾。
有一人長大白皙。
以朱絑約其肘。
澄曰此曜也。
遽以告弘。
勒稱趙天王。
行皇帝事。
敬澄彌篤。
時石聰將叛。
澄戒勒曰。
今年蔥中有蟲。
食必害人。
可令百姓無食蔥也。
俄石聰果走。
勒自是每事必咨澄而后行。
號大和尚。
勒子斌暴卒。
勒嘆曰。
虢太子扁鵲能生之。
大和尚寧無意乎。
澄至以楊枝沾水。
灑祝之。
又以手引斌曰。
起起。
斌遂生。
勒自是敕諸子寺中養(yǎng)之。
每至四月八日。
躬詣寺灌佛發(fā)愿。
建平四年。
四月天靜無風。
塔上一鈴獨鳴。
澄曰。
鈴聲云。
國有大喪。
不出今年矣。
七月勒果薨。
子弘襲位。
俄而季龍廢之。
自立。
遷都于鄴。
傾心事澄。
衣澄以綾錦。
乘以雕輦。
朝會引之升殿。
常侍以下悉助舉輿。
太子諸公扶翼而上主者唱大和尚。
坐者皆起。
司空李農(nóng)旦夕親問。
太子諸公。
五日一朝。
民皆奉佛相競建塔寺。
出家真?zhèn)蜗喟攵噙^僭。
季龍下書。
料簡之。
著作郎王度奏曰。
佛外國之神。
非諸夏所應(yīng)祠奉。
漢傳其道。
唯聽西域八建寺自奉其神。
漢人未嘗出家。
魏承漢制。
亦循前軌。
今可令逍人。
不得諸寺致敬。
專遵典祀。
其百辟卿士下逮眾隸例皆禁之。
有犯者與淫祠同罪。
沙門者。
令罷道朝士多同度奏季龍以澄故下書曰。
朕出自邊戎。
忝居諸夏。
至于饗祀應(yīng)從本俗佛是戎神應(yīng)所兼奉其夷趙百姓有樂事佛者。
持聽之。
澄嘗遣弟子法常北至襄國。
常弟法佐自襄國來。
相遇于梁臺城下。
對車夜談。
及澄佐歸。
澄笑曰。
乃與法常對車說汝師耶。
先民有言。
不曰。
敬乎幽而不改。
不曰慎乎獨而不怠。
幽獨者敬慎之本。
汝不識乎。
佐愕然愧謝。
于是國人相戒莫起惡心。
大和尚知汝矣。
澄所在。
無敢向之唾涕便溺者。
季龍?zhí)渝溆卸印?div id="6cjqkaf" class='inline' id='people_6440_2_232_comment'>
在襄國澄語邃曰。
小阿彌。
比當?shù)眉病?div id="n70ydty" class='inline' id='people_6440_2_235_comment'>
邃即馳信往視之。
果已得病。
大醫(yī)殷勝。
及外國道士。
自言能療。
澄謂弟子法才曰。
政使圣人復出。
不能療也。
已而果死。
邃將逆謂內(nèi)豎曰。
和尚神道儻發(fā)吾謀當先除之。
澄將入覲。
謂弟子僧慧曰。
我有所過。
汝可止我。
澄過。
邃延上南臺。
僧慧引其衣辭??歸寺。
嘆曰。
禍已兆矣。
因從容箴季龍。
終不能解事。
發(fā)方悟其語郭黑略。
征長安北差。
墮羌圍中澄改容曰。
郭公今有厄。
唱云。
眾僧祝愿。
澄又自祝愿。
有頃曰。
脫矣。
黑略還自說。
方潰圍欲走。
馬力乏。
忽有人推己馬借之。
得脫。
是日蓋澄祝愿時也。
天旱季龍禱雨無應(yīng)。
請澄自行有白龍二。
降臨漳江口祠中。
雨方數(shù)千里。
澄遣弟子西域市香。
既行曰。
掌中見其遭盜劫將死。
乃祝之。
弟子還言賊欲殺己。
忽無故驚遁去。
黃河不生黿。
忽有得者以獻。
季龍澄見而嘆曰。
桓溫入河其不久乎。
溫字元子已而果然。
偽大司馬燕公斌為幽州牧。
澄謂季龍曰。
疾收馬還。
至秋齊當癰爛。
季龍不解。
即敕諸處收馬。
其秋有??斌者。
季龍召至鞭之三百。
殺其母齊氏李龍又手殺五百人。
而后已。
澄曰。
心不可縱。
死不可生。
禮不可親。
殺以傷恩也。
安有天子手行罰乎。
晉軍出淮泗。
隴北諸城。
皆被侵逼。
三方告急。
季龍怒曰。
吾奉佛供僧。
反致??。
佛無神矣。
澄讓曰。
陛下前世為商人。
嘗于罽賓寺作大會。
會中有六十應(yīng)真。
吾其一也。
有圣者曰。
此檀越命終。
報為雞。
卻后再反乃王晉地。
今陛下豈非奉佛供僧之報耶。
疆場侵噬。
有國之常。
何為怨謗三寶。
及興毒念乎。
季龍跪謝。
因謂澄曰。
佛法戒殺。
朕于天下掌生殺奈何。
澄曰。
帝王事佛在。
體恭心順。
顯贊法道。
不為暴虐。
不害無孤耳。
民有為惡而不悛者。
其可不殺乎。
但殺不可濫刑。
不可不慎耳。
尚書張離張良家富奉佛。
及建塔廟殊甚。
澄謂曰。
事佛在清凈無欲。
君輩雖敬佛而貪鄙不已。
游獵無度。
建塔千萬何益也。
季龍夢群羊負魚從北來。
寤以訪澄。
對曰不祥也。
鮮卑其有中原乎。
后皆驗。
嘗從升中堂忽驚曰。
變變索酒噀之。
笑曰止。
已有自幽州來者。
言其日火。
有驟雨從西南來滅之。
雨有酒氣。
石宣將殺石韜。
過澄居。
浮圖一鈴鳴。
澄曰。
解鈴音乎。
鈴云胡子洛度。
宣色變曰。
是何言歟。
澄即詭曰。
老胡為道不能居山。
而重茵美食。
以享富貴。
豈非洛度乎。
韜后至。
澄熟視良久。
韜懼而問。
對曰。
怪公血臭耳。
季龍夢。
龍飛西南。
自天而落以問澄。
對曰。
禍將作矣。
當父子慈和。
以慎之。
季龍與妻杜氏問訊。
澄曰。
脅下有賊不出十日。
自寺浮圖以西殿以東。
皆血流。
慎勿東行也。
妻曰。
和尚耄耶。
何處有賊。
澄即詭曰。
六情所受皆賊也。
老固當耄。
但使少者不惛即佳耳。
其后二日宣果害韜。
于寺中。
欲因季龍。
臨喪殺之。
以澄先戒。
獲免。
及宣被收諫曰。
皆陛下子也。
何為重禍哉。
能舍怒如慈。
尚有六十馀歲。
不然宣當為彗星。
下掃鄴宮。
季龍竟鎖宣頸。
牽登積薪之上。
焚殺之。
后有一馬髦。
尾皆有燒狀。
入中陽門。
出顯陽門東首。
東宮皆不得入。
走之東北。
俄失所在。
澄嘆曰。
災及矣。
季龍大饗群臣于太武前殿澄吟曰。
殿乎殿乎。
棘子成林。
將壞人衣。
季龍令發(fā)殿石下。
有棘生焉。
及冉閔之亂。
石氏殆盡。
閔小字棘奴。
初造太武殿。
圖古忠臣孝子烈士貞女。
皆變?yōu)楹鸂睢?div id="2v227ve" class='inline' id='people_6440_2_433_comment'>
頭悉縮肩中。
唯冠發(fā)出。
季龍惡之。
不言也。
澄對之流涕。
乃自啟塋墓于鄴西紫陌。
坐而自語曰。
得三年乎。
自答不得。
又云得二年一年百日一月乎。
自答不得。
遂不復語。
久之。
謂法祚曰。
戊申歲禍亂漸萌。
己酉石氏當滅。
吾及其未然先化矣。
遂遺書季龍決別。
駕即至慰諭曰。
和尚乃遽棄朕乎。
澄曰。
出生入死。
道之常也。
脩短分定。
無由增損。
但道貴行全。
德貴不怠。
茍德行無玷。
雖死如生。
咸無焉。
千歲尚何益哉。
然有可恨者。
國家。
心存佛理。
建寺度僧。
當蒙祉福。
而布政猛虛。
罰賞交濫。
特違圣典。
不自悛革。
致國祚不延耳。
季龍悲慟嗚咽。
澄乃安坐而化。
晉穆帝永和四年也。
有沙門從雍來稱見澄西入關(guān)。
季龍發(fā)冢視之。
唯見一石。
季龍惡之曰。
石朕也。
葬朕而去。
朕其將死矣。
因而遇疾。
明年遂大亂。
澄嘗謂季龍曰。
國東二百里。
某月日送一非常人。
勿殺之也。
如期魏縣市中。
有乞者。
著麻襦布裳。
時謂之麻襦。
言語卓越。
如狂人。
乞得米谷不食。
輒散置大路曰。
飼天馬趙興太守藉拔送至。
季龍與語。
了無異言。
弟曰。
陛下終當一柱殿下。
季龍不解。
送詣澄。
見澄曰。
昔在光和中會。
奄至今日。
西戎受玄命絕歷。
營有期。
金離消于壞。
邊荒不能遵。
驅(qū)除靈期跡懿裔苗葉繁來。
方積休期于何永以歡。
澄曰。
天回運極否。
將不支九木難可以術(shù)。
寧玄啟雖存世莫能。
基必頹。
久游閻浮利。
擾擾多此患行。
登凌云宇。
會于虛游間。
其言人莫能曉。
季龍驛送。
還本縣既出城。
即欲步行云。
當有所過。
未便得發(fā)也。
至合口橋可留以見待。
驛至而麻襦已先在慕容俊投季龍于漳水倚橋柱不流。
則一柱殿下之驗也。
元帝嗣興江左則天馬之驗也。
神僧傳·卷第一
佛圖澄者。
西域人也。
本姓白氏。
少出家清真務(wù)學。
誦經(jīng)數(shù)百萬言。
以永嘉四年來適洛陽。
志弘大法。
善念神咒。
能役使鬼物。
以麻油雜胭脂涂掌。
千里外事皆徹見掌中如對面焉。
亦能令潔齋者見。
又聽鈴音以言事無不效驗。
欲于洛陽立寺。
值劉曜寇洛臺帝京擾亂。
澄立寺之志遂不果。
乃潛身草野以觀世變。
時石勒屯兵葛陂。
專以殺戮為威沙門遇害者甚眾。
澄憫念蒼生欲以道化勒。
于是杖策到軍門。
勒大將郭黑略素奉法。
澄即投止黑略家。
黑略從受五戒。
崇弟子之禮。
黑略后從勒征伐。
輒預剋勝負。
勒疑而問曰。
孤不覺卿有出眾智謀。
而每知行軍吉兇何也。
黑略曰。
將軍天挺神武幽靈所助。
有一沙門知術(shù)非常。
云將軍當略有區(qū)夏。
已應(yīng)為師。
臣前后所白皆其言也。
勒喜曰。
天賜也。
召澄問曰。
佛道有何靈驗。
澄知勒不達深理。
止可以道術(shù)為教。
因言曰。
至道雖遠亦可以近事為證。
即取器盛水燒香咒之。
須臾生青蓮華。
光色耀目。
勒由此信伏。
澄因諫曰。
夫王者德化洽于宇內(nèi)。
則四靈表瑞。
政弊道銷。
則彗孛見于上。
恒象著見休咎隨行。
斯乃古今之常理。
天人之明戒。
勒甚悅之。
凡應(yīng)被誅殘。
蒙其利益者十有八九。
于是中州之胡皆愿奉佛。
時有痼疾世莫能治者。
澄為醫(yī)療應(yīng)時疾瘳。
勒自葛陂還河北過枋頭。
入夜欲斫營。
澄語黑略曰。
須臾賊至。
可令公知。
果如其言。
有備故不敗。
勒欲試澄。
夜冠冑衣甲執(zhí)刃而坐。
遣人告澄云。
夜來不知大將軍所在。
使人始至。
未及有言。
澄逆問曰。
平居無寇何故夜嚴。
勒益敬之。
勒后因忿欲害諸道士并欲苦澄。
澄乃避至黑略舍。
語弟子曰。
若將軍使至問吾所在者。
報云。
不知所之。
使人尋至覓澄不得。
使還報勒。
勒驚曰。
吾有惡意向圣人。
圣人舍我去矣。
通夜不寢思欲見澄。
澄知勒意悔。
明旦造勒。
勒曰。
昨夜何行。
澄曰。
公有怒心。
昨故權(quán)避。
公今改意是以敢來。
勒大笑曰。
道人謬耳。
襄國城塹水源在城西北五里團丸祠下。
其水暴竭。
勒問澄。
何以致水。
澄曰。
今當敕龍。
勒字世龍。
謂澄嘲己。
答曰。
正以龍不能致水。
故相問耳。
澄曰。
此誠言非戲也。
水泉之源必有神龍居之。
往以敕語告之水必可得。
乃與弟子法首等數(shù)人至泉源上。
其源故處久已乾燥。
坼如車轍。
從者心疑。
恐水難得。
澄坐繩床燒安息香。
咒愿數(shù)百言。
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
有一小龍。
長五六寸許。
隨水來出。
諸道士競往視之。
澄曰。
龍有毒勿臨其上。
有頃水大至隍塹皆滿。
澄閑坐嘆曰。
后二日當有一小人驚動此下。
既而襄國人薛合有二子。
既小且驕。
輕侮鮮卑奴。
奴忿抽刀刺殺其弟。
執(zhí)兄于室以刀擬心。
若人入室便欲加手。
謂薛合曰送我還國我活汝兒。
不然共死。
于此內(nèi)外驚愕莫敢往觀。
勒乃自往視之。
謂薛合曰。
送奴以全卿子誠為善事。
此法一聞方為后害。
卿且寬情。
國有常憲命人取奴。
奴遂殺兒而死。
鮮卑段波攻勒。
其眾甚盛。
勒懼問澄。
澄曰。
昨寺鈴鳴云。
明旦食時當擒段波。
勒登城望波軍不見前后。
失色曰。
軍行地傾。
波豈可獲是公安我辭耳。
更遣夔安問澄。
澄曰。
已獲波矣。
時城北伏兵出遇波執(zhí)之。
澄勸勒宥波遣還本國。
勒從之。
卒獲其用。
時劉載已死。
載從弟曜篡襲偽位。
稱元光初。
光初八年曜遣從弟中山王岳。
將兵攻勒。
勒遣石虎率步騎拒之。
大戰(zhàn)洛西。
岳敗保石梁塢虎堅柵守之。
澄與弟子自官寺至中寺。
始入寺門。
嘆曰。
劉岳可憫。
弟子法祚問其故。
澄曰。
昨亥時岳已被執(zhí)。
果如所言。
光初十一年曜自率兵攻洛陽。
勒欲自往拒曜。
內(nèi)外僚佐無不必諫。
勒以訪澄。
澄曰。
相輪鈴音云。
秀支替戾岡仆谷拘禿當。
此羯語也。
秀支替戾岡出也。
仆谷劉曜胡位也。
拘禿當捉也。
此言軍出捉得曜也。
時徐光聞澄此言。
苦勸勒行。
勒乃留長子石弘。
共澄以鎮(zhèn)襄國。
自率中軍步騎。
直指洛陽城。
兩陣才交曜軍大潰。
曜馬沒水中。
石堪生擒之送勒。
澄時以物涂掌。
觀之見有大眾中縛一人。
朱絲約其肘。
因以告弘。
當爾之時正生擒曜也。
曜平之后。
勒乃僣稱趙天王行皇帝事。
改元建平。
是歲晉成帝咸和五年也。
勒登位已后事澄彌篤。
時石蔥叛。
其年澄戒勒曰。
今年蔥中有蟲食必害人。
可令百姓無食蔥也。
勒頒告境內(nèi)慎無食蔥。
到八月石蔥果走。
勒益加尊重。
有事必咨而后行。
號大和尚。
石虎有子名斌。
后勒以為兒。
勒愛之甚重。
忽暴病而亡。
已涉二日。
勒曰。
朕聞虢太子死扁鵲能生。
大和尚國之神人。
可急往告。
必能致福。
澄乃取楊枝咒之。
須臾能起。
有頃平復。
由是勒諸稚子多在佛寺中養(yǎng)之。
每至四月八日。
勒躬自詣寺灌佛為兒發(fā)愿。
至建平四年四月天靜無風。
而塔上一鈴獨鳴。
澄謂眾曰。
鈴音云。
國有大喪不出今年矣。
是歲七月勒死。
太子弘襲位。
少時虎廢弘自立。
遷都于鄴。
稱元建武。
傾心事澄有重于勒。
澄時止鄴城內(nèi)中寺。
遣弟子法常北至襄國。
弟子法佐從襄國還。
相遇在梁基城下共宿。
對車夜談言及和尚。
比旦各去。
法佐至始入覲澄。
澄逆笑曰。
昨夜爾與法常交車共說汝師耶。
先民有言。
不曰敬乎幽而不改。
不曰慎乎獨而不怠。
幽獨者敬慎之本。
爾不識乎。
佐愕然愧懺。
于是國人每共相語曰。
莫起惡心和尚知汝。
及澄之所在。
無敢向其方面涕唾便利者。
時太子石邃有二子在襄國。
澄語邃曰。
小阿彌比當?shù)眉病?div id="dwslydk" class='inline' id='people_6440_3_269_comment'>
可往迎之。
邃即馳信往視。
果已得疾。
太醫(yī)殷騰及外國道士。
自言能治。
澄告弟子法牙曰。
正使圣人復出不愈此疾。
況此等乎。
后三日果死。
石邃荒酒將圖為逆。
謂內(nèi)豎曰。
和尚神通倘發(fā)吾謀。
明日來者當先除之。
澄月望將入覲虎。
謂弟子僧惠曰。
昨夜天神呼我曰。
明日若入還勿過人。
我倘有所過汝當止我。
澄常入必過邃。
邃知澄入要候甚苦。
澄將上南臺。
僧惠引衣。
澄曰。
事不得止。
坐未安便起。
邃固留不住。
所謀遂差。
還寺嘆曰。
太子作亂其形將成。
欲言難言。
欲忍難忍。
乃因事從容箴虎。
虎終不解。
俄而事發(fā)。
方悟澄言。
后郭黑略將兵征長安北山羌。
墮羌狄中。
時澄在堂上坐。
弟子法常在側(cè)。
澄慘然改容曰。
郭公陷敵。
令眾僧咒愿。
澄又自咒愿。
須臾更曰。
若東南出者活馀向則困。
復更咒愿。
有頃曰脫矣。
后月馀日黑略還說。
墮羌圍中東南走馬乏。
正遇帳下人推馬與之曰。
公乘此小人乘公馬濟與不濟任命也。
黑略得其馬故獲免。
推驗日時正是澄咒愿時也。
偽大司馬燕公石斌虎。
以為幽州牧鎮(zhèn)。
群兇湊聚因以肆暴。
澄戒虎曰。
天神昨夜言。
疾收馬還。
至秋齊當癱爛。
虎不解此語。
即敕諸處收馬送還。
其秋有人譖斌于虎。
虎召斌鞭之三百。
殺其所生母齊氏。
虎彎弓捻矢。
自視行斌罰罰輕。
虎乃手殺五百。
澄諫曰。
心不可縱死不可生。
禮不親殺以傷恩也。
何有天子手行罰乎。
虎乃止。
后晉軍出淮泗隴北瓦城。
皆被侵逼。
三方告急。
人情危擾。
虎乃瞋曰。
吾之奉佛而更致外寇。
佛無神矣。
澄明旦早入。
虎以事問澄。
澄因讓虎曰。
王過去世經(jīng)為大商主。
至罽賓寺嘗供。
大會中有六十羅漢。
吾此身亦預斯會。
時得道人謂予曰。
此主人命盡當更雞身后王晉地。
今王為王豈非福也。
疆場軍寇國之常耳。
何為怨謗三寶。
夜興毒念乎。
虎乃信悟跪而謝焉。
虎常問澄。
佛法不殺。
朕為天下之主。
非刑殺無以肅清海內(nèi)。
既違戒殺生。
雖復事佛詎獲福耶。
澄曰。
帝王事佛當在體恭心順顯揚三寶不為暴虐不害無辜。
至于兇暴無賴非化所遷。
有罪不得不殺。
有惡不得不刑。
但當殺可殺。
當刑可刑耳。
若暴虐恣意殺害非罪。
雖復傾財事法無解殃禍。
愿陛下省欲興慈廣及一切。
則佛教永隆福祚方遠。
虎雖不能盡從。
而為益不少。
虎尚書張離張良等家富事佛各起大塔。
澄謂曰。
事佛在于清凈無欲慈矜為心檀越雖儀奉大法。
而貪吝未已。
游獵無度。
積聚不窮。
方受現(xiàn)世之罪。
何福報之可希耶。
離等后并被戮滅。
時又久旱。
自正月至六月。
虎遣太子詣臨漳西滏口祈雨。
久而不降。
虎令澄自行。
即有白龍二頭降于祠所。
其日大雨。
方數(shù)千里。
其年大收。
戎貊之徒先不識法。
聞澄神驗皆遙向禮拜。
并不言而化焉。
澄常遣弟子向西域市香。
既行。
澄告馀弟子。
掌中見買香弟子在某處被劫垂死。
因燒香咒愿遙救護之。
弟子后還云。
某月某日某處為賊所劫垂當見殺忽聞香氣。
賊無故自驚曰。
救兵已至。
棄之而走。
虎于臨漳修治舊塔少承露盤。
澄曰。
臨淄城內(nèi)有古阿育王塔。
地中有承露盤及佛像。
其上林木茂盛。
可掘取之。
即畫圖與使。
依言掘取。
果得盤像。
虎每欲伐燕。
澄諫曰。
燕國運未終卒難可剋。
虎屢行敗績方信澄戒。
黃河中舊不生黿。
忽得一以獻虎。
澄見而嘆曰。
桓溫其入河不久。
溫字元子。
后果如言也。
時魏縣有流民。
莫識氏族。
恒著麻襦布裳在魏縣市中乞丐。
時人謂之麻襦。
言語卓越狀如狂病。
乞得米谷不食輒散。
置大路云。
飼天馬。
趙興太守藉拔收送詣虎。
先是澄謂虎曰。
國東二百里某月某日。
當送一非常人。
勿殺之也。
如期果至。
虎與共語了無異言。
唯道陛下當終一柱殿下。
虎不解此語。
令送以詣澄。
麻襦謂澄曰。
昔在元和中會。
奄至今日酉戌受玄命。
絕歷終有期。
金離銷于壤。
邊荒不能尊。
驅(qū)除靈期跡。
莫已已之懿。
裔苗葉繁其來方積。
休期于何期永以嘆之。
澄曰。
天回運極否將不支九木。
水為難無可以術(shù)寧。
玄哲雖存世莫能。
基必頹久游閻浮。
利擾擾多此患。
行登凌云宇會于虛游間。
澄與麻襦講論終日。
人莫能解。
有竊聽者。
唯得此數(shù)言。
推計似如論數(shù)百年事。
虎遣驛馬送還本縣。
既出城外辭能步行。
云我當有所過未便得發(fā)。
至合口橋可留見待。
使如言馳去。
未至合口。
而麻襦已在橋上。
考其行步有若飛也。
虎嘗晝寢。
夢見群羊負魚從東北來。
寤已訪澄。
澄曰。
不祥也。
鮮卑其有中原乎。
慕容氏后果都之。
澄嘗與虎共升中堂。
澄忽驚曰。
幽州當火災。
仍取酒灑之。
久而笑曰。
救已得矣。
虎遣驗幽州云。
爾日火從四門起。
西南有黑云來驟雨滅之。
雨亦頗有酒氣。
至虎建武十四年七月。
石宣石韜將圖相殺。
宣時到寺與澄同坐浮圖。
一鈴獨鳴。
澄謂宣曰。
解鈴音乎。
鈴云。
胡子洛度。
宣變色曰。
是何言歟。
澄謬曰。
老胡為道不能山居。
無言重茵美服。
豈非洛度乎。
石韜后至。
澄熟視良久韜懼而問澄。
澄曰。
怪公血臭。
故相視耳。
至八月澄使弟子十人齋于別室。
澄時暫入東閤。
虎與后杜氏問訊。
澄曰。
脅下有賊。
不出十日。
自佛圖以西此殿以東當有流血。
慎勿東行也。
杜氏曰。
和尚耄耶何處有賊。
澄即易語云。
六情所受皆悉是賊。
老自應(yīng)耄。
但使少者不惛。
遂便寓言不復章的。
后二日宣果遣人害韜于佛寺中。
欲因虎臨喪仍行大逆。
虎以澄先戒故獲免。
及宣事發(fā)被收。
澄諫虎曰。
既是陛下之子。
何為重禍耶。
陛下若含怒加慈者。
尚可六十馀歲。
如必誅之。
宣當為彗星下掃鄴宮也。
虎不從以鐵鎖穿宣頷。
牽上薪積而焚之。
收其官屬三百馀人。
皆轘裂支解。
投之漳河。
澄乃敕弟子罷別室齋也。
后月馀日有一妖馬。
髦尾皆有燒狀。
入中陽門出顯陽門。
東首東宮皆不得入。
走向東北俄爾不見。
澄聞而嘆曰。
災其及矣。
至十一月虎大饗群臣于大武前殿。
澄吟曰。
殿乎殿乎。
棘子成林。
將壞人衣。
虎令發(fā)殿石下視之。
有棘生焉。
澄還寺視佛像曰悵恨不得莊嚴。
獨語曰。
得三年乎。
自答。
不得不得。
又曰。
得二年一年百日一月乎。
自答不得。
乃無復言。
還房謂弟子法祚曰。
戊申歲禍亂將萌。
己酉石氏當滅。
吾及其未亂先從化矣。
即遣人辭虎曰。
物理必遷身命非保。
負道焰遷之軀化期已及。
既荷恩殊重。
故逆以仰聞。
虎愴然曰。
不聞和尚有疾。
乃忽爾告終。
即自出宮寺而慰喻焉。
澄謂虎曰。
出入生死道之常也。
修短分定非所能延矣。
夫道重行全德貴無怠。
茍業(yè)操無虧雖亡若在。
違而獲延非其所愿。
今意未盡者。
以國家心存佛理奉法無吝。
興起寺廟崇顯壯麗。
稱斯德也宜享休祉。
而布政猛烈理刑酷濫。
顯違圣典幽背法戒。
不自懲革終無福祐。
若降心易慮惠此下民。
則國祚延長道俗慶賴。
畢命就盡歿無遺恨。
虎悲慟嗚咽知其必逝。
即為鑿壙營墳。
至十二月八日卒于鄴宮寺。
是歲晉穆帝永和四年也。
士庶悲哀號赴傾國。
春秋一百一十七矣。
仍窆于臨漳西紫陌。
即虎所創(chuàng)冢也。
俄而梁犢作亂。
明年虎死。
冉閔纂戮石種都盡。
閔小字棘奴。
澄先所謂棘子成林者也。
澄左乳旁先有一孔。
圍四五寸。
通徹腹內(nèi)。
有時腸從中出。
或以絮塞孔。
夜欲讀書輒拔絮。
則一室洞明。
又齋日輒至水邊引腸洗之。
還復內(nèi)中。
澄身長八尺。
風姿甚美。
妙解深經(jīng)旁通世論。
講說之日止標宗致。
使始末文言昭然可了。
加復慈洽蒼生拯救??唷?div id="27kieyw" class='inline' id='people_6440_3_628_comment'>
當二石兇疆虐害非道。
若不與澄同日。
孰可言哉。
但百姓蒙益日用而不知耳。
佛調(diào)須菩提等數(shù)十名僧。
出自天竺康居。
不遠數(shù)萬里路。
足涉流沙詣澄受訓。
樊沔釋道安。
中山竺法雅。
并跨越關(guān)河聽澄講說。
皆妙達精理研測幽微。
澄自說。
生處去鄴九萬馀里棄家入道一百九年。
酒不踰齒過中不食。
非戒不履無欲無求。
受業(yè)追隨常有數(shù)百。
前后門徒幾且一萬。
所歷州郡興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
弘法之盛莫與先矣。
初虎殮澄。
以生時錫杖及缽內(nèi)棺中。
后冉閔纂位開棺。
唯得缽杖不復見尸。
或言。
澄死之月有人見澄于流沙。
虎疑其不死。
因發(fā)墓開棺視之。
唯見一石。
虎曰。
石者朕也。
師葬我而去矣。
未幾虎死。
慕容雋都鄴。
處石虎宮中。
忽夢見虎嚙其臂。
意謂石虎為祟。
乃募覓虎尸于東明館掘得之。
尸僵不毀。
踏(音踏)之罵曰。
死胡敢怖生天子。
汝作宮殿成。
而為汝兒所圖。
況復他耶。
鞭撻毀辱投之漳河。
尸倚橋柱不移。
秦將王猛乃收而葬之。
麻襦所言一柱殿也。
后符堅征鄴子煒為堅大將郭神虎所執(zhí)實先夢虎之驗也。
高僧傳·卷第九 神異上
竺佛圖澄者。
西域人也。
本姓帛氏。
少出家清真務(wù)學。
誦經(jīng)數(shù)百萬言。
善解文義。
雖未讀此土儒史。
而與諸學士論辯疑滯。
皆闇若符契。
無能屈者。
自云。
再到罽賓受誨名師。
西域咸稱得道。
以晉懷帝永嘉四年。
來適洛陽。
志弘大法。
善誦神咒。
能役使鬼物。
以麻油雜胭脂涂掌。
千里外事皆徹見掌中如對面焉。
亦能令潔齋者見。
又聽鈴音以言事無不劾驗。
欲于洛陽立寺。
值劉曜寇斥洛臺帝京擾亂。
澄立寺之志遂不果。
乃潛澤草野以觀世變。
時石勒屯兵葛陂。
專以殺戮為威。
沙門遇害者甚眾。
澄憫念蒼生欲以道化勒。
于是杖策到軍門。
勒大將軍郭黑略素奉法。
澄即投止略家。
略從受五戒崇弟子之禮。
略后從勒征伐。
輒預剋勝負。
勒疑而問曰。
孤不覺卿有出眾智謀。
而每知行軍吉兇何也。
略曰。
將軍天挺神武幽靈所助。
有一沙門術(shù)智非常。
云將軍當略有區(qū)夏已應(yīng)為師。
臣前后所白。
皆其言也。
勒喜曰。
天賜也。
召澄問曰。
佛道有何靈驗。
澄知勒不達深理。
正可以道術(shù)為徵。
因而言曰。
至道雖遠亦可以近事為證。
即取應(yīng)器盛水燒香咒之。
須臾生青蓮花。
光色曜目。
勒由此信服。
澄因而諫曰。
夫王者德化洽于宇內(nèi)。
則四靈表瑞。
政弊道消則彗孛見于上。
恒象著見休咎隨行。
斯乃古今之常徵。
天人之明誡。
勒甚悅之。
凡應(yīng)被誅馀殘。
蒙其益者。
十有八九。
于是中州胡晉略皆奉佛。
時有痼疾世莫能治者。
澄為醫(yī)療應(yīng)時瘳損。
陰施默益者不可勝記。
勒自葛陂還河北過坊頭。
坊頭人夜欲斫營。
澄語黑略曰。
須臾賊至。
可令公知。
果如其言。
有備故不敗。
勒欲試澄。
夜冠冑衣甲執(zhí)刀而坐。
遣人告澄云。
夜來不知大將軍所在。
使人始至未及有言。
澄逆問曰。
平居無寇何故夜嚴。
勒益敬之。
勒后因忿欲害諸道士。
并欲苦澄。
澄乃避至黑略舍。
告弟子曰。
若將軍信至問吾所在者。
報云不知所之。
信人尋至覓澄不得。
使還報勒。
勒驚曰。
吾有惡意向圣人。
圣人舍我去矣。
通夜不寢思欲見澄。
澄知勒意悔。
明旦造勒。
勒曰昨夜何行。
澄曰。
公有怒心昨故權(quán)避。
公今改意。
是以敢來。
勒大笑曰。
道人謬耳。
襄國城塹水源在城西北五里團丸祀下。
其水暴竭。
勒問澄。
何以致水。
澄曰。
今當敕龍。
勒字世龍。
謂澄嘲己。
答曰。
正以龍不能致水。
故相問耳。
澄曰。
此誠言非戲也。
水泉之源必有神龍居之。
今往敕語水必可得。
乃與弟子法首等數(shù)人至泉源上。
其源故處久已乾燥。
坼如車轍從者心疑。
恐水難得。
澄坐繩床燒安息香。
咒愿數(shù)百言。
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
有一小龍。
長五六寸許。
隨水來出。
諸道士見競往視之。
澄曰。
龍有毒勿臨其上。
有頃水大至隍塹皆滿。
澄閑坐嘆曰。
后二日當有一小人驚動此下。
既而襄國人薛合有二子。
既小且驕。
輕弄鮮卑奴。
奴忿抽刃刺殺其弟。
執(zhí)兄于室以刀擬心。
若人入屋便欲加手。
謂合曰。
送我還國我活汝兒。
不然共死。
于此內(nèi)外驚愕莫不往觀。
勒乃自往視之。
謂薛合曰。
送奴以全卿子誠為善事。
此法一開方為后害。
卿且寬情。
國有常憲命人取奴。
奴遂殺兒而死。
鮮卑段波攻勒。
其眾甚盛。
勒懼問澄。
澄曰。
昨寺鈴鳴云。
明旦食時當擒段波。
勒登城望波軍不見前后。
失色曰。
軍行地傾。
波豈可獲。
是公安我辭耳。
更遣夔安問澄。
澄曰。
已獲波矣。
時城北伏兵出遇波執(zhí)之。
澄勸勒宥波遣還本國。
勒從之。
卒獲其用。
時劉載已死。
載從弟曜篡襲偽位。
稱元光初。
光初八年曜遣從弟偽中山王岳。
將兵攻勒。
勒遣石虎率步騎拒之。
大戰(zhàn)洛西。
岳敗保石梁塢。
虎堅柵守之。
澄與弟子自官寺至中寺。
始入寺門。
嘆曰。
劉岳可憫。
弟子法祚問其故。
澄曰。
昨日亥時岳已被執(zhí)。
果如所言。
至光初十一年曜自率兵攻洛陽。
勒欲自往拒曜。
內(nèi)外僚佐無不必諫。
勒以訪澄。
澄曰。
相輪鈴音云。
秀支替戾岡仆谷劬禿當此羯語也。
秀支軍也。
替戾岡出也仆谷劉曜胡位也。
劬禿當捉也。
此言軍出捉得曜也。
時徐光聞澄此旨。
苦勸勒行勒乃留長子石弘。
共澄以鎮(zhèn)襄國。
自率中軍步騎。
直指洛城。
兩陣才交。
曜軍大潰。
曜馬沒水中。
石堪生擒之送勒。
澄時以物涂掌。
觀之見有大眾。
眾中縛一人。
朱絲約項。
其時因以告弘。
當爾之時正生擒曜也。
曜平之后。
勒乃僣稱趙天王行皇帝事。
改元建平。
是歲東晉成帝咸和五年也。
勒登位已后。
事澄彌篤。
時石蔥將叛。
其年澄誡勒曰。
今年蔥中有蟲食。
必害人。
可令百姓無食蔥也。
勒班告境內(nèi)慎無食蔥。
到八月石蔥果走。
勒益加尊重。
有事必咨而后行。
號大和上。
石虎有子名斌。
后勒愛之甚重。
忽暴病而亡。
已涉二日。
勒曰。
朕聞號太子死扁鵲能生。
大和上國之神人。
可急往告必能致福。
澄乃取楊枝咒之。
須臾能起。
有頃平復。
由是勒諸稚子多在佛寺中養(yǎng)之。
每至四月八日。
勒躬自詣寺灌佛為兒發(fā)愿。
至建平四年四月。
天靜無風而塔上一鈴獨鳴。
澄謂眾曰。
鈴音云。
國有大喪不出今年矣。
是歲七月勒死。
子弘襲位。
少時虎廢弘自立。
遷都于鄴。
稱元建。
虎傾心事澄有重于勒。
乃下書曰。
和上國之大寶。
榮爵不加高祿不受。
榮祿匪及。
何以旌德。
從此已往宜衣以綾錦乘以雕輦。
朝會之日和上升殿。
常侍以下悉助舉輿。
太子諸公扶翼而上。
主者唱大和上至眾坐皆起以彰其尊。
又敕偽司空李農(nóng)旦夕親問。
太子諸公五日一朝表朕敬焉。
澄時止鄴城內(nèi)中寺。
遣弟子法常北至襄國。
弟子法佐從襄國還。
相遇在梁基城下共宿。
對車夜談。
言及和上。
比旦各去。
法佐至始入覲澄。
澄逆笑曰。
昨夜爾與法常交車共說汝師耶。
先民有言。
不曰敬乎。
幽而不改。
不曰慎乎。
獨而不怠。
幽獨者敬慎之本。
爾不識乎。
佐愕然愧懺。
于是國人每共相語。
莫起惡心和上知汝。
及澄之所在無敢向其方面涕唾便利者。
時太子石邃有二子在襄國。
澄語邃曰。
小阿彌比當?shù)眉病?div id="fdv2ofp" class='inline' id='people_6440_4_293_comment'>
可往迎之。
邃即馳信往視。
果已得病。
大醫(yī)殷騰及外國道士。
自言能治。
澄告弟子法雅曰。
正使圣人復出不愈此病。
況此等乎。
后三日果死。
石邃荒酒將圖為逆。
謂內(nèi)豎曰。
和上神通儻發(fā)吾謀。
明日來者當先除之。
澄月望將入覲虎。
謂弟子僧慧曰。
昨夜天神呼我曰。
明日若入還勿過人。
我儻有所過汝當止我。
澄常入必過邃。
邃知澄入。
要候甚苦。
澄將上南臺。
僧慧引衣。
澄曰。
事不得止。
坐未安便起。
邃固留不住。
所謀遂差。
還寺嘆曰。
太子作亂其形將成。
欲言難言。
欲忍難忍。
乃因事從容箴虎。
虎終不解。
俄而事發(fā)。
方悟澄言。
后郭黑略將兵征長安北山羌。
墮羌伏中。
時澄在堂上坐。
弟子法常在側(cè)。
澄慘然改容曰。
郭公今厄。
唱云。
眾僧咒愿。
澄又自咒愿。
須臾更曰。
若東南出者活。
馀向則困。
復更咒愿。
有頃曰脫矣。
后月馀日黑略還。
自說墮羌圍中東南走馬之際正遇帳下人。
推馬與之曰。
公乘此馬小人乘公馬。
濟與不濟任命也。
略得其馬故獲免。
推檢日時正是澄咒愿時也。
偽大司馬燕公石斌。
虎以為幽州牧鎮(zhèn)。
薊群兇湊聚。
因以肆暴。
澄誡虎曰。
天神昨夜言。
疾收馬還。
至秋齊當癰爛。
虎不解此語。
即敕諸處收馬送還。
其秋有人譖斌于虎。
虎召斌鞭之三百。
殺其所生齊氏。
虎彎弓捻矢。
自視斌行罰輕。
虎乃手殺五百。
澄諫曰。
心不可縱死不可生。
禮不親殺以傷恩也。
何有天子手行罰乎。
虎乃止。
后晉軍出淮泗。
隴比凡城皆被侵逼。
三方告急。
人情危擾。
虎乃瞋曰。
吾之奉佛供僧。
而更致外寇。
佛無神矣。
澄明旦早入。
虎以事問澄。
澄因諫虎曰。
王過去世經(jīng)為大商主。
至罽賓寺。
嘗供大會。
中有六十羅漢。
吾此微身亦預斯會。
時得道人謂吾曰。
此主人命盡當受雞身后王晉地。
今王為王豈非福耶。
疆場軍寇國之常耳。
何為怨謗三寶夜興毒念乎。
虎乃信悟跪而謝焉。
虎常問澄。
佛法云何。
澄曰。
佛法不殺。
朕為天下之主。
非刑殺無以肅清海內(nèi)。
既違戒殺生。
雖復事佛詎獲福耶。
澄曰。
帝王之事佛。
當在心體恭心順顯暢三寶不為暴虐不害無辜。
至于兇愚無賴非化所遷。
有罪不得不殺。
有惡不得不刑。
但當殺可殺刑可刑耳。
若暴虐恣意殺害非罪。
雖復傾財事法無解殃禍。
愿陛下省欲興慈。
廣及一切則佛教永隆福祚方遠。
虎雖不能盡從。
而為益不少。
虎尚書張離張良家富事佛。
各起大塔。
澄謂曰。
事佛在于清靖無欲慈矜為心。
檀越雖儀奉大法而貪吝未已。
游獵無度積聚不窮。
方受現(xiàn)世之罪。
何福報之可悕耶。
離等后并被戮滅。
時又久旱。
自正月至六月。
虎遣太子詣臨漳西釜口祈雨。
久而不降。
虎令澄自行。
即有白龍二頭降于祠所。
其日大雨。
方數(shù)千里。
其年大收。
戎貊之徒先不識法。
聞澄神驗皆遙向禮拜。
并不言而化焉。
澄常遣弟子向西域市香。
既行澄告馀弟子曰。
掌中見買香弟子在某處初被劫垂死。
因燒香咒愿遙救護之。
弟子后還云。
某月某日某處為賊所劫。
垂當見殺忽聞香氣賊無故自驚曰。
救兵已至。
棄之而走。
虎于臨漳修治舊塔少承露盤。
澄曰。
臨淄城內(nèi)有古阿育王塔。
地中有承露盤及佛像。
其上林木茂盛。
可掘取之。
即畫圖與使。
依言掘取。
果得盤像。
虎每欲伐燕。
澄諫曰。
燕國運未終。
卒難可剋。
虎屢伐敗績。
方信澄誡澄道化既行。
民多奉佛皆營造寺廟相競出家。
真?zhèn)位煜嗌┻^。
虎下書問中書曰。
佛號世尊國家所奉。
里閭小人無爵秩者。
為應(yīng)得事佛與不。
又沙門皆應(yīng)高潔貞正行能精進。
然后可為道士。
今沙門甚眾。
或有奸宄避役多非其人。
可料簡詳議偽。
中書著作郎王度奏曰。
夫王者郊祀天地。
祭奉百神。
載在祀典。
禮有嘗饗。
佛出西域。
外國之神。
功不施民。
非天子諸華所應(yīng)祠奉。
往漢明感夢初傳其道。
唯聽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
其漢人皆不得出家。
魏承漢制亦修前軌。
今大趙受命率由舊章。
華戎制異。
人神流別。
外不同內(nèi)。
饗祭殊禮。
荒夏服祀不宜雜錯。
國家可斷趙人悉不聽詣寺燒香禮拜以遵典禮。
其百辟卿士下逮眾隸。
例皆禁之。
其有犯者與淫祀同罪。
其趙人為沙門者。
還從四民之服。
偽中書令王波同度所奏。
虎下書曰。
度議云。
佛是外國之神。
非天子諸華所可宜奉。
朕生自邊壤忝當期運君臨諸夏。
至于饗祀應(yīng)兼從本俗。
佛是戎神正所應(yīng)奉。
夫制由上行永世作則。
茍事無虧何拘前代。
其夷趙百蠻。
有舍其淫祀樂事佛者。
悉聽為道。
于是慢戒之徒因之以厲。
黃河中舊不生黿。
忽得一以獻虎。
澄見而嘆曰。
桓溫其入河不久。
溫字元子。
后果如言也。
時魏縣有一流民。
莫識氏族。
恒著麻襦布裳。
在魏縣市中乞丐。
時人謂之麻襦。
言語卓越狀如狂病。
乞得米谷不食。
輒散置大路云。
飴天馬。
超興太守籍拔收送詣虎。
先是澄謂虎曰。
國東二百里某月某日。
當送一非常人。
勿殺之也。
如期果至。
虎與共語了無異言。
唯言陛下當終一柱殿下。
虎不解此語。
令送以詣澄。
麻襦謂澄曰。
昔在光和中會。
奄至今日酉戌受玄命。
絕歷終有期。
金離消于壤。
邊荒不能遵。
驅(qū)除靈期跡。
莫已已之懿。
裔苗葉繁其來方積。
休期于何期。
永以嘆之。
澄曰。
天回運極否將不支九木。
水為難無可以術(shù)寧。
玄哲雖存世莫能。
基必頹久游閻浮。
利擾擾多此患。
行登陵云宇會于靈游間。
澄與麻襦講語終日。
人莫能解。
有竊聽者。
唯得此數(shù)言。
推計似如論數(shù)百年事。
虎遣驛馬送還本縣。
既出城外辭能步行。
云我當有所過。
未便得發(fā)。
至合口橋可留見待。
使如言馳去。
未至合口。
而麻襦已在橋上。
考其行步有若飛也。
澄有弟子道進。
學通內(nèi)外為虎所重。
嘗言及隱士事。
虎謂進曰。
有楊軻者。
朕之民也。
徵之十馀年不恭王命。
故往省視。
傲然而臥。
朕雖不德君臨萬邦。
乘輿所向天沸地涌。
雖不能令木石屈膝。
何匹夫而長傲耶。
昔太公之齊。
先誅華士。
太公賢哲豈其謬乎。
進對曰。
昔舜優(yōu)蒲衣。
禹造伯成。
魏軾干木。
漢美周黨。
管寧不應(yīng)曹氏。
皇甫不屈晉世。
二圣四君共加其節(jié)。
將欲激厲貪競以峻清風。
愿陛下遵舜禹之德。
勿效太公用刑。
君舉必書。
豈可令趙史遂無隱遁之傳乎。
虎悅其言。
即遣軻還其所止。
差十家供給之。
進還具以白澄。
澄睆然笑曰。
汝言善也。
但軻命有所懸矣。
后秦州兵亂。
軻弟子以牛負軻西奔。
戎軍追擒并為所害。
虎嘗晝寢。
夢見群羊負魚從東北來。
寤以訪澄。
澄曰。
不祥也。
鮮卑其有中原乎。
慕容氏后果都之。
澄又嘗與虎共升中堂。
澄忽驚曰。
變變幽州當火災。
仍取酒灑之。
久而笑曰。
救已得矣。
虎遣驗幽州云。
爾日火從四門起。
西南有黑云來驟雨滅之。
雨亦頗有酒氣。
至虎建武十四年七月。
石宣石韜將圖相殺。
宣時到寺與澄同坐浮圖。
一鈴獨鳴。
澄謂宣曰。
解鈴音乎。
鈴云。
胡子落度。
宣變色曰。
是何言歟。
澄謬曰。
老胡為道不能山居。
無言重茵美服。
豈非落度乎。
石韜后至。
澄熟視良久。
韜懼而問澄。
澄曰。
怪公血臭。
故相視耳。
至八月澄使弟子十人齋于別室。
澄時暫入東閤。
虎與后杜氏問訊澄。
澄曰。
脅下有賊。
不出十日。
自佛圖以西此殿以東。
當有流血。
慎勿東行也。
杜后曰。
和上耄耶何處有賊。
澄即易語云。
六情所受皆悉是賊。
老自應(yīng)耄。
但使少者不惛。
遂便寓言不復彰的。
后二日宣果遣人害韜于佛寺中。
欲因虎臨喪仍行大逆。
虎以澄先誡故獲免。
及宣事發(fā)被收。
澄諫虎曰。
既是陛下之子。
何為重禍耶。
陛下若含怒加慈者。
尚有六十馀歲。
如必誅之。
宣當為彗星下掃鄴宮也。
虎不從以鐵鎖穿宣頷。
牽上薪??而焚之。
收其官屬三百馀人。
皆轘裂支解投之漳河。
澄乃敕弟子罷別室齋也。
后月馀日有一妖馬。
髦尾皆有燒狀。
入中陽門出顯陽門。
東首東宮皆不得入。
走向東北俄爾不見。
澄聞而嘆曰。
災其及矣。
至十一月。
虎大饗群臣于太武前殿。
澄吟曰。
殿乎殿乎。
棘子成林。
將壞人衣。
虎令發(fā)殿石下視之。
有棘生焉。
澄還寺視佛像曰。
悵恨不得莊嚴。
獨語曰。
得三年乎自答不得不得。
又曰。
得二年一年百日一月乎。
自答不得。
乃無復言。
還房謂弟子法祚曰。
戊申歲禍亂漸萌。
己酉石氏當滅。
吾及其未亂先從化矣。
即遣人與虎辭曰。
物理必遷身命非保。
貧道焰幻之軀化期已及。
既荷恩殊重故逆以仰聞。
虎然曰。
不聞和上有疾。
乃忽爾告終。
即自出宮詣寺而慰喻焉。
澄謂虎曰。
出生入死道之常也。
脩短分定非人能延。
道重行全德貴無怠。
茍業(yè)操無虧雖亡若在。
違而獲延非其所愿。
今意未盡者。
以國家心存佛理奉法無吝。
興起寺廟崇顯壯麗。
稱斯德也。
宜享休祉。
而布政猛烈淫刑酷濫。
顯違圣典幽背法誡。
不自懲革終無福祐。
若降心易慮惠此下民。
則國祚延長道俗慶賴。
畢命就盡沒無遺恨。
虎悲慟嗚咽。
知其必逝即為鑿壙營墳。
至十二月八日卒于鄴宮寺。
是歲晉穆帝永和四年也。
士庶悲哀號赴傾國。
春秋一百一十七矣。
仍窆于臨漳西柴陌。
即虎所創(chuàng)冢也。
俄而梁犢作亂明年虎死。
冉閔纂殺石種都盡。
閔小字棘奴澄先所謂棘子成林者也。
澄左乳傍先有一孔。
圍四五寸。
通徹腹內(nèi)。
有時腸從中出。
或以絮塞孔。
夜欲讀書。
輒拔絮則一室洞明。
又齋日輒至水邊。
引腸洗之。
還復內(nèi)中。
澄身長八尺風姿詳雅。
妙解深經(jīng)傍通世論。
講說之日止標宗致。
使始末文言昭然可了。
加復慈洽蒼生拯救??唷?div id="nh41wqs" class='inline' id='people_6440_4_752_comment'>
當二石兇強虐害非道。
若不與澄同日。
孰可言哉。
但百姓蒙益日用而不知耳。
佛調(diào)須菩提等數(shù)十名僧。
皆出自天竺康居。
不遠數(shù)萬之路足涉流沙。
詣澄受訓。
樊巧釋道安。
中山竺法雅。
并跨越關(guān)河聽澄講說。
皆妙達精理研測幽微。
澄自說。
生處去鄴九萬馀里。
棄家入道一百九年。
酒不踰齒過中不食。
非戒不履無欲無求。
受業(yè)追游常有數(shù)百。
前后門徒幾且一萬。
所歷州郡興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
弘法之盛莫與先矣。
初虎殮澄以生時錫杖及缽內(nèi)棺中。
后冉閔篡位開棺。
唯得缽杖不復見尸。
或言澄死之月。
有人見在流沙。
虎疑不死開棺不見尸。
慕容俊都鄴。
處石虎宮中。
每夢見虎嚙其臂。
意謂石虎為祟。
乃募覓虎尸。
于東明館掘得之。
尸僵不毀。
蹋之罵曰。
死胡敢怖生天子。
汝作宮殿成。
而為汝兒所圖。
況復他耶。
鞭撻毀辱投之漳河。
尸倚橋柱不移。
秦將王猛乃收而葬之。
麻襦所謂一柱殿也。
后符堅征鄴。
子煒為堅大將郭神虎所執(zhí)。
實先夢之驗也。
田融趙記云。
澄未亡數(shù)年自營冢壙。
澄既知冢必開。
又尸不在中。
何容預作恐融之謬矣。
澄或言佛圖磴或言佛圖橙。
或言佛圖澄。
皆取梵音之不同耳。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常勸石勒止殺。偶閑坐嘆曰。后二日。當有一小人。驚動此下。既而襄國人薛合。有二子。既小且驕。輕弄鮮卑那。那忿。抽刀刺殺其弟。執(zhí)兄于室。以刀擬心。若人入屋。便欲加手。謂合曰。送我還國。我活汝兒。不然則共死于此。內(nèi)外驚愕。莫不往觀。石勒自往視之。謂薛合曰。鄉(xiāng)且寬情。國有常憲。命人取那。那遂殺兒而死。鮮卑叚波攻勒。其眾甚盛。勒懼。問澄。澄曰。昨寺鈴鳴云。明旦食時。當擒叚波。勒登城望彼軍。不見前后。失色曰。軍行地傾。波豈可獲。更遣[廿/(匕*白*匕)/火]安問澄。澄曰。已獲波矣。時城北伏兵出。遇波執(zhí)之。澄勸勒宥波。遣還本國。勒從之。卒獲其用。勒后僭稱趙天王。行皇帝事。改元建平。是歲晉成帝咸和五年。勒登位已后。事澄彌篤。石虎有子名斌。后勒為兒。勒愛之甚重。忽暴病而亡。已涉二日。勒曰。朕聞虢太子死。扁鵲能生。大和尚。國中之神人??杉蓖?。必能致福。澄乃取楊枝咒之。須臾能起。有頃平復。由是勒諸稚子。多在佛寺中養(yǎng)之。每至四月八日。勒躬自詣寺灌佛。為兒發(fā)愿。至建平四年四月。天靜無風。而塔上一鈴獨鳴。澄謂眾曰。鈴音云。國有大喪。不出今年矣。是歲七月勒死。子弘襲位。少時。石虎廢弘自立。遷都于鄴。稱元建武?;A心事澄。有重于勒。乃下書曰。和尚。國之大寶。榮爵不加。高祿不受。榮祿非顧。何以旌德。從此以往。宜衣以綾錦。乘以雕輦。朝會之日。和尚升殿。常侍以下。悉助舉輿。太子諸公。扶翼而上。時太子石邃。圖為逆。謂內(nèi)豎曰。和尚神通。倘發(fā)吾謀。明日來者。當先除之。澄月望將入覲虎。謂弟子僧慧曰。昨夜天神呼我曰。明日若入。還勿過人。我倘有所過。汝當止我。澄常入必過邃。邃知澄入。要候甚苦。澄將上南臺。僧慧引衣。澄曰事不得止。坐未安便起。邃固留不住。所謀遂差。還寺嘆曰。太子作亂。其形將成。欲言難言。欲忍難忍。乃因事從容箴虎。終不能解。俄而事發(fā)。方悟澄言。后郭黑略。將兵征長安北山羌。墮羌伏中。時澄在堂上坐。弟子法常在側(cè)。澄慘然改容曰。郭公今厄。唱云眾僧咒愿。澄又自咒愿。須臾更曰。若東南出者活。馀向則困。復更咒愿。有頃曰。脫矣。后月馀日。黑略還。自說墮羌圍中。東南走獲免。推檢日時。正是澄咒愿時也。石虎兒偽大司馬燕公石斌?;⒁詾橛闹菽伶?zhèn)。群兇湊聚。因以肆暴。澄戒虎曰。天神昨夜言疾收馬還。至秋齊當癰爛?;⒉唤獯苏Z。即敕諸處收馬送還。其秋有人譖斌于虎?;⒄俦蟊拗佟⑵渌庚R氏。虎彎弓捻矢。自視行斌罰。罰輕?;⒛耸謿⑽灏?。澄諫曰。心不可縱。死不可生。禮不親殺。以傷恩也。何有天子手行罰乎?;⒛酥埂:髸x軍出淮泗。隴北凡城皆被侵逼。三方告急。人情危擾?;⒛瞬_曰。吾之奉佛供僧。而更致外寇。佛無神矣。澄明旦早入?;⒁允聠柍巍3我蛑G之曰。王過去世。曾為大商主。至罽賓寺。嘗供大會中有六十羅漢。吾此微身。亦預斯會。時得道人謂吾曰。此主人命盡。當受雞身。后王晉地。今王為王。豈非福耶。疆場軍寇。國之常耳。何為怨謗三寶。夜興毒念乎?;⒛诵盼?。跪而謝焉?;L問澄。佛法不殺。朕為天下之主。非刑殺無以肅清海內(nèi)。既違戒殺生。雖復事佛。詎獲福耶。澄曰。帝王事佛。當在體恭心順。顯暢三寶。不為暴虐。不害無辜。至于兇愚無賴。非化所遷。但當殺可殺。刑可刑耳。若暴虐恣意。殺害非罪。雖復輕財事佛。無解殃禍?;㈦m不能盡從。而為益不少。時久旱。自正月至六月?;⑶蔡釉勁R漳西??口祈雨。久而不降?;⒘畛巫孕?。即有白龍二頭。降于祠所。其日大雨。方數(shù)千里。其年大收。澄常遣弟子向西域市香。既行。澄告馀弟子曰。掌中見買香弟子。在某處被賊垂死。因燒香咒愿。遙救護之。弟子后還云。某月某日。于某處為賊所劫。垂當見殺。忽聞香氣。賊無故自驚曰。救兵已至。棄之而走?;⒂谂R漳修治舊塔。少承露盤。澄曰。臨淄城內(nèi)。有古阿育王塔。地中有承露盤。及佛像。其上林木茂盛??删蛉≈?。即畫圖與使。依言掘取。果得盤像?;L晝??。夢見群羊負魚。從東北來。寤以訪澄。澄曰。不祥也。鮮卑其有中原乎。慕容氐后果都之。澄嘗與虎。共升中臺。澄忽驚曰。變變。幽州當火災。仍取酒灑之。久而笑曰。救已得矣?;⑶豺炗闹菰啤柸栈饛乃拈T起。西南有黑云來。驟雨滅之。雨內(nèi)頗有酒氣。后月馀日。有一妖馬鬣尾。皆有燒狀。入中陽門。出顯陽門。走向東北。俄爾不見。澄聞而嘆曰。災其及矣。至十一月?;⒋箴嬋撼加谔淝暗睢3我髟?。殿乎殿乎。棘子成林。將坯人衣?;⒘畎l(fā)殿石下視之。有棘生焉。澄還寺視佛像曰。悵恨不得莊嚴。獨語曰。得三年乎。自答不得。又曰。得二年一年。百日一月乎。自答不得。乃無復言。還房謂弟子法祚曰。戊申歲。禍亂漸萌。己酉歲。石氏當滅。吾及其未亂。先從化矣。即遣人與虎辭曰。物理必遷。身命非保。貧道炎幻之軀?;谝鸭?。既荷殊重。故逆以仰聞?;砣辉?。不聞有疾。忽爾告終。即自出宮而慰喻焉。澄謂虎曰。出生入死。道之常也。修短分定。非所能延。今意未盡者。以國家心存佛理。奉法無吝。興起寺廟。崇顯壯麗。稱斯德也。宜享休祉。而布政猛烈。淫刑酷濫。不自懲革。終無福祐。若降心易慮?;荽讼旅瘛t國祚延長。道俗慶賴。畢命就盡。沒無遺恨?;⒈Q慟泣。知其必逝。即為鑿壙營墳。至十二月八日。卒于鄴宮寺。是歲晉穆帝永和四年。士庶悲慟。傾國哀號。春秋一百一十七。
慕容廆 朝代:十六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269—333 【介紹】: 十六國時遼東昌黎棘城人,鮮卑族首領(lǐng),字弈洛鑲。
晉武帝時為部眾推為首領(lǐng)。
晉懷帝永嘉初,自號鮮卑大單于。
時中原大亂,廆修明刑政,招納中原流亡士庶,重用漢人士子裴儗等,建立地方政權(quán)。
然晉元帝太興初,受晉封為遼東公、平州牧。
其孫慕容俊稱帝,追謚武宣皇帝。
全晉文
字奕洛環(huán),昌黎棘城鮮卑人,武帝時襲父涉題位為鮮卑單于?;莸蹠r,王浚承制以為散騎常侍、冠軍將軍、前鋒大都督、大單千,憫帝以為鎮(zhèn)軍將軍昌黎遼東二國公。元帝承制以為假節(jié)散騎常侍都督遼左雜、夷流人諸軍事、龍驤將軍、大單于、昌黎公,并不受,大興中拜監(jiān)平州諸軍事、安北將軍、平州刺史,尋加使持節(jié)都督幽平二州東夷諸軍事、車騎將軍、平州牧,進封遼東郡公。成帝即位,加侍中,位特進,又加開府儀同三司,不受,咸和八年卒,策贈大將軍,謚曰襄,慕容廆僭號,追謚曰武宣皇帝。
慕容凰 朝代:東晉

人物簡介

全晉文
凰字元貞,廆第三子,建武初拜冠軍將左賢王,封望平侯,太寧末拜平北將軍,進封朝鮮公,廆卒嗣位,行平州刺史。
明年,成帝遣使拜鎮(zhèn)軍大將軍、平州刺史、大單于、遼東公,咸康七年策拜燕王。
永和四年卒,慕容廆僭號,追謚文明皇帝。
孫盛 朝代:東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02—374 【介紹】: 東晉太原中都人,字安國。
孫楚孫。
年十歲,避難渡江。
博學,善言名理,與殷浩齊名。
起家佐著作郎,累遷廷尉正。
從桓溫伐蜀,平洛,封吳昌縣侯,官至給事中。
嗜學,有良史才。
著《魏氏春秋》、《晉陽秋》等。
桓溫以《晉陽秋》載枋頭失利事,迫令刪改,盛另寫兩定本,寄于慕容俊。
后孝武帝博求異聞,始于遼東得之。
書遂兩存。
卒年七十二。
全晉文·卷六十三
盛字安國,統(tǒng)從弟。為著作佐郎,出補瀏陽令,歷參陶侃、庾亮、庾翼、桓溫軍事。從溫平蜀,封安懷縣侯,遷從事中郎;從平洛,進封吳昌縣侯,補長沙太守,遷秘書監(jiān),加給事中。卒年七十二。有《魏氏春秋》二十卷,《晉陽秋》三十二卷,《集》十卷。
高開 朝代:前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52 【介紹】: 十六國時前燕勃海蓨人。
高瞻子。
慕容俊為昌黎太守時,土豪封放與前趙故太守劉準聚眾自守,不附前燕。
開攻降之,為幕府參軍。
后從慕容恪為參軍,征冉閔,敗閔師而己亦被重創(chuàng)卒。
僧道安 朝代:前秦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14—385 【介紹】: 十六國時前秦僧。扶柳人,俗姓衛(wèi)。十二歲出家,從佛圖澄受業(yè)。后在襄陽、長安等地以性空為宗宣揚佛教。并組織參與佛經(jīng)翻譯。對前期佛教主要貢獻:注疏佛經(jīng)如《般若經(jīng)》等;整理新舊譯經(jīng),創(chuàng)制眾經(jīng)目錄;制定僧尼軌范;主張僧侶以“釋”為氏,不隨師姓等等。弟子中以創(chuàng)立凈土宗之慧遠為最著。
全晉文
道安,俗姓衛(wèi),常山扶柳人。年十二出家,師事佛圖澄、竺法濟、支曇講,歷石虎、冉閔、慕容煒世,后避亂奔襄陽。撰集眾經(jīng)錄目,居白馬寺,又居檀溪十五載。襄陽陷人秦,居長安五里寺,至苻堅建元二十一年卒。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衛(wèi)氏。
常山扶柳人也。
世衣冠。
早孤。
為外兄孔生所養(yǎng)。
貌陋而性姿英特。
七歲閱書。
一目五行。
其父驚嘆。
知非凡器。
十二出家。
其師皮相之。
以為愚。
使餉田。
因作止田舍中。
三年從師求經(jīng)。
師以辯意經(jīng)一卷授之。
五千言。
一夕即還其師。
又求他經(jīng)。
以成具光明經(jīng)一卷授之。
且萬言。
一夕又以還其師。
師問看未。
對皆誦遍。
其師以為不誠。
按經(jīng)使覆之。
一字不遺。
師大異之。
為落發(fā)。
受具足戒。
游學至鄴中。
詣佛圖澄。
澄與語大驚曰。
天下士也。
東土佛法所賴。
唯此人。
馀非所及也。
遂受澄之學。
覆講如水傳器。
眾爭設(shè)難曰。
要當難殺昆崙子乃已。
而安飛辨注射。
眾莫敢仰視。
時人語曰。
漆道人。
驚四鄰。
后避難于濩澤。
太陽竺法濟。
講陰持入經(jīng)。
安從受業(yè)焉。
頃之創(chuàng)寺太行以居。
年四十五。
還冀州住受都寺。
徒眾數(shù)百。
石虎沒。
彭城王嗣立。
乃廣脩花林園房舍。
遣中使竺昌蒲迎安。
安以國難未紓。
冉閔方叛。
天災旱蝗。
??賊縱橫。
王屋女林諸山不可托跡。
將依陸渾。
慕容俊之兵又逼。
遂南投襄陽。
至新野。
分使法汰詣?chuàng)P州。
法和詣蜀。
安與慧遠四百馀輩。
夜雷雨乘電光以進。
見人家。
懸馬篼二柳間。
可容斛許。
安呼林百升。
果有出迎者。
弟子問。
何以識其姓名。
安指抑篼而已。
至襄陽。
注般若道行密跡安般等經(jīng)。
又總錄經(jīng)。
至年月傳譯人名。
以授學者。
征西將軍桓朗。
鎮(zhèn)江陵。
強載以俱。
及還以白馬隘陋。
即清河張殷之宅。
為檀溪寺。
建塔五層。
辟房四百。
會涼州刺史楊弘忠。
施銅萬斤。
作承露盤。
安謂弘忠曰。
露盤已托汰公營之。
請回此銅。
以鑄丈六大像。
可乎。
弘忠敬諾。
像成放光起行。
異常相。
安每法聚。
則設(shè)符堅所送金箔倚像。
金坐像。
金縷繡像。
織成像。
結(jié)珠彌勒像。
以作證。
觀者敬慕。
有一外國銅像。
形制古異。
久置未嘗設(shè)。
安使弟子治其髻。
則一舍利在焉。
光??炳煥。
映蔽堂陛。
眾驚異之。
習鑿齒襄陽奇逸士也。
先以書通好。
然后詣安既見自贊曰。
四海習鑿齒。
安徐曰。
彌天釋道安。
時以為名對。
齒以書抵謝安石。
稱安蓋非常勝士。
恨公不相見之耳。
安在樊沔十五年。
常講放光般若。
孝武皇帝詔曰。
法師以道德。
照臨人天。
使大法流行。
為生民依賴。
宜日食王公祿。
符堅攻襄陽。
得安而喜。
謂其臣權(quán)翼曰。
吾以十萬之師取襄陽。
但得一人半耳。
翼問為誰。
曰安公一人。
翼鑿齒半人也。
安入關(guān)中。
住五重寺。
眾數(shù)千人。
初沙門出家。
皆隨師姓。
安曰。
師莫如釋迦如來也。
乃以釋為氏。
后得增一阿含。
果稱四河入海。
無復河名。
四姓出家。
皆稱釋種。
與經(jīng)若合符節(jié)。
安博學。
工文章。
藍田得一鼎。
容二十七斛。
腹有篆銘。
以問安。
安曰。
魯襄公所鑄。
又得一銅斛。
其形正圓。
下向為斗橫梁。
昂則升低則合。
梁一頭為籥。
籥同黃鐘容半合。
亦有篆銘。
以問安。
安曰。
此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龍集戊辰。
改正即真。
以同律量。
布之四方。
欲小大器均。
令天下取平焉。
于是堅敕侍從。
有疑皆師于安。
時諺曰。
學不師安。
義不中難。
堅承石氏之后。
民物殷富。
四方略定。
東極滄海。
西并龜茲。
南包襄陽。
北盡沙漠。
唯建鄴未伏。
堅雅志欲取而有之。
大臣諫不從。
堅出東苑。
命安升輦同載。
仆射權(quán)翼諫曰。
臣聞。
天子法駕。
侍中倍乘。
道安毀形。
寧可參廁。
堅怒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易輦之榮。
未稱其德。
即詔翼扶安登輦。
于是翼跪而掖之以登。
堅顧謂安曰。
朕將與公南游吳越。
整六師以巡狩。
登會稽以觀滄海。
不亦樂乎。
對曰。
陛下應(yīng)天御世。
富有八州。
居中而制四海。
宜棲神無為。
與堯舜比隆。
今欲以百萬之師。
求厥田下下之土。
且東南區(qū)地勢卑氣厲。
昔禹舜游而不返。
秦王適而不歸。
以貧道觀之。
未見其可。
平陽公懿戚石越重臣。
皆憂國至深。
其論可聽。
堅曰。
非區(qū)宇不廣也。
朕欲簡天心明大運所在耳。
順時巡狩。
具有格訓。
儻如高論。
則帝王無省四方之文乎。
對曰。
必不可者。
宜駐蹕洛陽。
枕戈畜銳。
傅檄江南。
如其不伏。
伐之未晚。
堅不聽。
遣精銳二十五萬。
為前鋒。
堅自率步騎六十萬繼之。
為徐州刺史謝玄所敗。
堅單騎而遁。
安設(shè)法門憲章。
條為三例。
一曰行香。
定上座開經(jīng)上講之法。
二曰日常六時行道飲食唱時之法。
三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
天下精舍遵奉之。
無敢違者。
每與弟子法遇。
立誓彌勒像前。
愿生內(nèi)院。
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異僧。
寄宿講堂。
維那見其夜從窗隙出入。
遽以白安。
安驚禮訊問其來意。
云相為而來。
安云。
自惟罪深。
詎可度脫。
曰甚可耳。
然須更浴圣僧。
情愿必果。
具示浴法。
安請問生處。
乃舉手指天。
即見云開。
西北樓閣幻出。
曰此兜率也。
是夕且有小兒數(shù)十來就浴。
二月八日歿。
葬城中五級寺。
是歲晉太元十年也。
其未歿也。
加眉谷隱士王嘉候安。
安曰。
世事如此。
行將及人。
相與去乎。
嘉曰。
誠如所言。
師前行。
仆有小債未了。
不能俱也。
既而姚萇入長安僭號。
且與符登相持。
時嘉在城內(nèi)。
萇召問嘉。
朕得登否。
嘉曰略得。
萇怒曰。
得即言得。
何略也。
遂斬之。
后登為萇子興所殺。
興字子略云 嘉字子年。
洛陽人。
形貌鄙陋。
滑稽善談笑。
問以事則隨答。
若調(diào)戲狀。
即不可解。
久之多驗。
符堅以大鴻臚徵不就。
及南征。
使問休咎。
嘉無他言。
但乘使者馬。
向東行數(shù)百步。
盡脫靴帽。
解棄衣服。
奔還而已。
方被害日。
有人于隴上見之。
仍遺萇書。
初安聞羅什在姑臧。
勸堅迎之。
而什亦謂安是東方菩薩。
安生左臂有皮寸許如串。
可捋上下。
特不能出手耳。
時號印手菩薩。
神僧傳·卷第二
釋道安。姓衛(wèi)氏。常山扶柳人也。家世為儒。早失覆蔭為外兄孔氏所養(yǎng)。年七歲讀書再覽能誦。鄉(xiāng)鄰嗟異。年十二出家。神圣聰敏。貌甚寢陋。不為師之所重。數(shù)歲之后。方啟師求經(jīng)。師與辨意經(jīng)一卷??晌迩а浴0碴褰?jīng)入田。因息就覽。暮歸以經(jīng)還師。更求馀者。師曰。昨經(jīng)未讀今復求耶。答曰。即以暗誦。師雖異之而未信也。復與成具光明經(jīng)一卷。不減一萬言。赍之如初暮復還師。師執(zhí)經(jīng)覆之不差一字。師大驚嗟。敬而異之。后為受具戒恣其游學。至鄴遇佛圖澄。因事澄為師。及石氏將亂。與弟子惠遠等四百馀人渡河南游。夜行值雷雨乘電光而進前。行得人家。見門里有一馬枊枊之間懸一馬兜可容一斛。安使呼林百升。主人驚出。果姓林名百升。百升謂是神人。厚相賞接。既而弟子問何以知其姓字。安曰。兩木為林兜容百升也。既達襄陽復宣佛法。時襄陽習鑿齒鋒辯天逸籠罩當時。其先籍安高名。及聞安至止即往修造。既坐稱言。四海習鑿齒。安曰。彌天釋道安。時人以為名荅。安注諸經(jīng)恐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說不甚遠理愿見瑞相。乃夢見道人頭白眉長。語安云。君所注經(jīng)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當相助通??蓵r時設(shè)食。后十誦律至。遠公乃知。和尚所夢即賓頭盧也。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異僧形甚庸陋。來寺寄宿。寺房既窄處之講堂。時維那直殿。夜見此僧后窗而出入。遽以白安。安驚起禮訊問其來意。答云。相為而來。安曰。自惟罪深詎可度脫。答曰。甚可脫耳。安請問來生所生之處。彼乃以手虛撥天之西北。即見云開。備睹兜率妙勝之報。又曰。當浴圣僧方果所愿。具示浴法。后安設(shè)浴。見有數(shù)十小兒入寺。須臾但聞浴室用水聲。久之不見。開室而巾濕水減。安至其年二月八日。忽告眾曰。吾當去矣。是日齋畢無疾而卒。葬城內(nèi)五級寺中。是歲晉太元十年也。
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二
釋道安。
姓衛(wèi)氏。
常山扶柳人也。
家世英儒。
早失覆蔭為外兄孔氏所養(yǎng)。
年七歲讀書再覽能誦。
鄉(xiāng)鄰嗟異。
至年十二出家。
神智聰敏。
而形貌甚陋不為師之所重。
驅(qū)役田舍至于三年。
執(zhí)勤就勞曾無怨色。
篤性精進齋戒無闕。
數(shù)歲之后方啟師求經(jīng)。
師與辯意經(jīng)一卷。
可五千言。
安赍經(jīng)入田。
因息就覽。
暮歸以經(jīng)還師。
更求馀者。
師曰。
昨經(jīng)未讀今復求耶。
答曰。
即已闇誦。
師雖異之而未信也。
復與成具光明經(jīng)一卷。
減一萬言。
赍之如初。
暮復還師。
師執(zhí)經(jīng)覆之不差一字。
師大驚嗟而異之。
后為受具戒恣其游學。
至鄴入中寺遇佛圖澄。
澄見而嗟嘆。
與語終日。
眾見形貌不稱。
咸共輕怪。
澄曰。
此人遠識非爾儔也。
因事澄為師。
澄講安每覆述。
眾未之愜。
咸言。
須待后次當難殺昆崙子。
即安后更覆講疑難鋒起。
安挫銳解紛行有馀力。
時人語曰。
漆道人驚四鄰。
于時學者多守聞見。
安乃嘆曰。
宗匠雖邈玄旨可尋。
應(yīng)窮究幽遠探微奧。
令無生之理宣揚季末。
使流遁之徒歸向有本。
于是游方問道備訪經(jīng)律。
后避難潛于濩澤。
太陽竺法濟并州支曇講陰持入經(jīng)。
安后從之受業(yè)。
頃之與同學竺法汰俱憩飛龍山。
沙門僧先道護已在彼山。
相見欣然。
乃共披文屬思。
妙出神情。
安后于太行恒山創(chuàng)立寺塔。
改服從化者中分河北。
時武邑太守盧歆聞安清秀。
使沙門敏見苦要之。
安辭不獲免。
乃受請開講。
名實既符道俗欣慕。
至年四十五復還冀部住受都寺。
徒眾數(shù)百常宣法化。
時石虎死。
彭城王石遵墓襲嗣立。
遣中使竺昌蒲請安入華林園。
廣修房舍。
安以石氏之末國運將危。
乃西適牽口山。
迄冉閔之亂。
人情蕭素。
安乃謂其眾曰。
今天災旱蝗寇賊縱橫。
聚則不立散則不可。
遂復率眾入王屋女休山。
頃之復渡河依陸渾。
山木食修學。
俄而慕容俊逼陸渾。
遂南投襄陽。
行至新野。
謂徒眾曰。
今遭兇年。
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
又教化之體宜令廣布。
咸曰隨法師教。
乃令法汰詣楊州曰。
彼多君子好尚風流。
法和入蜀山水可以修閑。
安與弟子慧遠等四百馀人渡河夜行。
值雷雨乘電光而進。
前行得人家。
見門里有二馬??間懸一馬篼可容一斛。
安便呼林百升。
主人驚出。
果姓林名百升。
謂是神人。
厚相接待。
既而弟子問何以知其姓字。
安曰。
兩木為林篼容百升也。
既達襄陽復宣佛法。
初經(jīng)出已久。
而舊譯時謬致使深藏隱沒未通。
每至講說唯敘大意轉(zhuǎn)讀而已。
安窮覽經(jīng)典鉤深致遠。
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跡安般諸經(jīng)。
并尋文比句為起盡之義。
乃析疑甄解。
凡二十二卷。
序致淵富妙盡深旨。
條貫既敘文理會通。
經(jīng)義克明自安始也。
自漢魏迄晉經(jīng)來稍多。
而傳經(jīng)之人名字弗說。
后人追尋莫測年代。
安乃總集名目表其時人。
詮品新舊撰為經(jīng)錄眾經(jīng)有據(jù)實由其功。
四方學士競往師之。
時征西將軍桓朗子鎮(zhèn)江陵。
要安暫往。
朱序西鎮(zhèn)復請還襄陽。
深相結(jié)納。
序每嘆曰。
安法師道學之津梁。
澄治之壚肆矣。
安以白馬寺狹。
乃更立寺名曰檀溪。
即清河張殷宅也。
大富長者并加贊助。
建塔五層起房四百。
涼州刺史楊弘忠送銅萬斤。
擬為承露盤。
安曰。
露盤已訖汰公營造。
欲回此銅鑄像事可然乎。
忠欣而敬諾。
于是眾共抽舍助成佛像。
光相丈六神好明著。
每夕放光徹照堂殿像后。
又自行至萬山。
舉邑皆往瞻禮。
遷以還寺。
安既大愿果成。
謂言。
夕死可矣。
符堅遣使送外國金??倚像高七尺。
又金坐像。
結(jié)珠彌勒像。
金縷繡像。
織成像各一張每講會法聚。
輒羅列尊像。
布置幢幡。
珠佩迭暉。
煙華亂發(fā)。
使夫升階履闥者。
莫不肅焉盡敬矣。
有一外國銅像形制古異。
時眾不甚恭重。
安曰。
像形相致佳。
但髻形未稱。
令弟子爐治其髻。
既而光焰煥炳耀滿一堂。
詳視髻中見一舍利。
眾咸愧服。
安曰。
像既靈異不煩復治。
乃止。
識者咸謂。
安知有舍利故出以示眾。
時襄陽習鑿齒鋒辯天逸籠罩當時。
其先聞安高名。
早已致書通好曰。
承應(yīng)真履正。
明白內(nèi)融。
慈訓兼照。
道俗齊蔭。
自大教東流四百馀年。
雖蕃王居士時有奉者。
而真丹宿川先行上世。
道運時遷俗未僉悟。
自頃道業(yè)之隆。
咸無以匹。
所謂月光將出靈缽應(yīng)降。
法師任當洪范化洽幽深。
此方諸僧咸有思慕。
若慶云東徂摩尼回曜。
一躡七寶之座暫現(xiàn)明哲之燈。
雨甘露于豐草。
植栴檀于江湄。
則如來之教復崇于今日。
玄波溢漾重蕩于一代矣。
文多不悉載。
及聞安至止。
即往修造。
既坐稱言。
四海習鑒齒。
安曰。
彌天釋道安。
時人以為名答。
齒后餉梨十枚。
正值眾食。
便手自剖分梨盡人遍無參差者。
高平郤超遣使遺米千斛。
修書累紙深致慇勤。
安答書云。
捐米彌覺有待之為煩。
習鑿齒與謝安書云。
來此見釋道安。
故是遠勝非常道士。
師徒數(shù)百齋講不倦。
無變化伎術(shù)可以惑常人之耳目。
無重威大勢可以整群小之參差。
而師徒肅肅自相尊敬。
洋洋濟濟乃是吾由來所未見。
其人理懷簡衷多所博涉。
內(nèi)外群書略皆遍睹。
陰陽算數(shù)亦皆能通。
佛經(jīng)妙義故所游刃。
作義乃似法蘭法道。
恨足下不同日而見。
其亦每言。
思得一敘。
其為時賢所重類皆然也。
安在樊沔十五載。
每歲常再講放光波若。
未嘗廢闕。
晉孝武皇帝。
承風欽德遣使通問。
并有詔曰。
安法師器識倫通風韻標朗。
居道訓俗徽績兼著。
豈直規(guī)濟當今。
方乃陶津來世俸給。
一同王公物出所在。
時符堅素聞安名。
每云。
襄陽有釋道安是神器。
方欲致之以輔朕躬。
后遣符丕南攻襄陽。
安與朱序俱獲于堅。
堅謂仆射權(quán)翼曰。
朕以十萬之師取襄陽。
唯得一人半。
翼曰。
誰耶。
堅曰。
安公一人。
習鑿齒半人也。
既至住長安五重寺。
僧眾數(shù)千大弘法化。
初魏晉沙門依師為姓故姓各不同。
安以為大師之本莫尊釋迦。
乃以釋命氏。
后獲增一阿含。
果稱四河入海無復河名。
四姓為沙門皆稱釋種。
既懸與經(jīng)符。
遂為永式。
安外涉群書善為文章。
長安中衣冠子弟為詩賦者。
皆依附致譽。
時藍田縣得一大鼎容二十七斛。
邊有篆銘人莫能識。
乃以示安。
安云。
此古篆書。
云魯襄公所鑄。
乃寫為隸文。
又有人持一銅斛。
于市賣之。
其形正圓。
下向為斗。
橫梁昂者為斗低者為合。
梁一頭為籥。
籥同鐘容半合。
邊有篆銘。
堅以問安。
安云。
此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龍集戊辰改正即真。
以同律量布之四方。
欲小大器鈞令天下取平焉。
其多聞廣識如此。
堅敕學士內(nèi)外有疑皆師于安。
故京兆為之語曰。
學不師安義不中難。
初堅承石氏之亂。
至是民戶殷富四方略定。
東極滄海西并龜茲。
南苞襄陽北盡沙漠。
唯建業(yè)一隅未能??伏。
堅每與侍臣談話。
未嘗不欲平一江左以晉帝為仆射謝安為侍中。
堅弟平陽公融及朝臣石越原紹等。
并切諫終不能回。
眾以安為堅所信敬。
乃共請曰。
主上將有事東南。
公何不能為蒼生致一言耶。
會堅出東苑命安升輦同載。
仆射權(quán)翼諫曰。
臣聞天子法駕侍中陪乘。
道安毀形寧可參廁。
堅勃然作色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不易。
輿輦之榮未稱其德。
即敕仆射扶安登輦。
俄而顧謂安曰。
朕將與公南游吳越整六師而巡狩涉會稽以觀滄海。
不亦樂乎。
安對曰。
陛下應(yīng)天御世。
有八州之貢富。
居中土而制四海。
宜棲神無為與堯舜比隆。
今欲以百萬之師求厥田下下之上。
且東南區(qū)地地卑氣厲。
昔舜禹游而不反。
秦皇適而不歸。
以貧道觀之。
非愚心所同也。
平陽公懿戚石越重臣。
并謂不可。
猶尚見拒。
貧道輕淺言必不允。
既荷厚遇故盡丹誠耳。
堅曰。
非為地不廣民不足治也。
將簡天心明大運所在耳。
順時巡狩亦著前典。
若如來言則帝王無省方之文乎。
安曰。
若鑾駕必動。
可先幸洛陽??威蓄銳。
傳檄江南。
如其不服伐之未晚。
堅不從。
遣平陽公融等。
精銳二十五萬為前鋒。
堅躬率步騎六十萬到。
頃晉遣征虜將軍謝石徐州刺史謝玄拒之。
堅前軍大潰于八公。
西晉軍逐北三十馀里。
死者相枕。
融馬倒殞首。
堅單騎而遁如所諫焉。
安常注諸經(jīng)恐不合理。
乃誓曰。
若所說不堪遠理。
愿見瑞相。
乃夢見胡道人頭白眉毛長。
語安云。
君所注經(jīng)殊合道理。
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
當相助弘通可時時設(shè)食。
后十誦律至。
遠公乃知。
和上所夢賓頭盧也。
于是立座飯之。
處處成則。
安既德為物宗學兼三藏。
所制僧尼軌范佛法憲章。
條為三例。
一曰行香定座上講經(jīng)上講之法。
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
三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
天下寺舍遂則而從之。
安每與弟子法遇等。
于彌勒前。
立誓愿生兜率。
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異僧形甚庸陋。
來寺寄宿。
寺房既迮處之講堂。
時維那直殿。
夜見此僧從窗隙出入。
遽以白安。
安驚起禮訊問其來意。
答云相為而來。
安曰。
自惟罪深詎可度脫。
彼答云。
甚可度耳。
然須臾浴圣僧情愿必果。
具示浴法。
安請問來生所往處。
彼乃以手虛撥天之西北。
即見云開。
備睹兜率妙勝之報。
爾夕大眾數(shù)十人悉皆同見。
安后營浴具。
見有非常小兒伴侶數(shù)十來入寺戲須臾就浴。
果是圣應(yīng)也。
至其年二月八日。
忽告眾曰。
吾當去矣。
是日齋畢無疾而卒。
葬城內(nèi)五級寺中。
是歲晉太元十年也。
年七十二。
未終之前隱士王嘉往候安。
安曰。
世事如此行將及人。
相與去乎。
嘉曰。
誠如所言。
師并前行。
仆有小債未了不得俱去。
及姚萇之得長安也。
嘉時故在城內(nèi)。
萇與符登相持甚久。
萇乃問嘉。
朕當?shù)玫遣弧?div id="je7q6gx" class='inline' id='people_8287_4_422_comment'>
答曰。
略得。
萇怒曰。
得當言得。
何略之有。
遂斬之。
此嘉所謂負債者也。
萇死后其子興方殺登。
興字子略。
即嘉所謂略得者也。
嘉字子年。
洛陽人也。
形貌鄙陋似若不足。
本滑稽好語笑。
然不食五谷清虛服氣。
人咸宗而事之。
往問善惡。
嘉隨而應(yīng)答。
語則可笑。
狀如調(diào)戲。
辭似讖記。
不可領(lǐng)解。
事過多驗。
初養(yǎng)徒于加眉谷中。
符堅遣大鴻臚徵不就。
及堅將欲南征遣問休否。
嘉無所言。
乃乘使者馬。
佯向東行數(shù)百步。
因落靴帽解棄衣服奔馬而還。
以示堅壽春之敗。
其先見如此。
及姚萇害嘉之日。
有人于壟上見之。
乃遺書于萇安之潛契神人皆此類也。
安先聞羅什在西國。
思共講析每勸堅取之。
什亦遠聞安風。
謂是東方圣人。
恒遙而禮之。
初安生而便左臂有一皮廣寸許。
著臂捋可得上下之。
唯不得出手。
又肘外有方肉。
上有通文。
時人謂之為印手菩薩。
安終后十六年。
什公方至。
什恨不相見悲恨無極。
安既篤好經(jīng)典志在宣法。
所請外國沙門僧伽提婆曇摩難提及僧伽跋澄等。
譯出眾經(jīng)百馀萬言。
常與沙門法和詮定音字詳覈文旨新出眾經(jīng)于是獲正。
孫綽為名德沙門論。
自云。
釋道安博物多才通經(jīng)名理。
又為之贊曰。
物有廣贍。
人固多宰。
淵淵釋安。
專能兼倍。
飛聲汧隴。
馳名淮海。
形雖草化。
猶若常在。
有別記云。
河北別有竺道安。
與釋道安齊名。
謂習鑿齒致書于竺道安。
道安本隨師姓。
竺后改為釋。
世見其二姓。
因謂為兩人。
謬矣。
名僧傳抄
本姓衛(wèi)。諸偽秦書并云。常山扶柳人也?!酢鹾⒅啥覌胧赖湣M庑挚资暇橡B(yǎng)之。年七歲。便解者音讀書。五經(jīng)文義稍已通達。迄于志學。邪好佛道。年十八乃出家。性甚聰敏?!酢跤謩e立禪房以棲。靜勝果竹成列。華藥布滿。名曰檀溪寺。符堅遣使。送外國金薄倚像。高七尺一軀。金坐像一軀。結(jié)珠彌勒像。金縷繡像。織成像各一張。每講席一建振發(fā)。風采綱領(lǐng)。玄宗開張?;勰坷硭肌训乐拷载摃?。時年五十二矣?!酢鯂L與弟子法遇等以人。于彌勒像前立誓愿。同生兜率。□□偽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異僧來求寄憩。形色蕭猥。服章垢悴。以房舍迮狹。安置講堂中。中宵有起者。見講堂不開。而于窗間躍出。維那白安。安呼共語。問。何事來此。希告以實。答曰。不敢相欺。為法師來耳。安曰。我罪根深淺。詎可遇度耶。答曰。法師罪甚不多。易為功德。安曰。何方自勵??傻妹舛?。曰。故應(yīng)浴僧。浴僧未若浴羅漢功德至重也。安曰。浴僧力所能辦。羅漢何由可致。曰。但榮其具。能相為致之。安曰。既已降屈相。能微見神力。開悟眾心。此僧即舉手仰撥天西北端。重霄既褰。見天宮伎樂。闔寺道俗無不必睹。久乃撝之。泯然還合。復還講堂。因入澡灌中。倏爾在外。于是辭別而去。安乃大勞浴僧。浴僧事訖。更多煮香陽。凈諸浴室。果致羅漢數(shù)十人。化作寺中小兒。室前共戲。俄而失去。聞有浴聲。陽物盡用。安先與隱士王嘉。同在城內(nèi)。以其年二月八日中食畢。嘉往候安。安曰。世事如此。行將及人。相與去乎。嘉曰。知所言并前去。吾有小責未了。不得俱。嘉別安。初無疾欲然而化。春秋七十二。葬五級寺中?!酢醢矅L與嘉及弟子法遇等。于彌勒佛前。共立誓愿。愿生兜率。及姚萇之得長安也。嘉故在城。門階戶席皆璩舊物。巖見愴然而悲??v恨其獨與璩狎。并嫉其風望??譃槿怂o。惡而害之。泰元十六年造彌勒像。今在玄集寺中?;感橹灐?/blockquote>
僧朗 朝代:前秦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十六國時前秦僧。京兆人。少事佛圖澄,碩學淵通,尤明氣緯。隱于泰山西北金輿谷之昆侖山,大起殿舍,聞而造者百有余人。前秦主苻堅、南燕主慕容德、后秦主姚興等并皆致禮。年八十五,卒于山中。
全晉文
僧朗,京兆人。
后趙末居太山,尋移山西北之金輿谷。
世稱朗公谷,前燕慕容雋、慕容煒、秦苻堅、后燕慕容垂、南燕慕容德、魏道武、晉孝武皆尊禮之,卒年八十五。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京兆人。少游方。往來關(guān)中。以講演自任。嘗與同輩赴請。至中途忽曰。君等衣物留寺中今被竊矣。急歸逐之可免也。眾如其言果免。居太山與隱士張忠游。忠卒徙太山西北之金輿谷昆崙山。學者造焉。符堅每致?施。其后汰僧。獨以朗道行著稱不入??括之例。山素多虎害。自此亦屏絕云。客至多寡。貴賤皆前知之。輒使弟子豫治具。壽八十五歿。 時有支僧敦者。善經(jīng)論。通大乘。著人物始義論行世。
神僧傳·卷第二
釋僧朗。未詳其氏族。京兆人也。少而游方。問道長安還關(guān)中。專當講說嘗與數(shù)人。同共赴請。行至中途忽告同輩。曰君等寺中衣物似有竊者。如言即返。果有盜焉。后于金輿谷昆崙山中別立精舍。創(chuàng)筑房室。內(nèi)外屋宇數(shù)十馀區(qū)。聞風而造者百有馀人。朗孜孜訓誘勞不告倦。秦王符堅欽其德素遣。使?遺。堅后沙汰眾僧。乃別詔曰。朗法師戒德冰霜學徒清秀。昆崙一山不在杖例。谷中舊有虎災。人常執(zhí)杖結(jié)群而行。及朗居之猛獸歸伏。晨行夜往道俗無滯。百姓咨嗟稱善無極。故至今呼為朗公谷。凡有來詣朗者人數(shù)多少。未至一日輒已逆知。使弟子為具飲食。必如言果至。咸嘆有預見之明矣。后卒于山中。春秋八十有五。
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二
竺僧朗。京兆人也。少而游方問道。長還關(guān)中專當講說。嘗與數(shù)人同共赴請。行至中途忽告同輩曰。君等寺中衣物似有竊者。如言即反果有盜焉。由其相語故得無失。朗常蔬食布衣。志耽人外。以偽秦苻健皇始元年。移卜泰山。與隱士張忠為林下之契。每共游處。忠后為符堅所徵。行至華陰山而卒。朗乃于金輿谷昆崙山中。別立精舍。猶是泰山西北之一巖也。峰岫高險水石宏壯。朗創(chuàng)筑房室制窮山美。內(nèi)外屋宇數(shù)十馀區(qū)聞風而造者百有馀人。朗孜孜訓誘勞不告倦。秦主符堅欽其德素遣使徵請。朗同辭老疾乃止。于是月月修書。?遺。堅后沙汰眾僧。乃別詔曰。朗法師戒德冰霜學徒清秀。昆崙一山不在搜例。及后秦姚興亦佳嘆重。燕主慕容德欽朗名行。假號東齊王。給以二縣租稅。朗讓王而取租稅為興福業(yè)。晉孝武致書遺。魏主拓跋圭亦送書致物。其為時人所敬如此。此谷中舊多虎災。常執(zhí)仗結(jié)群而行。及朗居之猛獸歸伏。晨行夜往道俗無滯。百姓咨嗟稱善無極。故奉高人至今。猶呼金輿谷為朗公谷也。凡有來詣朗者。人數(shù)多少未至一日輒以逆知。使弟子為具飲食。必如言果至。莫不嘆其有預見之明矣。后卒于山中。春秋八十有五。時泰山復有支僧敦者。本冀州人。少游汧隴長歷荊雍。妙通大乘兼善數(shù)論。著人物始義論。亦行于世矣。
侯青 朝代:前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十六國時前燕武邑人,一作朝那人。
前燕主慕容俊時,為將作大匠、屯騎校尉。
機巧有算略,驍勇善騎射。
每從征戰(zhàn),先登陷陣,常擬之為張飛。
封奕 朝代:前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65 【介紹】: 十六國時前燕渤海蓨人,字子專。
慕容廆時,以文章才俊任居樞要。
慕容皝立,遣奕攻鮮卑木提于白狼,克之。
又救柳城,敗段遼。
東晉成帝咸康三年,奕等以皝任重位輕,勸皝稱燕王,奕進位相國,封武平侯。
慕容俊元璽元年(東晉穆帝永和八年),從慕容恪破魏軍,擒殺冉閔。
為相十五年,政務(wù)之暇,留心講論,接引后進如若不及。
尋進位太尉,為定策元勛。
可足渾氏 朝代:前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十六國時前燕人,慕容俊皇后。
光壽末(東晉穆帝升平四年),死,子煒嗣位,尊為皇太后。
煒幼,乃預朝政。
時吳王慕容垂屢立大功,威名顯著。
太后素忌之,建熙十年,與太傅慕容評密謀殺垂,垂懼奔秦。
共 2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