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字公起。父尚默,為名御史,見本傳。公起生即聾,然性靈悟,至孝。御史出按遼左,卒于官。公起甫十馀歲,在京邸聞訃號慟,凡五日夜,水漿不入口,咽枯而嘶,乃更啞。及長,盡發(fā)先世遺書,縱讀之,手自較讎,不間寒暑。既于天下事漠然無聞,復不能從問質,凡有疑義,唯坐對古人,默相辯折,務在得其所安。性好客,郵筒走天下,四方學士大夫亦樂趨之。具賓主以案,相通以筆;有問奇者,則載紙以往。上自國家典故、旂常、邊場戶口、名臣嘉言行,無不得其始末。以至考一器一物,輒為作史、作譜。輯里中所記載,名甬東軼事,撰述甚多;俱身自尋繹,幽奇畢呈,無少遺失。晚年尤好種植,奇花名藥,常滿階庭。舍傍有斐園、竹波軒、青蘿閣諸勝,俱與客游涉處。自好學之外,淡然他無所嗜,翻若口耳為煩也。所行世有盟鷗諸集,其未刻者尚十馀種,俱藏于家。曹能始先生嘗合華亭唐仲言為二異人傳。仲言瞽而工詩,通古今。公起以目誦,仲言以耳讀,兩君誠千載異人也。
人物簡介
釋永顧,字本源,號性庵,鄞人也。十歲喪母,能執(zhí)喪禮如成人,服釋,出家從四明都綱竹庵得度,篤意釋典,旁通文藝,既而謁南京僧錄唯庵實,命和本宗偈有云:“三十世生一念有,五千經旨片言該。”唯庵尤加器重,為書狀侍者,轉懺首。會杭之梵天闕席,唯庵命永顧主之,凡七載,刺血書《妙法華》、《阿彌陀經》。僧錄心田霔延為大報恩寺都講,闡揚法華奧旨,聽者川涌,若陸參政友諒、中書姜孟圭咸執(zhí)弟子禮。后詢駙馬都尉沐公、冢宰黃公、宗伯王公杜公、太常鄭公請,主上天竺。至則啟滯覺迷,舉廢興墜,為之一新,凡十年。有都剛之命,表率九邑,勤劬十稔,無少瑕颣。所著有《講貫結偈》、《朝野賡歌》、《山居倡和》、《缶音》等集。
人物簡介
魏復琦,字獻五,河南汝寧府光州固始縣人。萬歷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河南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士,四十二年任寧波府推官,豐儀整偉,喜怒不見色,為政務持大體。去郡三十里,舊有碶自宋大觀更筑為塘,歲有圮陷,乙卯秋七月雨浹旬,塘中斷,守堤吏率農人莫知措,及冬,復琦署邑事,詢民急,首此役,越日一詣塘,無少倦,竣于丙辰春,名曰“魏公塘”。又及陸家堰、銅盆埔、大石堰,皆以不日成之,其他絕余羨,厲風猷,平冤抑,恤顛運,不能以一二詳也。
人物簡介
天隱禪師者。諱圓修。出荊溪閔氏。說法磬山報恩。初與天童悟禪師同出龍池傳之門。是師為笑巖真孫也。師幼明敏。生知佛乘。常以心齋報母。然留連俗諦。幾失前因。一日過講肆。聞楞嚴經云。一切眾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師惕然驚畏。擇龍池幻有傳和尚。而依止焉。傳示趙州無字話頭。師參之半載不發(fā)。改看本來面目。提撕猛切。一日普請出窯次。有覺所道者云。聞常多菩薩。出現于四大名山。神通廣大。傳公厲聲曰。我者里亦不少。師僉曰。如何是神通。傳曰。快度磚來著。師染指法味。心不外緣。經百馀日。偶閱楞嚴。佛咄阿難云。此非汝心。師脫然慶快。如善財入彌勒大閣。了釋前疑。及侍傳公。入城被喝。便契臨濟主賓炤用之句。于是。上天界訪云松。過能仁謁文齋。出沒奇機。不無可紀。萬歷辛丑。傳合掩關于龍池曰。汝既有新入處。不妨更加精進。他日利導有情。則吾望足矣。未幾。傳公北行。師悵然消遣關中。惟拈頌而已。于其古德公案。如庖丁之解牛。而無礙刃游也。獨疑乾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話。復枯坐蒲團二載。忍聞驢鳴。大悟差別玄旨。有偈曰。忍聞驢子叫。驚起當人笑。萬別與千差。非聲非色鬧。甲辰。北省傳公于燕京之普炤寺而師資深契合焉。仍涉獵講庭。瀾翻藏海。探竿禪席。料揀權宜。住后常曰。山僧南北往還。親近知識一十八載。跋涉勞碌為己躬。切無少怠也。嗚呼。師之入道。誠異今時。故得處真實。用處諦當。常以虛空撲落地語。酬僧理藏鋒之問。以湖州蘿卜宣州姜。酬事藏鋒之問。以有水皆涵月。無山不帶春。酬理事藏鋒之問。以無手人行拳。酬不涉理事藏鋒之問。又僧問。如何句到意不到。師曰。言言見諦。步步迷蹤。如何意到句不到。師曰。只在舌尖頭盡力道不出如何是意句俱到。師曰。有時獨倚庭欄上。閒看梅花四五枝。如何是意句俱不到。師曰。落花流水去。空負浪游人師暮年。從石磬山。遷湖之報恩寺。示眾曰。老僧住個破院子。不能時時為眾提持佛法。賴土木瓦礫。與諸人轉大法輪。發(fā)諸人大機大用。諸人切不得當面蹉過。若蹉過。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覺老從頭上來。一日俄集眾諄誡。復以后事付囑及門上首。趺坐儼然而寂。瘞全身于報恩之左。順治戊戌。大覺琇禪師。應北詔時大會諸山。移塔于宜興之白云庵。初師居右磬。諸方有以臨濟玄要。配合教乘。作奇特商量者。師[憑-馬+氏]其惑。常著書復問之。并頌示諸識者。其頌曰。第一玄。一字不加畫。分明是個賊。咄咄咄。咄處且最毒。第二玄。快手何曾先。撒沙并撒土。露露露。露出娘生褲。第三玄。一曲江村岸。風月隨時看。收收收。收去個中流。第一要。驀地忽一笑。笑倒須菩提。攙起迦葉老。第二要。袖里個金圈。拈出是莖草。瞬目牛吞了。第三要。伸縮誰能炤。只手握雙拳。打得虛空叫。師之提唱精奧。大率如此。其門賢箬庵問禪師。編師全錄流通。與天童悟。齊名于世。贊曰。世傳曹溪下。惟青原南岳應讖。殊不知嫩桂者。代不乏人也。而石霜下。有楊岐積翠也。次出佛果之門者。大慧虎丘也。次無準下。復出雪巖斷橋也。師既出龍池。又與天童并駕。化周宇內。其久昌二桂。凡五抽嫩矣。其根芽懸讖于少林。有以也夫。
人物簡介
【生卒】:1594—1690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長洲人,字蒼書。諸生。深于古學。康熙南巡時,書“海鶴風姿”額賜之。有《海鶴堂集》。清詩別裁集
字蒼書,江南長洲人。邑諸生。○蒼書天爵自尊,淬礪古學,韓文懿公以父執(zhí)敬禮之。康熙己巳圣祖南巡,召見于行在所,命書箋二幅,御書“海鶴風姿”賜之,時年已九十六矣,越歲卒。生平詩稿散佚,只存此篇。
人物簡介
釋正會,字道光。姓劉氏,永寧人。母李氏,慈心愛物,勤苦自持。會生而性質剛直,樸實持重,志趣高超,有不可一世之意。年十二,便爾離塵,為安國寺果從所撫,及長披度。從能隱法師聽講《楞嚴經》,聽未竟,忽焉開敏,識力慧心,自異群侶。清順治七年,玉光老人說戒廣濟,會拜受焉。爾時緇眾云集,日給浩繁。會因辭去,歸至汾上,見田廬榛莽,耆舊凋零,斷井頹垣,離離禾黍,低個久之。蓋兵燹之馀,流冠蜂聚,燕趙衛(wèi)晉,殘破尤甚,乃思南游,從事參究。于是泛長江,浮震澤,往來金陵鐵甕間,徘徊于玉峰鑒湖之上,登高四望,滿目烽煙,憑吊欷獻,悵然自失,由是復折而北,歷齊宋魯魏,遂造五臺。時順治十八年也,其在臺山,退然自處,不異于人,人亦鮮知者。嘗獨尋幽勝,自為禪悅。時逢暮春,澗豁草綠,徐步梵園,荒蔓四圍,路徑皆沒,方舉袖拂草藉茵為坐,忽見空中金光數丈,瑞云晻映間,若文殊寶相半隱半露,頃之屹然前立。會驚愕下拜,俄而一片紫霞,從東飛來,與之西去,金光遂滅。因以白眾,眾多疑之,然會生平無戲言,知不誣也。既感瑞應,益自憤發(fā),行般舟三昧,百日持誦,精進勇猛,無前回向,西方直欲,與佛齊肩。康熙元年,復入廣濟為西堂首座。十年,說戒信安。又應宗師府萬壽戒壇兩期,無少暇。十五年,云光游盤山,不返廣濟,虛席幾一載,監(jiān)院乃迎會入主方丈,以振寰為阇黎。振寰者,燕臺華胄,恬澹性成,而虔于禮誦,嫻于詞令。辛酉歲圣祖幸臨,迎至藏經閣下,便問何處法臘幾何,會但對曰:“晉人,年七十。”圣祖熟視之曰:“殊健在。”及入丈室。顧問《般若經》卷數。會未及應,阇黎代對之甚悉。蓋圣祖萬機馀暇,頗究心內典,知此經本八百卷,乃試問之,阇黎初對以六百卷,及再詰問,乃曰:“二百卷實相般若,亦在此中。”由是嘉嘆,知為積學。
人物簡介
【生卒】:1638—1703 【介紹】: 清滿洲正黃旗人,伊爾根覺羅氏。順治九年進士,授禮部主事,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居朝中十五年,尤留意刑獄,以老成厚重,為圣祖所嘉許。卒謚文端。維基
伊桑阿(1638年—1703年),伊爾根覺羅氏,滿洲正黃旗人,滿洲進士出身,歷任吏、戶、禮、兵、工五部尚書,官至文華殿大學士,深得康熙帝倚重,死后謚文端,乾隆年間入祀賢良祠。其妻為清代女詩人烏云珠(又名蕊仙),著有《絢春堂吟草》,封一品夫人,烏云珠是康熙朝大臣索額圖之女兒。伊桑阿家族世居瓦爾喀,祖父卓禮喀跟隨族人赫臣于后金初期歸附。伊桑阿為順治乙未科(1655年)滿榜進士出身,以禮部六品筆帖式轉授禮部主事。康熙十二年八月(1673年),屢次升遷至內閣侍讀學士,十月,為內閣學士,次年(1674年)十二月,充任經筵講官。康熙十四年(1675年),升任禮部右侍郎,不久調戶部,十五年(1676年)十月,奉命同工部尚書冀如錫視察淮河、揚子江各處河道工程。十六年四月,轉任戶部左侍郎,不久升工部尚書,八月調戶部尚書。當時恰逢三藩之亂,吳三桂盤踞湖南,清廷決定創(chuàng)建舟師,自岳州入洞庭,斷吳軍餉道,命伊桑阿赴江南督造戰(zhàn)艦。次年(1677年),又奉命同刑部侍郎禪塔海拜謁茶陵、督造戰(zhàn)艦。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黃河決堤,伊桑阿奉命赴江南視察,不久又奉命籌備海運,上疏說道,“黃河運道,非獨輸挽天庾,即商賈百貨,賴以通行,國家在所必治。若海運,先需造船,所費不貲;且膠、萊諸河久淤,開浚匪易。”康熙帝表示認同。同年冬天,俄羅斯侵犯邊境,命伊桑阿往寧古塔造船以備征調,再調吏部。二十三年夏(1684年),時逢干旱,與王熙等清刑獄。秋天,隨康熙帝南巡,命閱視海口。伊桑阿歷兵、禮二部尚書,二十七年(1688年),拜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充《三朝國史》總裁。三十六年,康熙帝親征噶爾丹,命伊桑阿往寧夏設驛站,其后與大學士阿蘭泰充平定朔漠方略總裁官。伊桑阿主政十五年,特別留意刑獄,每當康熙帝有問題,伊桑阿都能對答,同僚也佩服其對刑獄的了解。康熙帝勾決死刑時,伊桑阿與大學士王熙、吳琠及學士韓菼等以折本請旨,康熙帝說,“人命至重,今當勾決,尤宜詳慎。爾等茍有所見,當盡言。”伊桑阿乃舉出案情可疑者十余人,皆得緩死。康熙帝緩緩答復,“此等所犯皆當死,猶曲求其可生之路,不忍輕斃一人。因念淮、揚百姓頻被水害,死者不知凡幾。河患不除,朕不能暫釋于懷也。”伊桑阿遂講述災民困苦的情形,康熙帝下詔免淮、揚來年田賦。康熙三十七年(1697年),伊桑阿以年老乞休。康熙帝對阿蘭泰談道,“伊桑阿厚重老成,宣力年久。爾二人自任閣事,推誠布公,不惟朕知之,天下無不知者。伊桑阿雖年老求罷,朕不忍令去也。”四十一年(1702年),伊桑阿因病再度請求退休,康熙帝詔許以原官致仕。次年(1703年)病卒,年六十六歲,謚文端,乾隆中期,入祀賢良祠。任《大清會典》(1690)編纂總裁。伊桑阿有子伊都善、伊克善、伊都立。其中伊都立之子福增額為怡親王胤祥女婿,封和碩額駙。伊桑阿之墓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簡介
【生卒】:1645—1715 【介紹】: 清江蘇武進人,字道柔。諸生。工為制義,而屢不第,以課徒為業(yè)。兼工詩古文,深為韓菼所賞。困頓以死。所居名西林,學者稱西林先生。有《西林詩鈔》。
人物簡介
曹鑒倫,字彝士,號蓼懷,一號忝齋,嘉善人。康熙己未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吏部侍郎,署尚書。有《忝齋詩稿》。維基
曹鑒倫(1649年—1711年),字彝士,號蓼懷、忝齋,浙江省嘉興府嘉善縣(今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人,清朝大臣、詩人,嘉善曹氏出身,官至從二品的吏部左侍郎、充經筵講官,著有《忝齋詩稿》等,擔任《三朝國史》、《政治典訓方略》、《大清一統志》副總裁。曾任康熙甲子(1683年)山東鄉(xiāng)試正考官和康熙丙子(1696年)順天鄉(xiāng)試正考官、日講起居注官、內閣學士等。祖父為南明禮部左侍郎兼侍讀學士曹勛,父親是被時人稱為「江左曹生」的廩生曹爾坊,其叔父為「清八大詩家」,官至翰林侍講學士的曹爾堪,女婿則是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徐本。康熙十四年,27歲的曹鑒倫,在該年的順天鄉(xiāng)試高中舉人,這年的正考官為康熙十二年的狀元韓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