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685—1756 【介紹】: 清滿洲正藍旗人,章佳氏,字仲和,一字立恒,又字恒巖??滴跛氖四赀M士,授編修。以學(xué)問優(yōu),典試有聲名,授侍講學(xué)士。雍正時,歷官翰林院掌院學(xué)士、署兩廣總督兼廣州將軍,奉使赴準噶爾,勸使息兵。乾隆時官至太子太保、協(xié)辦大學(xué)士。卒謚文勤。有《德蔭堂集》。晚晴簃詩匯·卷五十七
阿克敦,字沖和,一字立恒,又字恒巖,滿洲旗人??滴跫撼筮M士,官至刑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xué)士,加太子太保。謚文勤。有《德蔭堂集》。維基
阿克敦(1685年—1756年),章佳氏,滿洲正藍旗,進士出身,清朝刑部尚書。康熙四十七年戊子科中舉,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成聯(lián)捷進士。曾任左都御史。乾隆十一年(1746年)五月丙申,接替盛安,擔(dān)任清朝刑部尚書,其后革職,由達勒當(dāng)阿接任。曾兩次出使準噶爾,代表清朝三次出使朝鮮。乾隆二十年以眼疾致仕退休。乾隆二十一年(1756)正月二十三日卒。有一子武英殿大學(xué)士阿桂。有《德蔭堂集》(子阿桂輯,曾孫那彥成于嘉慶丙子年(1816)重刊),包括出使準噶爾的詩作。
人物簡介
【生卒】:1720—1795 【介紹】: 清山東諸城人,字元調(diào),號東皋。乾隆七年進士。授編修。官至左都御史、上書房總師傅。歷督學(xué)政,所得士位至公卿者眾。立朝五十年,屢起屢仆。詩文宗韓杜,制義則自成一家。有《省吾齋詩文集》。晚晴簃詩匯·卷七十七
竇光鼐,字元調(diào),號東皋,諸城人。乾隆壬戌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左都御史。有《省吾齋集》。維基
竇光鼐(1720年—1795年),字元調(diào),號東臬,山東諸城人。學(xué)者。十二歲為秀才,十五歲鄉(xiāng)試第三名。乾隆七年(1742年)進士。歷任庶吉士、編修、左中允、內(nèi)閣學(xué)士、左副都御史、浙江學(xué)政、吏部侍郎、署光祿寺卿、宗人府府丞、禮部侍郎、左都御史等。竇光鼐為人耿直,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任浙江學(xué)政時,彈劾浙江巡撫福菘與平陽知縣黃梅等人勒索漁戶,重臣阿桂赴浙再查,企圖將大事化小。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與朱筠奉旨刊刻《日下舊聞考》。乾隆帝曾賜詩:“兩浙山川常毓秀,諸生越旦汝司文。從來士習(xí)民成俗,勖彼行知尊所聞。見外發(fā)中務(wù)清正,涵今茹古去織棼 。曰公似矣曰明要,簽后紓予一念殷?!?div id="yfy2px6" class='inline' id='people_68312_2_10_comment'>
人物簡介
莊學(xué)和(1712年4月5日—1792年10月16日后,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三十日-乾隆五十七年九月),字介南,又字小鶴,號芝園。江蘇省蘇州府長洲縣(今屬蘇州市)人,祖籍常州府武進縣(今屬常州市),詩人。乾隆元年(1736年)由蘇州郡庠生中式丙辰恩科江南鄉(xiāng)試舉人。考取內(nèi)閣中書。乾隆十年(1745年)中式乙丑科會試會魁,殿試第三甲第十六名同進士出身。六月,分發(fā)刑部學(xué)習(xí)主事。七月,授刑部湖廣司主事。兼充會典館、律例館纂修。十三年(1748年)正月,欽差以刑部主事隨同兵部尚書班第、吏部員外郎阿桂前往四川協(xié)助辦理進剿大金川軍務(wù)。十四年(1749年)九月,四川總督策楞認為莊學(xué)和「才識明敏,辦事勤慎」,奏請補授為龍安府知府。十月,乾隆帝令先署理試用龍安府知府。十五年(1750年)五月,經(jīng)總督策楞奏請,調(diào)任雅州府知府。誥授中憲大夫。二十三年(1758年),調(diào)任保寧府知府。于閬中縣城東盤龍山麓治平園址(今閬中東風(fēng)中學(xué))重建錦屏?xí)?,推行教化,人文蔚起?div id="e1cglqw" class='inline' id='people_104707_0_14_comment'>二十五年(1760年)離任。二十七年(1762年)十月,前任南部縣知縣王訓(xùn)赴都察院呈控四川布政使、按察使等「欺罔徇私、朋比為殃」,都察院參奏請旨飭交刑部查審,莊學(xué)和被波及彈劾在任期間「濫捐濫罰」,輿論惋惜。二十八年(1763年)一月,四川總督開泰、布政使吳士端因莊學(xué)和、王訓(xùn)案中未先察覺且承審官刑部侍郎覺羅阿永阿、葉存仁發(fā)生疏漏而自劾。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九月卒于鄉(xiāng),年八十一歲。
人物簡介
【生卒】:1724—1806 【介紹】: 清江蘇青浦(今上海青浦區(qū))人,字德甫,號述庵,學(xué)者稱蘭泉先生。乾隆十九年進士,授內(nèi)閣中書,官至刑部右侍郎。辭官后主講婁東、敷文兩書院。工詩古文辭,通經(jīng)學(xué),喜搜采金石,精于考證,時稱通儒。有《春龍?zhí)迷娢募贰ⅰ?a target='_blank'>金石萃編》、《湖海詩傳、文傳》、《青浦詩傳》、《明詞綜》等。晚晴簃詩匯·卷八十三
王昶,字德甫,號蘭泉,青浦人。乾隆甲戌進士,丁丑南巡召試,賜內(nèi)閣中書,官至刑部侍郎。有《春融堂集》。詞學(xué)圖錄
王昶(1724-1806) 字德甫,一字琴德,號述庵,又號蘭泉。江蘇青浦(今上海青浦區(qū))人。乾隆四十八年(1754)進士。清高宗南巡召試,授內(nèi)閣中書。累遷刑部郎中,以事削職。工詩。早年為"吳中七子"之一。詞襲浙軌。有《春融堂集》、《琴畫樓詞》。編有《國朝詞綜》、《明詞綜》、《湖海文傳》、《湖海詩傳》。維基
王昶(1724年—1806年),字德甫,號述庵,又號蘭泉。江蘇青浦(今屬上海市)人。學(xué)者。祖籍浙江蘭溪,明季遷至朱家角定居。王昶早年廣交海內(nèi)詩人,與王鳴盛、吳泰來、錢大昕、趙升之、曹仁虎、王文蓮并稱「吳中七子」。乾隆十九年(1754年)進士,歸入選班。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南巡,王昶獲召試第一,授內(nèi)閣中書。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爆發(fā)盧見曾案,盧見曾因受賄一萬六千兩被抄家,王昶轉(zhuǎn)告紀昀,使盧家得以藏匿資財,僅抄出錢數(shù)十千,并無金銀首飾。乾隆得知此事,下令嚴查盧見曾寄頓貲財一案。經(jīng)劉統(tǒng)勛審問盧見曾之子盧瑛及孫盧蔭恩,乃供出預(yù)通信息之紀昀、黃駿昌及徐步云。當(dāng)時云南邊境戰(zhàn)亂,王昶之座師即當(dāng)時云貴總督阿桂之父阿克敦,王昶得阿桂保奏,隨其遠征緬甸。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隨阿桂入川九年,所有奏檄,均由王昶起草,平定大小金川后,功任吏部員外郎,在隨軍歲月著有《征緬紀聞》和《征緬紀略》。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由通政副史升大理寺卿,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授左副都御史,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改江西按察使,同年免職。官至刑部右侍郎。
人物簡介
【介紹】: 清大金川土司首領(lǐng)。初以土舍領(lǐng)兵從岳鐘琪入藏有功。雍正元年,授金川安撫司,自號大金川。乾隆間,侵奪鄰近各土司。清廷出兵討伐,勞師兩年。十四年,莎羅奔投岳鐘琪營投降。后金川再叛,用兵五年。四十一年,阿桂圍攻噶爾厓,莎羅奔始從其侄孫索諾木出降。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九十【生卒】:?—1773 【介紹】: 清江蘇上海人,字升之、損之,號璞庵、璞函。乾隆二十七年南巡召試賜舉人,授內(nèi)閣中書,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官至戶部主事。緬甸之役,從阿桂軍。還至四川,入溫福幕,預(yù)大金川之役。三十八年,木果木之戰(zhàn),大營覆沒,從溫福死難。贈光祿寺少卿。工詩文,早年即有盛名,從軍之后,得江山之助,所作尤變化新奇。有《媕雅堂集》、《娵隅集》等。
趙文哲,字升之,一字璞庵,上海人。乾隆壬午南巡,召試賜舉人,歷官戶部主事,殉木果木之難,贈光祿寺少卿。有《媕雅堂》、《娵隅》等集。詞學(xué)圖錄
趙文哲(1725-1779) 字損之,一字升之,號璞函,又號璞庵。上海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高宗南巡,召試賜舉人,授內(nèi)閣中書。入直軍機處,以事罷免。后歿于陣中。工詩,早年為"吳中七子"之一,工詞,以南宋為門面,以北宋為骨干。有《趙璞庵全集》、《媕雅堂詞》。
人物簡介
【介紹】: 清小金川土司。娶大金川莎羅奔女。乾隆十一年,莎羅奔奪其職。十四年,清軍迫降莎羅奔,澤旺得還故地。二十三年,又為莎羅奔兄子郎卡所逐。四川總督阿爾泰使釋仇締約,時澤旺老病,由是兩金川相結(jié)。三十六年,阿桂軍抵美諾,澤旺被俘。尋卒。
人物簡介
【生卒】:?—1775 【介紹】: 清四川閬中人。乾隆時入伍。從溫福、阿桂攻金川,在昔嶺、遜克爾宗等戰(zhàn)有功,屢擢至甘肅肅州鎮(zhèn)總兵。后在黃草坪戰(zhàn)死。
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