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金檀

相關(guān)人物:共 1 位
共 1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36—1374 【介紹】: 明蘇州府長洲人,字季迪,號槎軒。張士誠據(jù)吳時,隱居吳淞江青丘,自號青丘子。博覽群書,工詩,尤精于史,與楊基、張羽、徐賁并稱吳中四杰。其詩之才力聲調(diào),過三人遠(yuǎn)甚,為元明間一大家。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并受命教授諸王。后擢戶部右侍郎,自陳年少不敢當(dāng)重任,辭歸故里。時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詞學(xué)圖錄
高啟(1336-1374) 字季迪,號槎軒,又號青丘子。蘇州長洲人。修《元史》,授翰林院編修,擢戶部侍郎。早年與張羽、徐賁等有"北郭十友"之稱,后又與楊基、張羽、徐賁并稱"吳中四杰"。有《高青丘集》、《扣舷詞》。
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季迪,姑蘇人。洪武時,官侍郎。有缶嗚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季迪,長洲人。自號青丘子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擢戶部侍郎放還坐罪伏法有缶鳴集
明詩紀(jì)事·甲簽·卷七
啟字季迪,長洲人。
洪武二年,與修《元史》,授翰林編修。
尋擢戶部侍郎,辭,放還,以魏觀事坐法死。
有《鳳臺》、《吹臺》、《江館》、《青丘》、《勝壬》、《南樓》、《槎軒》、《婁江》、《姑蘇雜詠》等集,自選為《缶鳴集》。
景泰中,吳人徐庸匯為《大全集》。
國朝桐鄉(xiāng)金檀復(fù)搜逸輯注為《青丘集》十八卷。
(《四庫總目》:高啟天才高逸,實據(jù)明一代詩人之上。
其于詩,擬漢、魏似漢、魏,擬六朝似六朝,擬唐似唐,擬宋以宋,凡古人之所長,無不兼之。
振元末纖秾縟麗之習(xí),而返之于古,啟實為有力。
然行世太早,殞折太速,未能镕變化,自為一家,故備有古人之格,而反不能名啟為何格,此則天實限之,非啟過也。
特其摹仿古調(diào)之中,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間,譬之褚臨《禊帖》,究非硬黃雙鉤者比。
故終不與北地、信陽、太倉、歷下同為后人詬病焉。
都穆《南濠詩話》:韓文公詩曰:「我生之初,月宿南斗。
」東坡謂公身生磨蠍宮,而己命亦居是宮。
蓋磨蠍即星紀(jì)之次而斗宿所躔也。
星家言身命舍是者,多以文顯。
以二公觀之,名雖重于當(dāng)世,而遭逢排謗幾不自容,蓋誠有相類者。
吾鄉(xiāng)高季迪為一代詩宗,命亦舍磨蠍,又與坡翁同生丙子。
洪武初以作文竟坐腰斬,受禍之慘,又二公之所無者。
吁,亦異矣!
張習(xí)《四杰集序》:國初,以高、楊、張、徐比唐之四杰,故老言不惟文之似,而其攸終亦不相遠(yuǎn)。
眉庵、盈川,令終如一;太史之?dāng)?,同乎賓王;北郭雖不溺海,僅全要領(lǐng),而非首丘;司丞投龍江,又與照鄰無異。
噫,亦異矣!
葉盛《水東日記》:楊文定公嘗云: 「范文正、高季迪皆出姑蘇,兩人氣象不同,蓋于其所賦《卓筆峰》見之。
范云:『笠澤研池小,穹窿架石峨。
仰憑天作紙,寫出太平歌。
』高云:『云來初似墨,雁過還成字。
千載只書空,山靈恨何事?
』」 田按:季迪諸體并工,天才絕特,允為明三百年詩人稱首,不止冠絕一時也。
青田作《二鬼》詩,自負(fù)與潛溪并峙天壤,豈知江上有青丘子哉!
季迪《青丘子歌》云:「青丘了,臒而清,本是五云閣下之仙卿。
何年降謫在世間,向人不道姓與名。
但好覓詩句,自吟自酬賡。
朝吟忘其饑,暮吟散不平。
當(dāng)其苦吟時,兀兀如被酲。
頭發(fā)不暇櫛,家事不及營。
兒啼不知憐,客至不果迎。
不慚被寬褐,不羨垂華纓。
不問龍虎苦戰(zhàn)斗,不管烏兔忙奔傾。
向水際獨坐,林中獨行。
斫元氣,搜元精,造化萬物難隱情,冥茫八極游心兵,坐令無象作有聲。
微如破懸虱,壯若屠長鯨。
清同吸沆瀣,險比排崢嶸。
靄靄睛云披,軋軋凍草萌。
高攀天根探月窟,犀照牛渚萬怪呈。
妙意俄同鬼神會,佳景每與江山爭。
星虹助光氣,煙露滋華英。
聽音諧韶樂,咀味得太羹。
世間無物為我娛,自出金石相轟鏗。
」其自負(fù)亦復(fù)不淺。
入史館后驟擢戶部侍郎,以不能理天下財賦力辭。
蓋亦有托而逃。
觀其京《師寓廨》詩云「拙宦危機(jī)遠(yuǎn)」,其志可見矣!
迨夫魏守獄興,牽連以死。
舊游素交,同聲哀悼。
楊孟載詩云:「《鸚鵡》才高竟殞身,思君別我愈傷神。
每憐四海無知己,頓覺中年少故人。
祀托友生香稻糈,魂歸丘隴杜鵑春。
文章穹壤成何用?
哽咽東風(fēng)淚滿巾。
」徐幼文詩云:「昔別會有期,茲別渺無跡。
茫??拜涢g,飄然竟何適?
旦暮凄以深,形影吊單只。
惟馀瑤華言,和諧重金石。
一讀一愴情,老淚屢揮滴。
」張來儀詩云:「平生五千卷,寧救此日艱。
」又云:「中郎幼女今癡小,遺槁千篇付與誰?
」浦長源詩云:「鼓罷瑤琴遂解形,蕭蕭日影下寒城。
薄田供祭遺妻子,新冢題名望友生。
地下未應(yīng)消俠氣,人間誰肯沒詩名。
舊廬重過悲聞笛,欲賦《招魂》竟不成。
」玉碎昆侖,蘭焚楚澤,千古才人,同聲下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