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邵齊燾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46—1818 【介紹】: 清浙江錢塘人,字圣征,號谷人。
乾隆四十年進士,由編修累官國子監(jiān)祭酒。
嘗主講揚州安定、樂儀書院。
善詩詞,尤工駢體文,與邵齊燾等人并稱八家。
所著《有正味齋集》,傳誦甚廣,高麗使至,不惜重價購買。
晚晴簃詩匯·卷九十六
吳錫麒,字圣徵,號谷人,錢塘人。乾隆乙未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祭酒。有《有正味齋集》。
詞學圖錄
吳錫麒(1746-1818) 字圣征,號轂人。錢塘人。乾隆四十年(1775)進士。授編修,嘉慶六年(1801)授祭酒。乞歸養(yǎng)親。主安定、樂儀等書院講席。其詩與嚴遂成、厲鶚、袁枚、錢載、王又曾并稱"浙西六家",清峭靈俊,時人比之為新綠溪山,漸趨蒼古。駢文為乾隆八大家之一。詞清和雅正,秀色有馀,為浙派晚期名家。有《有正味齋集》、《有正味齋詞》。
有正味齋詩集·序
三十年為一世,余交谷人先生一世矣。性情心術(shù),靡不浹洽,有深于語言文字之外者。即以語言文字論,先生之詩,非猶夫人之詩也,文非猶夫人之文也,詞賦非猶夫人之詞賦也。必先有以得夫事之真,情之合,體驗融會,而后滔滔汩汩,筆之于書,無所捍格。京師釣魚臺桃花,崇效、極樂、法源三寺海棠、牡丹、菊花,澄懷園、凈業(yè)湖荷花、檀柘、桂花,皆稱極盛。先生喜游,又喜偕余游,游必有詩紀勝。當夫酒酣笑樂,俯仰今昔,落落自喜,蕭憀曠放,云之行也,水之流也,風之來也,氣候之變幻也,山川之俶詭也。若有意若無意,及發(fā)而為詩文,則萬象包納,幽者顯,昧者揚,堅者瑣者,靡不摧且理焉。噫!何其大也!先生在京師,續(xù)刻詩集,徵余敘。今養(yǎng)疴江上七八年矣,家貧,課生徒自瞻,而四方乞詩文者屨滿戶外。近寄書云:「拙作久宜覆瓿,徒以區(qū)區(qū)之心不能割舍,合并前作,別有增刪,業(yè)已付刊,約春夏之交便可正諸有道。前承高文弁首,系專指續(xù)刻而言,倘得渾括全詩,益之獎借,尤為銘感。」先生名重中外,詩文集凡數(shù)鐫板,賈人藉漁利致富。高麗使至,出金餅購《有正味齋集》,廠肆為一空。何藉自刻其集,又何藉鄙人之敘哉。然少陵不云乎「老去漸于詩律細」,矜慎之至耳。又以余聞詩教于先生三十年,親見摻筆作文章,甘苦有以得其真,出言必能傳信,故不屬高才鴻儒,而屬余焉。果此意耶,則先生之集,安得不重刻,又安得不徵余敘哉。附驥以傳,謂非余之厚幸也歟。嘉慶十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同館侍生法式善序。
維基
吳錫麒(1746年—1818年),字圣徵,號谷人。浙江錢塘縣(今杭州市)人。清代文學家。乾隆四十年(1775年)二甲二十九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入直上書房,嘉慶六年(1801年)官至國子監(jiān)祭酒。晚年于揚州安定書院講學至終。

作品評論

浙西六家詩鈔·卷之六
王蘭泉曰:浙中詩派,自竹垞、初白兩先生后,二十馀年,大宗、太鴻起而振之。及兩公殂謝,嗣音者少。司成以云蒸霞蔚之文,合雪凈冰清之作,馳聲藝苑,獨出冠時。既工駢體,尤擅倚聲,而詩才超越,直繼朱、查、杭、厲之后,宜中外望之,指為景慶也。情殷萱背,乞假南還,雖未即安于閒適,而世已以白、晁兩太傅相期。性好溪山,流連詩酒,青簾畫舫,綠箬紅衫,游筇所造,無不承蓋扶輿,埽門納屨。覃溪學士謂祭酒詩最深于杜,非貌似也,如義山、山谷之學杜,在若離若合之間。此言誠是。然細味之,自晉宋以還,諸家之妙蘊,莫不燦然俱備,不拘一格。七古自出機杼,一空依傍,洵足稱名家。間或有似青蓮,似昌谷,似東坡,似梅村,非盡學杜。五古、五七律之極自在者,多近樊榭,雖尚辭華,仍歸清峭,蓋生平服膺鄉(xiāng)先達為尤深也。是編皆于正集采取,參用初刻本。至于續(xù)集,多應酬之作,所選不過數(shù)篇而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49—1783 【介紹】: 清江蘇武進人,字仲則,一字漢鏞,號鹿菲子。
諸生,與同鄉(xiāng)洪亮吉知交。
邵齊燾問學。
出游皖、贛、湘一帶,又受安徽學政朱筠邀,入其幕府。
最后自京師往陜西,至解州病卒。
詩負盛名。
有《兩當軒集》。
晚晴簃詩匯·卷九十八
黃景仁,字漢鏞,一字仲則,武進人。諸生,官縣丞。有《兩當軒集》。
詞學圖錄
黃景仁(1749-1783) 字仲則,一字漢鏞,號鹿菲子。江蘇武進人。清監(jiān)生。家貧游四方,入安徽學政朱筠幕。乾隆四十一年(1776)高宗東巡召試,列二等,陜西巡撫畢沅愛其才,助其納資為縣丞。將補官,遇債主催逼,抱病赴西安,卒于山西運使沈業(yè)富署中。其詩與洪亮吉齊名稱"洪黃",為清中葉最具代表性詩人,任其天之自然,稱其心之欲出,乾坤清氣,獨往獨來。詞小令情辭兼勝,長調(diào)頗多楚聲。又精書藝,工篆刻。有《兩當軒集》、《竹眠詞》。
兩當軒集·自敘
景仁四歲而孤,鮮伯仲,家壁立,太夫人督之讀。
稍長,從塾師授制藝,心塊然不知其可好。
先是,應試無韻語,老生宿儒,鮮談及五字學者。
舊藏一二古今詩集,束置高閣,塵寸許積,竊取翻視,不甚解。
偶以為可解,則栩栩自得曰:「可好者在是矣。
」間一為之,人且笑姍,且以其好作幽苦語,益唾棄之,而好益甚也。
歲丙戌,常熟邵先生齊燾主講龍城書院,矜其苦吟無師,且末學,循循誘之。
景仁亦感所知遇,遂守弗去。
三年,公卒,益無有知之者,乃為浪游。
由武林而四明,觀海;溯錢塘,登黃山;復經(jīng)豫章,泛湘水,登衡岳,觀日出;浮洞庭,由大江以歸。
是游凡三年,積詩若干首。
中漸于嘉興鄭先生虎文、定興王先生太岳之教。
家益貧,出為負米游,客太平知府沈既堂先生業(yè)富。
時大興朱先生筠督學安慶,招入幕,從游三年,盡觀江上諸山水,得詩若干首。
體贏疲役,年甫二十七耳,氣喘喘然有若不能舉其軀者。
自念鄉(xiāng)所游處,舉凡可喜可愕之境,悉于是乎寄。
恐貧病漂泊,脫有遺失,因檢所積,十存其二三,聊命故人編次之。
夫幼之所作,稍長輒悔,后之視今,何獨不然?
輒為數(shù)語,以自策勵,且述辛苦。
時乾隆乙未季春月之十一日。
(錄入:春燈館)
悔存詩鈔·敘
今年夏,聞黃君仲則歿于解州,其冬,運使沈公鈔寄其詩來,俾予編次。既而洪君稚存所為仲則行狀,稱其詩可傳者凡二千首。今是鈔僅千首,予又刪其半,存五百首而已,又不知尚有可傳之作若干首落何處也。予既惜其詩不盡鈔,而于所鈔乃從嚴刪者,何哉?予初識仲則于吾里朱竹君學使坐上,讀其詩大奇之,自此仲則時以其詩來質(zhì),其信予之篤,出于中心之誠。予今是鈔,如見仲則,亦相待以不欺而已。予最不服窮而益工之語,若少陵之寫亂離,眉山之托仙佛,其偶然耳。使彼二子者生于周、召之際,有不能為雅頌者哉!世徒見才士多困躓不遇,因益以其詩堅之,而彼才士之自堅也益甚,于是怨尤之習生,而蕩僻之志作矣。仲則天性高曠,而其讀書心眼,穿穴古人,一歸于正定不佻,故其為詩,能詣前人所未造之地,淩厲奇矯,不主故常。其有放浪酣嬉,自托于酒筵歌肆者,蓋非其本懷也。仲則為文節(jié)后裔,每來吾齋,拜文節(jié)像,輒凝目沈思久之。予亦不著一語,欲與之相觀于深處,而孰知其饑寒驅(qū)迫,無晷刻發(fā)篋陳書之隙,而其精氣已長往矣。然而其詩尚沈郁清壯,鏗鏘出金石,試摘其一二語,可通風云而泣鬼神,何必讀至五百首哉?所以兢兢致慎,刪之又刪,不敢以酒圣詩狂相位置者,欲使仲則平生抑塞磊落之真氣,常自軒軒于天地間,江山相對,此人猶生,正不謂以長歌當痛哭也。稚存評其詩出于太白,然此或人多知之者,吾是以不具論。乾隆四十八年冬十有一月望,大興翁方綱序。
吳會英才集·小序
黃少尹風儀俊爽,秀冠江東。初依竹君學使,公燕太白樓。援筆成詩,時有神仙之望。自游京邑,聲譽益華,卒以不自檢束,憔悴支離,淪于丞倅。高才無貴仕,悲夫!曩以薄游關(guān)中,綢繆觴詠,才賢并集,實謂勝游。踰年,客死安邑,人傳其《過平遙》絕句云:「疑是晉卿靈未泯,九原風雨逐人來。」詞雖警絕,信為詩讖。鎮(zhèn)洋畢沅。
悔存詩鈔目錄·后序
大觀不識仲則,乾隆己酉,識其友施雪帆于嶺外,得讀仲則詩,才十馀首,一鱗片甲,已為傾心。又七年,客吳下,求仲則遺稿不得,得《吳會英才集》,亦非全本。及至都下,謁翁覃溪先生,乃見鈔本八卷,擬為付梓而未果。今再來都下,始請于先生,得如初愿,竊自幸也。嘉慶元年六月,丘縣劉大觀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