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釋萬清,字侶石,晚號山夫。姓唐氏,楚人也。將誕,母夢老僧戴笠執(zhí)杖入其室,明發(fā)生兒。髫年聞持《大悲咒》者,數過即成誦。比從塾師學,輒慧根潛發(fā)。嘗從菩提靈砠乞開示,歸而研于私室。昏夜危坐,倦則面墻。年二十求出家,投洪福寺禮應知薙染,授以《楞嚴》讀之,至波斯匿王章觀河驗見處有省,尋詣寶華定庵圓具,既而曰:“持犯束身而已,心地發(fā)明,非大匠曷由啟迪。”遂南下參碩揆志于靈隱,謁天岳晝于天童,叩湘翁法于顯圣,皆有引入。庚午秋仲歸洪福,應知舉趙州無字?勘之,清應聲頌云:“趙州一無字,古今難辨別。縱使能辨別,稱錘是生鐵。”又舉“古宿云:者一片田地分付來多少時,我立地代汝購去,汝作么生。”清復頌云:“大業(yè)不因謀,乾坤鐵篴秋。卻妨有欺作,無意割鴻溝。”應知但瞑目危坐無言,蓋心肯之,遂付衣拂。應知寂后,眾請繼席。有廢必興,頓改舊觀。因閱天臺止觀,誓行般舟三昧,凡九十日。至庚辰冬,復閉處一室,倏焉三載,偶乘昏倦,就榻假寐,遽躍然擲其衾褥于外,曰:“古人秉睿哲之資尚脅不至席,矧在椎魯,若不倍進道業(yè),何日而辨?”人皆嘆服。乙酉春,圣祖南幸,清迓侯漕河,奏對明敏,御書“誕登寺”額賜之。辛酉,永寧虛席,勉徇眾請住院,三載即辭退。丙申,沐陽官耆延之清涼禪院,結制弘戒,法會之盛一時稱最,仍返誕登。丁酉嘉平朔,復閉戶獨居,專修凈土,有終焉之志。己亥歲大歉,僧眾絕糧,以頭碎扉,強而出之,是歲梢 稔,因竭馀財,建大雄殿及藏樓、禪堂、方丈、廚院,次弟落成,更置西莊土田二千馀畝。雍正庚戌,傳席門人,掩關幽室,精進凈修。癸丑冬,世宗崇獎佛旨,召赴闕下,與論洞宗,應語響捷。次日復詢之曰:“《傳燈錄》所說汝宗,至太陽警元幾絕,得投子義青出而振之。今隆替若何?”清以被毀之故,據實奏之,為之駭異。乃諭之曰:“朕為汝重建投子,汝可中興其道,為開山祖乎?”尋賜紫衣、盂、杖,恩數優(yōu)渥,字而不名。明年奉命主靈谷。乾隆元年,投予廟告成,題曰“慈濟”。二百年久廢祖庭,一日興復出于一言,使洞鐙再朗,泉石增煇,非有夙因,曷由致此。明年夏初,殿脊倒,有聲若雷。又夢見“英端瑞首”四字,謂其徒曰:“吾勿起矣,吾老矣。安得英且瑞乎,開其端而創(chuàng)其首耳?后當有興者。”因書偈曰:“虛度七十三年,宛如云過大千。云既歸壑,太虛朗然。”浴馀,易衣坐化,時乾隆二年八月二十三日,移時頂熱如焚,壽七十三,臘五十三,塔于丈人峰下。清氣貌雄偉,廣顯豐頤。垂老,面如滿月,須發(fā)如銀,目炯炯有光,人見而敬之。五坐道場,皆有語錄。所著詩文、偈頌,或勸刻之。清曰:“佛祖教書,何止汗牛,今多置之,矧吾言乎,徒禍棗栗。”性好放生,所活尤眾。
人物簡介
【生卒】:1679—1762 【介紹】: 清江蘇金匱人,字二田。雍正八年進士,官蘇州府學教授。通史學。有《史通通釋》、《讀杜心解》。梁溪詩鈔
浦起龍(1679-1762年),字二田,號孩禪,晚自號山傖,無錫人,居邑之前澗,雍正八年進士,官蘇州府教授。有《不是集》附詞。卒祀惠山尊賢祠。維基
浦起龍(1679年—1762年),字二田,號孩禪,學者稱山傖先生,江蘇金匱(今無錫)人,學者,進士出身。以弱冠補諸生,屢試不第。雍正八年(1730年)登庚戌科進士。雍正十年(1732年)授揚州府學教授,因父病故未能赴任。雍正十二年(1734年)應當時的云南總督尹繼善之邀,擔任五華書院山長。乾隆四年(1739年)任蘇州府學教授,主紫陽書院。史稱:“公家甚貧,書甚富,口甚拙,手甚敏,待人甚厚而校書甚嚴。”浦起龍讀杜甫詩十年,不穿鑿字句,如《別董頤》一詩,歷代皆以為董頤南下鄧州,浦起龍指出: “南適恐誤,鄧在江陵西北也。”清朝著名的學者王昶、錢大昕,經史學家王鳴盛均受業(yè)其門下。乾隆十年(1745年)被江蘇布政使愛必達參劾,遂以年老辭官回家,居鄉(xiāng)撰寫《史通通釋》一書。乾隆十五年(1750年)應無錫縣知縣王鎬邀請,與同邑華希閔、顧棟高等共同編纂《無錫縣志》。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去世。另著有《讀杜心解》、《古文眉詮》、《釀蜜集》、《不是集》等卷。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五十八【生卒】:1693—1749 【介紹】: 清直隸宛平人,字心谷,一名成蘇,號蓮坡。康熙五十年舉人。被誣以富家子得第一必有弊,下獄八年始得釋。本居天津水西莊,譴謫后移居白云司,讀書習靜。有《蔗塘未定稿》。
查為仁,字心谷,一名成蘇,號蓮坡,宛平人。康熙辛卯舉人。有《蔗塘未定稿》。詞學圖錄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七十三【生卒】:1704—1784 【介紹】: 清浙江錢塘人,字師李,一字西顥,號艮園,又號槐塘。諸生。早歲能詩,與杭世駿齊名。為學極博。乾隆初,舉博學鴻詞,報罷后寄居天津查氏水西莊,南北稱詩者奉為壇坫。好為有用之學,于農田、水利、邊防、軍政,靡不條貫。有《湛華軒雜錄》、《讀書日札》、《新安紀程》、《全閩采風錄》、《蒙古氏族略》、《汪氏文獻錄》、《槐堂詩文集》。
汪沆,字師李,一字西灝,號槐堂,錢塘人。諸生。乾隆丙辰舉博學鴻詞。有《槐堂詩稿》。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八十【介紹】: 清江蘇上海人,字芳亭。官知縣。工詩文,與王鳴盛等稱吳中七子。有《聽雨集》。
黃文蓮,字芳亭,號星槎,上海人。乾隆庚午舉人,官泌陽知縣。有《聽雨樓集》。
人物簡介
【介紹】: 清安徽宣城人,字慧相,一字蕙纕,號實堂。乾隆十七年舉人。官江蘇震澤訓導。后保舉知縣,不就。與袁枚、王鳴盛、錢大昕、翁方綱等人為文字交,曹振鏞、潘世恩均從其授業(yè)。有文集。
人物簡介
【生卒】:1724—1806 【介紹】: 清江蘇青浦(今上海青浦區(qū))人,字德甫,號述庵,學者稱蘭泉先生。乾隆十九年進士,授內閣中書,官至刑部右侍郎。辭官后主講婁東、敷文兩書院。工詩古文辭,通經學,喜搜采金石,精于考證,時稱通儒。有《春龍?zhí)迷娢募?、?a target='_blank'>金石萃編》、《湖海詩傳、文傳》、《青浦詩傳》、《明詞綜》等。晚晴簃詩匯·卷八十三
王昶,字德甫,號蘭泉,青浦人。乾隆甲戌進士,丁丑南巡召試,賜內閣中書,官至刑部侍郎。有《春融堂集》。詞學圖錄
王昶(1724-1806) 字德甫,一字琴德,號述庵,又號蘭泉。江蘇青浦(今上海青浦區(qū))人。乾隆四十八年(1754)進士。清高宗南巡召試,授內閣中書。累遷刑部郎中,以事削職。工詩。早年為"吳中七子"之一。詞襲浙軌。有《春融堂集》、《琴畫樓詞》。編有《國朝詞綜》、《明詞綜》、《湖海文傳》、《湖海詩傳》。維基
王昶(1724年—1806年),字德甫,號述庵,又號蘭泉。江蘇青浦(今屬上海市)人。學者。祖籍浙江蘭溪,明季遷至朱家角定居。王昶早年廣交海內詩人,與王鳴盛、吳泰來、錢大昕、趙升之、曹仁虎、王文蓮并稱「吳中七子」。乾隆十九年(1754年)進士,歸入選班。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南巡,王昶獲召試第一,授內閣中書。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爆發(fā)盧見曾案,盧見曾因受賄一萬六千兩被抄家,王昶轉告紀昀,使盧家得以藏匿資財,僅抄出錢數十千,并無金銀首飾。乾隆得知此事,下令嚴查盧見曾寄頓貲財一案。經劉統(tǒng)勛審問盧見曾之子盧瑛及孫盧蔭恩,乃供出預通信息之紀昀、黃駿昌及徐步云。當時云南邊境戰(zhàn)亂,王昶之座師即當時云貴總督阿桂之父阿克敦,王昶得阿桂保奏,隨其遠征緬甸。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隨阿桂入川九年,所有奏檄,均由王昶起草,平定大小金川后,功任吏部員外郎,在隨軍歲月著有《征緬紀聞》和《征緬紀略》。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由通政副史升大理寺卿,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授左副都御史,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改江西按察使,同年免職。官至刑部右侍郎。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生卒】:1725—1814 【介紹】: 清安徽歙縣人,字易疇。乾隆三十五年舉人。授江蘇嘉定縣教諭,甚為錢大昕、王鳴盛所敬重。曾從學于江永,讀書百遍不能背誦,然能為深沉之思,精于考據。有《通藝錄》,對古代器物均繪圖說明,其《釋蟲小記》、《釋草小記》,則近于動植物學之研究。
程瑤田(1725~1814)清代著名學者、徽派樸學代表人物之一。字易田,一字易疇,號讓堂,安徽歙縣人。與戴震同師事事江永。精通訓詁,提倡“用實物以整理史料”,開啟了傳統(tǒng)史料學同博物考古相結合的研究路徑。在數學、天文、地理、生物、農業(yè)種植、水利、兵器、農器、文字、音韻等領域,程皆有深入研究,堪稱一代通儒。著有《通藝錄》、《釋蟲小記》、《釋草小記》等。
人物簡介
【生卒】:1730—1786 【介紹】: 清江蘇嘉定人,字來殷,號習庵。乾隆二十六年進士,授編修,官至侍讀學士。每遇大禮,高文典冊多出其手。有《宛委山房集》、《蓉鏡堂文稿》等。(⊙ 《清史列傳》卷七二)晚晴簃詩匯·卷九十
曹仁虎,字來殷,號習庵,嘉定人。乾隆辛巳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侍講學士。有《委宛山房集》。詞學圖錄
曹仁虎(1731-1787) 字來殷,號習庵。江蘇嘉定人。乾隆二十七年高宗南巡,召試列一等,特賜舉人,授內閣中書。明年,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累遷右庶子,擢侍講學士。每遇大禮,高文典冊,多出其手。博學多通,詩尤妙絕。與王鳴盛、王昶、趙文哲、吳泰來、錢大昕、黃文蓮唱和,稱"吳中七子。"有《宛委山房》、《春盤》、《瑤華唱和》、《秦中雜稿》、《轅韶》、《鳴春》等集,及《蓉鏡堂文稿》、《二十四氣七十二候考》、《轉注古音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