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復(fù)

相關(guān)人物:共 1 位。
共 1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海棠開過花事微,春光婪尾如電飛。
天公意恐春寂寞,故遣洛陽花態(tài)肥。
昨日猶看苞未坼,入門差覺游人稀。
老僧走告忽驚喜,今朝吐色堪療饑。
咄咄真有逼人意,霞光錦爛排窗扉。
便有無窮蜂與蝶,齊聲喧出香霏霏。
深色一叢栽得地,屬僧裁幔張重圍。
臭蘭連璧偕勝友,午風暄軟吹春衣。
慈恩深紅雖可愛,大畚舁之太不鞿。
惟當日日過竹院,春光莫放匆匆歸。
王敦初詩本 其一 (甲午) 清 · 蔣士銓
七言絕句
清門甲第繼前修,底事年年訴旅愁。
閱盡浮云宜閉戶,夕葵秋樹自風流。
王敦初詩本 其二 (甲午) 清 · 蔣士銓
七言絕句
老輩文章壁壘分,讀書常借妙香熏。
云霞五色成舒卷,不似人間刺繡文。
曉行 清 · 錢大昕
五言律詩
揮策去匆匆,村原極望同。
樹枯時帶癭,山好不嫌童。
紫蓼秋塍雨,青簾曉市風。
輕涼適吾體,渾忘客途中。
緱氏有仙令,家世出子喬。
詩名鮑謝伍,政績邱何高。
山水耽奇癖,金石敦素交。
嵩岳兩室峙,伊闕百仞標。
北顧探王屋,西行窮二崤。
昔賢登覽地,往往回鞭梢。
龍門況不遠,紫翠如相招。
嗜古黃叔度(小松),千里來游翱。
廿載車笠舊,合并倏今朝。
折簡迓儒衡(武虛谷),聯(lián)騎崇山椒。
秋高石骨露,葉脫風刀刀。
深洞穿地肺,孤亭聳巖腰。
奇絕丈八像,鐫鑿齊隋朝。
字體雜隸楷,筆蹤辨分豪。
歐趙所未錄,一一歸氈包。
石丈倘解語,邂逅慶所遭。
茲圖洵可傳,潑墨裝生綃。
郵筒忽遠寄,快若背癢搔。
安得生六翮,相隨陟岧峣。
文曰:「惟漢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將郡兵三千人,誅呼衍王等,斬馘部眾,克敵全師,除西域之災(zāi),(篆文作「災(zāi)」)蠲四郡之害,邊境艾安。振威到此,立德祠以表萬世。」按《后漢書·西域傳》,安帝延光二年,敦煌太守張珰上書,以北虜呼衍王常展轉(zhuǎn)蒲類、秦海之間,專制西域,請以酒泉屬國吏士二千馀人先擊呼衍王。尚書陳忠議宜增四郡屯兵以撫諸國。乃以班勇為西域長史,將弛刑士五百人,西屯柳中,勇遂破平車師。順帝永建元年,勇率后王子加特奴等發(fā)精兵擊呼衍王,破之。陽嘉四年春,帝令敦煌太守發(fā)諸國兵,及玉門關(guān)侯、伊吾司馬合六千三百騎,掩擊北虜于勒山,不利。秋,呼衍王復(fù)將二千人攻后部,破之。自陽嘉已后,朝威稍損,諸國驕放。其明年,改元永和。今此碑既云二年,事與前史陳湯誅郅支相埒,史必不應(yīng)失載。又桓帝元嘉元年,呼衍王將三千馀騎寇伊吾??肌赌闲倥珎鳌罚粞?,單于部異姓也。呼衍王蓋猶左右賢王之稱,非單于可比。而至桓帝時,尚有舉兵之事,不得以父死子繼為解。史于前后敦煌太守皆著其名,獨陽嘉四年之太守闕,事皆可疑也。碑在今巴里坤城西北三里關(guān)帝廟前,褚左峨庶常得其拓文。癸未六月,與錢萚石庶子、謝蘊山庶常同賦。
伊犁大道修且直,即古敦煌控西域。
云有太守之遺祠,祠荒地尚留篆刻。
漢與北虜爭后部,五十五國視威力。
前之陽嘉后元嘉,始終呼衍寇反側(cè)。
中間數(shù)年朝威損,太守為誰獨未識。
不知乃有云中裴,克敵全師紀功德。
我思永元北伐后,遠納條支與安息。
司馬燕然銘既垂,長史西域文猶勒。
永和出師無人知,班豈獨傳裴獨默。
秋草黃云擁大漠,歷二千年文不泐。
當時蘭臺豈乏人,不與甘陳共簡策。
圣朝拓疆逾二萬,直過山離并烏弋。
此地往來若戶庭,嗤爾區(qū)區(qū)一片石。
⑴ 《后漢書·西域傳》皆安帝時班勇征西域所記。
王秋塍復(fù)招集孫淵如比部星衍櫻桃傳舍,是歌者陳郎舊居,感賦此闋。
選石眠紅,洗尊醉碧,當年幽館曾來。
櫻桃舊夢,幾度光陰,費伊春燕尋猜。
步屧徘徊。
訝詩人蹤跡,一樣青苔。
除卻舞衫裁。
后堂聽、絲竹還催。
只燒燭清歡,試香良會,更誰冶笑能陪。
斜陽先一霎,賭旗亭、歇了深杯。
葉落花摧。
重唱到、人間可哀。
拍闌干、依稀憑袖香回。
故鄉(xiāng)吟伴集羊何,磊落王郎斫地歌。
同輩欲歸君更出,滿天風雪渡黃河。
懊惱心情薄醉宜,討秋剛趁晚涼時。
今年何事堪相慰,不遣黃花笑后期。
佛地逢人意較親,灌畦老叟面全皴。
于今花價如奴價,可惜種花人苦辛。
共 1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