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光

相關(guān)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福建閩縣人,字思庵。
順治九年進士,官樂亭縣知縣。
嘗仿李光、楊萬里二家《易傳》之意,于每卦象爻各證以史事,撰《易史參錄》一書。
晚晴簃詩匯·卷二十六
葉矯然,字子肅,號恩庵,閩縣人。順治壬辰進士,授工部主事,改樂亭知縣。有《龍性堂詩集》、《雁唳篇》、《東溟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57—1734 【介紹】: 清江西臨川人,字覆如,號鷺洲。
康熙五十二年進士,官內(nèi)閣中書。
與兄李事之均工詩文,京師號為“臨川二李”。
有《太平府志》、《粵西通志》、《二水樓詩文稿》。
晚晴簃詩匯·卷五十九
李茹旻,字覆如,號鷺洲,臨川人??滴豕锼冗M士,官內(nèi)閣中書。雍正甲寅舉博學(xué)鴻詞,未試,卒。有《二水樓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福建安溪人,字儀卿。
李光墺弟,李光地從弟。
雍正四年舉人。
十一年,詔舉理學(xué),大臣以光型薦,特賜進士。
出為河南彰德府同知。
乾隆間任刑部主事,充《三禮》館、律呂館纂修官。
少與墺問學(xué)于光地,深通經(jīng)術(shù),同光墺同撰《二李經(jīng)說》。
卒年七十九。
有《趨庭錄》、《臺灣私議》、《崇雅堂文集》。

人物簡介

全臺詩
李鐘問(?
~?
),福建安溪人。
清乾隆元年(1736)舉人,李光北之子。
曾任福建平和縣教諭。
乾隆廿一年(1756)五月轉(zhuǎn)任鳳山縣儒學(xué)教諭。
〖參考莊成《安溪縣志》〈選舉〉、〈人物〉,乾隆二十二年重修本。
〗〈楊永智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福建安溪人,字根侯。
李光弟孫。
以蔭授戶部員外郎。
官至廣平知府。
居官以廉正著。
以疾告歸。
有《閩中理學(xué)淵源考》、《閩學(xué)志略》等。

人物簡介

個人簡介
瞿士雅,一名高桂,字若稚,奉賢(今屬上海)人。
引玉集·后序
集名引玉,所拋者幾曾是磚;詩實是金,其點也由來非鐵。
句盡江楓落冷,人驚遑問其馀;語皆池草生春,神助應(yīng)知不少。
古人可作,何須獨出心苗;舊事能新,詎類拾來牙慧。
蓋學(xué)莫妙于有本,而物莫貴乎自然也。
吾友豈園瞿君,夙號書癡,幼稱詩癖。
揚葩振藻,驚風(fēng)雨于筆端;對白抽黃,揮云煙于紙上。
猶憶壬辰甲午之際,每當花晨月夕之時。
文社招邀,似我之過從最密;詩壇徵逐,唯君之豪邁尤多。
時而抽秘騁妍,園共鄒枚于雪;時而忘形得意,旁偕童冠以風(fēng)。
相逢大有文明,同樂非無知己。
自昔宦游遠出,十年之春樹離離;于今乞養(yǎng)旋歸,一旦而晨星落落。
濂溪霽月,淪西極以黯然(謂襟丈周曰明);彭澤高風(fēng),闃東皋而已矣(前輩陶御與)。
宋子京文章淹沒(尊師蒼源宋舍親),衛(wèi)叔寶珠玉沉埋(及門衛(wèi)瞻源)。
賴君華國之才,長留碩果;示我集唐之作,似寄梅花。
獨是丐馥沾膏,莫必李光杜燄;盈箱積案,奚窮島瘦郊寒。
既各異其性情,恐歌詩其不類;無相同之時勢,豈易地而皆然。
萬壑千巖,取材匪易;六瑚四璉,合璧尤難。
共笑捧心,枉效而矉之病;誰云點目,便傳阿睹之神。
又況句必七言,律偏一色。
律嚴則克諧是尚,難參詰屈聱牙;句長則屬對維艱,未免齟齬枘鑿。
自非通身手眼,檢點零星;滿腹精神,包羅列宿。
如蜂釀花而作蜜,似蠶啖葉以成絲。
安能配偶精工,聯(lián)合天然穩(wěn)切;轉(zhuǎn)承流逸,起結(jié)自得回環(huán)也哉。
君則摘艷薰香,閎中肆外,匯三唐而疊唱;錦鋪繡列,連貝編珠,曠百世以聯(lián)吟。
錢郎溫李,托在知音;沈宋高岑,引為同調(diào)。
眾思廣益,作之者名應(yīng)俊顧及廚;異曲同工,盈耳哉音備宮商徵角。
曲終猶未,人不見而峰青;字去何曾,魂或吟于月白。
斷八章為一首,珍夸八物之全;選五韻于兩平,奇似五鰿之合。
凌云構(gòu)木,妙在稱平;連玉為環(huán),詎能解破。
幾于應(yīng)心而斲,直可瞬目以招。
似此獨運巧思,輯賡歌于異代;特開生面,徵唱和于同人。
其殆點玉成金,金還湏乎麗澤;于以拋金引玉,玉自萃于昆山。
倘許我為定評,請贈君而作序。
壬戌新秋同學(xué)弟唐班頓首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56—1904 【介紹】: 清江西萍鄉(xiāng)人,字道希,一作道爔、道溪,號蕓閣、云閣、薌德,自號純常子。瑾妃、珍妃幼時在粵,曾從受學(xué)。光緒十六年進士,授編修,升侍讀學(xué)士。甲午、乙未時對日主戰(zhàn)甚力,極言不可簽《馬關(guān)條約》。曾參與強學(xué)會。戊戌變法后革職。工詩詞駢文。有《純常子枝語》、《云起軒詞鈔》。
晚晴簃詩匯·卷一七七
文廷式,字蕓閣,萍鄉(xiāng)人。光緒庚寅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歷官侍讀學(xué)士。有《云起軒詩錄》。
詞學(xué)圖錄
文廷式(1856-1904) 字道希,號云閣,一作蕓閣,又號薌德、羅霄山人,晚號純常子。江西萍鄉(xiāng)人,生于廣東。光緒十六年(1890)進士。授編修。充國史館協(xié)修、會典館纂修。擢侍講學(xué)士兼日講起居注。署大理寺卿。以支持清德宗變法維新遭后黨忌恨,革職回籍。戊戌政變作,遭通緝,避走日本。旋歸國居滬。病逝于故里。博學(xué),以玄儒稱。詞名最著,于"清季四家"外別樹一幟。有《文道希先生遺詩》、《云起軒詞鈔》。
云起軒詞
文廷式(咸豐六——光緒三〇)字蕓閣,號道希,江西萍鄉(xiāng)人。少負才名。光緒庚寅進士,由編修遷翰林侍讀學(xué)士。李鴻章頗禮遇之。甲午之役,廷式主戰(zhàn),反劾鴻章畏葸,鴻章忿之,授意御史楊崇伊疏劾,遂削職。戊戌后,密旨捕治。逸去不知所之。工駢體文,詩詞尤超拔。
云起軒詞·序
詞家至南宋而極盛,亦至南宋而漸衰。其衰之故,可得而言之也。其聲多啴緩,其意多柔靡,其用字,則風(fēng)云月露紅紫芬芳之外,如有戒律,不敢稍有出入焉。邁往之士,無所用心,沿及元明,而詞遂亡,亦其宜也。有清以來,此道復(fù)振。國初諸家,頗能宏雅,邇來作者雖眾,然論韻遵律,輒勝前人,而照天騰淵之才,溯古涵今之思,磅礴八極之志,甄綜百代之懷,非窘若囚拘者,所可語也。詞者,遠繼風(fēng)騷,近沿樂府,豈小道歟。自朱竹垞以玉田為宗,所選詞綜,意旨枯寂,后人繼之,尤為冗漫,以二窗為祖禰,視辛劉若仇讎。家法若斯,庸非巨謬。二百年來,不為籠絆者,蓋亦僅矣。曹珂雪有俊爽之致,蔣鹿潭有沈深之思,成容若學(xué)陽春之作,而筆意稍輕,張皋文具子瞻之心,而才思未逮,然皆斐然有作者之意,非志不離于方罫者也。余于斯道,無能為役,而志之所在,不尚茍同。三十年來,涉獵百家,搉較利病,論其得失,亦非捫籥而談矣。而寫其胸臆,則率爾而作,徒供世人指摘而已。然淵明詩云:兀傲差若穎。故余亦過而存之,且書此意,以自為序焉。 光緒壬寅十二月。萍鄉(xiāng)文廷式
云起軒詞影稿·王瀣跋
右文道希先生《云起軒詞》手稿一冊,光緒甲辰春,余假以錄副。是秋先生歿于湘中,此冊遂留藏木齋家。今春木齋之子伯舉持來商付影印,余按,此稿較徐刻缺四十二首,然如《點絳唇·布被新霜》一首、單調(diào)《風(fēng)流子》一首、《望江南·秋色好》二首,刻本亦未載。稿中書有年月者,如《齊天樂·再游龍華》一首、《念奴嬌·答皮麓門》一首、《點絳唇·九日》一首、《八歸·答沈子培》一首,刻本并佚其年。其兩本俱未載年,如《祝英臺近》一首、《八聲甘州》一首,以半塘次均同作考之,則前為乙未作,后為甲午作。《木蘭花慢·寄木齋》一首,刻本有敘,則為癸巳闈后作?!睹~兒·惜春》一首、《念奴嬌·題壁》一首,有先生手寫橫軸,稱丁酉春間作(今藏伯舉家)。手稿所佚詞,如《齊天樂·題高氏甕芳錄》一首,子安丈曾以徵題全冊見示,則決為壬辰以前作?!妒栌啊で鼗从匈洝芬皇?,木齋亦曾以小箋見示,尾署「薌德」二字云,先生別號。則辛丑秋間也。今兩本敘次全異,此稿影出,即可參校字句,尤與先生身世出處所關(guān)非細。稿中間有代錄,及先生落筆偶誤(如《滿庭芳》作《滿江紅》,《側(cè)犯》寫作三段),鑒賞者自能知之。伯舉屬為跋,因并舉所僅知者附于后云。癸酉十月,溧水王瀣。
文道希先生遺詩·陳三立序
吾友萍鄉(xiāng)文道希學(xué)士既歿,門下士徐君積馀為刊《云起軒詞》若干卷,盛傳海內(nèi)矣。今歲葉君玉甫復(fù)搜刊君遺詩若干卷,以君朋輩故舊僅存者莫余若,屬序其端。君天秉卓犖,博聞強記,才氣不可一世。余始逐試南昌,得交君,俱少年耳。越三歲,同鄉(xiāng)舉,同計偕居京師,君不第,已名動公卿間。尋擢巍科,超遷講幄侍從,聲光赫然傾天下。當是時,國軍新挫于島鄰,輸款割地,幾不國。君激世變,益究中外之務(wù),凡時政得失、列位賢不肖,慷慨陳論,指斥權(quán)貴人尤力,為所側(cè)目久矣。及肇宮闈之隙,狃新舊之爭,務(wù)歸罪于君,媒孽搆陷,屢欲擠之死地,脫身走日本乃免。夫熏以香自燒,膏以明自銷,自古賢人才士,懷負奇?zhèn)ィ瑒优c禍會,遭戮辱屏棄摧落者不可勝數(shù),況厄于一時,愈伸于百世,是豈足道哉?久之,君返自東瀛,復(fù)時與君游聚。過金陵,必主余家,留連嘯詠,意氣不衰。最后飲秦淮別去,遂永訣。君撰著宏富,詩詞特鱗爪耳。然君博極群書,詩乃清空華妙,不挦扯故實自曝,嘗推為獨追杜司勛,波瀾莫二,即身世飄泊亦頗肖似之,此可懸諸天壤俟論定者也。獨是君歿未十歲,國步驟改,九宇沸擾。余屢轉(zhuǎn)徙窮海,老病復(fù)迫之,殘夜孤呻中,追憶君箕踞揮麈,高睨大談,往往揣君聲音笑貌,濃眉皤腹,辟易千人之概以自壯,無如斯人不復(fù)得,景光之不可把玩,讀君詩,益纏興亡離合死生博一瞬之感也。己巳五月,義事陳三立。
文道希先生詩集·陳詩序
夫詩者,持也。
興觀群怨,范圍弗過,品匯事物,曲成弗遺。
其大旨達于書,通于易,可以從政,可以處變,紹先啟后,連抃而無窮,居守正行,載義粵稽,往哲固如斯矣。
今者,葉君遐庵刊《文道希先生遺詩》,督序于余。
余少生長于粵,知文氏先世宦粵事甚詳,后又得從道希先生游,誼不容辭,援筆述之。
先生曾祖諱守元,敦詩尚義,稱于鄉(xiāng)閭;祖諱晟,守惠州,調(diào)嘉應(yīng),咸豐時遭寇殉難;父諱星瑞,擊賊復(fù)仇,官至高廉道。
先生幼而惇敏,長益閎通,為陳蘭甫先生高足,詞采軼儔輩。
光緒庚寅成進士,以一甲第二授編修。
癸巳恩科典江南鄉(xiāng)試,考覆務(wù)求才實,是科得人為盛。
旋擢侍讀學(xué)士,感激帝知,屢上封事,太后憎之。
丙申削職南歸。
戊戌政變,太后怒責(zé)珍妃。
珍妃者,廣州將軍長善女,先生嘗授書者也。
慮禍及,走日本,與扶桑詩人游處,庚子乃歸國。
是秋,余從吳彥復(fù)師至滬,居于鄰巷,袖詩摳謁先生,一見獎成不遺,記詩有「神山風(fēng)雨走孤鸞」句,尤為先生激賞。
時八國師旅陵突中原,日薄崦嵫,翠華西狩,余作《太清樂府》紀時事,先生見許,謂似二李。
會合肥相國北上議和,先生賦感事詩,有「無分麻鞋迎道左,收京還望李西平」句,又和陶詩有「乞食偶得飽,高臥亦似仙」句,澤畔行吟,不忘忠悃,有古賢風(fēng)烈矣。
先生旋歸萍鄉(xiāng)。
甲辰夏,復(fù)至滬,同游張園,品核人物,因出視《山居》諸篇,謂效皮陸在野言野。
秋八月,復(fù)游湘中,病卒,年四十九。
先生修軀山立,耳白似歐公,既得其名,未得其壽,彌可慨已。
原號蕓閣,晚號純常子,自著《純常子》一書,用莊子「純純常常,乃底于狂」之語,寓感傷也。
初家貧,薄游江浦,客吾邑吳武壯軍中,武壯為薦入粵都張靖達幕。
居積年,文檄敏贍,同輩推服。
先生既沒,公子永譽公達以諸生抱學(xué)窮居,亦歷佐粵皖段少滄、沈子培兩提學(xué)幕,有聲于時。
先生四世,人人有集,一門風(fēng)雅,江介所稀,談?wù)弑戎疄跻峦跏稀?div id="loove1r" class='inline' id='people_63460_6_25_comment'>
余近纂《皖雅》,兼及名宦,斠錄遺詩,用光簡冊。
遐庵與先生累代通家,當黃鐘毀棄、瓦釜雷鳴之日,獨能捐金搜刻全集,誠可謂守道不變,好行其義者矣。
己巳六月,廬江后學(xué)陳詩。
文道希先生遺詩·葉恭綽敘
廿載前,吾師萍鄉(xiāng)文道希先生既歿,恭綽撰挽詩,久而不成。蓋情緒煩怫,哀至于無文,遂無以自達也。既乃思輯其遺著,詢諸師之子永譽,知強半散佚,僅《晉書·藝文志》暨《云起軒詞》先刊行者猶傳于世,為憮然者久之。恭綽丱角從師游,師所以撫愛獎進之者甚至。常寓書南昌家中,任綽縱覽所藏典籍。綽得粗通書史者,實由于此。又,庚子謁師海上,師教以為詩之道甚悉,且舉自作《過祆祠》七律為例,又喜綽所為《游仙詩》,以為雅麗,對人恒稱道之。今忽忽將卅載,宛在心目,而遺書散盡,所著亦罕存。嗟夫!以師之才雄氣猛,事功不就,乃并區(qū)區(qū)簡冊之流播而亦靳之耶?乃誓為蒐集。越十載,未有所獲。久之,聞湘中有藏師遺稿者,未得見,繼乃得詩二卷。憶少時曾讀師詩稿,審非其全,復(fù)致力訪求,期成完帙。凡三載,共得詩如干首,攜至海上,與永譽共校之。二人之意,以為人事無常,宜先印詩稿,徐及其他。乃舉付手民,馀俟別謀剞劂。綽維師匪欲以學(xué)術(shù)鳴者,茲編尤學(xué)之鱗爪。顧平生襟抱志行,可藉窺其大凡。昔陳右銘先生讀師《水龍吟》詞,謂非文人所能,師之詩何莫不然?蓋信乎非世之詩人之作也。近論世者,恒謂清社之屋,西朝實尸其咎。蓋洪楊之役,清祚佹失而復(fù)得,乃臨朝者迄無悔禍憂勤之意,徒逞其陰詐猜忌之謀,屏棄賢良,倚任群小,加以宴安酖毒,倒行逆施,蓋不待玉步之移,已知瓦解之無可挽矣。使師當光緒中葉,得行其志,以其間斡回時運,收拾人心,開通風(fēng)氣,則戊戌、庚子以迄辛丑諸役,或竟弭而不發(fā),未可知也。計不及此,徒使論者以人之云亡致慨于邦國殄瘁,而師之感時憂世之抱,悲憤牢愁之況,乃僅流露于紙墨間。嗚呼!以師為文人,或軒輊甘陵、洛蜀間,以師擬于急功近名之列者,斯真一孔之見也。昔人云:「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褂嗾摷按?,亦欲后之誦師詩者,于清末之時局有所考焉,其所得將有出于詩之外者,至于師之詩之所以為工,或亦即因是也。是為序。十八年七月,番禺葉恭綽。
云起軒詩錄·陳詩跋
《云起軒詩錄》一卷,萍鄉(xiāng)文道希學(xué)士之遺詩也。嵩構(gòu)云頹,牙弦既閟,遺塵波蕩,窮年未集,爰摭所見,匯為是編。遐憶學(xué)士癸巳試士江南,一時蘇皖俊才,胥出門下。余以布衣,不獲睹末光。聞人言學(xué)士為今時歐蘇,亦心焉識之。無何丙申之春,又聞學(xué)士以直言被放,行吟江海,境愈厄而名愈尊。益嘆《》美補袞之闕,《》著匪躬之節(jié),今茲學(xué)士,實惟其人。迨庚子之秋,余作滬游,驚霆濁浪,八國師旅方陵突中原,日薄崦嵫,江關(guān)蕭瑟,被褐于道,歌「板屋」之詩。學(xué)士一見,獎成弗遺。余遂屢以詩篇請質(zhì),學(xué)士時復(fù)正其訛謬,匡其蚩陋。既久不見,輒訊人曰:「子言猶在滬耶?」壬寅,烽燧清宴,學(xué)士春晚還萍鄉(xiāng)山中,猶召劇飲,乃別。甲辰初夏,重來逆旅,出示山居排律絕句諸篇,笑顧曰:「予近嗜皮陸,趨于此涂。試為衡之,果似也歟?」詩受而讀之,如遘《太玄》之經(jīng),曼哦《月蝕》之什,驚為鴻寶,假錄一通。不謂商飆再駕,墓草已宿,重展斯卷,緬想風(fēng)烈,言笑若接,渺焉隔世,頑鈍濩落,慚負夙顧〔愿〕,傷秋懷舊,不自知其涕泗漣而已。時距學(xué)士捐館適四閱年載,光緒戊申八月,廬江陳詩敬跋。
重校集評云起軒詞·龍榆生序
文蕓閣先生詞,以光緒三十三年春二月,由其門下士南陵徐乃昌刊入《懷豳雜俎》,題曰《云起軒詞鈔》。民國丙子,上海開明書店匯印《清百名家詞》,即據(jù)徐本重印。江寧王氏娛生軒,曾出其家藏先生手稿,攝影上石,于是世乃獲見蕓閣先生詞之別本。亂后影印手稿本散落市間,徐刊本亦少流布。爰以客居之暇,取兩本細加參校,互有出入。雖并不能據(jù)以編年,而手稿勝處為多。復(fù)得漂水王伯沆先生瀣手批徐刊本,評騭頗精審,足為讀蕓閣先生詞者之一助。遂據(jù)以寫定為《重校集評云起軒詞》,序次一依手稿本,其同時諸家酬和之作,并為博采附刊焉。其為手稿本所無,而見于徐刊或他人撰述者,則別次為《補遺》一卷。又雜錄近人論及《云起軒詞》之語,匯為《文蕓閣先生詞話》,以便省覽云。壬午浴佛節(jié)后三日,萬載龍沐勛謹識。
云起軒詞鈔·許之衡跋
云起于光緒間為力矯浙派之一人,詞學(xué)稼軒,半塘翁甚稱之。然稼軒在南宋未為詞之至者,云起學(xué)之,亦有獨到處,但未得為甚高也。守白志。 (錄入:老馬)
維基
文廷式(1856年12月23日—1904年10月3日—文廷式),字道希,號蕓閣,江西萍鄉(xiāng)人,生于廣東潮州。光緒八年壬午科順天鄉(xiāng)試中舉第三名,光緒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進士榜眼,清翰林,政壇“清流派”領(lǐng)袖之一,帝黨重要人物,與福山王懿榮、南通張謇、常熟曾之撰并稱“四大公車”。

人物簡介

維基
李翹燊,字賢發(fā),號際唐,廣東新會人。
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進士,殿試位列第二甲第三十八名。
散館授編修。
今新會區(qū)雙水鎮(zhèn)洞閣村仍存其家廟,即李氏家廟。
李翹燊澳門著名賭商李光的長子,「按例位列翰林」時22歲。
他創(chuàng)造了兩個澳門絕無僅有的紀錄—他是澳門開埠以來科舉會試中唯一一位本埠出身的進士,亦是澳門出身的最榮華富貴的朝廷命官;同時,由于他已加入西洋籍,所以他亦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葡萄牙籍的翰林院編修」。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吳灝,1930年生于佛山,字玉、又字子玉,號遲園、遲居士、退園詞客,廣東省佛山市人。
吳灝先生介紹他臨《清明上河圖卷》的情況吳灝先生介紹他臨《清明上河圖卷》的情況。
先祖吳榮光,精鑒別,善書畫。
祖父吳赤云,父煥文。
叔伯均從事醫(yī)業(yè)已三世,少年亦從父習(xí)醫(yī)。
祖父富收藏,濡染極,即齡即好東涂西抹,長游學(xué)于穗垣香島間。
一九四八年考入廣東省立藝術(shù)專科學(xué)校西畫系,為校長丁衍庸所器重,同年從趙少昂先生游。
一九五四年拜江南謝稚柳先生為師,學(xué)業(yè)精進,所臨王淵《竹雀圖》,師稱其作筆致清新。
他于兩宋繪畫、元代水墨經(jīng)過一段很長的力學(xué)過程,下及明董其昌,徐渭,八大山人,石濤,數(shù)十年寢饋其間,直取古人神理而后已。
所作粗放之筆,業(yè)師軟嘆曰:“其淋漓酣暢之致,足使青藤卻步、苦瓜袖手”。
容庚教授與之結(jié)忘年交,數(shù)十年中相鑒評書畫。
先生于繪畫外于書法、詩詞、篆刻其造就不亞于其繪書,可見文藝一門取學(xué)之法并無二致,先生詩詞得五代二李(李煜、李璟)與北宋諸家者多,書學(xué)宋四家,尤用力于黃庭堅,偶作狂草則取法張旭與懷素,于治印則集歷代各家之大成而自出新意。
其學(xué)也廣然其風(fēng)格卻同一。
結(jié)構(gòu)嚴識最謹中見靈動,簡澹的情意又感其淵穆,豪放躍宕中含嬌媚而綽約,是現(xiàn)代中國傳統(tǒng)畫派中的一位有力的繼承者,著有《夢簾香閣詞》、《吳子玉書畫集》、《大笑草堂印存》。
夢簾香閣詞
予所好者,詩詞書畫,尤以畫為最,次則為詞,垂老不改。少日戲為歌曲唱之,借古人之作以感慨人生,未嘗刻意用力于此。中歲多故,筆硯書畫幾成灰燼,悲悼亡之凄涼,痛盛年之不再。兒女嬌癡,親故遠離,竟成無告之人。寒夜孤燈更闌無寐,得以此自遣耳。未嘗有與世人爭一日長短之想,敢以詞人自居耶。辱蒙拙作籌仁丈收入其叢書中,余既感且愧矣。因重抄一過,偶有新作及初刊未列入者,此編一并錄之以為快慰矣。 春陰斜日山房枯寂草草漫記之時癸酉二月也 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