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東漢山陽高平人,字伯宗。世為豪族。舉孝廉。安帝時為青州刺史,劾奏貪濁二千石數(shù)人。延光元年遷汝南太守,好才愛士,引進黃憲、陳蕃等,憲不應命。后累遷太仆、太常、司空。順帝永和元年位至太尉。在位恭慎,深疾宦官專權,上書極言其狀。五年,以老病乞歸,卒于家。
人物簡介
【生卒】:1494—1533 【介紹】: 明蘇州府吳縣人,字履仁,后字履吉,號雅宜山人。為蔡羽先生門生,居洞庭三年,既而在石湖之濱讀書二十年。由諸生貢入國子監(jiān)。工書畫,行書疏秀出塵,妙得晉法。于書無所不窺。詩刻尚風骨。有《雅宜山人集》。明詩紀事·丁簽·卷十一(下)
寵字履仁,更字履吉,吳人。以諸生貢入太學。有《雅宜山人集》十卷。(《國寶新編》:王履吉清夷廉曠,與物無競,人擬之黃叔度。詩辭刻尚風骨,擺脫輕靡,陶熔李、杜,汰滌情文,既正體裁,復滅蹊徑,可謂后來之高足。惜乎天不假年,進而未止,學士觀其汗血可也。行書疏秀出塵,頗得晉法。《胥臺集》:山人詩才力雄闊,醉篇麗贍,去輕靡而就沈著,尚鋪綴而略陶熔。又白雀》諸篇,與興寄沖玄,思調清逸,遂窺陶、謝之堂,幾入王、孟之室。《甫田集》:王君風儀玉立,舉止軒揭,讀書石湖之上,偃息長林豐草間,含曛賦詩,倚席而歌,邈然有千載之思。《績吳先賢贊》:吳書學自宋克、祝允明逮王寵皆名得魏、晉法。寵所為詩與文徵明相若,而格少尚之。《藝苑卮言》:王履吉詩如鄉(xiāng)少年久游都會,風流詳雅而不盡脫本來面目。又似揚州大宴,雖鮭珍水陸而時有宿味。《四友齋叢說》:文衡山之后,當以王雅宜為第一。蓋其書本于大令,兼之人品高曠,故神韻超絕,迥出諸人之上。雅宜詩清警絕倫,無一點塵俗氣,真所謂天上謫仙人也,所欠者沈著耳。《六硯齋筆記》:王履吉不以畫名,偶然興到,隨筆點染,深得大擬、云林墨外之趣。可見高人胸中無所不能。《無聲詩史》:雅宜山人書法出入晉、唐,持亦清新絕俗,作畫仿黃子久,蒼秀處不減徵仲。嘗自題云:「遠岸疏林斜日外,春風碧水草堂前。匡廬突兀開屏障,坐看銀河一道懸。」 《明詩選》:李舒章曰:「履吉風華燁燁,自有駿骨。」陳臥子曰:「履吉中首山詩,追蹤顏光祿。」 《列朝詩集》:王履吉初學于蔡九逵,其后游邊、顧之間,浸浸改轅而北。《明詩別裁》:履吉圭臬顏、謝,痕跡未融。然爾時吳中詩格以履吉為最。七言律亦頗沈郁,或者必以摹古短之何也。《田按》:履吉五古步趨顏、謝,亦時希蹤左、阮,固是吳中俊特。其《贈邊太?!吩娫疲骸钢兄輧升垔^東魯,一夙摩傾倒李何。」與邊至矣。牧齋北轅之論,是履吉得力處,不得以此訾議。)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僧。浙江嘉興人,字葦如,號秋潭。居秀水金明寺。晚于西郊建黃葉庵,自稱黃葉老人。庵有修竹百竿,晨夕手自拂拭。有《黃葉庵詩集》。槜李詩系·卷三十二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智艇,字葦如,號秋潭。嘉興梅溪人。居秀水金明寺。晚構黃葉庵于西郊,自稱黃葉老人。修竹百竿,手自拂拭。客至,拾落葉煮茶,移時,無寒暄語。工詩,擅行草。吳越士大夫慕謁者接踵。與沈純甫、吳少君、陳眉公、殷方叔交善。陳贈詩云:“人與寒云淡,身如秋葉輕。非關住禪寂,兼欲遣詩名。”群稱為僧中黃叔度。行腳三十馀年,道價隆重,諸方禮為耆宿,而不說法領眾,不立侍者。書記詩名滿東南而無專集。日煨品字柴,支折腳鐺,咿唔黃葉堆中。發(fā)為詞章,實足邁今軼古。同郡譚梁生、休寧葉熙時輩,各梓其稿名《黃葉庵集》。
字葦如,秀水金明寺僧。嘉興梅溪人。有《黃葉庵詩集》。
人物簡介
維基【介紹】: 明大明府開州人,字叔泰。晁瑮子。嘉靖三十二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博覽中秘典籍,為文效法秦漢。尤善摹拓古碑。時士大夫輩折節(jié)與交者眾,比之黃叔度。年二十三以疾歸,尋卒。
晁東吳(1532年—1554年),字叔泰,號次山,直隸大名府開州人,匠籍。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己酉科順天鄉(xiāng)試第七十八名舉人,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三十三年(1554年)卒。
人物簡介
劉家謀(1814~1853)字仲為,一字芑川,福建侯官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中舉,之后科場不順,道光二十六年(1846)以大挑初任寧德訓導,道光二十九年(1849)調臺灣府學任訓導,在任凡四年。咸豐三年(1853)??茳S位擾亂沿海,臺灣土匪與之相呼應,家謀力疾守陴,致使肺疾加遽,遂以四十歲之英年病卒。劉家謀著有《外丁卯橋居士初稿》、《東洋小草》、《斫劍詞》、《開天宮詞》、《操風瑣錄》、《鶴場漫志》、《海音詩》、《觀海集》,后二者皆寫于臺灣,內容多為關注臺灣風土民情之作。劉家謀每到一地輒留心文獻與地方掌故,在寧德著有《鶴場漫志》,在臺灣則有《海音詩》、《觀海集》。《海音詩》為有計劃的創(chuàng)作,特色是百首七絕,不另題名,每首均于詩末加注,以詩證事,引注證詩,對于臺灣政治、社會與文化有深刻的觀察與描寫,歷來為有識者所重視。廖漢臣以為:「《海音詩》所以為學界所珍視,不在其詩,而在于引注。」如吳鳳事跡,《海音詩》是目前所見最早紀錄此事的文獻,內容與后來的記載不同,是研究吳鳳故事演變的重要依據(jù),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海音詩》完成于咸豐二年(1852),咸豐五年(1855)由一經堂刊刻,目前僅知吳守禮家藏有此本。現(xiàn)在流傳的版本可分為兩個系統(tǒng),一是連橫編校的抄本,依所詠事類重編,與原刊順序有所出入(以下稱「抄本」);一是吳守禮依原刻本校注的《海音詩全卷》(以下稱「全卷本」)。《海音詩》在臺灣出版時劉家謀已逝,家屬并不知有此書,因此編纂《劉芑川先生全集》時,并未將它列入。反之,《觀海集》在劉家謀逝后五年(即咸豐八。1858),手抄本方由門生朱鴻自臺灣寄達,家人據(jù)之刊刻(以下稱「咸豐本」);臺灣則僅見于著錄,遲至1997年才由臺灣省文獻會排印出版(以下稱「文獻會本」)〖參考翁勝峰〈劉家謀的《觀海集》〉,《臺灣文獻》第四十七卷第四期,1996年?!健?div id="qoegwiy" class='inline' id='people_58482_0_12_comment'>茲先呈現(xiàn)《海音詩》,而后呈現(xiàn)《觀海集》。前者版本甚多,最普遍的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的版本,乃根據(jù)連橫「抄本」與吳守禮校訂的「全卷本」互校而來(以下稱「臺銀本」)。此外,中華書局所輯《臺灣先賢集》第三冊也收有《海音詩》,乃據(jù)「全卷本」與「臺銀本」互取所長加以重排(以下稱「中華本」)。以下所錄《海音詩》乃以吳守禮「全卷本」為底本,輔以連橫「抄本」,并參考「臺銀本」、「中華本」、連橫《臺灣詩乘》、陳漢光《臺灣詩錄》。至于《觀海集》則以「咸豐本」為底本,參考「文獻會本」。〈黃憲作撰〉
人物簡介
李望洋(1829~1901)字子觀,號靜齋,清噶瑪蘭廳頭圍堡(今宜蘭頭城鎮(zhèn))人。幼從祖母鄭氏讀書,因家道中落而幾乎廢學。十六歲負笈堂叔家就傅讀書,先后師事朱品三與俞昭文,二十歲起設館訓蒙為生。咸豐四年(1854)中秀才,九年(1859)中舉人,與楊士芳、李鏡如、黃佩卿、陳摶九等請將噶瑪蘭廳與淡水廳分學,并與楊士芳倡修仰山書院及五夫子祠。同治十年(1871)以大挑一等簽分甘肅試用知縣(十一年六月到任),歷任渭源、河州、狄道州,頗有政聲。獲左宗棠賞識而不次拔擢,官至知州。光緒十年(1884)聞法軍佔領基隆,乞假歸蘭陽。游宦十三年后有感于宦海浮沉,人心叵測,因此報請開去河州知州實缺,在故鄉(xiāng)協(xié)助辦理善后勸捐、清賦與團練事宜,主講仰山書院。李氏素與鸞堂關系密切,據(jù)聞甘肅任內即有「飛鸞問政」之事,回宜蘭后不但倡建「新民堂」,且充當鸞生。這種由士人高度參與鸞堂活動的現(xiàn)象,乃臺灣頗為獨特的宗教現(xiàn)象〖編者按:參見王見川〈李望洋與新民堂——監(jiān)論宜蘭早期的鸞堂〉,《宜蘭文獻》十五期?!健?div id="eyoe6oe" class='inline' id='people_64705_0_9_comment'>日本治臺初期,李氏獲聘為宜蘭支廳參事,授紳章,且為宜蘭參加「揚文會」的代表。 李望洋著《西行吟草》兩卷,明治三十四年(1901)出版,由其二子登第、登科與女婿張鏡光校訂發(fā)行,目前流傳的版本乃龍文出版社出版的《臺灣先賢詩文集匯刊》第二輯(以下簡稱《匯刊》本),并參考陳漢光《臺灣詩錄》(以下簡稱《詩錄》)、連橫《臺灣詩乘》(以下簡稱《詩乘》)、《臺灣省通志》(以下簡稱《通志》)、《宜蘭縣志》(以下簡稱《縣志》)等文獻進行編校。(黃憲作撰)
人物簡介
李逢時(1829~1876),字泰階,臺灣宜蘭人。生平事跡不詳,僅知為咸豐十一年(1861)辛酉科拔貢,同治元年(1862)應臺灣道兼學政孔昭慈之聘為幕賓。同治四年(1865)李逢時因三姓械斗事件受牽累,避亂大湖莊,此后他仕途不順,恐怕與此事有關。李氏詩中多詠蘭陽當?shù)仫L光兼及史事者,作品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所述地方史事可補史書之不足。 李逢時詩集目前僅見《李拔元遺稿》抄本傳世,由北臺文人李碩卿授與門生李建興,復于1956年贈與宜蘭文獻會。其后文獻會裁撤,該抄本下落不明,目前所見者乃陳長城藏本。陳氏謂此為「光緒年間基隆大儒保粹書齋主人李碩卿為之抄存,民國初年李氏門人省議員李建興再為抄存」,可見此抄本乃輾轉傳抄而來,有毛筆與硬筆書寫,字跡錯雜,錯誤不少。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謂李逢時有《觀瀾草堂詩稿》,與今所見似非同一版本〖編者按:連橫《臺灣詩乘》所錄四首皆今本所無,因此李逢時詩稿版本當不只一種。〗。目前宜蘭縣史館所藏及龍文出版社王國璠總輯、高志彬主編《臺灣先賢詩文集匯刊第三輯?泰階詩稿》,皆據(jù)陳長城所藏本復?。ê喎Q「匯刊本」)。然而此版本有部分與宜蘭縣史館的復印本略有出入。今以宜蘭縣史館《抄本》為底本,再與「匯刊本」及盧世標選編發(fā)表于《宜蘭文獻》二卷二期(稱「宜蘭文獻本」)的內容互校。(黃憲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