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廣濟

相關(guān)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護(hù)法篇第五之三
釋寬壽,字玉光,洪同人也。
少從廣濟洗元參究,會明季寇亂,京國殘破,乃潛跡南下,隱遁名山,翛然自遠(yuǎn)。
清順治五年,河朔敉平,民慶更始。
步禮五臺,回翔都邑。
時恒明方閎法會,欲以慈悲福果,化誘諸藩,勝其殘殺。
欽壽道矩,迎入方丈。
杜門卻軌,與人坐對,終日無一言。
夜則焚香秉燭,兀首匑匑,危坐達(dá)旦。
寮侶見之,罔測高深。
及夫履席說戒,辨言侃侃條理清晰。
一歲三期,昕夕無倦。
主斯講席十有三載,出其門者數(shù)千人。
世祖龍興,肇有諸夏,萬機之馀,雅慕禪悅。
十三年冬,幸臨廣濟。
住持德光入報曰:“皇上駕至。
”奈何壽方瞑然入定,聞德光語,啟視曰:“親近老僧耶,何不入?
”德光曰:“疾趣迎,駕且至矣。
”可奈何壽不欲出,眾皆遑遽,而龍輦已駐山門,侍衛(wèi)傳呼甚急。
壽猶不行,眾強扶之下殿,望見鑾儀,眾僧皆蛇行匐伏,壽獨屹立。
世祖見之,勃然作色。
壽緘默屏息,容貌舒泰,邈若無睹。
頃之,天顏微霽,始如正殿。
德光指導(dǎo)隨侍,壽瞠之以目,已而趨歸方丈。
及回鑾將發(fā),世祖指謂德光曰:“老宿崛強如此!
”德光惶恐謝罪。
車駕還宮,終日不懌,復(fù)遣侍衛(wèi)至寺問曰:“不接駕出何經(jīng)典?
”壽抗聲曰:“出《梵綱經(jīng)菩薩戒》中。
”因檢經(jīng)與侍衛(wèi),曰:“可呈皇帝鑒。
”侍衛(wèi)馳去,寺眾惶然,相顧失色,而壽徜佯自若。
世祖展經(jīng),嘆賞久之,越日召入椒園。
壽不欲往,眾勸之曰:“師獨不保障此山乎?
”乃步入 西華門,至萬善殿,眾善知識皆在,壽乃南向趺坐。
俄而傳呼駕至,眾皆驚起,趨階長跪。
壽獨默坐,略不為動。
世祖前席曰:“和尚好否?
”則對曰:“好。
”無他語。
賜食畢,即曳杖出。
世祖指示眾僧曰:“為佛護(hù)法,不當(dāng)如是邪?
”由是重之,赍予有差。
王公卿士聞風(fēng)向慕,禮謁不絕。
十六年冬,傳旨閎法,賜衣缽者七百五十人。
十八年,世祖崩,壽率眾哭。
臨歸而太息曰:“大行升遐,我亦無意人世矣。
”以是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示寂,荼毗得舍利六十馀粒。
壽八十,僧臘五十有八。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三
釋僧清,字滿月。
姓杜氏,山左人,不詳其邑里。
少讀書,習(xí)舉子業(yè),博通經(jīng)史百家之學(xué),其于正心誠意,尤所闡究。
不樂仕進(jìn),棄之出家。
后參禪于京都臥佛寺岫禪師,聽講諸經(jīng),不違如愚。
岫問之曰:“汝識字乎?
”曰:“未也,愿學(xué)之。
”岫曰:“既不識字,可司樓上鐘。
”然心知為大器,欲歷試之也。
于是,晨昏是職,應(yīng)期無爽。
是時法會盛行,講席眾多。
都中若慈慧、慈憫、千佛、臥佛諸寺,皆名僧據(jù)坐,善信如云。
清于鴻烏間代,竊往觀聽,方過慈慧,又趣慈憫,旋至千佛,三番聽受,復(fù)還本寺。
鼓鼓鐘鐘,日夕奔奏,自忘其疲,如是者六年。
及岫示疾,眾詢繼者,岫瞿然四顧,曰:“撞鐘者安在?
”乃命侍者,以衣缽持付鐘樓,清遂主臥佛講席。
明崇禎二年,恒明方居玉泉山,徒侶麇集,眾至六千,思敷講座,以資化導(dǎo)。
乃迎清入二圣庵講《華嚴(yán)疏鈔》、《涅槃》諸經(jīng),間以《左史》、《莊》、《騷》,秦、漢、六朝、唐、宋詩文,十馀載未嘗少倦。
嘗遭饑饉,絕糧數(shù)月,日食糠秕,莘莘學(xué)子,猶不舍去,其相得如此。
所居之地,恒感奇瑞,皆不告人。
曉起盥沐,盛水銅盤,每至冬初春馀,天寒欲冰,其中輒結(jié)異花,或蓮或梅,及桃杏之屬。
逐日更易,形狀不一。
大內(nèi)聞之,遣使索觀,侍僧持銅盤獻(xiàn)。
自玉泉山二十馀里,始達(dá)宮禁,而冰花不釋。
皇后傳觀,侍嬪皆呼萬歲。
因賜供物,赍予甚厚,都中傳為神異。
清但笑曰:“此偶然耳,何足怪也。
”由是四眾感慕,襄城伯李國禎,司禮監(jiān)王之臣曹化淳,咸相皈依。
大清龍興,入據(jù)燕都,既殄流賊,遂黜明命。
然崇尚佛法,終召天和,平定區(qū)宇。
時恒明已入廣濟,復(fù)迎清講《護(hù)國仁王經(jīng)》,八王無不敬事。
順治二年,一日從容語恒:“明日吾將返二圣庵,作西歸計矣。
”初至玉泉山時,臨水登山,贍顧裴回,指示人曰:“此地峰青聳秀,流東曲繞,頗饒幽勝,吾將老焉。
”至是,果寂此山中。
弟子環(huán)侍,以膝示之曰:“昔在臥佛時,跪諷《華嚴(yán)》于瓦礫中,不施蒲團(tuán)。
今年已七十馀,膝上肉瘢猶在也。
汝曹勉之。
”端襟就化。
所遺銅盤,后雖遇冰,不復(fù)結(jié)花。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21—1687 【介紹】: 明末清初湖北蘄州人,字黃公,號赤方。明貢生??滴跏四?,薦舉博學(xué)鴻詞科,以病辭。記誦淹博,著述甚富。有《白茅堂集》、《讀書集論》、《贉池錄》等。
滄海遺珠
顧景星(1621-1687)字赤方,號黃公,湖北蘄州人,明末貢生,南明弘光朝時考授推官。入清后屢征不仕??滴跏四辏?679)薦舉博學(xué)鴻詞,稱病不就。著有《白茅堂集》《白茅堂詞》《南渡來耕集》等。
晚晴簃詩匯·卷四十六
顧景星,字赤方,一字黃公,蘄州人。明諸生??滴跫何磁e博學(xué)鴻詞。有《白茅堂集》。
詞學(xué)圖錄
顧景星(1621-1687) 字黃公,一字赤方。
湖北蘄州人。
性穎悟,六歲能作賦,八九歲遍讀經(jīng)史,時稱圣童。
廣濟張仁熙、竟陵胡承諾皆著名江、漢間。
為明貢生。
馬士英使人密招,卻之,因浮家隱于淀湖。
康熙十八年,舉"博學(xué)鴻儒"科,因病不試。
杜門息影,翛然遺世。
名其堂曰"白茅"。
與施閏章友善,閏章為讎校其詩。
景星記誦淹博,詩文雄贍,亦能曲。
著述甚富,有《白茅堂集》四十六卷、《讀史集論》九卷、《潭池錄》一百十八卷、《顧氏列傳》十五卷、《南渡來耕集》七十三卷、《阮籍詠懷詩注》二卷、《李賀詩注》四卷、《虎媒記傳奇》、《曲錄》等。
清詩別裁集
字黃公,湖廣蘄州人。著有《白茅堂集》。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三
釋性美,字恒明。
姓王氏,順天人也。
生而敦厚,資稟聰穎,而氣力雄健,刻厲有為。
髫齡喪母,美泣曰:“慈親長逝,我愿入山。
”其父允之,送入廣濟寺剃度。
時主席洗元,道風(fēng)藉甚。
美執(zhí)弟子禮,不少怠,周旋進(jìn)退,悉中機宜,洗元大奇之。
及長,有志焚修,京市輻湊,頗厭諠雜,乃退隱玉泉山二圣庵。
閉戶禁足,草衣木食,并日而餐。
時明崇禎元年也,清室方興,用兵攻取,進(jìn)逼燕京,掠玉泉山而過,所獲男女,少者衣以彩繪。
美亦在虜中,因使之監(jiān)守兵行,與諸婦處。
日夜誦經(jīng)不絕,人皆敬服。
兵退,悉全節(jié)歸。
崇禎十五年,清兵復(fù)從墻嶺下,守將逆戰(zhàn)半日,擒殺數(shù)千人,陳尸遍野。
及清人還師,戰(zhàn)場外,血肉糜爛,腥穢薰蒸,過客觸之輒病。
美惻然憫之,荷長鍬率弟子掘土,深五尺,舉尸埋焉。
或見顙有泚,掩其鼻,及托故不行者,美因說法,感以至誠,發(fā)其善念,用是不復(fù)憎惡。
辛劬月馀,乃畢其事。
然天陰夜黑,時聞哭聲,往往白晝見形,人有逢之,無不死者。
美復(fù)建水陸大會四十九日,自茲以后,災(zāi)戾消滅,人慶安居。
初,美之被虜也,軍士以手指之曰“瓦迷瓦迷者”,華言殺主者,以其方外頭陀,令勿殺。
美因于萬眾奔竄中,仍還故居,低徊不忍去。
明使來略地,亦不之疑。
蓋真實無欺,取信遠(yuǎn)人,人亦望而知為長者。
美住二圣庵時,地甚逼隘,四方禪客,歸之達(dá)六千聚。
乃迎滿月講《華嚴(yán)疏鈔》,眾聞之,皆有省悟。
美以一人飯六千眾,人皆果腹而已。
獨半餐飯而不菜,咸以“白齋”稱之。
嘗刺血書《華嚴(yán)經(jīng)》,足不履城市,而名嘖嘖禁庭。
時兵吏兩曹,以至御史內(nèi)院,訪謁不絕,馬蹄車轍,時交于門。
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王永祚尤加敬禮,為置蔬圃十畝,附益寺基。
流賊李自成犯闕,荼毒生靈。
清兵入關(guān),掃除寇亂,定鼎燕都。
而八旗所處,皆故明宅第。
戎馬從橫,多散處寺院。
有樂山僧為廣濟耆宿,恐力不支,因馬化龍舍柳林地十二頃,迎美于二圣庵,乃復(fù)入廣濟寺。
初樂山之來請也,眾以京邑荒殘之后,車騎蹂躪,旦夕數(shù)驚,皆不欲行。
滿月亦拘守二圣庵中,峙?不前。
美獨毅然以護(hù)法自任,飛錫而至。
于是從百馀人,相隨入院。
諸藩府聞之,皆仰其清德,追述舊事。
言及保全婦節(jié),掩埋戰(zhàn)骨,尤津津不置。
檀那慕之,來者闐塞,其門如市。
更請滿月,敷講席于廣濟,演《護(hù)國仁王經(jīng)》。
八王隨喜,見美有加禮。
方中原鼎革,京國洶洶,草創(chuàng)未定,而法會不衰。
象教復(fù)起者,美之力也。
五年春,王師南下,用兵淮江。
京衛(wèi)物價騰涌,谷食尤甚。
寺無恒產(chǎn),仰食檀施,而僧侶日眾,相依不去,時有在陳之嘆。
一日忍饑鍵戶,瞑目禪床。
忽有叩戶聲,啟扉視之,則米車五兩,粲粲盈門。
問所從來,則馮居士顯功,夜夢中有人告曰:“廣濟絕糧,胡不將去。
”如是者三,故相饋耳。
其靈感如此。
玉光律師者,寺中老宿也。
因朝五臺,回翔京闕。
美即迎居方丈,執(zhí)弟子禮甚恭,事詳本傳。
廣濟為都門律席,實美倡之。
嘗南渡江,覽雨花、牛首諸勝。
東至靈隱,考槃三月。
后過金陵,印藏經(jīng)五千四十八卷。
十六年秋,自江南歸,玉光把手甚歡。
康熙二年,始建藏經(jīng)閣庋之。
沈?qū)m詹荃為題額焉。
寂于康熙六年正月十三日。
將示疾時,呼弟子德光復(fù)初天孚,告曰:“吾大愿已足,從此逝矣,汝輩好為之。
”眾愕然。
乃起,沭浴更衣,趺坐疊掌而逝,塔于玉泉山。
釋海祿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海祿,字萬中,大興人也。
髫年祝發(fā)興隆庵。
順治五年,玉光律師宏戒廣濟。
祿與同侶相誡曰:“我輩新徒,戒力未堅,當(dāng)先登律堂深求造詣。
坐作進(jìn)退,悉合規(guī)矩,非可微涉經(jīng)訓(xùn),徒資譚論也。
況近來沙門佻撻日甚,不守毗尼,何稱佛子。
”時玉光總持律部,操德精嚴(yán),見祿衣敝履穿,坐無越席,行無越思,經(jīng)歲不聞笑語,步行綏綏塵不為動,有諠于側(cè)者,則凝坐寂然,視若無睹。
因其純篤,拔為教授,闡心誘道,孳孳不倦。
有好學(xué)者,則與之究解,貫徹終始,忻然說懌。
偶有桀黠,薰其德馨,潛化默運,不覺自新,日遷于善。
玉光益敬愛之。
每有問答,未嘗妄下一語,出見大眾,澹然寡言,而胸中空洞不著一物,人我俱亡。
清順治八年,玉光既滅,恒明老人乃迎之升座。
攝爾舊衲,行止如故,主席六載,說戒硁硁,眾有不和,但責(zé)執(zhí)事。
由是兩序翕然,不嚴(yán)而畏。
嘗作《持戒簡要頌》,明月易曉,以訓(xùn)后學(xué),幽燕弟子多遵守之。
薰修之馀,遍檢三藏,因著《正法經(jīng)》五卷,其他撰作,多在別集。
每乘月獨步,裴回階間,聞?wù)b讀聲,輒即其門,佇立不去,久之乃叩戶啟扉,復(fù)與研味,迎機而道,多所造就。
游其門者幾二千人。
其最上弟子則有天孚湛祐。
以康熙十年寂于廣濟寺寮,荼毗,歸靈骨于二圣庵塔院。
鴛水何元英為之贊云。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五
釋正會,字道光。
姓劉氏,永寧人。
母李氏,慈心愛物,勤苦自持。
會生而性質(zhì)剛直,樸實持重,志趣高超,有不可一世之意。
年十二,便爾離塵,為安國寺果從所撫,及長披度。
從能隱法師聽講《楞嚴(yán)經(jīng)》,聽未竟,忽焉開敏,識力慧心,自異群侶。
清順治七年,玉光老人說戒廣濟,會拜受焉。
爾時緇眾云集,日給浩繁。
會因辭去,歸至汾上,見田廬榛莽,耆舊凋零,斷井頹垣,離離禾黍,低個久之。
蓋兵燹之馀,流冠蜂聚,燕趙衛(wèi)晉,殘破尤甚,乃思南游,從事參究。
于是泛長江,浮震澤,往來金陵鐵甕間,徘徊于玉峰鑒湖之上,登高四望,滿目烽煙,憑吊欷獻(xiàn),悵然自失,由是復(fù)折而北,歷齊宋魯魏,遂造五臺。
時順治十八年也,其在臺山,退然自處,不異于人,人亦鮮知者。
嘗獨尋幽勝,自為禪悅。
時逢暮春,澗豁草綠,徐步梵園,荒蔓四圍,路徑皆沒,方舉袖拂草藉茵為坐,忽見空中金光數(shù)丈,瑞云晻映間,若文殊寶相半隱半露,頃之屹然前立。
會驚愕下拜,俄而一片紫霞,從東飛來,與之西去,金光遂滅。
因以白眾,眾多疑之,然會生平無戲言,知不誣也。
既感瑞應(yīng),益自憤發(fā),行般舟三昧,百日持誦,精進(jìn)勇猛,無前回向,西方直欲,與佛齊肩。
康熙元年,復(fù)入廣濟為西堂首座。
十年,說戒信安。
又應(yīng)宗師府萬壽戒壇兩期,無少暇。
十五年,云光游盤山,不返廣濟,虛席幾一載,監(jiān)院乃迎會入主方丈,以振寰為阇黎。
振寰者,燕臺華胄,恬澹性成,而虔于禮誦,嫻于詞令。
辛酉歲圣祖幸臨,迎至藏經(jīng)閣下,便問何處法臘幾何,會但對曰:“晉人,年七十。
”圣祖熟視之曰:“殊健在。
”及入丈室。
顧問《般若經(jīng)》卷數(shù)。
會未及應(yīng),阇黎代對之甚悉。
蓋圣祖萬機馀暇,頗究心內(nèi)典,知此經(jīng)本八百卷,乃試問之,阇黎初對以六百卷,及再詰問,乃曰:“二百卷實相般若,亦在此中。
”由是嘉嘆,知為積學(xué)。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九
又性融,三昧廣濟周氏子。
童時見朝黃梅者,即起信心,愿往從之。
及長,禮普陀,回舟放洋遇颶風(fēng),波濤大作,船眾漂沒,獨性融負(fù)尸得度,望海禮拜。
因感無常,欲超塵網(wǎng)。
父母既喪,詣黃梅求度。
因事不果,后至黔,遇本空,始從剃度。
乙未游滇,參無住,遂入定遠(yuǎn)白馬山,結(jié)茅潛修。
時土官李仁舍宅為庵,延性融居之。
復(fù)于獅子窩開建妙吉祥寺,數(shù)十年間,紺殿嶷然,法物備具。
清康熙甲子歲,綏遠(yuǎn)將軍蔡公,為請大藏,作鎮(zhèn)名山。
寂年六十,無疾告終。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三十三
常岫,字蒼林,別號懦翁,又稱松阿樵者。姓鄭。其先本浙之黃巖人。生京師。十五歲薙染于大千佛寺,為法華老人之孫。性沉靜,喜讀書,與人交,無貴賤,皆敬禮之。所居堂前有古松數(shù)株,吟詠其下,翛然自得,如是者三十年。徙上房山之邃園,再遷良鄉(xiāng)弘恩寺。慕永嘉天臺諸山水,思?xì)w老于浙。高澹人詹事,居平湖,得馮氏舊圃,為北墅。割其中一區(qū)招之駐錫,名曰籜藪。以戊辰八月入園,己巳七月示寂。其詩高簡沖澹,有郊島遺風(fēng)。居千佛寺,有《祖華堂集》、《聽濤稿》、《寒濤閣稿》、《墨香幢集》、《遂清堂集》。住大房六聘山,有《邃園稿》、《東峰蘭若集》。寓良鄉(xiāng)弘恩寺,有《復(fù)古堂稿》。今僅選其籜藪詩之一二焉。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五
釋常岫,字蒼林,一號松阿。
姓巴氏,黃巖人。
少習(xí)經(jīng)史,頗能屬文,嘗為人手書尺素,詞足達(dá)意,遂交譽之。
因讀內(nèi)典,契心空門,歸依印空長老,為之剃度千佛寺。
從大演義公,習(xí)梵教。
年二十,于廣濟受玉光大師規(guī)律畢,即參游五臺、南海諸名勝。
已而棲隱上方五載,忽焉南旋,結(jié)小廬于越溪,遂寂。
其間著有《松阿集》。
弟子迎其骨,塔于六聘北隅。
乾隆丁巳四月,傅雯為之銘,文詞修絜,詳具《山志》。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七
釋湛祐,字天孚,三韓人也,姓金氏。
祐甫生,而家燬于火,生孩七月,其父見背。
六歲得危疾,有道人踵其門,手拈一丸納之口中,疾尋愈。
道人復(fù)來,謂其母曰:“此子空門法器也,勿久留。
”年十三,入燕山廣濟寺落發(fā),師事恒明。
未幾,母亡,祐哀毀甚。
久之,豁然曰:“吾有以報母矣。
”于是,恪守經(jīng)訓(xùn),究心義解。
受具戒后,手書《華嚴(yán)經(jīng)》一部,忽有省,乃發(fā)足南游,遍參江浙諸方,與靈機觀問答契合。
復(fù)至京口鶴林寺,時天樹植弘法茲山,道風(fēng)甚熾,因留居之,深入閫奧,遂授衣偈。
而都門檀護(hù)有啟請歸廣濟,至乃別筑一室,深自韜晦,凡諸名剎祈請開筵者,卒不一赴。
室前種棗樹一株,甚賞愛之,久之樹枯,別種一樹,人多不識,或曰桐也,以其葉相似耳。
康熙甲戌冬,翠華幸臨,坐別室中,見此樹扶疏,因指問之,祐曰:“人謂之桐,殊未得也。
”時圣祖雅好吟覽,頗矜博洽,睹茲奇卉,欲資考覈,詳加詢采,并及花時色相形狀。
祐悉舉以對,蓋季春始,花色紫而藍(lán)。
明年花時,車駕復(fù)臨,即坐花下問侍臣曰:“讖此樹否?
”皆莫能名。
帝謂斯樹,皮柔質(zhì)細(xì),枝不旁引,聳翠上出,真異種也。
嘉賞久之。
祐因得從容言曰:“此樹有二,一在圃中,既承睿賞,可并移根上苑,馥?仁風(fēng)。
”帝曰:“福地禪林,賴茲嘉植,此誡勿動,圃中者小,庶可植耳。
”及節(jié)屆長至,進(jìn)樹暢春園,圃圞青翠,喜動天顏。
凡所赍賜,有御書《金剛經(jīng)》八部、《藥師經(jīng)》十卷、《羅漢贊》十首、臨米芾《觀音贊》一首,并特賜帑金寺額,他物稱是。
東宮更錫以文徵明遺杖一枝。
時天童祖席有啟請繼,忽焉示疾,一夕而化。
年五十四,僧臘四十一,建塔玉泉山下。
著有《廣濟寺志》三卷,并詩文集若干卷,唯志已梓行。
有曹日瑛為之傳贊,具詳志中。
張序晟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湖南邵陽人。
精醫(yī),尤長于婦產(chǎn)等科。
有《拯危備要》、《廣濟類篇》等。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