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李獻明,陜西延安府綏德州米脂縣軍籍。同進士出身。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陜西鄉(xiāng)試舉人,二十六年(1598年),登戊戌科進士,初授山西長治縣知縣,以忤上官降職,后起補新泰縣知縣,為政持大體,廉潔自律,杜絕一切饋贈,敬士愛民,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以其治績卓越,調任長山縣。臨行之時,行李蕭然,惟圖書一篋而已。全縣士民留之不得,為立生祠。擢刑部主事,晉郎中,升任四川重慶府知府,以廉潔著名,告歸之日,清介自高。于東城近郊置一別墅,琴書滿屋,往來皆知名士,與當事者絕無干求。有詩詞等集行世,祀鄉(xiāng)賢。
人物簡介
劉履旋(1613年—1687年),字旋九,號素隅。南直隸常州府武進縣(今屬常州市)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官至直隸保定府知府。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中式壬午科應天鄉(xiāng)試舉人。清順治四年(1647年)中式丁亥科會試,殿試位列第二甲第三十八名,進士出身。五年(1648年),充任戊子鄉(xiāng)試順天分考官。八年(1651年),授戶部四川司主事,加從四品銜,敕封承德郎。九年(1652年),以戶部主事督理淮安倉務,署理淮安鈔關,上繳馀溢銀兩。后補授戶部廣西司主事,升任戶部河南司員外郎。十四年(1657年),升授戶部廣東司郎中,加一級,誥封朝議大夫。隨后外放廣東瓊州府知府,任內嚴禁錢糧加派、革除耗羨;當時瓊州鎮(zhèn)兵卒因緩發(fā)糧餉嘩變,劉履旋前往諭飭安撫鎮(zhèn)兵而無事。此后調任直隸保定府知府,任內多提審平反冤獄,有民謠歌頌「清如水,明如鏡,執(zhí)法如山」。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卒,年七十五歲。有誥敕二道。性格剛正,自律清寒儉素,平生篤行恩義,任官瓊州時,常州籍儋州知州陳震祥卒,劉履旋助其歸葬;文昌縣知縣王都卒于任上,劉履旋助其償還虧空款項、嫁其孤女。與方文親善。
人物簡介
釋性賢,字德增。姓嵇氏,安東人也。遠祖中散,世為名族,父祥生,有隱德,母孫氏,夢慶云入懷,遂覺有身。產時異香滿室,三日不乳,舉家怪之,禱佛福佑,俄而就哺。稍長,不茹辛膻,兒童嘻戲,輒拜偶像。慧根夙具,有志出塵,父母奇之,不拂其意。年十一,于廟灣祇園寺,禮子敏為師。寺故以瑜伽教,徇世俗請,吹螺唱唄,日紛如也。賢廁其間,郁郁不得,慨然曰:“吾聞如來救世,明心見性,顧如是耶,吾其行矣。”年二十一,始詣寶華受具足戒于文海,一見器之,令侍瓶巾,左右服勤,薰心砭骨,數(shù)易寒暑。欲遍參知識,乃造虎邱謁洞明,慧悟超凡,勇往精詣,洞徹宗旨。雍正十二年,憲廟特召文海入都,立壇演戒,賢從襄事,恩賜絳衣,臨壇作證。期畢,圓明園引見,奉命內庭參禪,賞賚優(yōu)渥。高宗御極,拜敕還山,復至寶華。時維揚有吉祥院者,地臨河濱,洼隘囂塵,為游氓逼處,日就荒廢。郡有檀護汪交戴南翁輩請賢住錫,至再至三,敦勸無已,乃慨然自任。敗壁頹垣,榛莽塞路。賢至,為之掃除經紀,殿閣寮廡,依次修建,基址式廓,曾不數(shù)載,遂成巨剎。乾隆十六年辛未,圣駕南巡,率眾迎候,蒙賜“智珠寺”額。天章璀燦,炳曜日星,復承恩眷,頒賜內帑,梵宇巍峨,益臻鉅麗,于是創(chuàng)造戒壇,并耩構精藍五處,增擴齋田四百馀畝,資給稟戒禪眾,食指數(shù)千,寂然無嘩。賢言貌伉朗,風骨森峻,而居心和易,接物以誠,引導后進,有教無類,人多愛而敬之,依依不忍舍去。其自律甚嚴,恬然澹退,而眾心向慕,不言而信。今為智珠鼻祖云。
人物簡介
【生卒】:1776—1822 【介紹】: 清廣西灌陽人,字錫祚,號滋圃。嘉慶七年進士。授編修。道光二年累擢至太常寺少卿。性純孝。以圣賢自律,操守廉潔。官御史時,論劾無所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