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之萬

相關人物:共 83 位。
共 8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王平格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王平格(1802年—1873年),字仲坦,號杏鄰,山西榆次縣西長壽村人。
王平格自幼聰穎,十四歲應童子試,未成年即進學。
道光十七年(1837年)丁酉,選拔貢。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科鄉(xiāng)試中舉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張之萬榜三甲第六十名進士。
王平格淡泊名利,廷試中式之后,原被分至陜西,以即用知縣任用,但他稱病告歸,主祁縣書院講席。
后來雖然一度前往陜西,又以其母年老而回鄉(xiāng),主太谷講席。
曾被選拔蒲州府教授,因母喪而未赴任。
守喪結(jié)束,改任澤州府教授,太谷人士虛席以待,一年后即告歸,繼續(xù)教書,前后主講兩縣書院近三十年,培養(yǎng)人才甚多。
去世后,其門人曾立德教碑對其稱頌。
光緒《榆次縣續(xù)志》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03—1885 【介紹】: 清湖南長沙人,字叔厚,號筱山。道光十五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出知登州府。同治間官至刑部尚書。在官以清節(jié)著,居官二十年未嘗增一田宅。卒溢恪慎。
維基
鄭敦謹(1803年—1885年),字小山,湖南長沙人,晚清官員,進士出身。
道光十五年(1835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刑部主事、郎中。
歷任山東登州府知府、河南南汝光道。
咸豐元年(1851年),署河南布政使。
二年,授廣東布政使。
五年,召還京,授太常寺少卿。
八年,授山東學政,遷大理寺卿。
同治元年(1862年),署戶部侍郎,出為山西布政使、陜西布政使、直隸布政使。
四年,授湖北巡撫;該年十一月離任,召授戶部侍郎。
五年,調(diào)刑部。
六年,擢都察院左都御史,署山西巡撫。
八年,調(diào)兵部尚書,返回京師。
九年,調(diào)任刑部尚書。
同治六年,奉旨赴山西查辦疏防捻軍事件,將山西巡撫趙長齡、布政使陳湜免職,“鐵面無私”。
八年,授兵部尚書。
九年,調(diào)刑部尚書。
十年,馳赴江寧,查辦刺馬案,時正值隆冬季節(jié),途中多人凍傷,由于大雪阻隔,車馬不能行,鄭即與二官員刑部郎中顏士璋、伊勒通阿徒步踏雪而行,除夕之日抵江寧。
初二日開審,張汶祥口供不變,鄭敦謹一籌莫展,十四天后僅稱:“將來只好仍照魁(魁玉)、張(張之萬)二公原奏之法奏結(jié)。
”翌年,以病乞休。
光緒十一年,卒,謚恪慎。
傅培峰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傅培峰(1804年—1858年9月26日),字擘三,號藕村,甘肅省鎮(zhèn)番縣(今民勤縣)人。
同進士出身,官至江西宜黃縣知縣,咸豐八年(1858年)率鄉(xiāng)勇抵御太平軍,城破被殺。
傅培峰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張之萬榜三甲進士,咸豐四年(1854年)任江西宜黃縣知縣。
咸豐八年(1858年),太平軍逼近縣境,培峰親率鄉(xiāng)團,晝夜督禦數(shù)月,最終糧盡無援,同年八月,縣城陷落。
培峰身著朝服,向北再拜道:“臣力已竭,不能再舉,所以隱忍至此者,冀團練鄉(xiāng)勇將以破賊安民也。
”形勢危急,屬下勸其出城,培峰憤然拒絕,并取懷中官印令屬下帶出。
敵軍攻至,令培峰投降。
培峰罵不絕口,結(jié)果被肢解焚燒。
其事上聞,朝廷追贈知府銜,賞云騎尉世職,并在宜黃建立專祠紀念。
清同治《宜黃縣志》、民國《續(xù)修鎮(zhèn)番縣志》皆有傳。
吳應寬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吳應寬,本名一松,浙江余姚人。
清朝進士。
吳應寬本名一松,為道光五年(1825年)乙酉拔貢,同年中舉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丁未科張之萬榜進士。
以知縣任用。

人物簡介

維基
馬先登(1807年—1876年),字伯岸,號龍坊。
陜西大荔縣東小坡人。
馬先登幼時家貧,其父開館授業(yè)時,先登也隨其讀書。
后來家境更加貧寒,經(jīng)常斷炊,但其父對其期盼殷切,十六歲即使其的就學于陜西大儒李時齋門下。
十年之間,先登通讀歷代經(jīng)籍文章,文采飛揚。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馬先登于丙午科鄉(xiāng)試中舉人,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連捷會試,殿試位列三甲第五十一名,與名臣張之萬、徐樹銘、李鴻章、沈葆楨、馬新貽等同榜,賜同進士出身。
分派河南即用知縣,歷署陽武,補永寧,又因軍務緊急回鄉(xiāng)勸捐,并辦理河工。
后被保舉出任直隸州知州,升懷慶知府,在任九年,調(diào)往開封。
曾兩次護送越南朝貢使者。
不久,候補道員,加布政使銜。
告歸之后閒居十年,受知府文泰初聘用,主豐登講席,兼修《同州府續(xù)志》。
亦曾匯其先代遺集、刊為《馬氏叢書》。
馬先登有自編年譜,名《告存漫叟年譜》,又名《漫叟自訂年譜》,有光緒十五年刻本,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

人物簡介

維基
李明塤(?
—1848年),字葉和。
江西德化縣人。
李明塤安靜寡言,自幼嗜學,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丙午科鄉(xiāng)試考中舉人,次年連捷丁未科二甲一百零一名進士,與張之萬、徐樹銘、李鴻章、沈葆楨、馬新貽等同年。
朝考后分至湖北任知縣,因年齡尚輕,故憂慮自身不能盡職。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長江、漢江暴漲,湖北遭遇百年不遇之大洪水,李明塤受督撫之命前往災區(qū)勘察,上報災民之苦。
上級遂分發(fā)賑災經(jīng)費。
十月十五日,明塤赴江陽巡邏,遭遇暴風而死。
身后獲追贈知府銜。
同治《德化縣志》將其事跡列入忠義傳。

人物簡介

梁溪詩鈔
楊延俊(1809-1859),字吁尊,號覺先,江蘇金匱縣(今屬無錫市)人。道光丁未進士,官至山東肥城知縣,有蕙政,入祀肥城名宦祠。以子宗濂貴贈光祿大夫三品京堂長蘆鹽運使,著有《裘學樓類稿》。
維基
楊延俊(1809年—1859年),字吁尊,號菊仙,江蘇金匱縣(今屬無錫市)人。
官至山東肥城知縣。
楊延俊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中甲辰恩科舉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式丁未科張之萬榜三甲第七十名,賜同進士出身。
咸豐四年(1854年)任山東肥城知縣,任內(nèi)助學愛民。
咸豐五年(1855年),太平天國北伐軍被圍困在距肥城百里的馮官屯,因此朝廷兵差絡繹不絕,楊延俊寧可捐廉舉債募勇,不愿增加生民負擔,終因虧累而被解任。
其聲名多年后仍深為當?shù)厥苛址Q道。
光緒《肥城縣志》有其傳。

人物簡介

維基
廖宗元(1810年—1861年),字梓臣,湖南寧鄉(xiāng)縣人。
同進士出身。
廖宗元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中式張之萬榜三甲第五名進士。
以即用知縣分發(fā)浙江,歷任仙居、德清知縣。
不久因丁憂歸里,居家五年。
期間太平軍進入湖南,宗元協(xié)助團練,捐輸軍餉。
咸豐六年(1856年),隨吉安守黃冕援助江西,克服吉安,論功加同知銜。
咸豐九年(1859年),至浙江,并在歸安任職。
咸豐十年(1860年)二月,太平軍進逼湖州,宗元率軍守城解圍,晉升同知,加知府銜,因積勞成疾,手足偏癱,民眾自發(fā)為其焚香祈禱。
咸豐十一年(1861年),奉命守紹興,城破身死。
巡撫左宗棠將其事上奏,朝廷追贈宗元太仆寺卿銜,按例撫恤,并在紹興府城建立專祠祭祀。
清史稿》有傳。

人物簡介

維基
張青筒(1810年—1889年),字蓮舫,江西省德安縣大坂張村人。
進士出身。
張青筒生于嘉慶十五年(1810年)九月二十八日,十八歲進學,道光十九年(1839年)考中己亥科舉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式丁未科張之萬榜二甲進士,因朝考忘記注韻,未能入翰林,外放知縣。
咸豐七年(1857年)至九年任福建光澤縣知縣,因抵禦太平軍不力被參劾革職。
光緒十五年(1889年)九月初八日卒。
誥授奉直大夫。
謝佳玉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謝佳玉,江西清江縣(今樟樹市)人。
同進士出身。
謝佳玉為道光十四年(1834年)甲午科舉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張之萬榜三甲第四名進士。
以即用知縣分發(fā)山東。
共 8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