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498—1552 【介紹】: 明廣東揭陽人,字仁夫,號東涯。嘉靖五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出為梧州知府,擢廣西副使,累遷右僉都御史,總督宣大山西保定軍務(wù)。修筑邊墻八百余里,明斥候,禁殺降,薦用良將,以御俺答。以丁父憂去。后俺答逼京師,朝廷起萬達為兵部尚書。路遠不能即至,為嚴嵩所讒,降為侍郎。旋又被黜為民。三十一年再起為兵部尚書,未聞命卒。謚襄毅。全粵詩·卷二四五
維基
翁萬達(1498年—1552年),字仁夫,號東涯、東厓,謚襄毅,亦作襄敏,廣東承宣布政使司潮州府揭陽縣(今廣東省揭陽市)人。明朝中葉重臣。進士出身,官至兵部尚書、宣大總督。嘉靖四年(1526年)舉廣東鄉(xiāng)試,嘉靖五年(1526年)聯(lián)捷丙戌科二甲進士,次年授戶部主事,管理河西務(wù)鈔關(guān),九年升署員外郎,督通州漕儲,十年升署郎中。十二年(1533年)出為廣西梧州府知府。當(dāng)時咸寧侯仇鸞鎮(zhèn)守兩廣,縱容部下士兵為虐。翁萬達逮捕其中尤橫者并施加杖刑。居官四年,其聲聞顯著。朝廷商議討伐安南,推薦翁萬達擔(dān)任廣西副使,專門處理安南事務(wù)。萬達即進言出兵戰(zhàn)略,并以兩廣部隊討伐叛亂,升任浙江右參政。因總督張經(jīng)舉薦留用,任廣西參政。其進言毛伯溫以招降為上策,并得到采納,于是最終評定獲勝。升任四川按察使,歷陜西左、右布政使。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翁萬達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陜西。不久再進兵部右侍郎,兼任右僉都御史,代替翟鵬擔(dān)任宣大總督。彈劾罷免宣府總兵官郤永、副總兵姜奭,薦何卿、趙卿、沈希儀代任。其在任期間,賞罰分明,防御得當(dāng)。其率眾抵御蒙古數(shù)萬部隊進犯,總兵官張達力戰(zhàn)退敵。又上疏增加防備,并請求皇帝發(fā)帑銀二十九萬。明世宗批準,但兵部稱大同防備已經(jīng)得到,不應(yīng)當(dāng)在邊疆內(nèi)筑墻,世宗不聽,于是從大同東路天城、陽和、開山口諸處為墻百二十八里,堡七,墩臺百五十四;宣府西路西陽河、洗馬林、張家口諸處為墻六十四里等地設(shè)立防御設(shè)備。此后晉升為右都御史,檢舉揭發(fā)代府宗室朱充灼謀反,晉升為左都御史。翁萬達因為在邊疆做事很久,深得世宗倚重,其進言均得到聽從,唯獨俺答汗稱臣之事與世宗想法不一致。嘉靖二十一年,俺答汗阿不孩派遣使者石天爵等求貢,但明朝廷并不采納。石天爵等人再次抵達,巡撫龍大有等逮捕。石天爵后被磔殺。蒙古大怒,于是大舉進犯、屠殺村堡,絕信使五年。恰逢玉林衛(wèi)百戶楊威被掠奪,楊威詭稱可以能夠互市而得以釋放。俺答汗于是再派使者同款大同左衛(wèi),邊帥家丁董寶等逮捕使者并斬殺,以報首功。翁萬達再次上疏請和議,而沒有得到使者贊同。不久,俺答阿不孩復(fù)奉印信番文請求合議。兵部尚書陳經(jīng)稱難以相信蒙古,請求邊疆核實,并責(zé)令翁萬達十天內(nèi)回奏。翁萬達歸還其使者,并與其約定,但在期限內(nèi)使者沒有抵達。他擔(dān)心世宗追究責(zé)任,從而以好言相勸使者挽留。但世宗仍然不予批準,并指責(zé)其瀆奏。此后,俺答汗與小王子達延汗有矛盾,小王子欲進攻遼東,俺答汗密謀告訴明朝,請求中國夾擊進攻以建立信任。翁萬達不敢上報,使者再次抵達后,才向朝廷上奏,但世宗不予批準。嘉靖二十七年三月,翁萬達再次稱蒙古因求貢不得,而大舉進犯邊界,請求給予邊疆大臣便宜從事的權(quán)力。世宗大怒,激切指責(zé)他,此后通貢的議論結(jié)束。同年八月,俺答汗進攻大同無果后,退而進攻五堡,明軍在彌陀山擊退。之后蒙古部隊轉(zhuǎn)移山西,再次大敗而退。次月,再次進攻宣府,掠奪永寧、隆慶、懷來等地,軍民死傷數(shù)萬人。翁萬達連坐停俸二級。后因彌陀山戰(zhàn)功而恢復(fù)俸祿。俺答汗再次進攻宣府,總兵官趙卿怯戰(zhàn),翁萬達上奏以周尚文代替。周尚文未抵達,蒙古已經(jīng)進犯滴水崖,而指揮董抃、江瀚、唐臣、張淮等戰(zhàn)死,并南下駐隆慶石河營。游擊王鑰、大同游擊袁正抵達抵御。恰逢周尚文的數(shù)萬騎兵、參將田琦數(shù)千騎兵會合,在曹家莊連續(xù)作戰(zhàn)。這時翁萬達率領(lǐng)參將姜應(yīng)熊等馳援,明朝大軍順風(fēng)鼓噪,揚沙蔽天,蒙古大驚于是當(dāng)夜車隊。諸將追擊,蒙古連敗。世宗偵得其事戰(zhàn)情,大喜,立即升溫萬達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之后召回處理兵部事務(wù)。后因父喪丁憂。次年,大同因戰(zhàn)事失利,總督郭宗皋、巡撫陳耀下獄。世宗起用翁萬達任總督。他恰逢生病疽,且守墓中,乞求致仕終制。不久,俺答汗進攻京師。兵部尚書丁汝夔得罪,而起用翁萬達代任。他家居嶺南,距京師八千里,行走四十日方才抵達京師。當(dāng)時蒙古氣焰非常強,世宗每日夜都在期待翁萬達抵達。因為遲赴的事,其詢問嚴嵩。嚴嵩因為很早就不喜歡翁萬達,于是他說敵寇現(xiàn)在就在肘腋處,諸位大臣仍然觀望,這并非是君臣之義。于是世宗起用王邦瑞為兵部尚書。幾天后,翁萬達抵達,并具疏自明。世宗責(zé)怪其欺慢,念其守喪之事,姑且奪職別用。當(dāng)時仇鸞為大將軍,受到世宗寵信,從而在世宗面前詆毀翁萬達。翁萬達于是降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經(jīng)略紫荊關(guān)等。嘉靖三十年(1551年)二月,自陳致仕。得到批準,因瀕行疏謝中被摘出有不敬的字,被罷免為民。次年十月,兵部尚書趙錦因依附仇鸞而戍邊,再次請求翁萬達起用代替。但詔書未抵達,他已經(jīng)去世,享年五十五歲。隆慶改元,追謚襄敏,贈太子少保。翁萬達為人孝順。其亦喜好談性命學(xué),與歐陽德、羅洪先、唐順之、王畿、魏良政為友。為人通古今、剛介坦直,勇于任事。并能夠身先士卒、善于保護鼓勵將士。隆慶年間,追謚襄毅。
人物簡介
明詩紀事·丙簽·卷十文藻名元素,以字行,號林塘,兢之孫。少游庠郡,俞吏部梅莊奇其才,屢困場屋,遂從姚丹丘學(xué)詩及繪事。所作枯木竹石,筆法幾不可辨。詩極清婉有致,遺稿燬于倭燹。今所錄得之收藏家?guī)c六硯齋筆記中。
文藻名元素,以字行,嘉興人。(《六硯齋筆記》:蔣文藻林塘與姚丹丘同隱大云,執(zhí)師資之禮,書畫步趨丹丘,有酷肖者。所作叢竹老木,尤蒼勁有致。人或以文雅稍怯輕之,然亦有樸野真率,不失山林氣味者。)
人物簡介
【生卒】:1539—1607 【介紹】: 明陜西三原人,字景文,一字叔文,號一齋。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授壽光知縣,征遷戶科給事中。累遷至左都御史。時礦稅使四出,所至作惡多端。純屢疏陳,不報。曾倡諸大臣伏闕泣請罷礦稅。后以與首輔沈一貫不合,力請致仕。卒謚恭毅。有《溫恭毅公集》。維基
溫純(1539年—1607年),字希文,號一齋,更號亦齋,陜西三原縣人。明神宗萬歷時期名臣。嘉靖甲子陜西解元,乙丑進士,萬歷時官至工部尚書、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少時為人凝重,不茍言笑。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十六歲時舉陜西鄉(xiāng)試第一,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1565年)會試聯(lián)捷二百五十一名,廷試三甲五十九名進士,兵部觀政,本年六月授山東壽光知縣,頗有政績。隆慶二年(1568年)九月,選授戶科給事中,三年三月升吏科右給事中,五月升戶科左,四年三月升兵科都給事中,以敢言著稱。因與首輔高拱政見不合,十月出為湖廣參政,以告病回鄉(xiāng)。高拱罷職,六年(1572年)七月起為河南參政,分守南陽。萬歷二年(1574年)九月。升任太仆寺少卿,五年(1577年)四月改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館,十一月升大理寺左少卿,十二月升光祿寺卿。七年(1579年)正月,轉(zhuǎn)太常寺卿。因與首輔張居正意見不合,在七月請求養(yǎng)病告老歸家。張居正死后后,經(jīng)孫繼先舉薦,恢復(fù)官職,十一年十二月再次起復(fù)為太常寺卿,十二年三月轉(zhuǎn)大理寺卿,六月升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巡撫浙江。十五年(1587年)二月,調(diào)任戶部右侍郎,三月轉(zhuǎn)左侍郎,十七年(1589年)九月以母憂去職。除喪后,二十年四月起為南京吏部尚書,主持癸巳年(1593年)京察。事畢,二十一年(1593年)四月升工部尚書。以父親老邁,上書乞歸家奉養(yǎng),七月準在籍侍養(yǎng)。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終喪,五月召為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又主持己亥年(1599年)京察。以爭請下考選、罷礦稅、釋逮系諸臣三事,為朝野所矚目。由因于永清、妖書、楚宗三案及乙巳年(1605年)京察,與首輔沈一貫交惡。不久,三十三年七月被迫致仕。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閏六月初三在三原家中去世,年六十九,贈少保,謚號“恭毅”。關(guān)于他的事跡,有明蕭彥《掖垣人鑒》(萬歷間刊本)卷一五,明李紹文《皇明世說新語》(萬歷三十八年刊本)卷一,清徐乾學(xué)《明史列傳》(舊抄本)卷七六,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二二〇均有專傳。《明史》載溫純:“肅百僚,振風(fēng)紀,允稱名臣”。
人物簡介
【生卒】:1596—1647 【介紹】: 明末廣東南海人,字集生,號秋濤。萬歷四十七年進士。授編修。天啟四年典浙江鄉(xiāng)試,發(fā)策刺魏忠賢,削籍。崇禎初起故官,累遷禮部右侍郎,以故除名歸。南明弘光帝起為禮部尚書,未至,南京已陷,桂王朱由榔稱帝肇慶,授為東閣大學(xué)士兼兵部尚書。起兵攻廣州,兵敗被執(zhí)死。謚文忠。有《云淙集》、《練要堂稿》、《南宮集》。全粵詩·卷五七三
槜李詩系·卷四十陳子壯(一五九六—一六四七),字集生,號秋濤。南海人。熙昌子。明神宗萬歷四十七年(一六一九)進士,廷對第三,授翰林院編修。明熹宗天啟四年(一六二四),典浙江試,發(fā)策刺閹豎,魏忠賢削子壯及其父給事中熙昌籍。明思宗崇禎初,起故官,歷官至禮部右侍郎,充經(jīng)筵講官。每召見,輒稱旨。旋以言宗室事,唐王上疏底之,下之獄,減死放歸。后唐王立福建,召為相,竟以宿憾而不行。遭國變,于廣州修南園,結(jié)詩社。永明王立于肇慶,授子壯東閣大學(xué)士兼兵部尚書,督廣東、福建、江西、湖廣軍務(wù)。會大兵入廣州,唐王弟聿被執(zhí)死,子壯止不行。順治四年(一六四七)春,與陳邦彥、張家玉、王興、賴其肖等先后起兵,駐五羊驛,為大軍擊敗,走還九江。九月,大兵克高明,被執(zhí)至廣州,不降,被戮,子壯母自縊。永明王贈子壯番禺侯,謚文忠,蔭子上圖錦衣衛(wèi)指揮使。清朝褒典,追謚忠簡。有《南宮》、《秋痕》、《云淙》諸集。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三、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二七八有傳。陳子壯詩,以梁基永藏清刊《陳文忠公遺集》為底本。
字秋濤,熙昌子,官尚書。維基
陳子壯(1596年—1647年),字集生,號秋濤。廣東南??h沙貝村(今廣州白云區(qū)金沙街沙貝社區(qū))人。明末及南明政治人物。永歷時官東閣大學(xué)士兼兵部尚書,謀求收復(fù)廣州,兵敗殉國。陳子壯出生廣州九曜坊之杲日堂故宅,四歲能文、七歲能詩,萬歷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成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魏忠賢欲延為己用,被陳婉拒,魏忠賢大怒:“何物陳子壯,竟敢逆我意!”天啟四年(1624年),自翰林院去浙江主持鄉(xiāng)試,策論〈歷代宦官之禍〉,為魏黨所忌,遂罷職,定居鹽倉街。崇禎時,官左春坊左諭德,升禮部侍郎、兼侍讀學(xué)士。后因朱姓案下獄,不久罷歸鄉(xiāng)里。崇禎十年(1637年)在廣州白云山辟云淙書院,次年修禊南園,與其弟陳子升及黎遂球、區(qū)懷瑞、曾道唯等12人修復(fù)南園詩社,世稱南園十二子。后在禺山書院授徒講學(xué)。弘光時,為禮部尚書。隆武二年(1646年),廣州城陷,陳子壯與弟陳子升捐資募兵,在南海九江舉旗誓師,永歷帝授以東閣大學(xué)士兼兵部尚書。陳邦彥同陳子壯密謀攻取省城,同廣州城內(nèi)的原明朝廣州衛(wèi)指揮使楊可觀、楊景曄秘密聯(lián)系,“暗用桂字印票,號召多人”為內(nèi)應(yīng),不料事泄,張貼檄文的家僮被清軍捕獲。后兵敗被俘至廣州,佟養(yǎng)甲下令將陳子壯“寸磔于教場”,與陳邦彥、張家玉合稱為“南明三忠”。謚號文忠。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末清初四川達州人,字研齋。明崇禎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福王立,改監(jiān)察御史,魯王監(jiān)國,官至兵部左侍郎。翁洲師潰,被羈于江寧,逸去。晚年定居常州,筑讀易堂。有《天問閣集》。維基
李長祥(1612年—1679年),號研齋(硯齋),四川達州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崇禎六年(1633年)癸酉科四川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進士。選庶吉士。明末起兵抗清,結(jié)寨于上虞之東山。不久移寨滃洲,與王翊共同死守。清順治八年(1651年)秋,清兵三路擊滃洲,滃洲寨潰,出亡江淮間。《清稗類鈔》記長祥娶鐘山秀才,“長祥乘守者之怠,竟去,由吳門渡秦郵,走河北,遍歷宣化、大同,復(fù)南下百粵,與屈大均處者久之,天下大定,始居毗陵,筑讀易臺以老。”《清史稿·遺逸》有傳。
人物簡介
江皋(1635年—1715年),字在湄,號磊齋,直隸桐城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書畫家,進士出身。順治十八年(1661年)進士,授官江西瑞昌縣知縣,曾捐款修筑江堤。歷官廣西柳州府知府,又補平慶道,官至福建興泉永道,為官清廉。有《染香詞》。今江皋墓位于桐城市青草鎮(zhèn)王屋山,有張廷玉題寫的碑文。
人物簡介
清詩別裁集【生卒】:1641—1701 【介紹】: 清江南長洲人,字賓日,號古香,又號洗心子。文從簡孫,文楠子。善書畫,山水法倪、黃。初隨父隱北郭,后居小停云館,不交權(quán)貴。好蓄古硯石。私謚貞愨。有《十二研齋詩集》。
字賓日,江南長洲人。著有《十二研齋集》。○待詔五世孫,能述祖德,敦士行,詩品亦近清真。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三十七
王鴻緒,初名度心,字季友,號儼齋,又號橫云山人,婁縣籍華亭人??滴豕锍笠患锥M士,授編修,官至戶部尚書。有《橫云山人集》。清詩別裁集
字季友,江南華亭人。康熙癸丑,賜進士第二人,官至工部尚書。著有《橫云山人詩稿》?!鸩患耙娙澹浗晕促F顯時作。維基
王鴻緒(1645年—1723年),初名度心,中進士后改名鴻緒,字季友,號儼齋,又號橫云山人,江南華亭縣(今上海松江區(qū))人,清朝史學(xué)家,康熙帝親信??滴跏辏?673年)一甲第二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滴跏哪辏?675年)主持順天鄉(xiāng)試,充日講起居注官,不久升贊善??滴醵荒辏?682年)轉(zhuǎn)侍讀,任《明史》總裁官,撰寫列傳??滴醵哪辏?685年)充會試總裁官??滴醵辏?687年)擢左都御史??滴醵四辏?689年)服父喪期滿返京,遭左都御史郭琇彈劾其與高士奇“互相勾結(jié),表里為奸,植黨營私,招權(quán)納賄,蒙蔽視聽,擾亂朝政”,又收受嘉定知縣賄賂銀五百兩??滴趿钇湫葜禄丶?。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因大學(xué)士王熙、張玉書的推薦,康熙帝以《明史》「自開局纂修以來,歲久未告竣,事預(yù)期速,蕆宜專責(zé)成」,責(zé)成王鴻緒開始編修《明史》??滴跛氖荒?,《明史》列傳剛脫稿,尚未訂正,萬斯同即逝于王鴻緒寓所,《明史》的編纂進入了另一個階段??滴跛氖辏?704年)參與纂修《佩文韻府》??滴跛氖四?1709年),王鴻緒被免職,以原官解任回籍,他私下帶走史稿,經(jīng)五年的刪改潤筆,于康熙五十二年史稿撰筆初成,次年進呈。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十七日,王鴻緒進呈明史稿310卷,體例均備,七月十八日內(nèi)閣將之交明史館收藏。不久王鴻緒將明史稿刻為己作,此即《橫云山人明史稿》,不具萬斯同之名。同年八月十五日,王鴻緒即卒于張堰鎮(zhèn)家。明史的第二次修稿至此終點。王鴻緒工書法,“奄有魏晉以來諸家之長,揮毫落紙,人爭藏弆”。兼通醫(yī)學(xué),有醫(yī)著《王鴻緒外科》。著有《橫云山人集》27卷?!?a target='_blank'>清史稿》有傳。
人物簡介
姚士藟,字綏仲,號華曾,桐城人,康熙戊辰進士,官春坊左贊善,有《余齋詠園詩文集》。維基
姚士藟(1648年10月8日—1708年2月21日),字綏仲,號華曾,后稱宮贊 。江南安慶府桐城(今屬安徽?。┤?。清前期畫家、文學(xué)家、學(xué)者、官員。姚之麒曾孫,姚孫森孫子,姚文燮次子,張廷玉表哥。本人誥封奉直大夫贈中憲大夫。1648年八月二十二日(順治五年戊子年)出生在桐城,是姚文燮和吳之璘女兒的次子,年少擅長詩文。1651年八月二十六日(順治八年辛卯年)祖父姚孫森去世,曾祖母項孺人1653年七月三十日(順治十年癸巳年)去世,父親姚文燮在1654年(順治十一年甲午年)中舉人1659年(順治十六年)姚文燮為第二甲進士第三十六名,授福建建寧府(今南平市)推官。期間姚士藟郡癢生,娶吳循女1649年三月七日(順治六年己丑年)到1734年三月十一日(雍正十二年甲寅年)。1667年陰歷十二月十一日(康熙五年丙午年),姚士藟長子姚文燮長孫姚孔鈛出生。后來,姚文燮遷任到中書太史,擢升到云南開化府(今文山市)同知、署阿迷州(今開遠縣)知州,同時也兼管轄曲靖府(今曲靖市)和阿迷州(金開遠市)的事務(wù),姚士藟跟母親哥哥都沒有跟在身邊。期間娶側(cè)室廣州府順德縣人歐氏。1673年(康熙十二年),時值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商議撤藩,平西王吳三桂心不安,以反清復(fù)明為號召,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廣西將軍孫延齡、陜西提督王輔臣、察哈爾親王布爾尼、南明延平王臺灣統(tǒng)治者鄭經(jīng)(鄭成功嫡子)等人先后響應(yīng),掀起三藩之亂。姚文燮也因不從而陷入?yún)侨鹋衍姞I中,但是他私密地與建義將軍林興珠有密約,被叛軍發(fā)覺,被抓住,卻尋得間隙逃了出來,姚文燮乘隙逃遁,因湘潭父老的庇護才得以脫身。之后拜見到安親王愛新覺羅岳樂軍中。安親王聽聞后,召姚文燮至京,召見回答問題,詢問軍事都甚為熟悉。1674年八月三日(康熙十三年甲寅年),姚士藟的母親吳氏去世,他居親喪過于悲傷哀痛,以致身形瘦損,水和漿藥七日不入口。1677年(康熙十六年丁巳年)中舉人。因姚文燮在滇南任職,姚士藟留在家里仕奉繼母晚娘歐氏。等到三藩之亂掀起,全家都很慌亂,擔(dān)心兇禍來臨的話語疑問一天好幾次,姚士藟聲色不動怕自己慌亂會引起家里人更大的憂愁。三藩之亂平定后,返還家鄉(xiāng),繼母歐氏果然安然無恙,于是人們都敬佩他在亂時居家鎮(zhèn)靜泰然。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戊辰年)二甲進士十一名,表上錯誤記載成兆士藟,予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補直內(nèi)廷,歷遷右春坊、右贊善,入直內(nèi)廷,同年二月九日祖母桐城桂林方氏六房方大羹女去世。東宮講官曾經(jīng)稱姚士藟品行忠厚文學(xué)甚優(yōu)。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御書給姚士藟:皇帝的文集疊放到“遂寧相國”那里,張鵬翮也稱贊姚士藟公的行文有深度醇厚和諧雅致,有劉子政曾子固的遺風(fēng)。擔(dān)任康熙四十四年順天鄉(xiāng)試副考官,康熙四十七年湖南鄉(xiāng)試正考官,所提拔的大多都是知名人士。姚士藟公感情豐富但不外露,開化公姚文燮在滇南做官時留姚士藟公在家侍奉孝順繼母,等到三藩之亂掀起,全家上下都很慌亂,擔(dān)心兇禍來臨的話語疑問一天好幾次,姚士藟則聲色不動,怕自己慌亂會引發(fā)家族內(nèi)部更大的憂愁。三藩之亂平定后,返還家鄉(xiāng),繼母歐氏果然安然無恙,于是人們都敬佩公在亂時居家鎮(zhèn)靜泰然,當(dāng)時正是姚士藟公擔(dān)任館職的時候。天子怪罪老臣我在官員升級上讓有才德者而久淪下位,特別命令通補卿寺等官員徑捷迅速爭相請公入職。公以器量功業(yè)聞名為人所望,預(yù)計在選拔升職中顧念開化公姚文燮年老且生病,于是上述情況乞求回家奉養(yǎng),姚士藟公所親近的人勸他稍微多在京師停留一會,以應(yīng)對之后賜下來的工作崗位的需要,公對勸諫都不管不顧。正因此人們尤其敬重公。姚士藟公因為兒子姚孔鍹官權(quán)貴重而追贈奉直大夫。著作有《瞻云草》 《南歸草》 《余齋詩集》《泳園文集》此時父親姚文燮的記憶力卻急劇退化,最后發(fā)展到文字、姓名都不識,醫(yī)生不知是什么病,姚士藟乞求回家養(yǎng)病,最終竟然因為此病于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年六月二日三日)病卒。1705年擔(dān)任順天(康熙四十四年)鄉(xiāng)試副考官,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湖南鄉(xiāng)試正考官,同年二月一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