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熊其光(1817年—1855年),字韜之,江蘇青浦縣(今上海市青浦區(qū))人。同進士出身。熊其光天賦穎異,年少好讀書,過目不忘。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式丙午恩科舉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聯(lián)捷丁未科張之萬榜三甲進士,授戶部主事,告假歸鄉(xiāng)。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家鄉(xiāng)大水,縣令侵蝕帑銀過萬,饑民死者眾多。熊其光憤而上書,貪官終被革職。咸豐初年,天地會周立春等起事反清,攻佔青浦、上海等縣。江蘇巡撫吉爾杭阿收復青浦縣城,其光總管團防事宜。上海長久無法收復,其光日夜操勞,籌措軍餉。咸豐五年(1855年)正月初一,清軍最終克復上海。同年九月,其光因積勞病卒,年三十九歲。光緒《青浦縣志》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819—1867 【介紹】: 清河南太康人,字松巖。道光二十七年進士。咸豐時任上海知縣,曾搜外國船,救出被擄為奴之民。后為李鴻章總理營務,供應糧餉。旋任江蘇布政使。維基
劉郇膏(1818年—1867年),字松巖,河南太康人。清朝政治、軍事人物。道光年間進士出身,官至江蘇布政使。劉郇膏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為江蘇即用知縣。咸豐元年(1851年),署婁縣知縣,政績卓著。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攻陷江寧、揚州、鎮(zhèn)江等地,小刀會劉麗川起事響應,占領上海縣城及周邊諸縣。巡撫吉爾杭阿檄召郇膏隨營進剿,郇膏率漕勇三百人,收復嘉定,代行知縣事,選兵丁守城并安置流民,民心安定。事后論功,加同知(副知府)頭銜,賜花翎。咸豐五年(1855年),補青浦知縣。咸豐八年(1858年),調任上海知縣。當時上海租界已開,中西居民雜處,常有矛盾爭執(zhí),郇膏盡力調解爭執(zhí),不屈從于洋人。曾親自乘舟追查誘騙華人出洋者。太平軍占領蘇州、杭州之后,上海幾成孤城。郇膏訓練民兵,堅守縣城。咸豐十年(1860年)加道銜,擢海防同知。同治元年,破格代理按察使,不久獲正式授職,命署布政使,升職之快,為當時罕見。李鴻章督師至,劉郇膏奉命總理淮軍營務。同治四年(1865年),命護理江蘇巡撫。不久因母喪丁憂離職。同治五年卒于家鄉(xiāng)。贈右都御史,并在上海建專祠紀念,入祀蘇州名宦祠。《清史稿》有傳。
人物簡介
張修府,字悔齋,號東墅,嘉定人。道光甲辰進士,歷官永順知府。有《小瑯環(huán)園詩錄》。維基
張修府(1822年—1880年),字允六,一字東墅,江蘇省嘉定縣南翔(今屬上海市)人。同進士出身。官至湖南永州知府。張修府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丙午科舉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聯(lián)捷張之萬榜三甲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檢討。咸豐三年(1853年)假歸。正逢小刀會起事占據(jù)上海,修府經(jīng)巡撫吉爾杭阿奏請朝廷,留辦本籍團練。官軍克服上海之后,論功賞戴花翎,以知府用,補湖南岳州缺,因父喪未能就職。張芾督辦皖南軍務,征召其赴軍效力。守喪結束后,代理長沙知府,補永順府知府,任內政績卓著。又調署長沙,請假養(yǎng)病,不久又因母喪停職守喪,之后署任永州府知府。光緒六年(1880年)卒,年五十九歲。光緒《嘉定縣志》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