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明徽州府歙縣人,字師皋,號見素。萬歷二十三年進士,由萬載知縣擢南京吏部主事,累遷為福建左布政使。賑饑民,減加派,招降海盜,以善績稱。后擢戶部右侍郎,以不附魏忠賢而落職。崇禎時起兵部左侍郎。以京師戒嚴,致仕歸。維基
畢懋良(1563年—1645年),字師皋,直隸歙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萬歷十九年(1591年)舉應天鄉(xiāng)試,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中進士,曾任江西萬載知縣,升南京吏部主事,督學浙江。歷福建按察司副使、福建布政使。他在任內賑恤饑民、減免加派、撫降海盜,有善政名聲。天啟四年(1624年),由順天府尹,升戶部右侍郎,總督倉場。不久,因不依附魏忠賢,被御史張訥議論,罷官閒居。其時畢懋康也從鄖陽撫治削職,士人引以為榮。崇禎初年,朝廷起用畢懋良為兵部左侍郎,至京師戒嚴時得罪尚書張鳳翔,以原官致仕。他和畢懋康都有清譽,稱為「二畢」;得知南京失守,擲杯在地而卒,年八十三。
人物簡介
【生卒】:1566—1644 【介紹】: 明陜西渭南人,字思受,號二太。南企仲族子。萬歷二十九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天啟三年,累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擊退荷蘭殖民者。五年遷工部右侍郎,總督河道。魏忠賢銜其敘功不及己,格其賞。尋被劾削籍。崇禎元年起戶部右侍郎,總督倉場,進工部尚書,旋削籍歸。十七年,李自成破渭南,被俘,不肯降,絕食死。維基
南居益(1565年—1644年),字思受,號二太,陜西西安府華州渭南縣人,進士出身。萬歷二年進士南憲仲之子,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成辛丑科進士,授刑部主事,遷廣平府知府,擢山西提學副使、雁門參政,歷任按察使、左右布政使等職。天啟二年(1622年)任太仆寺卿,天啟三年(1623年)擢為右副都御史。荷蘭人佔據(jù)澎湖,福建巡撫商周祚私下答應荷蘭艦隊司令雷約茲(Cornelis Rijersz Schoonhoffman),只要撤出澎湖,就允許他們在臺灣貿易,但雙方一直無法取得共識。最后商周祚命令南路副總兵張嘉策強行要求荷蘭人撤返,“但師行糧從,無餉則無兵。”御史游鳳翔痛批:“非惟船不回、城不拆,且來者日多。”最后張嘉策被朝廷革職查辦,改由抗倭名將俞大猷之子俞咨皋接任。天啟三年(1623年)二月,朝廷以南居益取代商周祚出任福建巡撫,南居益“未出都門,輒痛心切齒,毅然以必誅紅夷為己任”,集結一萬名士兵與兩百艘船,包括運兵船、炮船與火船。天啟四年(1624年)二月,南居益親自乘船到金門,下令渡海出擊收復澎湖。福建總兵俞咨皋、守備王夢熊,率領兵船至澎湖,登陸白沙島,與荷軍接戰(zhàn)。但荷蘭軍隊依仗堅固的工事與戰(zhàn)艦頑抗,澎湖久攻不下。是年九月,總兵俞咨皋統(tǒng)率三軍與荷軍苦戰(zhàn)七個月。天啟五年(1625年)升工部右侍郎,總督河道,因被魏忠賢、黃承昊等人劾奏而被罷官。崇禎元年(1628年)被重新起用,任戶部右侍郎,曾提議增加軍餉。工部尚書張鳳翔因軍械未能齊備而下獄,南居益代理工部尚書。不久,兵部尚書梁廷棟彈劾郎中王守履失職,南居益上疏說情,被崇禎帝以徇私削籍遣還。不久,又因敘守城功復職。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攻破渭南,招降南居益,不從。十七年(1644年)正月,與族弟南居業(yè)絕食而死。
人物簡介
許觀吉(1584年—1629年),字叔颙,號陽里,直隸蘇州府昆山縣人。萬歷己酉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九名舉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會試六十一名,廷試三甲一百十二名。禮部觀政。授浙江歸安縣知縣。崇禎二年十二月初二日,崇禎皇帝以北京城守潦草,將工部尚書張鳳翔下獄;時任營繕司郎中的許觀吉與虞衡司郎中管玉音、都水司郎中周長應、屯田司郎中朱長世,俱廷杖八十。時觀吉、長應以年老,長世以羸弱,俱斃杖下。玉音杖畢下獄,與鳳翔俱擬贖徒。
人物簡介
沈維堡(16世紀—17世紀),字純臺,號心南,浙江杭州府仁和縣籍,南直隸鎮(zhèn)江府金壇縣人。萬歷四十年(1612年),沈維堡中式壬子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八十六名舉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成進士,之后復姓史,授江西永新知縣,在當?shù)赝亟ㄎ膹R、設立義倉,聲譽良好,教授的士子都有成就;之后他升任順天府通判,轉官工部都水司主事,崇禎二年(1629年)因修筑都城的懸簾過薄而和張鳳翔、唐昌世下獄,著有《尚書晚訂》。
人物簡介
張幼安(1590年代—1640年代),字寧倩,山東東昌府聊城縣人。張幼安本名張宿,因仰慕東漢高士管寧而更名張幼安,在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中舉人;當時父親、萬歷二十九年進士張鳳翔忤逆魏珰下獄,他上書為父親以身贖罪,次年二人一同被謫戍陜西。崇禎七年(1637年)張幼安成進士,獲授威縣知縣,寬免舊有科派和俵解徵收,舒緩民困,又上陳救窮民三法與去除三大弊:「除驛馬幫貼,除詞訟科罰,除庫藏借動」。令主政者感動,于畿輔實行。三年后他的聲望大著,代理曲周、邯鄲縣事時釐剔夙奸,獲當?shù)厝肆⒈灥?;十一年?638年)威縣戒嚴,他前往清河打算借兵解困,遂以此遭誣陷,證實清白后因病去世,年四十九歲,有《實救窮民三事》、《筆疇辰告》、《瓠庵小言》等著作,入祀威縣名宦祠。
人物簡介
王都,字子京,號石平,南直隸鎮(zhèn)江府金壇縣人。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應天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刑部觀政,授福建建寧縣知縣,七年本省同考,崇禎元年(1628年)考選,擢工科給事中,所論列皆封疆大計,力陳袁崇煥不可督師,而薦丘禾嘉有將略,后卒如其言。崇禎二年(1629年)正月與陜西道御史高賚明巡視節(jié)慎庫,閏四月工部尚書張鳳翔條上廠庫諸弊,有發(fā)銀一千兩,人止得三四百兩等語,崇禎帝大怒,召集百官,又召王都與高賚明文華殿召對,被當場逮入錦衣衛(wèi)詔獄,并親批:王都、高賚明、劉麟長都著革了職,法司嚴刑追贓,擬罪具奏。大學士韓爌等揭救,后釋歸。墓在南莊。
人物簡介
【生卒】:1593—1643 【介紹】: 明代州振武衛(wèi)(今山西代縣)人,字伯雅,一說字百雅,號白谷。萬歷四十七年進士。授永城知縣,以才調商丘。天啟中,歷吏部主事、郎中。魏忠賢亂政,乞歸。崇禎八年,由驗封郎中超遷順天府丞。陜西農民軍勢盛,地方人謂巡撫庸懦,乃推邊才用傳庭。次年赴撫陜。在任嚴征發(fā)期會,一切以軍法辦事,擒殺高迎祥、蝎子塊(拓養(yǎng)坤)等。與本兵楊嗣昌之議不合,遂相矛盾。十一年,與曹變蛟大破李自成。關中無戰(zhàn)事。旋以清兵入畿輔,被召入衛(wèi),要求見帝面陳大計。為楊嗣昌所誣,下獄。十五年,陜督汪喬年敗死,開封危急,乃起兵部侍郎,總督陜西。以朝命促戰(zhàn),出兵河南,敗于郟縣。還陜后,備戰(zhàn)練兵。明年加尚書,稱督師。復以朝命促戰(zhàn),不得已而出兵,敗于汝州,退至潼關而死。謚忠靖。有《白谷集》、《鑒勞錄》。維基
孫傳庭(1593年—1643年11月13日),字百雅,號白谷,山西代州振武衛(wèi)(今代縣)人,祖籍河南光山,明末政治人物,軍事將領。萬歷己未進士,與流寇交戰(zhàn)多年,曾生擒高迎祥。崇禎末以兵部尚書為督師,防守潼關,在朝廷催促下強行出戰(zhàn)李自成,大敗身死。「傳庭死而明亡」。清朝追謚忠靖。孫傳庭自幼聰穎,成年后高大魁梧,武藝精湛,弓馬絕倫。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初授永城縣知縣。天啟初年入京任職,為吏部驗封司主事,升稽勛司郎中,兩年后因不滿魏忠賢專政,棄官回鄉(xiāng)。崇禎八年(1635年)秋,孫傳庭返職,任驗封郎中,后改順天府府丞。崇禎九年(1636年)三月,請纓任陜西巡撫,負責剿滅闖軍。傳庭在榆林建軍,號為秦軍(秦兵)。此時洪承疇正與李自成戰(zhàn)于陜北,盧象升調任宣大總督后,闖軍首領闖王高迎祥自湖廣復出,來到陜西,欲自漢中進攻西安。傳庭領秦軍鎮(zhèn)守,高迎祥無法攻克,遂意圖自子午谷入,直逼西安。傳庭料之,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勞,激戰(zhàn)四天后,高迎祥潰敗,后被俘,送往北京處死,而其外甥李自成繼任闖王。崇禎十一年(1638年)李自成在潼關南原被洪承疇與孫傳庭設伏擊潰,帶著殘部十七人往陜西商洛山逃亡。明軍情勢大好,然而清軍在此時攻入長城,崇禎帝急調洪承疇與孫傳庭回京防禦,李自成大難不死。孫傳庭與農民軍鏖戰(zhàn)多年,屢建戰(zhàn)功,盧象升戰(zhàn)死后,孫傳庭代任其職,但因與楊嗣昌等人不和,頗受抑制。崇禎十二年(1639年),楊嗣昌彈劾孫傳庭假裝生病請求卸任,崇禎帝怒,把孫傳庭囚獄。崇禎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移軍河南,時河南大饑,史載:饑民“惟恐自成不至”,“從自成者數(shù)萬”。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第三次圍攻開封,崇禎帝想起孫傳庭,把他從獄中釋放,起用為兵部右侍郎,奉命兵援汴梁。不久孫傳庭代替汪喬年為陜西總督,斬殺跋扈的賀人龍,接著傳庭又轉戰(zhàn)河南之地,連戰(zhàn)連勝,李自成遂向冢頭寨(在今南陽境)轉移,途中大量拋棄財物,明軍競相爭奪而亂陣,賊返兵而擊之,此役“天大雨,糧不至,士卒采青柿以食,凍且餒,故大敗”,造成了「柿園之敗」。明軍是役損失將校70馀人及步騎數(shù)千。傳庭敗歸陜西,計守潼關。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朝廷命孫傳庭兼督河南、四川軍務,隨后升為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加督山西、湖廣、貴州及江南、北軍務,兵部侍郎張鳳翔進言「孫傳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將,皇上只有此一付家當,不可輕動」。崇禎帝不從。孫傳庭不欲倉促出戰(zhàn),可是在朝廷的催逼下,傳庭頓足嘆曰:「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對獄吏乎!」,不得已在八月親率白廣恩、高杰等部10萬人出師潼關,同時檄左良玉西上,總兵陳永福、秦翼明分別將河南與四川兵互為犄角。九月,孫傳庭大軍至汝州(河南郟縣)進逼襄城,然天降大雨七日夜不止,久雨道路泥濘,糧車不能前行,孫傳庭不得已還軍迎糧,留陳永福為后拒。前軍既移,后軍亂,遂兵敗,李自成一日內追殺四百里,直指孟津,明軍四萬馀人戰(zhàn)死,損失大量兵器輜重。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關,總兵白廣恩、陳永福投降李自成。李自成以十萬軍圍攻孫傳庭,孫傳庭向渭南撤退,十月初三,孫傳庭戰(zhàn)死,時年51歲。崇禎卻認為他詐死潛逃,沒有給予追贈或蔭官。同年十月,李自成攻破西安。孫夫人張氏率孫家二女三妾投井自殺,年僅八歲的幺子孫世寧被一老翁收養(yǎng)。《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
人物簡介
李長春(?—17世紀),字叔茂,號東起,江西吉安府安??h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李長春是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江西鄉(xiāng)試三十三名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會試二百六十六名,三甲三十二名進士,本年獲授廣州府推官,四年本省同考,崇禎元年考選,升浙江道御史,上疏罷去緝較、錄用遺賢、減免漕舟、禁止私謁。崇禎二年(1629年),崇禎帝在文華殿單獨召見周延儒,他和毛羽健、田時震為此事共同上疏:「漢朝大臣曾說過,公事應當著大臣公開地說;私事則不能接受。這次皇上不在朝堂、不在上朝時召見;而在私下、在退朝后召見延儒,夜深時還開啟內閣大門。賢者必定形跡自遠,不冒昧獲得功名。如果不是,為何任用這樣的人。」上疏后,崇禎帝嚴厲責備他們。之后李長春又彈劾周延儒圖謀私利、收受賄賂,崇禎帝生氣得將他遞捕入獄行刑,六科力救也沒有作用。大學士成基命長跪會極門,自辰時到酉時都不起來,才讓他免死,派往駐守邊疆。不久因為天旱,和錢龍錫、易應昌、張鳳翔、杜齊芳一起釋放,有「五君子」之稱。弘光帝繼位,起用他為湖廣道御史,轉太仆卿。南京失守,他參與義師;得隆武帝擢任右僉都御史兼太仆卿。福京淪陷,李長春隱居不出仕,到八十三歲時去世。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江西安福人,字偉奏。天啟五年進士。授興化知縣。崇禎四年以治行高等擢御史。與給事中鄧英陳奸吏私派之弊。后以薦張鳳翔、李邦華、劉宗周等獲罪罷官。維基
王績燦,字偉奏,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安??h人。萬歷乙卯解元,天啟乙丑進士。明神宗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中式乙卯科江西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解元)。天啟五年(1625年)乙丑科進士。授興化縣知縣。崇禎四年(1631年)以治行擢監(jiān)察御史。與給事中鄧英痛陳奸吏私派之弊。以薦張鳳翔、李邦華、劉宗周等獲罪罷官。
人物簡介
祖重燁,浙江嘉興府海鹽縣灶籍。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七年(1619年)聯(lián)捷己未科進士,初授行人司行人,天啟七年(1627年)十二月,吏部考選,授工科給事中,崇禎二年(1629年)以疏言溫體仁,為上切責。巡視節(jié)慎庫,工部尚書張鳳翔條奏疏內有工科裁扣等弊,上特發(fā)其弊,被逮下獄,遣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