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征南

相關人物:共 1 位。
共 5 首
君馬黃,臣馬蒼。
君馬蘭筋,臣馬瞳方。
絡我白蜃珂,著我鐵裲襠。
金堤十里春草長,鳴鞭蹀躞交輝光。
君馬雖不言,中心日摧傷。
自念龍媒姿,呈瑞來咸陽。
玉山有嘉禾,剉之為糇糧。
天子見我三嘆息,傳呼協(xié)律為歌章。
雄姿矯矯雪毛赭,肉騣律律桃花香。
問君剪拂為誰子,安陽秺侯來相當。
須臾人事如轉轂,駿雄棄置遺空谷。
傷心忽遇狹斜兒,玉鞭金絡相馳逐。
君不見武帝宮中苜蓿稀,茂陵蕭瑟秋風辭。
安陽既去秺侯死,銜冤伏櫪空傷悲。
夏秋廿一被災者,撫恤頻教恩莫虛
斯報西成闔屬笇,幸仍歲穫七分馀
截茲補彼雖微濟,食缺衣單究切予。
久悉民貧地瘠處,飭申實惠慎思初(甘省本屬地瘠民貧從前王亶望任藩司時每歲報災名欲藉捐監(jiān)糧石為賑恤之用乃捏飾侵冒上下分肥自辛丑年查出積弊徹底嚴辦后于凡接任甘肅地方大小官員各申誡以潔已愛民慎思國法毋蹈王亶望前轍自罹重咎近十馀年來咸知守法是以感召和甘民氣舒裕今歲皋蘭等處偶被偏災雖不過一隅中之一隅而民食攸關朕心深所縈念此次宜綿另摺稱被災之皋蘭等處毋庸展賑朕以該處雖已蠲賑兼施但轉瞬春令青黃不接民食不無拮據(jù)復馳諭察看情形如有應接濟者即行奏聞候旨加恩辦理朕于小民生計總期各享盈寧從不肯少有靳惜此亦天下臣民所共知者耳)。
⑴ 今歲南北各省普獲豐收九分以上至十分者甚夥惟甘肅皋蘭等二十一廳州縣因夏秋遇旱及被雹成災前經(jīng)該督等奏聞即屢次降旨優(yōu)加賑恤并諭宜綿率屬妥辦務使小民得沾實惠毋致失所
⑵ 茲據(jù)宜綿奏報除被災皋蘭等二十一廳州縣不計外其收成九分有馀者徽縣一縣九分者安西等四州縣八分有馀者撫彝等十廳州縣八分者貴德等十五廳州縣七分有馀者永昌等三縣七分者寧州等五州縣六分有馀者華亭等五州縣六分者渭源等二縣統(tǒng)計四十五廳州縣牽算實在收成七分有馀現(xiàn)在各屬糧價平減地方寧謐等語
矚巖樓(乾隆庚寅) 清 · 弘歷
七言絕句
溪面樓而更矚巖,巖情溪態(tài)會來咸
恰如明圣南屏側,舟住其間未掛帆。
三十四瓦來咸陽,宋君拂拭開錦囊。
千秋萬歲益延壽,長生無極樂未央。
宗正都官排以次,或考其年志其地。
如讀靈辰漢鑒銘,不比銅仙漢槃淚。
北歸寶墨自顏齋,齋扁重題瓦自揩。
共看研背新濡墨,猶是秦中古綠苔。
小兒搗麝拓十日,寶篆香煙滿吾室。
錫花雷斧隱文理,倒薤芝英蟠郁律。
屬我當為漢瓦記,捃摭秦宮衛(wèi)宮備(瓦有「衛(wèi)」字者。)。
羽陽猶遠甘泉邇,三輔圖括長安志。
往時圖說林候官,近者作記朱排山。
二千年事螺旋數(shù),卅六離宮指掌看。
書生吊古憑空談,攜過燕南憶濟南。
萬瓦摩挲皆石友,一椽何日結茆庵。
為爾題軒復題冊,明月飛輪著圓璧。
儷以毋忘富貴辭,量以慮虒鐘黍尺。
桂家十二題篆師,篆秋更問錢獻之。
請將以薜諸家釋,試補王朱瓦研詩(未谷齋名十二篆師精舍。)。
元夕看桃(辛丑至癸卯) 清 · 洪亮吉
元夕一年居一方,接天歌吹來咸陽。
終南山月盛光采,一夕樓上鋪新黃。
崇仁坊前百戲陳,雜樂共作秦聲尊。
頗欣土俗樂豐歲,巷少服馬居無人。
嚴寒初除信風勁,風里試燈燈不定。
端禮門連長樂樓,萬聲壓市囂難聽。
連宵賓從席屢移,選舞徹夜殊忘疲。
屏風高障碧天色,蠟淚滿堆紅地衣。
園南獨客愁爭逐,看花欲來深徑宿。
避寒三度著春衫,照夢千枝列華燭。
墻頭月色清可憐,桃花一枝影入筵。
江南無此早春景,自愛枕上看花眠。
須臾舞寂將殘夜,月向城西鵲巢下。
一陣簾前料峭風,遠雞聲里寒桃謝。
鄉(xiāng)閭此時誰復留,癯崔瘦蔣成俊游(禮卿、云三。)。
橫塘半里足簫鼓,燈火直接三元樓。
十年兩度清游寡,更有汪倫手堪把。
江館云迷宛轉簫,帝城月照流離瓦。
⑴ 甲午元夕在揚州,庚子客都下,俱與汪劍潭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