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阮大鋮

相關人物:共 83 位。
共 8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安慶府桐城人。
左光斗弟。
由舉人官御史,巡按浙江。
鎮(zhèn)壓東陽許都起事。
福王時,反對起用阮大鋮。
大鋮得志,欲捕光先,因緹騎追索不得而止。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晦夫,朝鮮狀元,有《西坰集》。
西坰集·序
一日。湖西吳按使來。授以詩集一通曰。此吾外王父西坰柳公之遺稿也。今刊工告訖。盍為一言以弁諸首乎。不佞受而卒業(yè)而嘆曰。人有其身。而有其才者難也。雖有其才。而有其時者尤難也。蓋我明宣之際。本朝之文治隆矣。公以詞學名家。與一時諸公。潤色王猷。奎章鐘奏。郁郁乎洋洋乎。后世無能望焉。豈所謂天使鳴國家之盛者耶。其有才有時。何其全勝歟。蓋其才宜有其時也。公最與五峰李公。詩名相埒焉。不佞雖未涉聲病之流。而嘗聞前輩譚藝之馀論。西坰不如五峰之天才。而五峰不如西坰之人功。評者以為知言云爾。不佞于此復竊有所感焉。集中所詠退陶先生者甚多。而其一絕有云。動察恒資靜養(yǎng)多。豈嘗摳衣于函丈之間耶。不然。當日微言。何自而得也。前哲益遠。妙旨無傳。一言之幾乎道者。不可復見。此余之所感者也。圭庵宋先生受禍最酷。親知莫或省顧。而公于其所寓遺宅。吟詠發(fā)揮。以寓其追慕之誠。竊念前輩風流篤厚如此。而十數(shù)年間。已有今無之嘆。此余之所感者也。凡集四編所與酬唱。蓋多中朝文苑之士。昔縞纻之事。猶為今古之勝談。況珠璣錦繡之什。投報于皇華大雅之倫。相得如期牙。相須如塤篪秀句佳篇。脫于口而膾炙于天都搢紳之間。則其榮耀于今與后。奚獨公一身為哉。久矣此事之不能復睹也。此余之所感者尤深也。不佞少讀退陶書。其高山景行之思。老而彌深。而圭庵又余曾考之家弟也。則其愛玩是集。豈必多遜于按使。而按使獨于皇華之什。不遺一言半句。不與諸作從其刪略者。得無意乎。抑亦同余之所感者乎。聊書此以歸之。且因以問之。時崇禎壬寅仲秋。恩津宋時烈。序。
西坰集·跋
外王父晉原府院君西坰柳公嘗語曰。文人遺集之刊行。子孫事。吾不復望也。幸而皇華集一編在。后之知我者。觀此足矣。先母常誦此言而詔之。輒泫然。不肖藏之心上矣。王父平生文字不知幾千篇。而摭拾于兵燹蕩佚之馀者。僅什之二三。恒恐并與是而無傳焉。而況皇華集。伊時朝家命秘書印以鑄字。而布之不廣者。行于世已無多。斯豈但一家之慟惜而已哉。今不肖按臬湖西。時則屈而舉不至嬴。遂捐俸倩工。開板于公山南南穴寺。未一月而斷手。于戲。是豈非圣恩之所及。而天亦使作者不朽也耶。王父之文章。特馀事耳。一時之入金石垂后世者。蓋不出他手。其必比家有之。遺編剩馥之在人口者何限。而家庭之所掇緝。若是之鮮。亦幸而不失其傳。不幸而不傳其多也。謹將家藏詩藁若而篇及皇華集所載詩。分為上下卷。擬壽其傳。藏諸始安翠屏書院。即吾外王父之祠宇也。先母追慕之志庶乎無憾。而小子夙昔之愿亦可以償矣。時壬寅秋七月上浣。外孫通政大夫守忠清道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jié)度使巡察使吳挺緯。拜手謹識。
西坰集·識
惟我外曾王考西坰府君。
自博士弟子時。
已負藝苑重望。
甫釋褐。
即被湖堂之選。
逮夫中年以來。
主盟詞壇。
再儐華使則平生所著述。
不啻累千篇。
而皆散佚不收。
今之所存。
才十之一二。
可勝惜哉。
公之沒幾四十年許。
所遺篇馀什。
將湮沒無傳。
幸而公之外孫吳留后挺緯甫。
先年按節(jié)湖西。
湖西即公再蒞之地也。
毋論內(nèi)外。
子孫之繼先業(yè)已可貴。
而又能捐捧鋟梓。
以壽其傳。
使四十年未遑之役。
一朝辦出于公所憩之處。
噫。
集之始行于今。
豈非有待而然歟。
但竊惟念詩集二卷。
雖已傳布。
而伊時邊當歲饑。
事力有不逮者。
如館閣應制文字及碑狀疏劄。
皆未及焉。
不肖常欲得一弊縣。
了是事者久矣。
歲癸卯冬。
恭承朝命。
出宰陟州。
州有若干匠手。
是亦一幸也。
遂取未及刊者。
付之剞劂氏。
才閱月。
工告訖工。
于是乎公之詩文并行于世。
而不肖之志愿畢于此矣。
然所本草中次序顛倒者有之。
魚魯相雜者亦多。
簿書之睱。
再三校正。
而尚有訛謬處。
就其已甚者。
不得已或刪全篇。
或闕一二字。
此乃不肖之罪也夫。
仍念不肖曾為湖嶺二倅。
今又東來海邑。
前后刊行我兩世家集。
是豈不肖之所能致。
秋毫莫非國恩。
祖孫幽明之間。
只自感涕而已云。
時乙巳孟夏下浣。
外曾孫通政大夫行三陟府使金震標。
拜手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55—1636 【介紹】: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萬歷十七年進士。授編修,天啟時累官南京禮部尚書。以閹黨柄政,請告歸。崇禎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三年后致仕。工書法,初學顏真卿,又學虞世南,出入魏晉各大家,書風率易中得秀色,章法疏宕秀逸,為一代大家。又擅山水畫,遠宗董源、巨然,近學黃公望、倪瓚,融其筆墨,自成清潤明秀一格。畫論標榜文人氣息,以佛教宗派喻畫史各家為“南北宗”,推崇南宗為文人畫之正脈,影響波及至今。卒謚文敏。有《畫禪室隨筆》、《容臺文集》、《畫旨》、《畫眼》等。
詞學圖錄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禮部尚書,卒謚文敏。精于書畫鑒賞,富收藏,多書畫論著。其"南北宗"畫論影響深遠。工書畫,名重當世。有《畫禪室隨筆》、《容臺集》、《畫旨》等。
槜李詩系·卷四十
字玄宰,華亭人。官禮部尚書。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玄宰,松江華亭人。萬歷己丑進士,改授庶吉士授編修出為湖廣提學副使召為太常卿歷遷禮部尚書追謚文敏有容臺集
維基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號思白、思翁,別號香光居士,直隸華亭縣(今上海松江區(qū))人。
書畫家。
萬歷己丑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與邢侗、張瑞圖、米萬鐘合稱晚明四家。
嘉靖三十四年正月十九日(1555年2月10日),董其昌生于南直隸松江府上??h(今屬上海市)董家匯,早年在平湖城西門馮大參家坐館當過塾師,愛好參禪曹洞宗,與新埭鎮(zhèn)泖口陸兆芳友好。
隆慶五年(1571年),十七歲參加松江府會考,因松江知府衷貞吉認為董寫字太差,只得第二名,從此發(fā)憤臨池,從學于陸樹聲、莫如忠等,得益不少。
萬歷七年(1579年)參加應天鄉(xiāng)試,見王羲之《官奴帖》唐摹本,驚嘆不已。
萬歷十六年(1588年)參加戊子科順天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
萬歷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第二甲第一名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院學習,禮部左侍郎田一俊病故,護喪到田氏的家鄉(xiāng)福建,萬歷二十年(1592年)春,獲授翰林院編修。
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皇長子朱常洛出閣講學,充任講官。
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任湖廣按察司副使。
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出任湖廣提學副使。
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即位,為太常寺少卿、掌國子司業(yè)事。
天啟二年(1622年)參修《泰昌實錄》。
天啟五年(1625年)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天啟六年(1626年)辭官。
崇禎四年(1631年)任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同閹黨阮大鋮過從甚密。
崇禎九年九月二十八日(1636年10月26日)戌時,董其昌病逝于松江居所,享壽八十一歲。
身后謚文敏。

人物簡介

維基
史繼偕(1561年—1635年),字世程,號聯(lián)岳,一說蓮岳,福建晉江平易里(今泉州市鯉城區(qū)西街)人,祖籍浙江鄞縣(今寧波),榜眼及第。
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萬歷十三年(1585年)乙酉科舉人。
萬歷二十年(1592年)登壬辰科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授翰林院編修。
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充會試同考官。
奉詔出使粵西。
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乞休,不準。
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署都察院。
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七月,爆發(fā)薩爾滸之役,遼陽經(jīng)略楊鎬告急,明神宗不予臨朝,繼偕連同吏部尚書趙煥會同九卿科道請?zhí)熳右暢?,跪候皇宮文華門至晚,神宗仍不為所動,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天啟元年(1621年)六月,加太子太保兼文淵閣大學士。
天啟三年(1623年)三月,為吏部右給事中阮大鋮所誣,致仕歸里,家居六年。
崇禎二年(1629年)與泉州知府蔡善繼建溜石銃臺。
崇禎八年(1635年)二月以奢安之亂蕩平,加贈少師兼太子太師。
卒謚文簡,賜祭葬。
墓在晉江磁灶馬四行山鋪燭臺山。

人物簡介

維基
易應昌(1566年—1645年),字瑞之,一字瑞芝,號白樓,江西撫州府臨川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易應昌是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舉人,次年(1607年)聯(lián)捷進士,授福建甌寧知縣。
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升河南道御史,理順漕政;天啟元年(1621年)改為巡按應天,很快改任督學,提拔為大理寺丞,進少卿、大理寺卿,閹黨彈劾他是東林黨人,被革職。
崇禎二年(1629年)起用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晉左副都御史,掌都察院事,和曹于汴扶持史??、高捷起用官務一事上甚為出力,不久因為以救刑部尚書喬允升而逆旨,遭下詔入獄論死。
崇禎帝采用大學士成基命言論,將易應昌送往三法司審訊,被謫罰戍邊守衛(wèi)。
弘光帝繼位,將他官復原職,升任工部右侍郎,被阮大鋮列入大悲案的十八羅漢之一,南京失守后去世,虛歲七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72—約1646 【介紹】: 明末清初山東沾化人。明萬歷四十一年進士。天啟初為兵科給事中,魏忠賢黨“十孩兒”之一,獻計汰軍以削經(jīng)略孫承宗之權。又劾罷周啟元、韓爌等,代主事曹欽程疏劾周宗建、黃尊素等。崇禎間入逆案。入清,在鄉(xiāng)殺李自成所置縣官,得授順天府丞。以老乞休。尋以故革職為民。
維基
李魯生(1572年—1646年),字尊尼,山東濟南府濱州沾化縣人。
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山東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士,歷魚臺、邯鄲、祥符、儀封知縣,天啟三年考選,六月授兵科給事中,投靠魏忠賢,列“十孩兒”之一。
當時京城有“官要起,問三李”之說,“三李”即指李魯生和禮科給事中李恒茂、御史李蕃。
顧炎武在《圣安本紀》中也有“一周二李,其權莫比”的記載,其“一周二李”即指周昌晉、李蕃、李魯生。
四年彈劾應天巡撫周起元,致其削籍。
薦舉阮大鋮、陳胤叢、陳爾翼、張素養(yǎng)、李應薦、馬逢皋、李嵩、楊春茂、高弘圖、王大年、張捷十一人。
五年廷推,疏議大學士韓爌,削其籍。
十二月議改書院為忠臣祠,祀故遼陽死難文武諸臣。
六年二月升吏科右給事中,十一月升兵科左給事,疏請用蒙古攻東奴,以舒屬國之困。
七年與檢討李明睿典試湖廣,八月敘寧錦大捷功,升一級,賞銀十五兩,升太仆寺少卿。
崇禎元年(1628年),以閹黨被彈劾,削籍為民,遣戍山西平定州,遇李自成亂,逃回故里。
順治元年,在鄉(xiāng)殺李自成所置縣官,受王鰲永招撫,授順天府丞。
二年七月,升順天府尹。
三年五月,以年已七十五告老。
七月由于受到順天督學曹溶濫送貢監(jiān)貪腐案牽連,被削籍為民,尋卒。
著有詩集《海月樓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78—1645 【介紹】: 明浙江山陰人,字起東,號念臺,晚改號克念子。
萬歷二十九年進士,授行人。
天啟元年為儀制主事,歷右通政,以劾魏忠賢,削籍歸。
崇禎元年召為順天府尹,數(shù)上疏忤思宗意,遂謝病歸。
八年再召授工部左侍郎,累擢左都御史,復以論救姜埰、熊開元革職歸。
福王監(jiān)國時,起故官,劾馬士英、高杰、劉澤清,爭阮大鋮不可用,不聽,遂告歸。
南都亡,絕食二十三日卒,門人私謚正義。
治理學以慎獨為宗,力倡誠敬之說。
曾筑證人書院,講學于蕺山,人稱蕺山先生。
有《周易古文鈔》、《圣學宗要》、《劉蕺山集》等。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啟東,紹興山陰人。萬歷辛丑進士,自行人遷禮部主事歷官工部左侍郎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有蕺山詩集
維基
劉宗周(1578年—1645年),初名憲章,字起東,號念臺,因講學于蕺山書院,后人稱其為蕺山先生。
浙江山陰縣(今屬紹興市)人。
明末哲學家、文學家、政治人物。
“浙東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其著作以古奧難解著稱。
劉宗周為遺腹子,自幼隨母養(yǎng)于外祖父章穎家。
章穎頗有學問卻屢試不第,徐階、陶望齡、周應中等人均出其門下。
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劉宗周中式丁酉科浙江鄉(xiāng)試四十六名舉人,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登辛丑科進士,不久因母喪,守孝三年。
師從湖州德清學者許孚遠。
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封行人,為官剛正,敢于直諫,官太仆寺少卿,“必三四辭而后受事”。
天啟時,因得罪魏忠賢,削籍。
明思宗繼位,替楊漣、左光斗等平反,命宗周為順天府(今北京)府尹。
崇禎元年(1628年),劉宗周指出崇禎帝施政弊病,上疏言:“陛下救治之心,操之太急。
醞釀而為功利;功利不已,轉(zhuǎn)為刑名;刑名不已,流為猜忌;猜忌不已,積為壅蔽”,崇禎帝以為他迂闊,但仍嘆其忠。
崇禎二年己巳之變起,京師被圍,米價騰躍,劉宗周上疏請罷九門稅,又修賈區(qū)以處貧民,為粥以養(yǎng)老疾,嚴行保甲之法,安定民心。
劉宗周在任京尹期間,政令一新,力挫豪強。
對太監(jiān)無理請求都不答應,而被指責攻擊,宗周治事如常,武清伯手下毆國子監(jiān)學生,宗周捶之,枷武清門外,又持明法紀,周恤貧民,后謝病歸,都人為之罷市。
崇禎九年下旨起用,授工部左侍郎,又上疏曰:“陛下求治太急,用法太嚴,布令太繁,進退天下士太輕。
諸臣罪飾非,不肯盡職業(yè),故有人而無人之用,有餉而無餉之用,有將不能治兵,有兵不能殺賊。
流寇本朝廷赤子,撫之有道,則還為民”,屢次直言上疏,每受貶斥。
崇禎十四年九月,吏部缺左侍郎,崇禎帝上朝時嘆氣說「劉宗周清正敢言,可用也。
」,于是再次起用了他,后官至左都御史,常起常罷。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破北京,明思宗自縊煤山,劉宗周徒步荷戈,詣杭州,責巡撫黃鳴駿發(fā)喪討賊,又與故侍郎朱大典,故給事中章正宸、熊汝霖召募義旅,以備勤王。
五月,福王朱由崧登極于南京,以宗周為左都御史。
宗周自稱草莽孤臣,屢次上書討賊復仇,后因劾馬士英、阮大鋮,被黜歸里。
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多鐸率清軍攻陷杭州,劉宗周正在進餐,聞訊推食慟哭:“此余正命之時也”,決定絕食殉國。
其門人王毓蓍率先投水自盡,他說:“吾講學十五年,僅得此人。
”有門生勸他:“死而有益于天下,死之可也;死而無益于天下,奈何以有用之身輕棄之?
”答道:“吾固知圖事賢于捐生,顧余老矣,力不能勝。
”遂絕食二十日,閏六月八日卒,享年六十八。
另一門生祝淵,在劉宗周卒前兩日,亦自縊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82—1664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常熟人,字受之,號尚湖,又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遺老。明萬歷三十八年進士。歷編修、詹事,崇禎初為禮部侍郎,因事罷歸。以文學冠東南,為東林巨子。娶名妓柳如是,筑絳云樓,藏書極富。南明弘光帝時,起為禮部尚書。清兵渡江,出城迎降。順治三年,授禮部侍郎,任職五月而歸。后兩次以大案牽連入獄,均得幸免。七年,絳云樓毀于火,藏書悉成灰燼,晚境頗頹唐。詩文極有造詣,入清后所作多抑塞憤張之語。有《初學集》、《有學集》、《國初群雄事略》,又編《列朝詩集》。清高宗列謙益入《貳臣傳》,焚其書,雖屢禁不絕。
晚晴簃詩匯·卷一十九
錢謙益,字受之,號牧齋,常熟人。明萬歷庚戌一甲三名進士,歷官禮部侍郎。福王時,為禮部尚書。入國朝,以禮部侍郎署秘書院學士。有《初學集》、《有學集》。
詞學圖錄
【錢謙益】(1582-1664) 字受之,號牧齋,又號虞山蒙叟。常熟人。崇禎初官禮部右侍郎,南明弘光朝官禮部尚書。降清官禮部右侍郎,充修明史副總裁,旋告歸。與鄭成功等秘密抗清。明清之際文壇宗主,學殖宏博。其詩博大閎肆,以杜為宗而出入韓、蘇,與吳偉業(yè)、龔鼎孳并稱"江左三大家"。詞作僅數(shù)首。有《初學集》、《有學集》、《投筆集》、《杜詩箋注》。編有《列朝詩集》。詞在《有學集》中。
清詩別裁集
字受之,江南常熟人。成歷庚戌,賜進士第三人。國朝官至禮部尚書。著《初學》、《有學》二集。○尚書天資過人,學殖鴻博。論詩稱揚樂天、東坡、放翁諸公。而明代如李、何、王、李,概揮斥之;馀如二袁、鐘、譚,在不足比數(shù)之列。一時帖耳推服,百年以后,流風馀韻,猶足詟人也。生平著述,大約輕經(jīng)籍而重內(nèi)典,棄正史而取稗官,金銀銅鐵,不妨合為一爐。至六十以后,頹然自放矣。向尊之者,幾謂上掩古人;而近日薄之者,又謂澌滅唐風,貶之太甚,均非公論。茲錄其推激氣節(jié),感慨興亡,多有關風教者,馀靡曼噍殺之音略焉。見《初學》、《有學》二集中,有焯然可傳者也。至前為黨魁,后逃禪悅,讀其詩者應共悲之?!鹉笼S詩,如“吾道非歟何至此,臣今老矣不如人”、“屋如韓愈詩中句,身似王維畫里人”,“工致有馀,易開淺薄,非正聲也。五言平直少蘊,故不錄。
維基
錢謙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初號尚湖,又號牧齋,晚號絳云樓主人、蒙叟、東澗老人,又因其住址而稱虞山、因其職位而稱宗伯,直隸常熟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人,萬歷三十八年探花。
作為明末清初時期文學領域的集大成者,錢謙益引領文壇長達五十年之久。
在政治上錢被視為東林黨或復社人士錢謙益與東林黨或復社皆有密切來往,但卻遭周延儒排擠,入南明又依附馬士英、阮大鋮。。
明朝時四次出仕,官至禮部尚書。
后在南京降清,任禮部侍郎五個月,有“貳臣”之目。
辭官后投入反清復明運動,為遺民義士接納,更成為聯(lián)絡東南與西南抗清復明勢力的總樞紐。
后錢謙益的詩文被乾隆帝下詔禁毀。
陳寅恪認為其是“復國之英雄”,“應恕其前此失節(jié)之愆,而嘉其后來贖罪之意,始可稱為平心之論”,并稱錢與其妻柳如是的詩文足以“表彰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5 【介紹】: 明山東膠州人,字研文,一字子猶,號硁齋。
萬歷三十八年進士。
官御史。
天啟初,巡按陜西,忤魏忠賢,罷歸。
崇禎中,歷遷工部右侍郎,恥與中官張彝憲共坐,削籍歸。
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右侍郎,遷戶部尚書。
福王立,改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與姜曰廣協(xié)心輔政。
為馬士英、阮大鋮所忌,謝政,無家可歸,流寓會稽。
清兵下江南后,逃野寺中,絕食而卒。
清賜謚忠直。
有《太古堂集》。
維基
高弘圖(1583年—1645年),字研文,一字子猶,號硁齋,山東膠州(今膠縣)人。
明末政治人物。
安宗時官至內(nèi)閣首輔。
高弘圖生于萬歷十一年(1583年),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成進士。
授中書舍人。
后來升任御史,為官正直,不附權貴。
天啟初年,陳時政八患,又推薦起用鄒元標、趙南星等東林黨人,并轉(zhuǎn)任巡按陜西御使。
在任期間,捕誅奸民,澄清吏治,惟后來高弘圖因「題薦屬吏」的公事上與趙南星意見相左,于是便以疾辭職。
閹黨以為高弘圖和趙南星等東林黨人有隙,加上高弘圖為人中立不依附東林黨、三黨等,于是魏忠賢便重新起用高弘圖為原來的官職。
期間高弘圖曾經(jīng)上書要求加強京營訓練,整頓戎政,但后來因忤魏忠賢而被罷職。
崇禎帝即位后,起用為太仆少卿,隨后因病辭職,后來又歷任左僉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工部右侍郎等,但后來因得罪太監(jiān)張彝憲而激怒崇禎帝,因而被削籍罷官,此后家居十馀年不再當官。
在清兵入塞時期,曾經(jīng)捐家產(chǎn)以助守膠州城。
崇禎十六年(1643年),因守城之功而重新被崇禎帝起用為南京兵部右侍郎、戶部尚書。
次年,李自成破北京,威宗自縊殉國,期間高弘圖曾積極協(xié)助時任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領兵北上勤王之事,但終不果。
安宗監(jiān)國時任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期間曾經(jīng)嘗試調(diào)解馬士英和東林黨人的關系,但最終失敗。
又曾經(jīng)倡議遷都鳳陽,北伐山東,但不為接納。
后來為馬士英、阮大鋮所排斥,是年十月,弘圖四疏乞休獲準。
流寓會稽(今浙江紹興)。
弘圖在內(nèi)閣時,馬士英尚畏之,不敢放肆,一旦去職,遂無忌憚。
清軍攻陷山東,弘圖流寓吳門,渡江入浙東。
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破杭州,攜一幼孫逃入一野寺中,絕食九日,卒于會稽之竹園。
與姜曰廣、史可法并稱“南中三賢相”。
魏尚賢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維基
魏尚賢(1583年—1642年),字明賓,河南開封府鄭州人,晚明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少年出語,往往驚其長老。
年十七,補博士弟子員,次年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為四川倪斯蕙拔為庚子科經(jīng)魁,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登丙辰科進士。
同年中與阮大鋮不合,而于魏大中、侯恂等東林為友。
授中書舍人,旋恤刑北直,以守正不阿忤要人,出為保定府知府。
天啟中舉卓異,授通政使。
時魏忠賢當國,以尚賢名與其若昆弟行,欲聯(lián)為一譜。
不應,遂拂衣歸。
崇禎二年閏四月,升魏尚賢通政使司右參議。
后家居者十余年,李自成攻鄭州,同州守嬰城固守,城破遇害,時崇禎十五年(1642年)五月初四日也。
其子斂之,葬于祖塋之次。
孫魏繩祖、曾孫魏世盛世其學。
共 8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