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辛應時

相關人物:共 1 位
共 9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題柳彥遇河隈畫屏 其一 (戊辰) 明 · 李滉
七言律詩
豐山柳彥遇在定州日。作一屏。令畫河隈上下洛江一帶圖。河隈公田園所在。以寓其遠宦思歸之意。于時。詔使成翰林憲,王給事璽將至。東萊鄭林塘吉元以迎慰使。中原樸思庵和叔以遠接使。永嘉金駱谷云甫以觀察使。全城李大仲,寧城辛君望。俱以從事。往候于龍灣。見是屏。皆為之玩賞題詠。實一時之盛。難遇之幸也。是年冬。彥遇去任來京師。席未暖而出牧清州。臨行。示余以是屏。求續(xù)題良勤。余固惜彥遇之去。無計以留之。且余薄業(yè)。亦在河隈上流。一出未歸。歲且向晏。展畫指點。益興慨嘆。因追敘別意并所感。吟成近體二章。錄寄清州。仍題屏上。以付清州之仲胤檢閱郎君云。嘗見東坡金山寺詩。我家江水初發(fā)源?;掠沃彼徒牒T圃?。其末云。有田不歸如江水。今吾二人事。與彼(一本。彼下。有頗字。)相類。故最后并及之。
定民方詠去思吟,又佩湖州印去今。
臺閣剩員無寄足,壑溝多瘠更關心。
風流洛舍時看畫,曠蕩天門幾撫襟。
我亦出山乖遠志,一屏相對意難禁。
白麓韻贈凈源 明 · 林悌
七言絕句
起晚江村小雨晴,捲簾西北亂山青。
山僧去后柴門靜,竹外幽禽盡日聽。
葩岳何年涌,云林特地幽。
路從孤塔轉(zhuǎn),水向洞門流。
勝境疑相待,佳期不用謀。
儒仙來碧落,王子下丹丘。
共倚金繩引,俱從玉澗游。
傾崖翻白練,掀壑舞蒼虬。
禪印迎新月,浮生笑暗漚。
?樽欣共酌,險韻愧難酬。
賞愜情終在,形忘理自侔。
幽蘭楚客佩,叢桂小山留。
愚谷藏吾拙,亨衢屬運休。
明朝回驲騎,云外眾峰稠。
居士李姓。名領。字領之。本雞林茂族。簪笏蟬聯(lián)。其先世居湖南之寶城郡。后移于清州。亦累代矣。居士幼喪父母。無所依歸。稍長志學。習舉子業(yè)。不遂。乃放意尋山水之勝。遍歷東土。喜從高僧。棲息絕境。晚結廬于清州之清川縣東三十里葩串山之仙游洞口。繞屋有七大松。以七松目之。常騎黃犢往來林野間。以適其興。故亦號為騎牛子。居士生于正德甲戌。今年五十有六而無子。每以信命諭其妻。妻亦安焉。蓋裘羯饘粥。猶或不繼。而未嘗經(jīng)于懷。而寒暑亦不能侵也。耕田鋤圃之外。鈞魚采藥之馀。或吟詩?;蚍鸥?。唯以溪風山月為知音。樸守庵君實適寓歡喜寺。相遌而悅之。遂托歲晚之契。累有詩贈。又以傍近諸勝。列為八景。而尚德辛校理君望就以詠之。又和守庵詩以贈焉。居士今來見訪。余留之作三日話。且取所藏氈方冠贈之。居士曰。吾嘗欲以樺皮為冠。今得此。亦奇哉。余復為造樺皮方山冠。以成其志。昔蘇東坡為陳季常作方山子傳。以其好著方山冠故云。今居士亦合稱為樺冠翁也。居士恐仙游之勝。后人或昧焉。惓惓然不憚其跋涉。圖所以表章之者。可謂奇事。而樺皮冠。亦可謂奇服矣。所恨。余未有奇文以發(fā)揮之耳。因介于高巒李典翰汝受栗谷李校理叔獻。請發(fā)一語。兩學士欣接而樂道之。居士懷玉于褐。意滿而歸。玆敘首末。使他日相遇者。便知為非凡人也。
人言居士貧,我謂居士富。
心無不足時,短褐哂紋繡。
快眼遙臨碧水潯,小軒潚灑豁塵襟。
暝陰認得漁家近,一縷晴煙生遠林。
世外煙霞白玉寮,群仙佳會屬良宵。
臨池細酌酬春勝,滿衣紅裳淚未銷(紅裳指蓮花)。
清霜木落水生波,斥鹵微茫闊復斜。
日暮楚云迷遠近,隔江何處竹枝歌。
小塘新霽綠油油,休遣兒童理葉舟。
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浪正悠悠(時辛君望即吟恍然身在洞庭湖之句。玆貼五湖字。)。
堂依松壑面江潯,把酒吟春蕩病襟。
那似釣船撐碧浪,數(shù)聲柔櫓響寒林。
歸去君應倍愴神,閉門吾恨幾多新。
夜深孤枕梅窗月,夢里依然對故人。
共 9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