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諸校出入禮數(shù)之際?;虼┧??;蛞仿樾?/div>
(32) 關東北房室之制。間以一壁。半作客堂。半作內舍。寢處灶上。一如北京之炕制。
(33) 季碩?!鸫逦萁约訉哟?。下層平鋪。齊于橫棟之上。
(35) 冠巖?!鹚庴A有宣威夫人淫祠。民俗每以六月十五日迎祭之。
(36) 季碩?!鹛幪幾黢渴?。燒榾柮而熱之。雖微病者。輒就其中發(fā)汗。俗尚一如西路。名曰汗蒸幕。
(38) 邑俗經(jīng)冬旨蓄。必以菘菹。稀沈蘿葍。
(39) 圓飯即白飯和肉羹之謂也。異于京中之拌白餅。而北路稀稻米。所以珍貴。
(40) 翼周?!鸱惭缂按鹂椭?。必設水團。而迎婿翌朝不用他需。雖隆冬輒以甜團為上味而獨設。
(41) 邑俗于朝夕飯供。貴食魚卵醢。多至數(shù)三楪。
(42) 冠巖?!鹈坑谘缂矶\。不遵令禁。擅犯私屠。
(43) 季碩?!鹚滓缘厢u拌面。嗜好一如西路。俗稱冷面者。
(44) 邑濱于海。本多魚鮮。居人珍之。謂勝于肉。
(45) 翼周?!鹨厮尊伩妥麸炛偂;蛑挥檬咻?。
(46) 邑置養(yǎng)士齋。春秋試士。被選者使之寄齋課工。供其朝夕。
(47) 季碩?!鹄糁疄槭渍摺K追Q三公兄。諸吏盛備酒食。頻設廳會。
(48) 季碩。○山社多獐鹿。不勞炮射。多能搏取。
(50) 冠巖?!鹦l(wèi)益社產(chǎn)銅。無室無依者皆萃于此。朝聚暮散。
(51) 橋在鶴浦社。我太祖龍潛時。忽有海鶴飛起。馬逸而墜。太祖騰身上橋。兩手執(zhí)馬耳及鬣。懸空不舍。令人拔所御刀斷鞅。馬沒而復出。以此名鶴橋。
(52) 季碩?!鹚耐跛诟薄K讉鞯涝柸胩?。得一行之術還東國。建三千八百寺塔。此其一也。其級九層。今毀頹。
(54) 冠巖。○高麗上柱國文益漸。奉使于元。爭廢立不屈。元帝怒謫于南荒。及歸得木綿種盛于筆管而來。種植遍一國。故封富民侯。其后孫仲僉仕本朝。官工曹典書。居府西石橋村。文姓繁衍。遂為北道之大族。
(55) 高麗禮賓尹韓連居衛(wèi)益社琴龜洞。是為神懿王后之高祖。其古基遺礎。至今猶存云。
(56) 季碩。○丁丑之亂。本道勤王兵回路。被蒙兵襲擊于古南山鵲峴下。諸將卒力戰(zhàn)同日死。號曰劍洞戰(zhàn)場。
(57) 本邑古有一富人性至吝。村里唾鄙。一夜之間。屋浸為澤。財產(chǎn)隨以蕩析云。
(58) 翼周?!饑鴯u石窟中。紅光照映。俗傳有砂塊雄黃。古有一墨倅貪利欲摘。具斧鑿而入。舟方近窟。颶風忽作。波濤洶涌。幾不得返云。
(59) 鶴城在府東五里。今頹只有遺趾。新羅孝昭王筑比烈忽城疑是。
(60) 冠巖。○老人峙在府西七十里。平壤建都時設關防處。今有烽臺。
(61) 敬憲公李繼孫以本道監(jiān)司。丕變弓馬之俗。儒化大行。后祀玉洞書院。
(62) 畫形巖在府西三十里鞍峴。昔有人赴長城之役。去時其妻有身。及還一男子負米而行。亦赴長城役者也。詢其鄉(xiāng)里。知其為子。遂相握哭。嚙指出血。畫父子形于鞍峴巖上。俱絕不蘇。后之使客來往者。以為奇觀。驛卒厭苦。毀琢其巖。非復舊觀。然天陰雨濕。猶有血痕宛然漬石。
(63) 翼周。○壬辰之亂。倭據(jù)本邑歲馀。避亂者稍稍還集。與倭雜居。一日邑人請二倭極飲。留宿。二人各持斧。約睡熟而斬之。一人先斬一倭。一人舉斧欲擊之。中屋梁。一倭驚走。于是邑人大恐。亦皆遠逃。倭佯不知有其事。邑人久而還。雜居如初。倭待其盡還。驅出府西十里大路上盡殺之。流血盈路。故謂之血冒路云。
(64) 風流山在府南九十里。山下有國舅安川府院君韓卿舊基。神懿王后誕降時。彩云常出山頂。云間有仙樂之聲故名。
(65) 冠巖。○春夏之際。海上百鳥養(yǎng)雛于國島巖厓之間。飛舞翔集。鳴聲上下。
(66) 臺在鶴湖中。小峰突起。多有勝槩。古有兵馬使來游故名。
(67) 季碩?!鸶畺|古霜陰縣有叢祠。邑人春秋迎祭之。
(68) 本府統(tǒng)十三社。羅麗時分置鶴浦,霜陰,沛川,永豐,丈山,翼谷,衛(wèi)山,福連,瑞谷九縣。本朝革屬本府。
(69) 季碩?!鹱愿呱襟A至南山五十里。是入北直路而野曠無樹。行旅無依庇休息之所。方令民棌榆柳松檜列植于道之左右。又因朝飭申禁擅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