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劉買(?—前121年),東漢光武帝劉秀和更始帝劉玄的高祖父。元朔五年(前124年)六月被封為舂陵侯。在位4年,他死后,謚號節(jié)。
人物簡介
全后漢文·卷二十七【生卒】:前37—后43 【介紹】: 東漢會稽馀姚人,字子陵,一名遵。少有高名,與劉秀同學(xué)。及秀即帝位,變姓名隱居。聘至京師,與光武帝相處如昔。光武欲其出仕,答以“士故有志,何至相逼乎!”除諫議大夫,不就,歸,耕于富春山。
光,字子陵,一名遵,會稽馀姚人。少與光武同游學(xué)。及即位,三聘乃至。除諫議大夫,不屈,退耕富春山。建武十七年,復(fù)特徵,不至。年八十,終于家。
人物簡介
全后漢文·卷十二【生卒】:約前23—后56 【介紹】: 東漢初沛國相人,字君山。好音律,善鼓琴,博學(xué)多才,遍習(xí)五經(jīng),能文章,尤好古學(xué)。數(shù)從劉歆、揚雄辯析疑異,喜抨擊俗儒。王莽時任掌樂大夫。劉玄時,拜太中大夫。光武帝征為議郎給事中。因反對讖緯神學(xué),幾遭處斬。出為六安郡丞,道病卒。著《新論》,早佚。今存《形神》篇,以燭火喻形神,認(rèn)為精神不能脫離形體而獨立存在,形滅神亡,生長死亡乃自然規(guī)律。其余殘篇有清人輯本。
譚,字君山,沛國相人。成帝時為奉車?yán)伞Cr為諫大夫,遷掌樂大夫。更始即位,召拜太中大夫。建武初征待詔,上書忤指不用。后拜議郎給事中,出為六安郡丞,道病卒,年七十余。有《桓子新論》十七卷,《集》五卷。
人物簡介
全后漢文·卷十一【介紹】: 東漢初南陽宛人。李通從弟。新莽末,綠林、赤眉起事,軼與通共從劉秀舉兵于舂陵。劉玄時,封舞陰王。后為朱鮪所殺。
軼,字季文,南陽宛人。莽末,與從兄通擁光武起兵。更始即位,以為五威中郎將。明年,封舞陰王,鎮(zhèn)雒陽。后通款馮異,事露,朱鮪使人刺殺之。
人物簡介
【介紹】: 東漢初弘農(nóng)華陰人。楊震之父。習(xí)《歐陽尚書》,西漢哀帝、平帝時隱居教授。不應(yīng)王莽之征。光武帝高其節(jié),公車特征,不至卒。相傳寶曾救一黃雀,夜有一黃衣童子以白環(huán)四枚相報,謂當(dāng)使其子孫潔白,位登三公。
人物簡介
【生卒】:前25—62 【介紹】: 東漢南陽穰人,字少卿。新莽時,與諸生逃于北地。劉玄更始時為諫議大夫。劉玄死,為之發(fā)喪,不從劉秀。光武建武十三年應(yīng)大司馬吳漢辟舉高第,遷并州牧,有清平稱。明帝初拜司徒,在朝廉直。丹出典州郡,入為三公,而家無遺產(chǎn)。
人物簡介
全后漢文·卷十六【介紹】: 東漢扶風(fēng)茂陵人,字巨卿。西漢平帝時舉賢良方正,因?qū)Σ哜柰趺?,被罷歸田里。王莽稱帝時,避處河西、巴蜀。光武帝建武七年征拜侍御史,遷尚書令。光武嘗欲出游,以隴蜀未平諫,以頭止輪,帝遂止。后以數(shù)切諫失旨,出為平陰令,復(fù)征拜太中大夫。
剛,字巨卿,扶風(fēng)茂陵人,丞相嘉七世孫。仕郡功曹。平帝時,舉賢良方正對策,罷歸田里。王莽篡位,避地河西,轉(zhuǎn)入巴蜀二十余年。后依隗囂。建武七年,征拜侍御史,遷尚書令,出為平陰令。復(fù)征拜太中大夫,以病去官。
人物簡介
【生卒】:?—22 【介紹】: 新莽末人。劉秀姊,鄧晨妻。劉績、劉秀初起兵,與王莽軍戰(zhàn)于小長安,敗走。秀救其妹伯姬,又遇元,元揮手曰:“行矣!不能相救,無為兩沒也。”遂遇害。劉秀即位,追封新野長公主。
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