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介紹】: 明浙江仁和人,字去病。萬歷間舉人。歷官大同、兩淮等地。在大同時,盧象升常與之商軍事。明亡,悲憤而卒。
字去病,仁和人。萬歷壬子舉人有修馀堂集
人物簡介
王家楨(1582年—1644年),字正之,直隸長垣縣(今屬河南?。┤恕?div id="7gtfy1k" class='inline' id='people_122758_0_0_comment'>明末政治人物。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科舉人,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二甲進士。初授刑部江西司主事,三十九年升員外、郎中,四十年江北審決,本年丁憂歸。四十三年起補戶部郎中,德州管倉,四十四年升德安府知府,四十七年升湖廣按察司副使。升山西陽和道右參政,天啟元年八月改陜西榆林道右參政,四年升山西按察使,五年四月官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因軍功升任戶部右侍郎,轉(zhuǎn)左侍郎。崇禎元年(1628年),攝理戶部事。因為財政困難,邊關(guān)軍餉不能按時發(fā)放,遼東兵士不滿,巡撫畢自肅自縊身亡。崇禎帝大怒,將王家楨削籍。后追敘在甘肅之功,復(fù)其冠帶。崇禎九年(1636年)七月,皇太極帶兵騷擾京師,王家楨被起用為兵部左侍郎,不久,兼任右僉都御史,總理河南、湖廣、山西、陜西、四川、江北軍務(wù),代替盧象升討伐反明軍隊。適逢河南巡撫陳必謙罷職,王家楨即兼任巡撫。當(dāng)時流賊四出,王家楨雖竭力征討,崇禎帝卻頗為不滿,次年四月即命熊文燦 總理軍務(wù),令家楨專任河南巡撫。同年秋,劉國能進攻開封,裨將李春貴等戰(zhàn)歿。朝廷議罪,家楨遭撤職,回鄉(xiāng)閑住。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京師,派兵據(jù)守長垣,家楨與其子王元炌自經(jīng)而死,殉國。《明史》有傳。有《王少司馬奏議》。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常州府武進人,字席之。少孤貧,取糠秕自給,不輕受人一飯。為同里薛敷教所知。講學(xué)東林書院,師孫慎行。其學(xué)以慎獨研幾為宗。萬歷四十七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出為廣東提學(xué)僉事?;浰咨蓰?,供張遠勝他省,瑋悉不受。以大吏建魏忠賢生祠,即日引去。崇禎帝即位,復(fù)出,累遷左副都御史。不久病卒。有《如此齋詩》。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韋玉,武進人。萬歷己未進士,除戶部主事仕至都察院協(xié)理院事左副都御史謚清惠有如此齋集維基
張瑋(1586年—1643年),字席之,號二無,南直隸常州府武進縣人。少孤貧,取糠秕自給,不輕受人一飯,為同里薛敷教所知。講學(xué)東林書院,師孫慎行,其學(xué)以慎獨研幾為宗。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第一(解元),四十七年(1619年)登己未科進士,授戶部主事。調(diào)兵部職方,歷郎中。時欲瑋典筦鑰,瑋謝不可,出為廣東提學(xué)僉事。至即聚諸生講學(xué),士風(fēng)大變。魏閹勢滔天下,爭建忠賢祠,撫臣某亦議建,移文于瑋,欲瑋撰上梁文,瑋怒裂文,棄官歸。崇禎二年,起為江西參議,歷福建副使,改江西副使,備兵嶺北,時山寇盤踞,蹂躪至數(shù)郡。瑋至,身冒矢石,斬首千馀級,又諭賊眾乞降,雖在軍旅,未嘗手釋書卷。生徒負(fù)笈至者,講學(xué)如平時。以里人大學(xué)士吳宗達薦,擢南京尚寶司正卿,進太仆少卿。時烏程相柄國,瑋上疏請罷斥以謝天下,又疏各鎮(zhèn)兵號數(shù)萬,半系本地豪貴占役與衙役,借名食糧,茍實實清汰,則兵食俱足。近大帥劉玘等縱兵焚掠,宜加盧象升部堂銜童,并賜劍印節(jié)制,皆不報。坐事調(diào)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應(yīng)天府丞。疏言:「山東南北咽喉,軍國命脈所系。今大盜披猖,道途梗塞,轉(zhuǎn)輸不通者三月矣。倘不早滅,害胡可言。乞特遣兵部侍郎一人整兵往剿,否則起故尚書鄭三俊、范景文任之。」帝以為借端市恩,降旨切責(zé)。是歲,四方大旱,瑋以軍食可虞,奏請禁江西、湖廣遏糴,而令應(yīng)天、常、鎮(zhèn)、淮、揚五郡折輸漕糧銀赴徐易米,則小民免催科之苦,太倉無顆粒之虧。他十庫所收銅、錫、顏料、皮、布,非州縣土產(chǎn)者,悉解折色,且盡改民解為「官解」,以救民湯火,所司多議行。遷南京光祿寺卿,召為右僉都御史。已而左副都御史房可壯下獄,以瑋代之。又奏宇內(nèi)不靖,盜賊蝥起,皆由郡縣不恤其民,巡方漫無激揚所致,上大悅。時總憲劉宗周、僉都金光辰與瑋同視事,長安目之曰「三清」。未幾,以病謝歸。崇禎十六年(1643年)四月病卒,年五十八。檢視遺囊蕭然,僅得遺表曰:「中原寇患宜用文臣,如王守仁用伍文定故事。又必稍寬文法,俾得展布。」遺命以布衾斂,毋受賻,毋易吾生時節(jié)。福王時,贈都察院左都御史,謚清惠。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生卒】:1588—1641 【介紹】: 明湖廣武陵人,字文弱。楊鶴子。萬歷三十八年進士。除杭州府教授,累進戶部郎中。天啟初,引疾歸。崇禎初,起河南副使,十年累擢至兵部尚書,用“四正六隅”(十面網(wǎng))之策圍攻農(nóng)民軍。聞熊文燦在閩辦海盜有成效,薦之總理六省軍務(wù)。文燦專主招降,嗣昌既任之,乃曲為之解。十一年,奪情入閣,仍掌兵部。是年清兵再次入關(guān),盧象升主戰(zhàn),嗣昌主和,遇事掣肘,致象升孤軍戰(zhàn)歿,嗣昌貶三秩,戴罪視事。十二年,文燦招降之張獻忠等再起。崇禎帝特旨命嗣昌督師。次年,經(jīng)襄陽入川駐重慶,追擊獻忠軍。而獻忠“以走致敵”,明軍疲于奔命。十四年,獻忠軍長驅(qū)出川,破襄陽,殺襄王。時李自成亦破洛陽,殺福王。嗣昌聞之,畏罪自殺。有《楊文弱先生文集》。
字文弱,武陵人。萬歷庚戌進士,歷官東閣大學(xué)士加太子太傅維基
楊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號字微,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祖籍直隸建平(今安徽郎溪)。明末政治、軍事人物。出身門閥,祖父楊時芳乃武陵名士,父親楊鶴以督軍著世,嗣昌為人雅好文藝,博聞強記、有辯才、文筆,與名流袁宏道、袁中道、鐘惺等來往。亦喜軍事,設(shè)「四正六隅」之策以滅流寇,一度頗有成效,后流寇復(fù)起,李自成烹殺福王朱常洵,張獻忠焚殺襄王朱翊銘,嗣昌憂悸以病卒,追贈太子太保。葬桃源金廠溪。楊嗣昌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中進士。歷任杭州府儒學(xué)教授、南京國子監(jiān)博士、戶部郎中。天啟年間因受閹黨排擠,稱病歸里。崇禎元年(1628年),起為河南副使,加右參政。升任右僉都御史,巡撫永平。崇禎三年(1630年)任山石道(撫寧境內(nèi)山海路、石門路),崇禎六年(1633年)升山海關(guān)巡撫。官至兵部尚書。崇禎十年(1637年)三月,帝召楊嗣昌至京師,兩人談話后,帝曰:“恨用卿晚。”六月,被任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入?yún)C務(wù)。崇禎十一年(1638年),奏請修繕常德府城,“三年而完工,撤舊易新,極其壯固”。嗣昌力主“安內(nèi)方可攘外”,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wǎng)”戰(zhàn)術(shù),各個擊破。所謂“四正”是陜西、河南、湖廣、鳳陽四鎮(zhèn),“六隅”則是延綏、山西、山東、應(yīng)天、江西、四川六區(qū)。集合“四正六隅”為十面羅網(wǎng),各有側(cè)重,協(xié)同配合,“隨賊所向,專任剿殺”。嗣昌增兵十四萬,加餉銀二百八十萬兩。由熊文燦為五省軍務(wù)總理,剿撫兼施。此舉在一年內(nèi)頗見成效。張獻忠、羅汝才等闖軍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guān)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7人躲到陜西東南的商洛山中。同年冬天,清軍三路大軍第四度南侵,燕京震動,崇禎帝和戰(zhàn)不定,楊嗣昌時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力主議和。嗣昌深知朝廷兵力、財力不足以支持兩線作戰(zhàn),故提出“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建議;但盧象升主張堅決抵抗,遂率諸將分道出擊,與清軍戰(zhàn)于慶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然嗣昌手握兵權(quán),事事掣肘象升,象升屢戰(zhàn)失利,最后戰(zhàn)死沙場。大學(xué)士楊嗣昌卻一意誣陷象升臨陣脫逃,派士卒俞振龍等三人前往查看。俞振龍不畏淫威,堅持指認(rèn)象升遺體,「嗣昌怒,鞭之三日夜,且死,張目曰:『天道神明,無枉忠臣。』」 千總楊國棟因為不肯順從楊嗣昌意思修改塘報,堅持象升已戰(zhàn)死,而被處極刑。崇禎急調(diào)洪承疇部北上勤王,剿寇策略遂功虧一簣。后李自成往河南發(fā)展。崇禎十三年(1640年)二月七日,朝廷特命楊嗣昌以大學(xué)士督師,賜尚方寶劍,前赴湖廣指揮圍剿張獻忠等。嗣昌與陜西副將賀人龍、李國奇夾擊張獻忠于太平縣瑪瑙山(今四川萬源),史載“大破之,斬馘三千六百二十,墜巖谷死者無算。”崇禎表示嘉許,有手諭曰:“卿自昨年九月初六日辭朝至今,半載有余,無日不懸朕念,與行間將士勞苦倍嘗,而須發(fā)盡白,深軫朕懷。又聞卿調(diào)度周密,賞罰嚴(yán)明,深慰朕平寇安民之意圖”。接下來寒溪寺、鹽井、木瓜溪等地連戰(zhàn)皆捷。但此時明朝官軍內(nèi)部矛盾重重,諸將多不用命,賀人龍與左良玉皆擁兵自重,不聽使喚。楊嗣昌下令:赦免農(nóng)民軍將領(lǐng)羅汝才等人的罪狀,唯獨張獻忠不赦,有擒張獻忠者,賞白銀五千兩,錦衣衛(wèi)指揮使世襲;斬殺張獻忠者二千兩,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世襲。張獻忠則戲謔地回應(yīng)稱:“有斬督師(楊嗣昌)來者,賞銀三錢。”還四處張貼,嗣昌非常害怕且驚訝,認(rèn)為左右都是張獻忠的臥底。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陷洛陽,烹福王朱常洵。二月初四半夜,張獻忠一日夜馳三百里出四川,奇襲襄陽,初五日,在西門城樓殺襄王朱翊銘。朝野震驚,時人認(rèn)為藩王遇難,將領(lǐng)必須負(fù)責(zé),所以嗣昌憂懼交加,嗣昌在給湖廣巡撫宋一鶴的信中寫道:“天降奇禍,突中襄藩,仆嘔血傷心,束身俟死,無他說矣。”舊病復(fù)發(fā),吐血甚多,已病入膏肓,監(jiān)軍萬元吉問他為何不報知皇上?楊嗣昌只吐出兩個字:“不敢!”二月初一日,病死沙市徐家園。楊嗣昌死,自此戰(zhàn)爭主動權(quán)轉(zhuǎn)入闖軍手中。兵部尚書陳新甲以陜西三邊總督丁啟睿接替督師,并起用原兵部尚書傅宗龍繼任陜西三邊總督,負(fù)責(zé)剿寇。此后張獻忠攻破武陵,特恨楊嗣昌,掘其七世祖墳,焚其夫婦靈柩,并把其尸體斬斷出血。
人物簡介
【生卒】:?—1645 【介紹】: 明山西保德州人,字玉鉉。萬歷四十四年進士。授洛陽知縣。繼楊漣力劾魏忠賢。崇禎五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極言鄜延千余里饑荒及民變狀,詔免田租。發(fā)兵擊斬農(nóng)民軍首領(lǐng)多人。旋以農(nóng)民軍縱橫于山西、畿南,擢兵部右侍郎,總督陜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軍務(wù)。七年,于連勝之后,圍農(nóng)民軍于興安車箱峽,中詐降計,致農(nóng)民軍脫險復(fù)盛。坐除名,謫戍邊。南明隆武帝召為東閣大學(xué)士,道遠未聞命,旋卒。維基
陳奇瑜(1590年—1648年),字正學(xué),別號玉鉉,山西保德州人。萬歷丙辰進士,崇禎時總督五省軍務(wù),圍剿農(nóng)民軍,招降失策被革。清初,因蓄發(fā)被殺。萬歷十八年(1590年)九月初九日生。萬歷四十年(1612年)中式壬子科鄉(xiāng)試舉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廷試三甲一百九名。大理寺觀政。初任河南洛陽縣知縣。天啟二年(1622年),擢禮科給事中。楊漣劾魏忠賢二十四重罪,奇瑜亦抗疏力詆。天啟六年(1626年),出為陜西副使。累擢至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崇禎五年,討斬轄區(qū)內(nèi)盜魁,略盡,威名著關(guān)、陜。崇禎七年,三月,南京右都御史唐世濟言:“流寇有四:一亂民、一驛卒、一饑?yán)?、一難氓;宜分別剿撫。”崇禎命陳奇瑜執(zhí)行。崇禎七年(1634年)二月,陳奇瑜任五省總督,剿山西、陜西、河南、湖廣、四川境內(nèi)流賊,四個月內(nèi)陳奇瑜組織打了二十三仗,全部獲勝。崇禎七年(1634年)六月,陳奇瑜與盧象升會兵于上津。當(dāng)時農(nóng)民軍各部多入漢南,陳奇瑜乃引軍西向,約會陜西、鄖陽、湖廣、河南四巡撫圍剿漢南農(nóng)民軍。農(nóng)民軍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李自成等部見明軍云集,竟誤走興安(今陜西省石泉以東的漢江流域)車箱峽。峽谷之中為古棧道,四面山勢險峻,易入難出,實為奇瑜所設(shè)圈套。唯一出口為明軍所截。情勢危殆。當(dāng)時連下二十多天大雨,被困的農(nóng)民軍馬疲食盡,李自成用顧君恩詭計詐降,奇瑜不從,復(fù)以重金計誘奇瑜左右及諸將。轉(zhuǎn)達降意。奇瑜見賊眾被困,漸有驕色,便命他面縛出降。李自成竟自縛雙手,大膽出降,叩首奇瑜馬前,哀乞免死。奇瑜檢閱諸賊,共得三萬六千馀人,悉數(shù)遣歸原籍。每賊百名,用一安撫官押送,并且命所過州縣,給發(fā)糇糧。賊眾出峽離開大軍,差不多有數(shù)十里之遠,李自成突起,刺殺安撫官,馀賊也一同下手,把所有安撫官五十多人,盡行殺斃。七月,起義軍從車箱峽脫圍者計三萬六千馀人。起義軍脫圍后,沿途殘戮,飽掠而西,關(guān)中大震。給事中顧國寶劾奇瑜輕敵誤國。陳奇瑜上疏委罪練國事。練國事上疏自解:“漢南賊盡入棧道,奇瑜檄止兵,臣未知所撫實數(shù)。及見奇瑜疏,八大王部萬三千人,蝎子塊部萬五百余人,張妙手部九千一百余人,八大王又一部八千三百余人,臣不覺仰天長嘆。夫一月之內(nèi),撫強寇四萬余,盡從棧道入內(nèi)地,食飲何自出,安得無剽掠?且一大帥將三千人,而一賊魁反擁萬余眾,安能受紀(jì)律?即籍口回籍,延安州縣驟增四萬余人,安集何所?合諸征剿兵不滿二萬,而降賊逾四萬,豈內(nèi)地兵力所能支,宜其連陷名城而不可救也。若咎臣不堵剿,則先有止兵檄也;若云賊已受撫,因誤殺使人致然,則未誤殺之先,何為破麟游、永壽。”陳奇瑜被逮捕下獄。奇瑜既罷,即命三邊總督洪承疇兼督河南、山西、湖廣軍務(wù)。崇禎九年(1636年)六月謫戍邊。崇禎十七年(1644年)南明福王(弘光帝)立,召為東閣大學(xué)士,道遠未赴。清順治五年(1648年),以蓄發(fā)被殺,卒葬故城新墳。
人物簡介
【生卒】:1593—1643 【介紹】: 明代州振武衛(wèi)(今山西代縣)人,字伯雅,一說字百雅,號白谷。萬歷四十七年進士。授永城知縣,以才調(diào)商丘。天啟中,歷吏部主事、郎中。魏忠賢亂政,乞歸。崇禎八年,由驗封郎中超遷順天府丞。陜西農(nóng)民軍勢盛,地方人謂巡撫庸懦,乃推邊才用傳庭。次年赴撫陜。在任嚴(yán)征發(fā)期會,一切以軍法辦事,擒殺高迎祥、蝎子塊(拓養(yǎng)坤)等。與本兵楊嗣昌之議不合,遂相矛盾。十一年,與曹變蛟大破李自成。關(guān)中無戰(zhàn)事。旋以清兵入畿輔,被召入衛(wèi),要求見帝面陳大計。為楊嗣昌所誣,下獄。十五年,陜督汪喬年敗死,開封危急,乃起兵部侍郎,總督陜西。以朝命促戰(zhàn),出兵河南,敗于郟縣。還陜后,備戰(zhàn)練兵。明年加尚書,稱督師。復(fù)以朝命促戰(zhàn),不得已而出兵,敗于汝州,退至潼關(guān)而死。謚忠靖。有《白谷集》、《鑒勞錄》。維基
孫傳庭(1593年—1643年11月13日),字百雅,號白谷,山西代州振武衛(wèi)(今代縣)人,祖籍河南光山,明末政治人物,軍事將領(lǐng)。萬歷己未進士,與流寇交戰(zhàn)多年,曾生擒高迎祥。崇禎末以兵部尚書為督師,防守潼關(guān),在朝廷催促下強行出戰(zhàn)李自成,大敗身死。「傳庭死而明亡」。清朝追謚忠靖。孫傳庭自幼聰穎,成年后高大魁梧,武藝精湛,弓馬絕倫。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初授永城縣知縣。天啟初年入京任職,為吏部驗封司主事,升稽勛司郎中,兩年后因不滿魏忠賢專政,棄官回鄉(xiāng)。崇禎八年(1635年)秋,孫傳庭返職,任驗封郎中,后改順天府府丞。崇禎九年(1636年)三月,請纓任陜西巡撫,負(fù)責(zé)剿滅闖軍。傳庭在榆林建軍,號為秦軍(秦兵)。此時洪承疇正與李自成戰(zhàn)于陜北,盧象升調(diào)任宣大總督后,闖軍首領(lǐng)闖王高迎祥自湖廣復(fù)出,來到陜西,欲自漢中進攻西安。傳庭領(lǐng)秦軍鎮(zhèn)守,高迎祥無法攻克,遂意圖自子午谷入,直逼西安。傳庭料之,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勞,激戰(zhàn)四天后,高迎祥潰敗,后被俘,送往北京處死,而其外甥李自成繼任闖王。崇禎十一年(1638年)李自成在潼關(guān)南原被洪承疇與孫傳庭設(shè)伏擊潰,帶著殘部十七人往陜西商洛山逃亡。明軍情勢大好,然而清軍在此時攻入長城,崇禎帝急調(diào)洪承疇與孫傳庭回京防禦,李自成大難不死。孫傳庭與農(nóng)民軍鏖戰(zhàn)多年,屢建戰(zhàn)功,盧象升戰(zhàn)死后,孫傳庭代任其職,但因與楊嗣昌等人不和,頗受抑制。崇禎十二年(1639年),楊嗣昌彈劾孫傳庭假裝生病請求卸任,崇禎帝怒,把孫傳庭囚獄。崇禎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移軍河南,時河南大饑,史載:饑民“惟恐自成不至”,“從自成者數(shù)萬”。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第三次圍攻開封,崇禎帝想起孫傳庭,把他從獄中釋放,起用為兵部右侍郎,奉命兵援汴梁。不久孫傳庭代替汪喬年為陜西總督,斬殺跋扈的賀人龍,接著傳庭又轉(zhuǎn)戰(zhàn)河南之地,連戰(zhàn)連勝,李自成遂向冢頭寨(在今南陽境)轉(zhuǎn)移,途中大量拋棄財物,明軍競相爭奪而亂陣,賊返兵而擊之,此役“天大雨,糧不至,士卒采青柿以食,凍且餒,故大敗”,造成了「柿園之?dāng) 埂?div id="y151kw1" class='inline' id='people_51487_1_20_comment'>明軍是役損失將校70馀人及步騎數(shù)千。傳庭敗歸陜西,計守潼關(guān)。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朝廷命孫傳庭兼督河南、四川軍務(wù),隨后升為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加督山西、湖廣、貴州及江南、北軍務(wù),兵部侍郎張鳳翔進言「孫傳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將,皇上只有此一付家當(dāng),不可輕動」。崇禎帝不從。孫傳庭不欲倉促出戰(zhàn),可是在朝廷的催逼下,傳庭頓足嘆曰:「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對獄吏乎!」,不得已在八月親率白廣恩、高杰等部10萬人出師潼關(guān),同時檄左良玉西上,總兵陳永福、秦翼明分別將河南與四川兵互為犄角。九月,孫傳庭大軍至汝州(河南郟縣)進逼襄城,然天降大雨七日夜不止,久雨道路泥濘,糧車不能前行,孫傳庭不得已還軍迎糧,留陳永福為后拒。前軍既移,后軍亂,遂兵敗,李自成一日內(nèi)追殺四百里,直指孟津,明軍四萬馀人戰(zhàn)死,損失大量兵器輜重。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關(guān),總兵白廣恩、陳永福投降李自成。李自成以十萬軍圍攻孫傳庭,孫傳庭向渭南撤退,十月初三,孫傳庭戰(zhàn)死,時年51歲。崇禎卻認(rèn)為他詐死潛逃,沒有給予追贈或蔭官。同年十月,李自成攻破西安。孫夫人張氏率孫家二女三妾投井自殺,年僅八歲的幺子孫世寧被一老翁收養(yǎng)。《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
人物簡介
【生卒】:?—1634 【介紹】: 明陜西榆林人,字侍平。由千總擢守備,天啟二年官山海關(guān)游擊,坐事罷歸。崇禎二年鎮(zhèn)壓延慶回民起事,起為延安參將,轉(zhuǎn)戰(zhàn)陜西、山西,鎮(zhèn)壓農(nóng)民軍,累擢臨洮總兵官。隨盧象升至湖廣,以疾卒。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池州府建德人,字用章。萬歷二十六年進士。授元氏知縣。天啟初累官至光祿少卿,極陳魏忠賢、客氏之罪。及吏部尚書趙南星、戶部右侍郎楊漣等被貶,遂引疾歸。忠賢黨劾三俊與鄒元標(biāo)等“合污同流”,革職閑住。崇禎初起南京戶部尚書兼掌吏部事。澄汰魏氏余黨一空。后入為刑部,轉(zhuǎn)吏部。乞休歸。明亡后,家居十余年卒。維基
鄭三俊,字用章,號玄岳,南直隸池州府建德縣人。萬歷二十五年丁酉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舉人,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聯(lián)捷進士,授北直隸元氏縣知縣,調(diào)真定縣知縣,累遷南京禮部精膳司郎中,出為河南歸德府知府。天啟初年,召為光祿寺少卿,后改太常寺卿。崇禎元年(1628年),起南京戶部尚書兼掌吏部事。鄭三俊剛上任時倉庫不足一月之餉,而鄭三俊力祛宿弊,糾正怠忽職守的官員,并與兵部力爭虛冒兵額的開支,不久之后士兵都能吃飽。看見蕪湖、淮安、杭州三個地方榷關(guān)的官員貪污腐敗,鄭三俊也上書彈劾把他們罷免。崇禎八年(1635年)轉(zhuǎn)任吏部尚書,主持京察,斥罷七十八名不稱職的官員,時論都佩服他辦時公平。接著他又上書請求「議官評、杜請屬、慎差委」三事,都被崇禎帝采納。后來又考績?nèi)攵?,留為刑部尚書?div id="kdpnfwz" class='inline' id='people_53567_1_8_comment'>崇禎十年(1637年),因曲庇侯恂下獄,盧象升等上疏救援,內(nèi)閣先后擬旨“回話”、“為民”、“提問”,最后,崇禎帝批:“可將三俊罪狀,一一講明,不必更處奏事官?!?。家門前懸掛有“天子三問”匾額。崇禎十五年后重新起用為刑部尚書,不久后又取代了李日宣成為吏部尚書。鄭工俊先后舉薦了李邦華、劉宗周足以繼任吏部尚書,又薦黃道周、史可法、馮元飏、陳士奇四人,又奏罷不稱職的吏部官員數(shù)人。但后來引進了吳昌時,故頗為世所詬病。
人物簡介
宋祖舜,字淑哲,別號鹿游,山東兗州府東平州軍籍。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進士,除戶部主事,天啟三年(1623)任淮安府知府。歷陜西參政,分守西寧涼州道,天啟六年閏六月,以陜西固原道按察司副使宋祖舜管理西寧道事。崇禎八年(1635)代盧象升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提督軍務(wù)兼巡撫鄖陽。九年三月甲戌,祖舜輕寇,追之失利,亡其印符,被削籍。卒年六十七。著有《守城要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