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左良玉

相關人物:共 68 位。
共 6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周鼎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廬州府六安人,字玉鉉。
善寫真。
左良玉幕中。
嘗為左繪出師圖,人馬器仗旌旗輜重之屬,備極精工,長十余丈,復饒疏秀之致。
徐行可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九江衛(wèi)人,字三山。
世襲指揮僉事。
幼讀書明大義。
左良玉兵陷城,行可母汪氏、妻鄒氏、婦陳氏皆投井。
行可亦自盡于望京門城樓。

人物簡介

維基
畢自肅(1569年—1628年),字范九,號沖陽,山東淄川(今淄博市周村區(qū)王村鎮(zhèn)西鋪村)人,明代政治人物。
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畢自肅曾多次上疏,請朝廷發(fā)遼東軍餉,但朝廷無錢支應,后士兵因欠餉發(fā)生寧遠兵變,畢自肅一度被擄走,雖后來被兵備副使郭廣救出,依舊憤而自殺。
《淄川縣志》記曰「豐質偉干,性沉毅果決,多大略。
」少年熟讀四書五經(jīng),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舉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三甲進士,充北直定興知縣,任內廉政愛民,民眾為之建立生祠。
天啟二年(1622年),升任禮部主事。
天啟六年(1626年)升參議、副使,天啟七年(1627年)協(xié)助袁崇煥防守寧錦之戰(zhàn)有功,升太仆少卿。
崇禎元年(1628年),升遼東巡撫,在遼東練兵時,畢自肅九次向朝廷申報欠餉,但朝廷苦無銀錢,居然不聞不問,而財政的主管就是其親兄戶部尚書畢自嚴。
最后,欠餉四月的蜀、楚士卒,以張正朝、張思順為首,綁架了巡撫畢自肅、總兵朱梅等,是為寧遠兵變。
畢自肅被毆打,頭部血流不止,身受重傷,幾乎死亡。
兵備副使郭廣與肇事士卒關系甚佳,為了營救畢自肅,郭廣自行打開官庫,發(fā)白銀貳萬兩,又向當?shù)厣倘私杩钗槿f兩,贖回了畢自肅,并把畢自肅載至塔山堡(今遼寧錦西)調養(yǎng),不過畢自肅深感局勢惡劣,向燕京方向再拜后自戕而死。
袁崇煥至遼東督師后,命副將何可剛將兵變首謀張正朝、張思順等十五人斬殺,又論軍法,斬中軍吳國琦、罰參將彭簪古、都司左良玉等,而后奏請崇禎帝取消遼東巡撫一職,由自己親領,以統(tǒng)一事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4 【介紹】: 明江西吉水人,字孟闇,一字懋明。受業(yè)于同里鄒元標。萬歷三十二年進士,授御史,以敢言聞,被指目為東林。崇禎初為兵部侍郎,銳意清厘,戎政大飭。后為左都御史。李自成攻克京師,自縊死。
維基
李邦華(1574年—1644年),字孟闇,號懋明,江西吉水人。
明末政治人物。
生而早慧,受業(yè)于同里的東林元老鄒元標,萬歷三十一年與父李廷諫同舉鄉(xiāng)試。
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授涇縣知縣,實行常平社倉保甲諸法,有政聲。
當時朝士多詆毀顧憲成,邦華為之辯解,遂被指為東林黨人。
奏陳法祖用人十事:“曰內閣不當專用詞臣,曰詞臣不當專守館局,曰詞臣不當教習內書堂,曰六科都給事中不當內外間阻,曰御史升遷不當概論考滿,曰吏部乞假不當積至正郎,曰關倉諸差不當專用舉貢任子,曰調簡推知不當驟遷京秩,曰進士改教不當概從內轉,曰邊方州縣不當盡用鄉(xiāng)貢。
”沒有得到回應。
萬歷四十四年以疾歸鄉(xiāng)。
萬歷四十五年,出京任山東參議。
天啟初年,滿洲女真崛起,遼東告急。
天啟二年(1622年),朝廷徵召邦華出任天津巡撫,當時山東正值徐鴻儒作亂,賊兵圍攻景州,邦華成功用奇兵斬俘四千多人。
遷光祿少卿,擢右僉都御史,官至兵部右侍郎。
后來楊漣等東林黨人被陸續(xù)逼害,李邦華也因閹黨懷疑他要和孫承宗清君側,因而被魏黨削籍。
崇禎元年(1628年)四月,起工部右侍郎。
不久在東林黨人瞿式耜推薦下,改兵部侍郎協(xié)理戎政。
崇禎二年(1629)四月時改為兵部尚書,綜理京營戎政,同年九月,“汰京軍虛冒者四千五十馀人”,又汰老弱千人,軍缺非年壯力強者不錄,懲治積猾的掾史官僚,原來京營每年開支米一百六十萬石,李邦華節(jié)省至一百四十四萬石,任內「戎政大釐」、「軍容甚壯」。
十二年(1639年)四月,起用為南京兵部尚書,重定營制,汰不急之將。
崇禎十五年冬,代劉宗周擔任左都御史,十六年三月抵九江。
安撫宣稱要就食南京的左良玉,權宜發(fā)九江庫銀十五萬及糧食六個月,遂退其兵。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陷山西。
邦華請帝固守京師,未得反應。
又曾經(jīng)舉明成祖北征而留時任太子明仁宗留守南京為例,建議讓皇太子監(jiān)軍南京,但同樣未得反應。
不久后,又推薦袁繼咸、張國維、路振飛等「差有方略堪禦賊」,而史可法「饒忠膽,南方當耑委之」,但未得答覆。
十八日,外城陷,逃至文信國祠,十九日,內城亦陷,邦華向文天祥的牌位三鞠躬,并說:“邦華死國難,請從先生于九泉矣。
”又有詩曰:“堂堂丈夫兮圣賢為徒,忠孝大節(jié)兮誓死靡渝,臨危授命兮吾無愧吾。
”遂投繯而死。
贈太保、吏部尚書,謚忠文。
清朝時賜謚忠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0 【介紹】: 明貴州永寧衛(wèi)人。萬歷三十五年進士。崇禎元年,累官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招撫鄭芝龍。擢總督兩廣軍務兼廣東巡撫,用鄭芝龍平廣東海盜劉香等。十年,以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理南畿、河南、山西、陜西、湖廣、四川軍務。自知兵力不足以制農(nóng)民軍,乃以撫助剿。次年,受張獻忠、羅汝才等降。十二年,張、羅再起,文燦因此被逮處死。
維基
熊文燦(1575年—1640年),字大濛(一說大蒙),號心聞,貴州永寧衛(wèi)(今四川敘永)軍籍四川瀘州人。
官至兵部尚書,總理南畿、河南、山西、陜西、湖廣、四川軍務。
因圍剿張獻忠不力,被崇禎帝下獄處死。
貴州永寧衛(wèi)學生,萬歷三十四年中貴州鄉(xiāng)試第二名舉人,三十五年(1607年)登丁未科會試第一百八名,廷試三甲七十四名進士。
戶部觀政,授黃州府推官,遷禮部主事,升郎中。
出封琉球還,擢山東左參政,歷官山西按察使,山東右布政使。
丁憂歸里,從此徙家蘄水。
崇禎元年(1628年),熊文燦就職福建巡撫,鄭芝龍由廈門攻銅山,文燦招降芝龍,任命為海防游擊。
因討海賊李魁奇、劉香有功,為楊嗣昌所薦。
文燦提出“五難四不可”,竭盡推托,崇禎仍委以大任。
崇禎十年(1637年)四月,熊文燦任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代王家禎總理南畿、河南、山西、陜西、湖廣、四川軍務。
后楊嗣昌建言「四正六隅、十面張網(wǎng)」之策,增兵餉大半,圍剿農(nóng)民軍,“隨賊所向,專任剿殺”。
初期此舉頗見成效。
文燦督主軍務后,明軍連打勝仗,農(nóng)民起義陷入低潮,張獻忠、羅汝才亦在其中。
崇禎十一年(1638年)五月,張獻忠詐降于熊文燦。
張獻忠投降后,名義上是歸順明朝,實際是向熊文燦催索餉銀,屯兵數(shù)萬于谷城,伺機而動。
崇禎十二年(1639年)五月初九日,張獻忠重新反叛,一路勢如破竹,占領谷城縣城,知縣阮之鈿服毒自盡。
五月二十三日,獻忠抵房縣,同羅汝才、白貴、黑云祥等部會合,遂占領房縣,郝景春被處死。
文燦令左良玉、羅岱率兵進剿,張獻忠、羅汝才在播箕寨兩山之間設下埋伏,良玉中計大敗,士卒死者一萬多人。
熊文燦因此被崇禎帝定為“私通”罪,入詔獄。
崇禎十三年(1640年)十月,棄市。
后崇禎遺兵部尚書楊嗣昌督軍進剿。
王相說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簡介

維基
王相說(1579年—1654年),字懋弼,號鞠劬,直隸揚州府泰州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王相說是王三重的兒子,給諫王紀的玄孫,天啟元年(1621年)中舉人,二年(1622年)聯(lián)捷進士,授江西袁州府推官,判案公正無積壓,四年本省同考,崇禎元年考選,授四川道御史,不到半年疏上四十五次,說:「人民貧窮因為有司四弊、地方四弊、衙門四弊、功令四弊,希望朝廷選擇賢吏。
」又請求恢復召對,朝廷立即執(zhí)行。
適逢溫體仁、錢謙益爭奪首輔,溫體仁指控錢謙益有黨羽,他抗言:「人臣不可以說朋黨,人心當先停息紛爭。
凡談及朋黨者必有爭奪的心。
溫體仁打算用黨字塞言官的口舌,則自他談及朋黨,群臣才由無黨而有朋黨。」。
不久王相說出按山西,巡撫耿如杞入援潰敗,邊兵叛亂殺害守將,他單騎撫定,同時斬殺案首事者數(shù)十人示眾。
潰兵再次反叛掠入邊境,他連同仙克謹同日起兵,黃昏時探報仙克謹遇刺,于是他領導其部隊。
到達襄陵,他向陜西巡撫征召封鎖黃河杜絕流寇,數(shù)月后才殲滅,剩下二十七名流寇渡河,陜西巡撫無法遏止,是為李自成起事的開端;他則轉任湖廣下江防參議,五年致仕歸鄉(xiāng)。
崇禎七年起四川參議,九年升副使,致仕。
崇禎十五年(1642年),朝廷起用他為江西督糧道副使,盜寇作亂,耽誤轉運糧餉;到弘光元年(1645年)左良玉東下,王相說委曲勸告使其收兵,才令漕運通行,很快請求退休歸家,家居十多年后才去世,虛歲七十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9 【介紹】: 明江西新建人,字居之,號燕及。
萬歷四十七年進士。
授編修。
天啟六年奉使朝鮮。
不攜中國一物往,不取朝鮮一錢歸。
七年,魏忠賢以其為東林黨,削籍。
崇禎初起右中允,十五年,掌南京翰林院。
十七年,南都議立君時,主立潞王。
福王立,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數(shù)與馬士英交詆,乞休歸。
左良玉部將金聲桓反正江西,迎以資號召,敗,投池死。
維基
姜曰廣(1584年—1649年2月29日),字居之,號燕及,晚號浠湖老人,江西新建浠湖里(今豐城市同田鄉(xiāng)候塘村)人,明末政治人物,進士出身。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登己未科進士。選庶吉士,改編修。天啟五年十月初一日(1625年10月31日)容妃任氏生皇子朱慈炅,頒詔天下。次年,充正使赴朝鮮,與給事中王夢尹敕封仁祖為朝鮮國王,并奉旨視察師海上情形,還針對毛文龍功績大小虛實,詢問過中朝邊境當?shù)爻r百姓,考核毛文龍部水師。得到一些關于毛文龍的重要關鍵消息。回國,便上疏言:“文龍以二百人入鎮(zhèn)江,據(jù)鐵山招降夷,撫歸義之民至十馀萬,不可不謂之豪杰,不可不謂之偏鋒。若堂堂正正,與虜決勝負于郊原,不獨臣不敢信,文龍亦不敢自信。若養(yǎng)成一隊精銳之兵,設伏用間,乘敝出奇,文龍自信其能,臣亦信文龍之能也。朝廷知文龍以用文龍,則不致失文龍而莫盡其能,亦不致孤倚文龍,以困而覆之矣?!比欢⒔K究沒有重用毛文龍,后果然如曰廣所言,以致于明軍兵敗,遼東一帶、藩屬國朝鮮皆落入后金之手。姜曰廣出使朝鮮期間,潔身自好,不受賄贈,又贈送醫(yī)書和揭帖給朝鮮仁祖,深受朝鮮君臣好評。但回國后不久,因忤逆魏忠賢,被免職回鄉(xiāng)。崇禎初年(1628年)閹黨倒臺,起擢左春坊左諭德。崇禎三年(1630年)典南京鄉(xiāng)試,并提拔一干名士,如楊廷樞、張溥、陳子龍、楊廷麟等各以文章氣節(jié)著聞,顧以清白堅不依附時局,但卻都為溫體仁、周延儒等首輔排斥,無法被重用。崇禎九年(1636年)累官至吏部右侍郎,后因事獲罪而被貶為南京太常寺卿,遂引疾歸鄉(xiāng)。崇禎十五年(1642年)升任詹事。崇禎十七年(1644年)以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同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思宗于煤山自縊而亡,南京議論立帝,姜曰廣等主張立潞王,結果福王為帝,仍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與史可法、高弘圖并稱“南中三賢相”。內閣首輔馬士英雖與姜曰廣同年,但兩人素來不和,本想誣陷姜曰廣。然而因姜曰廣有聲望,無人敢響應馬士英。后得知宗室朱統(tǒng)??品行惡劣,便想到可以用職官加以利誘,使其打擊姜曰廣。遂指使朱統(tǒng)??上疏誣告彈劾姜曰廣任用東林黨鄭三俊、吳甡、房可壯、孫晉等人,把持朝政,以劉士禎為通政使,阻遏章奏,以王重為文選,扶植私人;命令楊廷麟放走獄中的兇悍盜賊,聯(lián)同江河大俠與水陸奸官窺視南京,陰謀遷都或另立新君;包庇曾投靠李自成的臣子;收受賄賂;姑息養(yǎng)奸等五大罪狀。后又遭馬、阮黨人僉事陸朗、副使黃耳鼎等人上疏彈劾其結黨欺君、把持朝政、無人臣禮,遂棄官回南昌。隆武四年(1648年)金聲桓邀姜曰廣起義,并授其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等官銜,御賜尚方寶劍,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或臨時變化,先斬后奏,清廷得知后,派征南大將軍譚泰率兵攻打南昌,次年,正月十九,城破,金聲桓投水死,姜曰廣亦投水自盡,一說于仁臣之心牌坊下上吊自盡。
戴東旻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戴東旻,字日文,浙江嚴州府建德縣匠籍。
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四十七名舉人,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進士,授歙縣知縣,歙地狹人稠,仰食他郡,爰鑿譚家橋新河四十里,以通米運,復筑龍王山堤以衛(wèi)民居,至今稱戴公堤。
秩滿,遷儀部郎,轉河南汝寧兵備副使。
時流氛日熾,洛陜川湖所在被寇,東旻躬擐甲胄,率祖寬、左良玉、陳洪范諸將與劇寇張獻忠、羅汝才、李自成等四十馀戰(zhàn),前后告捷,以僉都御史巡撫鄖陽。
初,獻忠入楚,破谷城,圍光化,東旻單騎馳赴,賊乃解圍,大破于林雙溝等處,獻忠勢窮乞降,總理熊文燦主撫,東旻疏請先剿后撫,閣臣楊嗣昌左袒文燦,獻忠因得安插谷城,而東旻坐免。
未幾,獻忠叛,焚襄樊,罪主撫者,文燦辭連東旻,亦被逮,后帝省東旻疏,前言盡驗,欲再用之,而東旻已病卒七日矣。
當東旻被逮入都,長子茂葵追隨輦下,欲叩闕訴冤,遘病先卒,父子忠孝,海內傷之。

人物簡介

維基
葉樹聲(1586—1645),字唱于,號瞻山,浙江湖州府長興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葉樹聲是丁元薦的門生,以氣節(jié)理學為承擔,崇禎三年(1630年)庚午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次年(1631年)聯(lián)捷進士,吏部觀政,六年授行人,溫體仁數(shù)次招攬他,他不回應;十年行取至京,到十一年(1638年)召對稱旨,改任南京福建道監(jiān)察御史,十三年巡視京營,五年內上疏數(shù)十道,包括請求講學、討論起廢、整肅軍政,撫恤災難、救活饑民、平反冤獄,又奉命清理鳳陽倉儲以及汰補京軍老弱。
弘光年間,葉樹聲條畫左良玉兵,阻止他東下,處理臨濠倉的有羨馀都用作慰勞守陵者,其馀都拿來免除賦稅,同時免去錢法局按例進樣錢萬緡,不久因為父母逝世回鄉(xiāng)。
南京失陷后他生病,不吃藥而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9 【介紹】: 明四川遂寧人,字儼若。
崇禎元年進士。
授行人,擢吏部主事,歷固原副使,擢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
定總兵官柴時華之叛。
十五年擢兵部右侍郎。
懼當重任,力辭,自言好酒色財,必不可用。
嚴旨促令進京。
次年,命以本官總督保定、山東、河北軍務。
調任江西、湖廣、應天、安慶總督,駐九江。
以部兵與左良玉兵私斗,調南京兵部侍郎。
福王立,以疏劾馬士英削籍。
唐王時召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汀州失,奔廣東,與丁楚魁、瞿式耜等擁桂王監(jiān)國,督西南諸軍。
卒于貴州都勻,謚文肅。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先自,遂寧人。崇禎戊辰進士,除行人歷官吏部左侍郎有集
維基
呂大器(1586年—1649年),字儼若,號先自、東川,遂寧縣北壩人。晚明重臣。呂大器生于萬歷十四年(1586年),崇禎元年(1628年)成進士,為官清廉,嫉惡如仇。崇禎十年(1637年),告假居家,張獻忠分兵襲攻遂寧,大器協(xié)助縣令任賓臣抵抗之。崇禎十四年(1641年)升任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揭露總兵柴時華的不法行為,柴時華被去職,竟引烏斯藏蕃軍來犯。大器令王世寵征討,柴時華戰(zhàn)敗,自焚而死。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呂大器奔南京,與錢謙益等主張擁立潞王朱常汸未果,累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因為彈劾馬士英而罷官,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明隆武帝召大器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汀州失守,大器奔廣東。后與廣西巡撫瞿式耜等擁立永明王(桂王)朱由榔,即位于廣東肇慶,盡督西南諸軍。順治五年(南明永歷二年)(1648年),以大學士督師征討朱容藩,行至思南(今貴州省)得疾,于都勻病逝。謚文肅,呂潛是其長子。著有《東川文集》、《撫甘督楚疏稿》。《明史》卷二七九有傳。
共 6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