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周延儒

相關(guān)人物:共 80 位。
共 8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35 【介紹】: 明大名府大名人,字靖之。萬歷三十五年進士。崇禎二年,官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入閣輔政。袁崇煥率兵入援京師,被誣下獄?;鼣?shù)請帝慎重處之。帝不省。又請勿求治太急,帝亦不能用。三年,為首輔,進文淵閣大學(xué)士。旋為溫體仁輩所攻,致仕。卒謚文穆。有《云石堂稿》。
維基
成基命(1559年—1635年),字靖之,號毖予,直隸大名人。
官至內(nèi)閣首輔。
為官清廉,有“清白相公”之稱。
成基命長身玉立,為諸生時,與高陽孫承宗齊名。
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中進士,選庶吉士。
歷任司經(jīng)局洗馬,國子監(jiān)司業(yè)等職,升禮部右侍郎兼太子賓客,改掌南京翰林院。
天啟六年(1626年),魏忠賢因其為楊漣的同門,迫使其落職閑住。
崇禎元年(1628年),起為吏部左侍郎。
次年恰逢己巳之變,京師戒嚴(yán),成基命上疏請求起用孫承宗再次任為樞輔,并消除爭議,得到明毅宗嘉許。
后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進入內(nèi)閣輔政。
庶吉士金聲推薦僧將申甫,明毅宗命其視察,其上言該部隊不可用,后果也正如此。
當(dāng)袁崇煥、祖大壽戍京時,發(fā)生滿桂的“關(guān)寧軍箭射事件”(即當(dāng)時滿桂帶軍攻擊后金軍主力,并在北京城外與金軍拼殺潰敗后,向關(guān)寧軍(袁崇煥部隊)靠攏,卻遭到友軍箭射。
滿桂身中五箭,其中三支貫體,箭上有關(guān)寧軍標(biāo)記)。
思宗逮捕了袁崇煥,祖大壽在一旁雙腿顫抖。
成基命于是叩首請帝慎重,但帝未許。
祖大壽回營后即帶兵東逃,思宗非常憂慮。
成基命于是提出由袁崇煥寫信召回,后在孫承宗協(xié)力下穩(wěn)住軍心。
但在召對中,基命提出施政從緩,卻與思宗想法相左。
工部主事李逢申劾成基命欲脫逃袁崇煥的罪行,李逢申反被降職。
在韓爌、李標(biāo)相繼離職后,崇禎三年(1630年),成基命成為過渡首輔,與周延儒、何如寵、錢象坤主持內(nèi)閣。
之后,溫體仁、吳宗達也進入內(nèi)閣。
后來在商議袁崇煥事時,恰逢成基命得病,錦衣衛(wèi)張道浚、工部主事陸澄源等上疏指責(zé)其在袁案中委卸避事,有牽入跡象。
成基命自感大勢已去,當(dāng)年辭職。
崇禎帝挽留,成基命連續(xù)上疏三次請辭離任。
崇禎八年,成基命于家中去世。
贈少保,謚號文穆。
葬今河北邯鄲市大名縣南關(guān)。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66—1635 【介紹】: 明常州府宜興人,字孟諤。
萬歷二十三年進士。
歷知光山、唐山、秀水三縣,征授御史。
甫拜命,即論救給事中汪若霖,詆大學(xué)士朱賡甚力。
又劾中官潘相謀督湖口稅事,謂其虐民。
泰昌時官吏部左侍郎,忤魏忠賢,與楊漣等同削職歸。
崇禎初起官,與首輔周延儒同鄉(xiāng),而無所附麗;與溫體仁亦不合,遂以所援引不當(dāng)?shù)垡猓骷畾w,卒。
有《定軒存稿》。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孟諤,宜興人。萬歷乙未進士,知光山秀水二縣擢御史歷兵部侍郎坐削籍起南都察院右都御史召總內(nèi)臺加太子少保謚恭定有定軒槁
維基
陳于廷(1566年—1635年),字孟諤,號中湛、定軒,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明末政治人物。萬歷二十二年(1600年)甲午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舉人,二十三年(1601年)聯(lián)捷乙未科三甲六十七名進士,歷任光山縣、唐山縣、秀水縣知縣、霸州知州,徵授御史,剛上任,便上疏批判大學(xué)士朱賡。刑部尚書王紀(jì)被斥,陳于廷又上疏申救。歷官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卿、吏部左侍郎,忤魏忠賢,斥為民。崇禎初年,起為南京右都御史,召為北京左都御史,以擬罪援引,不合皇帝意思,削籍歸里,家居二年,崇禎八年(1635年)卒,年七十,謚端毅。《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69—1640 【介紹】: 明浙江會稽人,字弘載,號麟武。萬歷二十九年進士,授檢討。天啟間累官禮部右侍郎,為魏忠賢黨所中傷,落職。崇禎初起為禮部尚書。后金兵迫都城,象坤登陴分守,祁寒不懈。帝聞其事,使與何如寵并相。引疾歸。卒謚文貞。
維基
錢象坤(1569年8月12日—1640年《登科錄》記載的是「官年」,或和真實年齡有落差。
),字弘載,號麟武,浙江會稽縣籍,山陰縣人,晚明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浙江鄉(xiāng)試二十九名舉人,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登辛丑科進士。
天啟年間,任禮部右侍郎兼太子賓客,后又為南京禮部尚書,后因被魏忠賢指為繆昌期黨,落職閒住。
崇禎元年(1628年)拜禮部尚書,協(xié)理詹事府。
崇禎二年(1629年)冬,都城被兵圍,條陳禦敵三策。
奉命登陴分守,祁寒不懈。
崇禎帝感知,遂與何如寵并相。
崇禎三年(1630年)溫體仁入,為錢象坤門生,錢象坤讓位而居其下。
后累加少保,進武英殿。
此時翰林有所謂“四錢”,即錢象坤、錢龍錫、錢謙益、錢士升,皆負(fù)有身望。
后來他的學(xué)生溫體仁為首輔,錢象坤都沒有前去依附。
崇禎四年(1631年)因其學(xué)生兵部尚書梁廷棟與御史水佳胤互斗,所以遭周延儒所惡。
錢象坤為了避禍,特上五疏引疾去職,后家居十年,無病而卒。
贈太保,謚文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73—1638 【介紹】: 明浙江烏程人,字長卿,號園嶠。萬歷二十六年進士,授編修。崇禎初擢禮部尚書,協(xié)理詹事府事。為人外似曲謹(jǐn)而內(nèi)實陰狠。誣劾錢謙益結(jié)黨受賄,乃得帝意,漸任用。尋詔兼東閣大學(xué)士,入閣輔政。又陰結(jié)太監(jiān)、言官劾逐周廷儒等,遂為首輔。執(zhí)政八年,排斥異己,迎合帝意,并圖謀起用魏忠賢舊黨。崇禎十年被劾去官,逾年卒。
維基
溫體仁(1573年—1638年),字長卿,號園嶠,浙江烏程縣(今湖州市)南潯輯里村人,進士出身。
崇禎年間擔(dān)任內(nèi)閣首輔。
崇禎朝閣員五十人,唯溫體仁最久。
崇禎十年免職。
卒謚文忠。
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溫體仁中式浙江鄉(xiāng)試第五名舉人,時年二十四,補博士弟子員。
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聯(lián)捷進士,選庶吉士,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授翰林院編修,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升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印。
天啟二年(1622年)升禮部右侍郎,協(xié)理詹事,次年回部任左侍郎。
天啟七年(1627年)晉南京禮部尚書。
崇禎三年(1630年)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加太子太保,進文淵閣,崇禎五年(1632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進武英殿。
史載“體仁輔政數(shù)年,念朝士多與為怨,不敢恣肆,用廉謹(jǐn)自結(jié)于上,苞苴不入門。
”溫體仁與禮部侍郎周延儒兩人在崇禎帝朱由檢即位之初選擇閣輔時,以錢謙益收賄名義打擊錢謙益,并且全力打擊錢謙益同黨,而被不愛黨爭的朱由檢信任,崇禎元年(1628年)便與周延儒入閣并出任禮部尚書東閣大學(xué)士。
而后來溫體仁又排擠周延儒,并出任閣輔。
溫體仁善于利用朱由檢的個性而當(dāng)政八年,并得到朱的恩禮優(yōu)渥,而且也以為溫體仁是個不組黨羽的孤立之士;但是「同官非病免物故,即以他事去」(同僚或者因病亡離職,或者被其他原因免職),引發(fā)朝臣的不滿與批評;崇禎十年(1637年)劉宗周等人上奏指出溫體仁的十二大罪,而最后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曹化淳向朱告密,指稱溫體仁自有黨羽,朱大驚說“體仁有黨”,最后免除溫體仁的閣輔之職。
崇禎十年(1637年)六月,一日溫體仁正在吃飯。
忽有太監(jiān)傳旨,令削去溫體仁官職。
崇禎十一年(1638年)溫體仁病故烏程家中。
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維基
王志道(1574年—1646年),字而宏,號東里,福建漳浦縣人。
明末政治人物。
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舉人,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中癸丑科進士,除丹陽知縣。
天啟元年(1621年),擢任禮科給事中,天啟二年九月升兵科右給事中,因議“三案”被高攀龍所駁,疏請終養(yǎng)歸。
其后附魏忠賢,以病請告,天啟五年召擢太常寺少卿,以外艱不至。
服闋,升通政使司右通政,尋轉(zhuǎn)左通政,皆不赴,凡三晉秩,俱未嘗一履任。
志道雖為忠賢所引,然不屑附麗,故后窮治黨與,訾議不及。
崇禎元年,以原任左通政召用,送赴闕,中途聞朝議未定,有謂升職既不赴,宜以原左給事中用;有謂既有升職,自宜以通政起用,遂移疾,值京察,自陳升職未赴不職求罷,有旨準(zhǔn)出缺在籍調(diào)理。
明年夏,召為大理右少卿,再遷左副都御史,修撰陳于泰疏陳時弊,宣府監(jiān)視中官王坤力詆之,侵及首輔周延儒,志道上言彈劾,帝怒責(zé)回奏,志道反覆奏辨,帝益怒,御文華殿召對廷詰,輔臣周延儒亦為引咎申解,乃命志道退,竟削籍歸。
志道自癸亥乞終養(yǎng),至是凡九載家居,在朝僅兩載耳。
出輒多所建白,而國運既蹙,桑榆垂迫矣。
南都時,起戶部右侍郎,明年改吏部,唐王立,仍故官,進左侍郎,再疏辭老病致仕歸。
丙戌四月卒于家,年七十三。

人物簡介

滄海遺珠
戴澳,字有斐,號斐君。浙江奉化人,萬歷四十一年(1613)進士,曾任應(yīng)天府丞,著有《杜曲集》。
維基
戴澳(1576年—1642年),字有斐,號斐君,浙江寧波府奉化縣人。
自幼嗜學(xué),不事生產(chǎn),為青衿寓情觴詠,落筆千言立就。
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士,歸侍色養(yǎng),經(jīng)年乃出,授工部虞衡司主事,遷員外郎,晉吏部稽勛司員外郎,朗識精鑒,所儲夾囊皆當(dāng)世偉人。
甫署選而名卿碩抱,一時涌出,識者快之。
旋以稽勛郎中給假告歸,杖履芒鞋,尋巒問壑,見者不知其為貴人。
未幾,逆珰魏忠賢專政,舉朝若沸,殄瘁之慘,宇宙為空,然后知其超然知幾也。
家居十二年,權(quán)珰授首,遂復(fù)出,轉(zhuǎn)考功郎中,受事甫三月,又以直道忤烏程(溫體仁)、陽羨(周延儒)二相,即拂衣出都門,太宰李公長庚三疏留之,不報,舉朝皆為扼腕。
旋起南銓,轉(zhuǎn)尚寶司丞,崇禎十二年六月再轉(zhuǎn)大理寺右寺丞,七月遷順天府丞,其子依仗父勢不輸賦稅,被知縣胡夢泰逮治,其子走京師,慫恿戴澳彈劾胡夢泰,十三年五月適因星變,戴澳遂陳言天下不治,是由守令貪污,崇禎帝讓他指實,澳念夢泰無可劾,乃以嘉興推官文德翼、平遙知縣王凝命實之。
給事中沈迅為兩人訴枉,發(fā)澳隱情。
澳被下錦衣衛(wèi)詔獄,革職除名。
遂悅?cè)粴w,通仕籍者三十年,在朝每不數(shù)月,屢仕屢黜,直道固然。
歸里年余,憂時岌岌,遂感憤以卒,年六十七。
時朝議以邊撫起之,咸惜未竟其用。
著有《豐干集》行于世。
宅在縣北一十里萬家河。
奉化縣“錢糧共二萬余,戴氏居其半”,其后因貪腐于崇禎十三年(1640年)入錦衣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77—1651 【介紹】: 明常州府武進人,字巒稚,一字峻伯,又字稚山,學(xué)者稱霞舟先生。
顧憲成、高攀龍弟子,為心性之學(xué)。
年未三十,已有聲望。
屢應(yīng)科舉不售。
崇禎七年成進士,年已五十八。
授長興知縣,以拙于催科,被削籍。
周延儒再相,招之不起。
十四年補紹興府照磨,升桂林府推官。
福王立,授禮部主事。
未上而南都亡。
隆武帝以原官招之,遷員外郎。
既而閩中又亡。
遁跡海濱。
魯監(jiān)國以為禮部尚書。
從至浙江,退普陀山。
舟山兵潰,渡海入昌國衛(wèi)之孔廟,自焚死。
有《十愿齋文集》、《周易卦說》、《霞舟語錄》。
維基
吳鐘巒(1577年—1651年),字巒稚,號霞舟,南直隸武進縣(今常州)人,明末忠臣。吳鐘巒弱冠成諸生,出入文社四十余年,海內(nèi)推為名宿。崇禎四年(1631年)拔貢,選授光州教諭。同年秋舉鄉(xiāng)試。崇禎七年(年)甲戌科進士。授長興縣知縣。崇禎十二年(1639年)削籍。崇禎十五年(1642年)任桂林府推官。弘光朝授禮部主事,未上任,南京城破。魯王起兵,任禮部尚書,往來普陀山,組織抗清。監(jiān)國魯六年(1651年)八月,舟山城破。吳鐘巒在孔廟捧孔夫子神位自焚殉國。

人物簡介

維基
晏清(1578年—1650年),字玄洲,一字泰征,明朝末年至南明官員,湖廣承宣布政使司黃岡縣人。
晏清中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進士。
授蕪湖知縣,有清廉的名聲;改吳江知縣,蕪湖民請他留任。
吳江吏來迎接,在路上相爭,不得行,再宿乃去。
吳江水澇,他為民請命,擢升為吏部驗封司主事。
天啟年間,魏忠賢請封其從子魏良臣為伯爵;晏清阻止。
吏部尚書周應(yīng)秋削晏清籍。
崇禎初年,以原官起用。
崇禎九年(1636年),張獻忠騷擾蘄州、黃州,焚黃岡縣楓香橋一帶;文學(xué)鄧云程兜甲執(zhí)鐵鞭,率鄉(xiāng)兵數(shù)千格斗退敵。
張獻忠駐黃岡縣白楊山,縣民被殺六、七萬人;晏清率父老向湖廣巡撫王夢尹請兵,王夢尹不應(yīng)。
晏清任驗封司郎中,周延儒勾結(jié)太監(jiān)王化民入吏部,奏轉(zhuǎn)任晏清為廣東鹽法道僉事。
弘光元年(1645年),晏清任尚寶司卿;隆武二年(1646年),晏清任太仆寺卿:但都沒有赴任。
當(dāng)時江州、黃州已經(jīng)淪陷至滿清。
朱由榔即位,擢升他為吏部左侍郎,辭官不至。
李成棟破廣東,晏清避地潯南。
永歷帝在南寧,擢升為吏部尚書。
吳貞毓以主事任吏部侍郎,詆毀晏清。
晏清為方端士所重,吳貞毓沒有什么作為。
永歷四年(1650年),吳貞毓為戶部尚書,與王化澄一起陷害晏清,晏清辭官;皇帝不許。
詔獄興起,晏清進諫,皇帝不聽;于是移病不起,拜表即行。
在潯州不久病卒,年七十三歲。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五九五
尹明翼,字美鄰。東莞人。明熹宗天啟五年(一六二五)進士,官河南知府。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四有傳。
維基
尹明翼(1579年—1636年),字美鄰,廣東廣州府東莞縣人。
天啟四年(1624年)甲子科廣東鄉(xiāng)試舉人,五年(1625年)聯(lián)捷乙丑科進士,授河南汝寧府推官,天啟七年丁卯(1627年)主持浙江鄉(xiāng)試,所取士馬嘉植等以文章節(jié)義顯。
時權(quán)珰李實氣焰張甚,明翼疾馳,弗與見。
隨即行汝寧知府事,不為魏忠賢建生祠,幾為閹黨所害。
崇禎三年庚午再較豫闈,咸稱得士。
四年辛未(1631年),擢為南京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上時政缺失一疏,直糾周延儒權(quán)奸誤國,被嚴(yán)旨切責(zé),又陳時弊,切中要害。
六年(1633年),出為河南府知府,時流寇橫行,明翼核餉蒐卒,力為捍御,賊退去,當(dāng)事方錄其功。
八年(1635年),因母去世而返鄉(xiāng)守制,次年去世,享年五十八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江西都昌人,字二磯。
萬歷四十七年進士。
歷任武康、龍巖、海澄知縣,有治績。
崇禎四年遷御史,以劾戶部尚書畢自嚴(yán)媚首輔周延儒,取其親戚陳于泰殿試第一,又劾周延儒納楊鶴等賄,貶歸。
后以言張獻忠降后必反,當(dāng)先發(fā)圖之。
事泄被糾,遣戍,獻忠果再起反明,廷臣交章薦應(yīng)桂。
十六年起用為兵部侍郎。
孫傳庭敗死,代為督師,而無兵無餉,竟以“逗留”奪職。
大順軍克京師后,家居不出。
尋被殺。
維基
余應(yīng)桂(1580年—1649年),字孟玉,號二磯,江西都昌人。
明末政治人物。
生于萬歷十三年(1585年),耕讀世家,萬歷四十一年(1619年)已未進士,四十八年任浙江武康縣知縣,天啟二年(1622年)丁艱去職。
六年(1626年)授福建龍巖縣縣令,崇禎元年(1628年)授海澄縣令,清廉自守,“吏事精敏,下不能欺”,龍巖人立生祠,樹“余侯遺愛碑”,碑文:“相時以動,不弗人情,斯何等識力哉!
……救荒發(fā)粟,施濟眾,真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也。
”崇禎四年(1631年)授御史,七上彈劾首輔周延儒,下獄后繼續(xù)糾劾。
崇禎七年,出任湖廣巡按,后為巡撫,鎮(zhèn)壓農(nóng)民軍,熊文燦上疏彈劾應(yīng)桂“破壞撫局”,受楊嗣昌詆誣,被逮下獄。
崇禎十六年,潼關(guān)失守,起為兵部右侍郎,出代孫傳庭總督陜西軍務(wù),發(fā)帑金五萬,行至山西,徘徊不前,被革職,由陜西巡撫李化熙升任,后家居都昌。
永歷二年十二月(合1649年),起兵都昌反清,招致石光龍舊部練為水軍,敗于落星湖,清兵破都昌,不屈而死。
明史》有傳。
共 8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